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1引言 2008年9月,随着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出舱活动关键技术的国家。太空迈出一小步,中国前进一大步,神舟七号的圆满成功既是世界航天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更是2008年中国科学界的盛事。作为科技领域的后起国家,在过去的一年里,中国科研人员披荆斩棘一路走来,取得了诸多令人振奋的研究成果,受到全球科学界的瞩目。  相似文献   

2.
国际科联成立于1931年,是科学界最有权威的非政府性国际组织,拥有27个国际科学联合会和将近100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团体作为其会员,被称为“科学界的联合国”国际科联汇聚了全球自然科学各个主要领域的代表,其学术活动基本代表了当今世界科学发展的水平和动向。 来自世界各国的300余住科学家将于10月18日至22日相聚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苏州,参加第28届国际科联大会,共同探讨未来十年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国际科技合作的走向。目前,国际科联大会的各项筹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之中。[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杨学祥 《科技潮》2005,(9):23-26
2005年,在世界物理年里,中国物理学界痛失栋梁。世界著名物理学家、中国固体物理学和半导体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黄昆于7月6日与世长辞。黄昆走了,科学界扼腕,但同时闻讯的许多普通公众相当茫然:黄昆是谁?在科学界赫赫有名,在公众面前却是陌生人。“这就是我国的现实——公众享受着科学家带来的科技成果,却不知道科学家是谁”,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原所长胡亚东说。一直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胡亚东坦承,不仅是黄昆,几乎所有科学家,特别是搞基础领域研究的都会遇到这样的尴尬。那么,是什么导致了公众对基础科学的陌生?  相似文献   

4.
1998年12月10日,中国科学界的巨星、世界物理学界的大师王淦昌去世了.但当时,对王淦昌逝世的反应却出人意料地平静,记得似乎仅见到王老的学生、秘书的几篇悼念文章.这对面临知识经济挑战、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与创建国家创新体系的中国来说,实在太显冷清了.  相似文献   

5.
科技传播"失效"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科技传播在现代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是实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关键。并具有社会文化价值.传媒界和科学界是科学传播的主要阵地,但由于传媒界和科学界存在着“鸿沟”问题以及两界中的一些“行为失范”,造成了科学传播失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以促进科技传播事业的发展:加强传媒界和科学界的对话;提高传媒人员的科学素养;完善内部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科学研究正走在一条快速发展的路上。不断出现的重大基础科学研究成果以及随之而来的高水平论文,同不断涌现的国际科学界领军人物一起,都成为中国科学进步与崛起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7.
青山隐隐,霞光满天。他和祖国一起走过了20世纪几乎全部的历程,至今依然昂首挺立在时代潮头。百年沧桑,风起云涌。他带领中国大气科学研究事业始终跟随着世界的脚步“,我们一直跟着跑,并没有落后多少;我们不能跟在外国人后面去‘同国际接轨’,而要让外国人来同我们接轨。”新中国的气象科学发展史上深深镌刻着一个大写的名字——叶笃正。这位国际大气科学界屈指可数的几位学术巨匠之一、中国大气科学界及全球变化研究领域的一代宗师,把自己的满腔热忱和聪明才智毫无保留地贡献给了哺育他的伟大国家和人民。  相似文献   

8.
科学界普遍认为,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将成为21世纪关系国家命运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9.
1998年12月10日,中国科学界的巨星、世界物理学界的大师王淦昌去世了。但当时,对王淦昌逝世的反应却出人意料地平静,记得似乎仅见到王老的学生、秘书的几篇悼念文章。这对面临知识经济挑战、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与创建国家创新体系的中国来说,实在太显冷清了。王淦昌先生作为中国现代科学与世界物理学的一座丰碑似的人物,其研究成果的科学意义、应用前景,其道德人格的社会价值、感召力量,其创新历程中所创立的方法论所展示的启迪与示范作用,都值得人们去深入发掘与发扬光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王淦昌先生思想和人格的未来…  相似文献   

10.
1.浩瀚宇宙中有一颗“李约瑟星”,它因英国人李约瑟得名。李约瑟,著名生物化学家、科技史专家,数十年致力中国科技史研究,以确凿的证据纠正了科学界的“西方中心论”。  相似文献   

