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9 毫秒
1.
杏核壳制炭分子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两步炭化法由杏核壳制备变压吸附空分制氮用炭分子筛,考察了一次炭化温度和二次炭化温度对产品空分性能的影响,并利用吸附分子探针法对产品微孔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作为粘结剂的煤焦油在二次炭化过程中裂解积炭,改善了二次炭化产品的微孔结构和空分性能。  相似文献   

2.
椰壳制备空分炭分子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以椰壳为原料制备空气分离用炭分子筛的路线,并考察了不同工艺条件对炭化产物空分能力的影响,在体系中引入了适量的添加剂有助于改善粘接剂二次炭化中的调孔作用,用该法制备的分子筛的某些特征参数已接近进口分子筛的水平。  相似文献   

3.
核桃壳基炭分子筛的工业化生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工业生产条件下,由核桃壳制得变压吸附空分制氮用碳分子筛。核桃壳首抚在600-800℃下置于转炉中一步炭化制得核桃壳木炭;木炭粉碎后加入结煤焦油捏,挤条成型;成型样干燥后,在氮气保护下置于转炉中二次炭化,炭化温度600-850℃,冷却后得到炭分子筛。  相似文献   

4.
成型粘结剂及粒度对炭分子筛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箱式炉核桃壳木炭制得变压吸附空分富氮用炭分子筛,考察了不同粘结剂配比和木炭粉碎粒度对产品空分性能和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羧甲基纤维素和煤焦油混合粘结剂有利于改善炭分子筛产品的空分性能和强度,适宜的羧甲基纤维素/煤焦油/木炭重量配比为1/1~2/10.木炭细碎有利于提高产品空分性能和强度,适宜的木炭粉碎粒度为-160目。  相似文献   

5.
K2CO3活化法制备椰壳活性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椰壳炭化料为原料,采用K2CO3活化法在不同操作条件下制备椰壳活性炭,探讨了K2CO3活化实验中K2CO3与炭化料质量比、活化时间和活化温度对活性炭得率、活性炭亚甲蓝吸附值和苯酚吸附值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K2CO3与炭化料质量比和活化温度是K2CO3活化法制备椰壳活性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综合考虑活性炭的得率和活性炭吸附性能受活化操作参数的影响规律,探讨了K2CO3活化法制备椰壳活性炭的最优操作参数,得到了实验范围内的最佳5-艺条件为:K2CO3与炭化料的质量比为2:1,活化温度为800℃左右,活化时间为120min.  相似文献   

6.
资源化利用椰壳炭作为吸附剂去除水中四环素,对其进行了详细表征,研究了pH值、椰壳炭投加量、四环素初始质量浓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并探究了吸附机理.结果表明,椰壳炭以微孔和介孔为主,比表面积达478.45 m2·g-1.初始质量浓度为50 mg·L-1的四环素废水,投加500 mg·L-1椰壳炭,处理15 min,去除率可达98%.椰壳炭对四环素的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以单分子层表面吸附为主,吸附过程符合准一级吸附动力学模型,主要为物理吸附.  相似文献   

7.
物理活化法制备椰壳活性炭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椰壳炭化料为原料采用水蒸气活化法在不同操作条件下制备得到各种椰壳活性炭.分别研究了水蒸气活化实验中活化时间和活化温度对活性炭的得率、活性炭碘值和苯酚吸附值的影响关系.实验结果表明,活化温度是水蒸气活化法制备椰壳活性炭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在实验范围内,水蒸气活化法制备椰壳活性炭时,宜将活化温度选择在850℃左右,活化时间为120min.  相似文献   

