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不赞成表达是交际中常见的一种言语行为,是冲突的一种形式。通过收集语料的方法,对中日影视剧中间接不赞成言语行为的异同进行对比考察后发现:日语中间接不赞成言语行为的出现频率明显高于汉语。在实施间接不赞成言语行为的语用策略类型上,汉语主要倾向于使用“理由说明型”、“意见陈述型”、“反问强调型”三种类型;日语则倾向于使用“疑问表述型”、“理由说明型”、“反问强调型”三种类型。其中,汉语“理由说明型”语用策略使用频率最高,而日语则是“疑问表述型”语用策略使用频率最高。  相似文献   

2.
吴辉 《科技信息》2012,(1):440-440,453
以在日本有留学经历的中国留学生为调查对象,观察他们在日语的“请求”、“拒绝”、“道歉”这三种发话行为中所使用语言的倾向和特征,特别是“开场白”、“结束语”部分,考察中国留学生和日本人发话行为是否存在的差别。通过调查分析得出了以下的结论:具有高级日语水平(国际日本语能力测试一级)的中国留学生,在上述“请求”、“拒绝”、“道歉”这三种发话行为中所使用的语言和日本人大体相同,但在句末心情的表述上还存在差距。  相似文献   

3.
王毓  黄蔓玲 《科技信息》2007,(2):151-152
日语中有很多用于表示确认的句末表现,起到向听话一方确认其同意、共同感受、共同认知等作用。本文中笔者从中选择了“だろう”和“よね”两种表示确认的句末表现,来试着探讨其各自的使用特征和互换使用的可能性,以及可互换使用时的语意差别。总的来说,当说话人对自己不了解的事情发表看法,并向对方征求同意时,日语中通常使用“だろう”来“表示推测”的意思;这时若使用“よね”则表示说话人对自己的判断有十足的把握。而当说话人判断对方应该会与自己抱有相同看法或作出相同判断,并在此前提下向对方进行询问时,如果使用“よね”,则表示“向对方或第三方征求确认”的意思;一旦使用“だろう”则带有很强烈的责备的意味。  相似文献   

4.
戴莹 《科技信息》2008,(2):272-272
日本人说话含糊、模棱两可、不确切的表达方式,是日语显著的语言特点之一,也是日语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难点。日语的暧昧表达,形式多样,内涵丰富,体现了日本人的含蓄也常常被人误解。正确理解日语的暧昧表达,能够更好地同日本人进行语言交流,加深对日本文化的理解。本文对日语中的若干暧昧表达(句、词)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日语暧昧表达产生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汉、英、日语的不同句式就意向表达的两个方面即“愿望”和“拒绝”作了简要的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6.
日本人崇尚谦虚的美德、暧昧的精神,因此要拒绝别人、对别人明确地说“不”,对于日本人来讲是极其困难的,而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我们要准确地把握好这个尺度则更是难上加难。该文旨在通过对日语中的说“不”技巧的研究与探讨,使我们加深对日本人以及日本文化的理解,真正掌握对日交际中说“不”的艺术,避免由于不同文化背景所导致的交际失败。  相似文献   

7.
闫丽艳 《科技信息》2010,(35):J0296-J0297
暧昧表现是日语的显著特征之一。暧昧的表达方式主要是在拒绝时候运用,模棱两可的回答,日本人一听就知道是拒绝,外国人往往会不知所云。了解、掌握日语暧昧的表达方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陶伯玲 《科技信息》2006,(6):278-279
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第二外语日语的时候,往往很难把握日语人称表达。习惯了汉语“你(或者“您”)”、“我”、“他/她”和英语中“you”、“I”、“he/she”的用法,很容易直接使用日语的“あなた”、“わたし”、“彼/彼女”造句和翻译。然而日本人是很少使用人称代词直接称谓的。正确区别日语、汉语和英语人称代词的用法,对英语专业的学生掌握日语人称称谓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以日语的母语话者的AIDUCHI为基准,将中国的高水平学习者的AIDUCHI进行了功能方面的分类,考察学习者使用的AIDUCHI在各个分类里将如何体现。在考察中,将说话人提供的信息分为“确定”的信息与“不确定”的信息。以“确定”信息为背景,把学习者的AIDUCHI分为“已理解”、“已理解+确认”、“已理解+态度”三种功能,分析了学习者如何通过“重复”、“换言”及“肯定”、“否定”、惊讶等的“情感表露”及“评论”等AIDUCHI的形式体现这些功能的例子。考察结果显示作为考察对象的学习者虽然日语能力已经达到比较高的水平,但在AIDUCHI的使用上呈现出不稳定性、不均衡性和使用不当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日本岛国的特性、农耕文化的影响和中国文化的传入形成了日本独特的“以心传心”的文化.这种文化反映在日语语言表达上的特点嗳昧性.从忌讳语表述、委婉模糊表达、婉转拒绝表达、词的多义表达几个方面介绍主要的日语暧昧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1.
张琳 《科技信息》2009,(33):226-227
要与日本人进行正确的交流,必须重视语言的表现手法。平常叙事很少从头到尾语法一个不落都说出来。因为语境可以帮助理解言外之意,言外之意更重于字面意思。本研究的目的,试图通过翻译资料来探讨间接言语行为的特征。通过分析研究,笔者发现日语的间接言语行为非常发达,日语的言语表现方法反映了日本人的思维和表现心理,颇具日本特色。  相似文献   