11.
举世闻名的卓越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不幸于四月十八日在美国病逝了。爱因斯坦不但是科学界的巨人,并且终身反对法西斯主义,是一位正义感很强的和平主义者。全世界爱科学、爱和平的人们对于这位学者的谢世,都会感到诚挚的悼念。我们中国人民富有敬老尊贤的传统,崇敬世界各国的文化大师,而对于像爱因斯坦教授这样的科学家尤其敬爱。爱因斯坦的盛名在我国文化界、科学界和青年人中国是很熟悉的。他于1922年  相似文献   

12.
杨燕生教授,女,福建省海澄人,1923年出生,早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后获得岭南大学理学院化学硕士学位。解放后,一直在中山大学化学系任教。1986年国家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第三批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杨燕生长期从事稀土化学研究,是我国稀土科学界较有名望的专家,先后被选举为中国稀土学会理事、广东省稀土学会  相似文献   

13.
张巍巍 《今日科技》2011,(10):39-41
诺贝尔奖一直是我们眼中的科学界最高峰,而诺贝尔奖获得者则以其杰出的科学贡献和科学精神,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对于中国的科技创新环境,诺奖得主们怎么看?欧美国家的创新政策是怎样的?对我国有什么借鉴意义?他们眼中的科技创新需要什么?  相似文献   

14.
科研评价制度改革是当前教育与科学界全力推进的一项工作,高校作为科研的主要阵地,现行的科研量化评价制度显然不利于科研事业的发展,也与国家倡导的建立创新型社会的方针策略有违.单纯的量化标准,已造成了许多导向性的错误,只有建立以创新为主旨的、多元化的、适合学科专业特点的评价制度,才能给教师的科研成果有一个正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科技知识动漫》2007,(6):28-29
古时,有一句得道成仙之语:“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这句话人们一直认为是一派胡言,但在现实生活中确有其事,这正是当前欧美科学界热衷探索的超自然现象,称之为“时空隧道”。这也证明在中国古代可能已发现“时空隧道”。  相似文献   

16.
 2015 年10 月5 日,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为此,中国科研院所、机构的负责人先后表示祝贺,新闻界也纷纷采访报道,这股不大不小的热潮也许会令人以为此乃中国科学界的一件大事。平心而论,这件事对屠呦呦女士本人来说自然是一件好事、喜事,就其对科学的贡献确实配得上诺贝尔奖,所以此事只算是实至名归,并不是喜从天降。国内行政机构和新闻界人士的热情,其实也是一种职业行为,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说这是中国科学界的一件大事,则大谬不然。因为诺贝尔科学奖充其量只是承认了这项科学成果。  相似文献   

17.
"大科学"项目是指国家投入巨大、有关方面认为意义重大的科学项目.一般说来,大科学项目的投入在1亿元人民币以上,需要动用大量人力.但关于某个大科学项目的意义是否重大,科学界常存在争议.时下,在一些学术网站的论坛上,一场关于中国有无必要进行"大科学"项目的论争"烽火"依然没有"熄灭".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能源和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形势下,氢能作为能源载体的开发和利用渐渐引起科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由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氢能专业委员会主办、我校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的第八届全国氢能学术会议于2007年10月13—14日在我校召开.我校卢天健副校长、陈学俊院士,陕西省科技厅邱义路副厅长,省科协学会部陈建国部长,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孟宪淦秘书长,  相似文献   

19.
国家与科学之间,应该有一个协约。这个协约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国家是否应该和如何支持科学?科学是否应该和如何服务于国家目标?科学研究活动的特殊性,特别是其探索性、创造性,基础研究与应用之间关系的不确定性,使得国家对科学的支持和期求,同科学界对政府的希望之间始终存在着矛盾。这种矛盾导  相似文献   

20.
2002年11月.一种烈性传染病在中国广东省流行起来。随后,这种被命名为“非典型性肺炎”的疾病在世界范围内扩散。由于这种疾病的强传染性和高死亡率,很快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科学界快速行动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