8.
以椰壳为活性炭原材料,通过高温炭化、对KOH活化条件进行优化,制备出高比表面积活性炭,并采用CO_2二次活化提高微孔材料对CH_4/N_2的吸附选择性,研制出高效吸附分离CH_4/N_2的椰壳活性炭。采用磁悬浮热天平测量了303~363K、0~1 000kPa下CH_4和N_2在所制备的高效椰壳活性炭上的吸附等温线,采用Toth模型对吸附平衡数据进行拟合,获得模型参数和吸附热等动力学参数。建立等温、无动量损失的双分散二级孔结构扩散模型,采用稀释穿透曲线法研究了CH_4和N_2在此高效椰壳活性炭上的吸附动力学。最后,通过固定床吸附分离CH_4/N_2的实验,研究了椰壳活性炭动态吸附分离CH_4/N_2机理,为优化设计CH_4/N_2吸附分离过程提供基础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测定了国产5A沸石分子筛、椰壳活性炭、炭分子筛对空气在液氮温度及低压下的吸附等温线及90K下椰壳活性炭的吸附等温线。提出了新型混合吸附剂(5A沸石分子筛与椰壳活性炭以1:1的混合比相混合的混合吸附剂),并测定了该混合吸附剂在液氮温度及低压下对空气的吸附等温线。本文还对这些吸附等温线进行了分析,拟合出在一定范围内适用的吸附等温式。实验结果及相应分析,可供设计吸附设备时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椰壳为原料制备椰壳生物炭,并用于甲基橙(MO)的吸附。通过扫描电镜 (SEM)、红外光谱(FT-IR)、氮吸附(BET)、元素分析(EA)等对椰壳生物炭物化性质进行了表征,分析了活化剂种类、浸渍比、热解温度和热解时间等因素对 MO 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活化剂为KOH,浸渍比为 3:1,热解温度是700 ℃,热解时间270 min,制备的生物炭K3CBc700270比表面积为126 1.93 m2?g-1,平均孔径1.10 nm,具有优异的甲基橙去除效果,当甲基橙浓度为100 mg?L-1,添加量为5 mg,吸附时间270 min,MO去除达到95.31 %。研究吸附机制发现吸附等温线数据拟合符合Langmuir 模型,吸附动力学数据拟合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说明吸附以化学单层吸附为主,物理吸附为辅。结果证明椰壳生物炭K3CBc700270具有开发为去除水染料污染物吸附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11.
结合天然气液化储运过程中低温与常规变压吸附(PSA)工艺,提出低温变压吸附净化天然气工艺.用椰壳活性炭对CO2和CH4单组份气体进行静态吸附,以及CO2/CH4二元混合气体动态模拟吸附分离.利用静态体积法研究-30~25 ℃,1.2~2.5 MPa下CO2和0~4 MPa下CH4在椰壳活性炭上的吸附行为,椰壳活性炭对两者的吸附量均随温度降低而增大.动态吸附分离实验压力为0.45,0.85,1.85 MPa,随温度或压力的降低,椰壳活性炭对CO2/CH4二元混合气体的分离因子不断增大,温度对其影响效果大于压力的影响,且在实验温度范围内CH4的动态吸附量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椰壳活性炭对天然气脱碳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矿井低浓度瓦斯增浓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了矿井低浓度瓦斯增浓的必要性,分析了引进碳分子筛常温变压吸附空分技术作为瓦斯增浓技术的可行性,对根治矿井瓦斯并进一步拓宽煤层气的开发利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活性炭的吸附性能并降低制备工艺能耗,研究超低温预处理对活性炭品质及其制备工艺的影响,采用液氮对椰壳进行了超低温预处理。通过快速升温活化,在600 ℃下即制得比表面积超过无预处理800 ℃下制得的活性炭,比表面积由1600 m2/g增大至2300 m2/g以上,微孔总体积也由0.67 cm3/g增加至0.92 cm3/g。结果表明,超低温预处理方式对提高活性炭品质和降低工艺能耗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该研究为活性炭功能性开发和表面结构改良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杨木制取高质量颗粒活性炭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研究利用杨木和杨树枝丫材,制取高质量颗粒活性炭的工艺,先把杨树枝杈烧成木炭,再把木炭粉碎,添加复合粘结剂,混合成型,炭化和多步活化,制得高品位颗粒活性炭,其关键技术是使用了复合粘结剂和独特的加工方法,按本方法制得的杨木颗粒活性炭碘吸附值1354mg/g,亚甲基兰吸附值16mL/0.1g(240mg/g),苯吸附率34.8%,强度(硬度)95%,灼烧残渣(灰分)0.83%。这些指标达到或超过不定型椰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采用沸石分子筛和碳分子筛吸附床的变压吸附制高纯氧工艺以及采用基于PLC控制系统对流量、压力和电磁阀进行的调节和控制,确立了两级变压吸附制高纯氧的工艺流程和各吸附床的最佳吸附周期,分析了排气量对氧气纯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氧气的最高纯度可达到99.5%.  相似文献   

16.
采用化学混合法制备了负载型单元镍催化剂,研究了不同载体及载体前驱物的pH值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生物质炭用于重金属废水处理的效果,选用花生壳为原料,ZnCl2为改性剂,采用响应面优化法,得出最优生物质炭的制备条件,并探究了不同单因素对花生壳生物质炭吸附水中Cr(Ⅵ)的效果.结果表明:处理含50 mg/L的Cr(Ⅵ)溶液,花生壳生物质炭的最优制备条件为ZnCl2改性剂浓度4 mol/L,炭烧温度500 ℃,炭烧时间3 h,单因素实验最佳反应条件为pH=2,投加量=50 mg,此时吸附率为93.72%,且温度越高越有利于吸附.等温吸附实验符合Langmuir模型,表明吸附过程以单分子层吸附为主,属于吸热反应;动力学符合准二级方程,吸附过程中以化学吸附为主.  相似文献   

18.
以间苯二磺酰氯(BDSC)为有机相单体、二胺和多胺类化合物为水相单体,通过界面聚合法在聚乙烯(PE)微滤膜上制备了聚磺酰胺(PSA)/PE渗透汽化复合膜。经配方和工艺优化,确定了PSA/PE复合膜的制备条件为:将聚乙烯亚胺(PEI)与间苯二胺(MPD)以5∶1的质量比共混作为水相单体,将PE膜直接浸润到水相中,然后浸入含有0.5%BDSC的有机相中进行界面聚合反应。测定了在优化条件下制备的PSA/PE复合膜的渗透汽化脱盐性能和耐酸性,结果表明:在料液为3.5% NaCl水溶液、温度为75 ℃的条件下,PSA/PE复合膜的水通量为35.1 kg/(m2·h),截盐率达99.85%;在20% H2SO4溶液中浸泡6个月后,其脱盐性能不变,化学结构稳定。  相似文献   

19.
以间苯二磺酰氯(BDSC)为有机相单体、二胺和多胺类化合物为水相单体,通过界面聚合法在聚乙烯(PE)微滤膜上制备了聚磺酰胺(PSA)/PE渗透汽化复合膜。经配方和工艺优化,确定了PSA/PE复合膜的制备条件为:将聚乙烯亚胺(PEI)与间苯二胺(MPD)以5∶1的质量比共混作为水相单体,将PE膜直接浸润到水相中,然后浸入含有0.5%BDSC的有机相中进行界面聚合反应。测定了在优化条件下制备的PSA/PE复合膜的渗透汽化脱盐性能和耐酸性,结果表明:在料液为3.5% NaCl水溶液、温度为75 ℃的条件下,PSA/PE复合膜的水通量为35.1 kg/(m2·h),截盐率达99.85%;在20% H2SO4溶液中浸泡6个月后,其脱盐性能不变,化学结构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