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相行为评价装置,研究了超临界二氧化碳/水/表面活性剂/乙醇微乳液体系的相行为,考察了表面活性剂的结构、表面活性剂的含量、水的含量、体系的温度和表面活性剂的复配对微乳液体系浊点压力和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微乳液体系的浊点压力分别随着水含量的增加,表面活性剂含量的增加和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体系的浊点压力越高,密度越大。不同结构的表面活性剂中,AES-2和AEC-3的浊点压力最低分别能达到13.8和13.1 MPa,要高于AOT的10.8MPa。但将表面活性剂AEC-3和AOT按质量比1∶1复配时体系的浊点压力最低可达到8.6 MPa,密度为0.58 g·cm-3。研究可为超临界二氧化碳微乳液在提高稠油采收率方面的应用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
W/O型微乳液相行为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以NPE4.2和NPE10混合壬基酚聚氧乙烯醚为表面活性剂的W/O型微乳液的相行为,以最大增溶水(溶液)为参数,用电导法研究了混合表面活性剂配比、用量、助表面活性剂的用量、不同阳离子水溶液和温度对W/O型微乳液的影响,实验表明:当NPE4.2:NPE10为1.2:1,(S A):O=3:7附近,该体系具有最大的增溶水量。当用其它溶液代替水或使体系的温度升高时,拟三元体系的增溶液量曲线与增溶水量曲线相似,但其单相区的面积有不同程度的减小。  相似文献   

3.
双十二烷基二苯醚双磺酸钠在低浓度时有正辛醇、正庚烷、盐存在的情况下能形成中相微乳液.采用正交试验确定了中相微乳液的最佳组成:m(自制表面活性剂)为0.253g,m(正辛醇)为0.411g,m(NaCl)为0.232g,蒸馏水(水相)5mL,正庚烷(油相)5mL.考察了中相微乳液制备过程中的电导率变化和温度对中相微乳液稳定性的影响.探讨了脱油温度、脱油时间以及含油污泥处理量对含油污泥中原油脱除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处理油泥质量的减小,脱油率都有一定的增加,最佳条件下含油污泥中原油脱除率可达98.9%,并探讨脱油机理.  相似文献   

4.
离子液体微乳液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离子液体/油/表面活性剂、离子液体/离子液体/表面活性剂和离子液体/水/表面活性剂等微乳液体系的相态及相关应用,探讨了水、温度及其他因素对离子液体微乳液体系的影响。离子液体种类繁多, 目前尚缺乏对各种类型的离子液体微乳液的全面研究及对其聚集体特性的深入研究。 预期离子液体微乳液将会向开发新体系、深化聚集体特性及应用研究等方面拓展。  相似文献   

5.
运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对AOT/异辛烷/水油包水型微乳液中水分子的O-H伸缩振动吸收峰和AOT分子中的羰基、磺酸根伸缩振动吸收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分子的O-H伸缩振动在3050~3750cm  相似文献   

6.
微乳液法制备纳米二氧化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制备 OP-10/正辛醇/环己烷/氨水微乳液.在该微乳液中,由正硅酸乙酯在碱性条件下受控水解反应制备了 SiO2纳米粒子.通过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分别对样品结构及形貌尺寸进行了表征.探讨了水与表面活性剂摩尔比(R)、水与正硅酸乙酯摩尔比(H)对SiO2纳米粒子粒径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的SiO2粒子为无定型球形颗粒,粒径为 80~105nm,SiO2纳米粒子粒径随着R和H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7.
The critical behavior of pseudobinary microemulsion systems{water/sodium di(2-ethylhexyl)sulfo- succinate(AOT)/n-decane}with various droplet sizes was studied by measurements of refractive index. It was found that the critical exponentsβfor all systems approach 0.327 in a region sufficiently close to the critical temperature,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3D-Ising universality class.The critical temperatures linearly decrease as the dispersed droplet sizes increase.The critical amplitude almost linearly in- creases with increasing the dispersed droplet sizes.  相似文献   