12.
郑重 《韶关学院学报》2013,34(7):107-110
日语终助词"カナ"的某些使用场合,反映出其语用方面的功能;从面子保全理论来分析,带有"间接指令型‘カナ’"的表达作为间接言语行为,是通过"不实施面子威胁行为"这一补救策略来体现其礼貌性的;"间接指令型‘カナ’"在具有较高礼貌性的同时,伴随着较高的交际失败风险。为降低风险,说话人有时需一定程度地牺牲礼貌性。  相似文献   

13.
运用比较法,通过分类举例、对比分析,发现汉、日语合成词都包含重叠式、派生式和复合式三种构词法,且三种构词法皆有异同。从重叠式构词法来看,两者构成的词类都较为多样,但汉语构词方式多样,而日语较为单一;从派生式构词法来看,两者分类一致且都有不少后缀具有改变词根词性的功能,但日语的前缀和后缀较为多样,汉语有些前缀可以起到改变词根词性的作用,而日语没有;从复合式构词法来看,两者都以此构词方式为主,且都可根据词根语素之间的语法关系进行分类,但日语复合词的构成较为复杂,其词性一般由后一个词来决定,且有时会出现语音或语调的变化,而汉语则不然。  相似文献   

14.
在语际语语用学领域,人们试图通过对语言学习者言语行为的跨语言和跨文化对比分析,揭示语际语使用的语言语用和社会语用特征。文献研究显示不仅不同语言文化学习者对社会变量、礼貌策略的感知是不同的,而且不同认知能力即不同语言水平学习者对社会变量、礼貌策略的感知也不尽相同。由此可见,言语行为语用迁移与语用发展不仅与学习者的社会心理因素相关联,而且与学习者的认知水平息息相关。同时也说明,无论学习者语言水平发展到何等程度,学习者的语用能力都无法达到本族语者的语用能力水平。  相似文献   

15.
所谓司法话语权,就是指在司法过程中参与者的言说行为资格。中国司法话语权是从中国本土司法实践的资源当中生成、积淀和演变而来的。以新中国成立为界,中国司法话语权的产生、发展经过了一个漫长曲折的历程,其间不乏先声嘹亮、可歌可泣的华章。  相似文献   

16.
在语际语语用学领域,人们试图通过对语言学习者言语行为的跨语言和跨文化对比分析,揭示语际语使用的语言语用和社会语用特征。文献研究显示不仅不同语言文化学习者对社会变量、礼貌策略的感知是不同的,而且不同认知能力即不同语言水平学习者对社会变量、礼貌策略的感知也不尽相同。由此可见,言语行为语用迁移与语用发展不仅与学习者的社会心理因素相关联,而且与学习者的认知水平息息相关。同时也说明,无论学习者语言水平发展到何等程度,学习者的语用能力都无法达到本族语者的语用能力水平。  相似文献   

17.
日本学者小门典夫《凉山彝语词类研究》一书中取消形容词,说"所谓形容词不算是一个词,而不过是一个词素"。根据彝语词类划分来看,形容词是区别于其他实词的一个类,它不能归并于其他实词。文章就彝语形容词这个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8.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的核心理论,对外语教学中跨化交际能力培养提供了理论基础。Austin的言语行为三分说和Searl的商接言语行为理论对跨化交际中的话语表达和理解都有很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本文作者穷尽《雷雨》中所有“附议”元语言形式,总结出包容所有“附议”元语言形式的普遍表达式:(实词)+(虚词)+主词+(虚词)。并利用关联理论分析该元语言形式由于最大关联产生的完全“附议”到无关联产生的完全“否定”的不同命题态度的流变过程来显示其各种语用功能:命题态度;增强语境,凸显最佳关联;话语推进;语用缓和;语用修辞;经济高效等功能。  相似文献   

20.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心理语言学理论存在着诸多分歧,皮亚杰侧重于从生物学角度来论述个体认知能力的发展;而维果茨基则注重外在社会文化的作用,强调客观的因素。两者对个体自我中心言语的不同理解是其理论的主要分歧之一。皮亚杰认为自我中心语言是一种无目的性的语言,维果茨基则认为自我中心语言是具有社会功能的。从自我中心言语角度来看,能发现二者理论的一些互补性: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互补;语言和思维关系的互补;不同客体对象对个体认知发展影响的互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