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极具现代性和社会认同度的立宪政治却在近代中国遭遇了以失败而告终的结局,近代中国宪政的困境在于:-是在西方挑战的持续冲击和民族危机的强大压力下,中国政治必须"全变"的激进主义选择;二是宪政诉求的工具主义倾向,而忽略了宪政本身所蕴藏的价值及其生长的支持性条件;三是近代中国国家权威和市民社会的双重贫困阻碍了宪政的建立和法治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国家是宪政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主体,它作为社会和政府的统一体,是一个展开的过程.这一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行政国家、立法国家和司法国家.在司法国家阶段,国家概念得到了充分的展开,宪政体系也因此得到完善.  相似文献   

3.
现代中国第三势力以追求自由、民主、宪政为目标,试图在国共之间走出第三条道路,其政治选择对现代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有一定影响,然学界对其缺乏认真、系统的研究。“九·一八”前第三势力宪政运动是以平社为核心,在当时历史背景下,要求保障人权、实行宪政,第一次公然打出反党治、反训政的旗帜,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九·一八”前的第三势力宪政运动是对国民党专政统治极具意义的抗争,是中国现代史上宪政运动的肇始。  相似文献   

4.
宪政是现代法治社会的内在品质,是与人治相对立的国家政治体制,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上,文明与进步推动世界走向宪政,当今民主国家宪政已经成为国家与国民的必然选择。而农民群体作为我国国民大多数的群体,在宪政体制下他们的的政治权利又将为何?权利的来源以及怎样保护权利成为当下中国宪政机制必须深思的问题。本文拟在结合西方国家宪政制度探讨我国的宪政视野下农民的政治权利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5.
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的发展,以苏南地区城区为例开展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遵循引入、发展、特色化的阶段性规律,针对各阶段存在的问题,提出内化先进理念、明确制度保障、选择特色内容和利用规范标准等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6.
近代化历史表明:任何国家的近代化必须依赖国家政权力量才能推进。作为一个后发外生型的近代化国家,中国是从19世纪中后期才在内外交困的危机中开始由农业文明向近代文明的转型,政府的推动力就显得尤为关键。在清末,中国近代化的速度迟缓且效果不佳,这与清廷对中国近代化的延误有着不可推卸的主要责任,本文主要从意志和决心、顶层设计和内部控制、中央政治权力聚散三个方面来阐述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7.
城镇化是各个国家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必定要经历的社会变迁过程。当前不断加快的城镇化进程与耕地保护存在着难以避免的矛盾。健康的城镇化建设必然要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我们必须把握这一规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通过健全的法制和市场培育,在促进城市健康发展的同时,更好地保护土地资源。  相似文献   

8.
知情权的法理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劼华 《科技资讯》2006,(6):195-195
本文从法理角度对知情权的法律渊源、概念和性质进行了探究,指出知情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是否被一个国家认可,反映了这个国家的宪政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9.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科技需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科技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传导机制,认为国家利益是对科技需求的最根本的决定因素.科技需求在中长期内又受到国家战略选择的影响并遵循科技自身的发展规律。从科技自身发展规律决定的科技需求.经济发展战略决定的科技需求以及国家发展战略决定的科技需求三个层次具体分析了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科技需求。  相似文献   

10.
宪政建设是以宪法和法律为最高权威,以人权和人的自由为本位,以宽法和法制约束权力为重心,以司法审查为保障的一种社会政治法律制度形态。只有建设宪政国家才可能实现法治,目前,我国宪政建设有所进展,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因此,我们应针对问题寻找方法,在宪法至上、宪政建设状况良好的前提下,最终实现法治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在众多的宪政话语中,把握宪政本质特征的是西方古典宪政理论。它的核心问题是"有限政府",即限制政府权力,保护公民权利。它解决了为什么和怎么样限制政府权力保护公民权利的问题。个人权利先于和优于国家权力、人性不完善所导致的没有限制的权力必然被滥用,是必须限制政府权力保护公民权利的理由;以防恶为原则,防止权力过度集中,在政治和法律制度设计时进行必要的分权是限制政府权力保护公民权利的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12.
清末民初进行过仿日或仿美的宪政选择,但都失败了,究其原因,除了政治因素之外,主要在于宪政的选择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系统等内层质素的冲突难以解决。  相似文献   

13.
税收是现代宪政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宪政视角下的税收不仅是国家行使权力的必要前提,也是公民行使权利的重要保障。从宪政视角分析,税收原则应当包括税收法定原则、生存权保障原则、税收公平原则、税收分权原则和税收正当法律程序原则。  相似文献   

14.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我国现行宪法在维护国家的稳定,确保法制的统一,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我们必须看到,在实际适用方面,宪政制度却发展缓慢。  相似文献   

15.
宪政建设模式分为政府主导型与社会演进型,中国采用政府主导型的宪政建设模式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其基本特点是:动力充足性、发展赶超性和成本低廉性。但是,这种模式也存在不足:可能导致宪政建设的内在基础危机和制度支撑匮乏,宪政建设的结果可能是一种高度的有限宪政制度。从这种宪政建设模式中得到的启示是:分阶段建设、渐进发展道路和过渡性。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初晚清宪政与40年代国民党宪政这两次失败的宪政改革具有许多相似之处:都由经济发展引起的社会结构变化促成改革的启动;严重的民族危机成为改革的直接原因;都有国内多种利益集团向改革提出挑战。两次宪政改革都具有一定的长期性和曲折性,都具有广泛的社会参与,而且两次宪政改革的统治阶层都是既保守又无能。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与中国宪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宪政发展的原动力。现行宪法在改革开放中诞生,也在改革开放中发展。改革开放30周年来,中国宪政在民主、法治与自由三个方面均已取得很大成就。尽管中国宪政还存在明显不足,但展望未来,中国宪政的前景是十分光明的。  相似文献   

18.
载泽是满族亲贵集团中的重要成员。在清末立宪运动中,载泽曾奉命出国考察宪政,建议慈禧太后早日实行君主立宪,以中兴国运。宣统时期,载泽又转而反对立宪,明显保留意见。载泽在宪政问题上的前后变化实际上反映统治危机向皇室集团内部延伸的现象。年龄结构以青壮为主的满族亲贵集团最终在重重危机中退出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19.
廖仲恺是我国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一生追求"国基巩固,民生乐利",鼓吹"全民政治"。在其一系列政论性文章及讲演中,蕴含着深刻的宪政思想,是我国二十世纪初宪政思想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宪政思想主要包括:民主国家的主权总是在人民;直接民权是弥补国会代议制弊端的不二法门;自由的实现需要有实质性内容的保障;平均地权是实现经济民权的手段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和谐社会的宪政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1世纪中国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共中央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概念。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的宪政之道应该是宽容之道、和平之道、理性之道和人本之道,当然也是秩序之道。只要我们能够真正铭记宪法的核心,把握住宪政建设的精髓所在,那么和谐社会的宪政也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