8.
制备了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正丁醇/正庚烷/水四组份体系的相图:讨论了体系中表面活性助剂与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比km-WC4H9OH/WCTAB对形成微乳乳状液单相区域大小的影响,通过电导率的测定研究了微乳的结构及结构转变。  相似文献   

9.
生物表面活性剂鼠李糖脂制备微乳状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298.15 K下鼠李糖脂羧基完全电离所需的N aOH量及其临界胶束浓度(CM C),探索了用鼠李糖脂制备微乳状液的可行性和基本条件,得到了鼠李糖脂-正庚烷-正丁醇-水微乳体系的相图,研究了N aOH对体系相态、界面张力和最佳盐度的影响。结果显示:该体系能够形成微乳状液;体系中N aOH具有双重作用,既可促进羧酸根电离,又起到了电解质的作用,并且在完全电离时体系的最佳盐度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10.
微乳液法制备纳米Al2(WO4)3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微乳液法制备纳米Al2(WO4)3进行了研究.分别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和二(2-乙基己基)磺基琥珀酸钠(AOT)为表面活性剂,在表面活性剂-正辛烷-盐水体系的W/O微乳液区成功地合成了纳米Al2(WO4)3.实验结果表明,以AOT为表面活性剂的微乳液体系制备的纳米Al2(WO4)3颗粒小,粒度分布均匀,其颗粒大小在40 nm左右且为球形.同时还在CTAB/正丁醇-正辛烷-盐水体系的W/O微乳液区、O/W微乳液区和液晶区合成了Al2(WO4)3,并将产物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W/O微乳液区能够合成出粒度分布较均匀且粒径在100 nm以内的纳米Al2(WO4)3.  相似文献   

11.
反相微乳液合成亲水性聚合物纳米微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反相微乳液一步法成功导合成磁性聚合物纳米微球,研究表明:Fe(Ⅱ)浓度对微乳液和胶乳的稳定有很大的影响,透射电镜(TEM)和动态光散射仪(DLS)结果说明微球粒径在100nm左右,均一性较好,SOT含量能控制微球粒径,振动探针式磁强仪(VSM)测定了不同比例的[Fe(Ⅱ)]/[Fe(Ⅲ)]所合成的聚合物微球的磁性,并发现温度对合成高磁饱和强度和超喘磁性起关键作用,合成的磁性聚合物微胶乳透明而且能稳定数个月。  相似文献   

12.
提取分离活性染料的微乳液膜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适用于提取分离水溶液中活性染料的微乳液膜体系进行研究.以三元相图为实验方法,考察了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油溶剂以及促进迁移载体的选择和用量;分析了不同内水相浓度、温度等因素对微乳液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以OP-7为表面活性剂、异戊醇为助表面活性剂、煤油为油溶剂、N235为促进迁移载体组成有机相,以NaOH溶液为内水相的微乳液膜体系,可有效提取分离活性染料艳蓝-K.  相似文献   

13.
采用核桃油与乙酸异戊酯(1:1,w/w)的混合油相,EL 35和Tween 80 (8:2,w/w)为表面活性剂相,通过拟三元相图法制备了O/W型核桃油微乳液。该微乳液体系在25~60 ℃内未发生相转变,其粒径随核桃油含量的增加而增大,所有微乳液样品有剪切变稀的流变行为,属拟塑性流体。核桃油在微乳液体系内对O-2有明显的清除作用,清除率随核桃油浓度的增加而增大,IC50值为0.090 3 mg/mL。  相似文献   

