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与犹太民族的关系源远流长.当历史的车轮走到今天,随着新中国走上改革开放之路,随着中国的发展和繁荣,世界各地犹太人来华再次形成高潮,在中国大陆又出现了新的犹太社团和犹太居民群体. 改革开放以来,犹太人来华形成三波热潮.第一波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当时,中国重新向世界打开大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吸引了许多犹太人到中国访问、工作、经商、旅游.  相似文献   

2.
潘光 《世界知识》2018,(3):67-69
从古代犹太国家灭亡到1948年以色列建立,两千年的犹太民族史就是一部离散和避难的历史。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当纳粹大肆迫害、屠杀犹太人之时,中国向犹太难民敞开了大门。与犹太人在其他地方的避难经历相比,犹太人来华避难有一些独特之处,也可称为"中国模式"。1月27日是联合国确定的一年一度缅怀大屠杀遇难者的国际纪念日。本期刊登中以两位学者的文章.  相似文献   

3.
菲利普·罗斯的《美国牧歌》描述了一个普通的美国犹太家庭塞莫尔·利沃夫家族几代人在美国的生活状况,以小见大地折射了二十世纪犹太人与美国主流文化融合过程中的种种矛盾和艰辛.通过刻画美国身份失效后经受精神磨难和心灵割礼的“瑞典佬”,罗斯表达了重获犹太身份,回归犹太传统的内心欲求和希冀以及对犹太民族命运及走向的关切.  相似文献   

4.
近代内蒙古的犹太人主要集中在满洲里和海拉尔,基本为俄系,他们不但为两个城市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贡献,而且还建立了自己的犹太社团和祈祷所,并创设了犹太人学校。对近代内蒙古犹太人史的研究,不仅可填补近代中国犹太人史和内蒙古史研究上的一项空白,对于促进中以两国人民的友谊和文化交流也具有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由上海犹太研究中心潘光、王健两位学者推出的《犹太人与中国:近代以来两个古老文明的交往和友谊》一书,首次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近代以来犹太人与中国关系的发展和演变。  相似文献   

6.
正在以色列国,所有确认犹太籍身份的形式都是骗局,充满了虚伪和傲慢。不少读者会认为本书中提出的主要观点:我放弃做犹太人,无理,甚至对此感到反感。这种观点一开始会遭到许多坚信自己是世俗犹太人的反对。而另一些人认为我纯粹是一个被仇恨吞噬了的可耻叛徒。顽固的恐犹分子早就把这样的问题看作无稽之谈,甚至荒谬,他们认为犹太人永远属于另外的种族。这两种人都确信犹太人就是犹太人,任何人都没有办法摆脱他出生时的身份。对  相似文献   

7.
世界知识2004年第24期66年前的11月9日夜间,德国居民都被砸碎玻璃的声音所惊醒,他们看到的是犹太教堂被焚烧的火光,听到的是犹太人被毒打发出的尖叫声。这一夜,有上百名犹太人被杀死,三万名犹太人被拖进集中营,几百座犹太教堂被焚毁。纳粹对于犹太人的大肆屠杀已成往事,但近两年,在一些国家,又有反犹情绪滋生。今年8月,德国南部小镇就出现了纪念德国纳粹赫斯的游行。7月21日,法国巴黎市区一犹太活动中心遭焚毁,墙上涂有红色纳粹标记。去年11月,德国一位议员公开指责犹太民族是一个“罪恶的民族”。对此现象,以色列一概斥之为反犹主义,甚至呼…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犹太文化的两本经典巨著《圣经》和《犹太律法》为基础 , 着重论述犹太人的信仰、犹太人对智慧和教育的尊崇、犹太人注重经典与思辩结合 的教育方式、犹太人的文学音乐造诣及素养、犹太人的法律意识、犹太人的家庭和 社区意识、犹太人的经商意识七大传统文化特色对犹太人素质的影响。作者认为 : 良好的人文素质、浓厚的法律意识和合理的经济意识不但可以帮助一个民族度过危 难关头 ,还能有力地推动这个国家的建设  相似文献   

9.
中国开封犹太人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犹太人在中国开封被同化是中外关系史和世界文化交流史上今人极感兴趣的问题,而且还是犹太民族史上被外族同化的弧例。本文研究了中国开封犹太人的历史,认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封闭以及开封独特的环境因素——周期性的洪水,尤其是科举制度与儒家思想对犹太文化的强有力渗透,促成了开封犹太人在600年间被汉族同化。本文还根据笔者亲自前往开封所做实地考查的素材,对开封犹太人的现状、生活和民族意识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世界知识》2012,(13):69
改革开放以后,犹太人再次掀起了移居中国的高潮,特别是1992年中以两国建交,更加促进了犹太社团在中国大陆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每年来大陆访问、经商、旅游、投资、学习和生活的犹太人达万人次,其中有不少  相似文献   

11.
<正>不久前,大型画册《犹太人在中国》2015年版发布暨公共外交研讨会在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举行。1995年,上海社科院潘光教授主编的大型画册《犹太人在上海》出版。随后,时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鼓励和支持潘光教授及其团队进一步编撰《犹太人在中国》画册。2001年大型画册《犹太人在中国》出版,补充了犹太人在开封、哈尔滨、天津、香港等城市的相关资料。其后多次再版,并被译成多种外文。我国领导人、相关部委和省市领导人、驻外使领馆均将这本画册作为与犹太朋友交往时  相似文献   