14.
水解聚丙烯酰胺与十二烷基磺酸钠微乳液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十二烷基磺酸钠(AS)/环己烷/正丁醇/水的微乳液体系与水解聚丙烯酰胺的相互作用.在水解聚丙烯酰胺浓度≤1000ppm条件下,微乳液界面相中的AS不与水解聚丙烯酰胺发生络合;水解聚丙烯酰胺的加入也不破坏微乳液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采用油溶性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联吡啶(Bpy)与氯化亚铜(CuCl2)复合物为催化剂,在微乳液体系中对苯乙烯、丙烯腈进行了反向原子转移自由基共聚合,对其聚合反应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通过调整AIBN/CuCl2/Bpy的配比,可以对该反应进行调控.同时讨论了乳化剂用量、聚合反应温度、乳化剂种类对聚合反应转化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微乳是一种澄清透明的、低黏度的、各向同性且热力学稳定的油水混合系统,由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共同起稳定作用.本研究以花生油/吐温20-斯潘20-无水乙醇/水体系制备空白微乳,通过伪三元相图法,对配方进行最佳空白微乳选择,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考察.微乳体系中芦丁的溶解度为1.523 mg/mL,是芦丁在水中溶解度的24.4倍,在油相溶解度的4.3倍.  相似文献   

17.
中相微乳液脱除含油污泥中原油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自制的ω,ω′-二氯代二甘醇醚,与壬基酚反应,生成二甘醇-4,4′-二壬基酚醚,然后将其磺化、中和,生成了最终目标产物二甘醇-4,4′-二壬基酚醚二磺酸钠.用红外谱图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用两相滴定法测定了其有效质量分数为82.66%,用电导法测定了其CMC为0.316mmol/L.基于正交试验设计,确定了中相微乳液的最佳组成:m(表面活性剂)为0.31g,V(正已醇)为0.06mL,m(NaCl)为0.10g,蒸馏水(水相)5mL,正庚烷(油相)5mL.应用最佳配比的中相微乳液进行了含油污泥中原油脱除实验,探讨了脱油温度、脱油时间以及含油污泥处理量对含油污泥中原油脱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用上述最佳组成的中相微乳液10mL,含油污泥处理量3.5g,处理时间30min,处理温度27℃(即室温),脱油率大于94%.且随温度的升高,时间的加长,处理油泥质量的减小,脱油率都有一定的增加,最佳条件下含油污泥中原油脱除率可达99.30%.  相似文献   

18.
微乳液萃取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微乳液萃取镓的热力学。微乳液的组成分别为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正丁醇/正庚烷/HCl(溶液)和油酸钠/正戊醇/正庚烷/HCl(溶液)。对比两种不同表面活性剂组成的微乳液,分别考察了萃取时间、水油比、盐酸浓度和萃取剂含量等因素对萃取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同时探讨了表面活性剂的性质对萃取的影响。结果表明,微乳液萃取镓的速率快,萃取率高达98%,而不同种类表面活性剂会对萃取产生很大影响;该微乳液被证明是一种非常优秀的萃取介质。  相似文献   

19.
采用电导率曲线讨论了加水稀释过程中,体系由W/O型一双连续型一0/w型的微观结构转变。25℃时,绘制了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正丁醇/环己影水体系在不同w值(水和SDS的摩尔比)时的相图,得出该体系能形成W/O微乳液的配比为:正丁醇的质量分数在20%-60%,环己烷的质量分数在0—80%.该体系在室温下能够形成较大范围的W/O单相微乳液区,w值对微乳区的面积和所在的位置无太大的影响;W=20时绘制了不同温度下的微乳液相图,结果表明:当温度升高时微乳区明显减小,且总体上有远离S(水+SDS相)角的趋势,此时增大醇的用量有助于微乳液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微乳液法提取ZnO超细粉末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Triton X-100 正己醇/环己烷/水溶液(硝酸锌)体系W/O微乳液中滴加氨水,在不同的焙烧温度下处理得到ZnO超细粉末,用差热分析、X-Ray衍射和透射电镜对ZnO微粉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乳化温度、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之比及水相的性质对体系相图有影响,焙烧温度影响粒子的大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