12.
开封犹太人于北宋时期定居开封,以经商为主,其宗教文化较独立。明清时是开封犹太人发展的鼎盛阶段,在这一时期,开封犹太人生存和发展的重心转向官商并重,且更侧重于习儒入仕。犹太会堂是传承犹太民族信仰的重要媒介,它的屡次修葺和最终坍塌是开封犹太人衰落的一个缩影。导致他们兴衰的根本原因应从犹太人自身思维方式的来源即犹太教义中的一神思想上来考察。  相似文献   

13.
艾仁贵 《世界知识》2012,(20):56-57
公元1605年,在中国发生了一件震惊世界民族学界的事件——开封犹太人"被发现"了!这其中,不得不提及一个人,那就是西方来华传教士利玛窦.利玛窦作为中西交通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人物,不仅开创了中国化的传教方式,而且将大量的西方先进科技引入中国,这些贡献的共同之处都是将西方的事物介绍到中国.另一方面,利玛窦也将中国的事物介绍至西方,其突出表现即首次"发现"了中国犹太人.在此以前,开封犹太人自称是"一赐乐业"(即以色列的音译)教徒,周围的中国人视他们为蓝帽回回,而利玛窦首次正式将他们确认为犹太人.从这个意义来说,利玛窦是界定中国犹太人身份的第一人.正是他的发现,改变了中国没有犹太人的习惯认识,自此以后,西方传教士纷纷参与到开封犹太人的历史发展之中,见证甚至几乎左右了开封犹太社团走向衰落消亡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4.
美国当代作家贝娄虽从不承认自己是"犹裔美国作家",但这并不妨碍其创作的犹太性,《洪堡的礼物》颇为典型。小说深刻地揭露了犹裔美国作家的身份焦虑以及对美好"家园"的渴望。犹太人"负罪—受难—救赎"的生命历程构成了小说的内在结构,以灵魂不朽解脱死亡重负的核心观念被设定为小说的旨归。在同犹太思想的呼应中,不仅突出了犹太性,更赋予了小说感慨沉郁、荡气回肠的悲剧意蕴和深厚的历史感。  相似文献   

15.
犹太人身份对卡夫卡的身心具有深远的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在心理上就完全认同犹太民族.本文从卡夫卡与犹太民族、犹太复国主义、犹太教、犹太民族文学的关系分析中揭示卡夫卡内心复杂的犹太情结,以及对其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艾仁贵 《世界知识》2012,(17):58-59
近代以来,来自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大量来华,在中外交流交往中留下不灭的痕迹。但许多人并不知道,千百年来漂泊不定、四海为家的犹太人,早在遥远的古代即已有定居中国者。在商业高度发达的北宋,犹太人与中国出现了深层次的交往。开封犹太人是记录保存最完整的中国犹太社群。由于入境较早、居住集中、延续较长,保留了一些文物、文献,开封犹太人常被视为中国犹太人的代表。尽管有迹象表明广州、北京、宁夏、泉州、洛阳、敦煌、长安等地古代也有犹太人存在,但是目前为止有据可查并且影响最大的只有开  相似文献   

17.
随着美国犹太移民文化的发展。美国犹太移民身份演变遵从的“固守-背弃”的文化模式有了新发展;“第三代利益原则”的代言人马库斯·L·汉森提出了第三代回归模式理论,指出第三代犹太作家呈现出重又回归民族身份及文化传统的趋向①。而事实上,许多第三代犹太作家的确开始高度关注其犹太身份。菲利普·罗斯虽是第二代犹太作家。但是其创作紧跟时代变化,其晚期创作的主题十分契合汉森的回归理论,呈现出对民族身份和文化传统的回归趋向。《遗产》②作为其晚期作品之一,通过比较主人公罗斯对一系列象征物的态度变化,揭示了他从物质到精神逐渐深入地回归犹太身份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历史上的两个犹太国家——以色列国和犹太国,分别于公元前722年和586年被亚述和巴比伦灭亡。公元前二世纪时犹太人建立了马卡比王朝,公元前一世纪时被罗马帝国征服。此后绝大多数犹太人离开巴勒斯坦,散居世界各地。十九世纪末叶,在奥地利、德国、俄国的犹太资产阶级中流行着一种犹太复国思想,鼓吹世界各国的犹太人是一个统一的“民族”,他们具有一致的“民族利益”,号召各地的犹太人迁居巴勒斯坦,去重建“大以色列国”,企图使犹太工人和劳动人民服从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和犹太民族:新时代中的古文明》是隶属于犹太事务局的耶路撒冷犹太民族政策规划研究所发表的针对中国问题的战略报告。作者沙洛姆·所罗门·瓦尔德是一位法国犹太人,长期以来对中国艺术、哲学和历史具有浓厚的兴趣,他曾围绕着欧洲犹太人的中国观、开封犹太人问题发表了一些高质量的学术论文。2002年,加入犹太民族政策规划研究所之后,瓦尔德博士就如何增强犹太民族  相似文献   

20.
正上海犹太人的三个社区犹太人和中国人之间的关系早在20世纪中期中以两个现代国家建立之前就已经存在数百年了。进入近代以来,在上海出现了塞法迪-巴格达犹太难民社区、俄国难民社区和欧洲难民社区这三个犹太人社区。第一批抵达上海的犹太人是英帝国统治区域的犹太人,他们最初来自巴格达,鸦片战争后追随着包括鸦片商人在内的英国商人的脚步来到上海,主要目的是经商,其中包括著名的沙逊家族、嘉道理家族、哈同家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