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平顶山师专学报》2003,18(1):15-18
李洱的《花腔》是一部异于新生代作家远离政治生活中心的文化边缘定位和个人化的叙事立场的新作,他一反过去对消融于世俗生活场景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的描写,出人意料地回视历史,展示自己独特的历史观,以奇异的结构方式对文学形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在对历史的重新构画中,以新的视点试图寻找出知识分子与革命的关系,因而凸出其与众不同的特质,被评论界认为对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作家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是一部将在文学史和读者心中留下持久回声的杰作。”  相似文献   

2.
李洱小说<花腔>由正本、副本交织而成的花腔体,是为了呈现历史叙述与小说叙述的同构性.以仿史的形式展示历史的建构过程及其形态,其目的并不是为了颠覆历史或否认历史的真实存在,而是向被书写的历史及由此形成的历史观念提出质疑和挑战,并以此与传统历史小说、新历史小说保持距离.  相似文献   

3.
《花腔》是对中国革命史奇特而具有讽刺意味的解读。小说揭示了中国知识分子在"革命现代性"诉求中遭遇的困境与尴尬,是"启蒙现代性"被"革命现代性"置换后知识分子身份认同上悲剧性的危机。反思的是"五四"以降,真正胸怀天下、济世苍生的知识者与革命的关系,解构的正是他们参与并推动历史前进的正确性与合理性,追问了"五四"至建国这段革命进程中知识者的命运如何被革命改写。在反思知识者与革命的背后,是对建国后知识分子更为深重的苦难追根溯源。  相似文献   

4.
对于中国革命历史,当代文学曾出现过两种在历史观、审美观都相距甚远的历史叙述。一种是十七年时期的革命历史小说,一种是新时期的新历史小说,前者是一种将革命历史神化、英雄化的叙述,后者则是将革命历史世俗化、凡人化的叙述。其实,在这两种“极端化”的历史叙事中,一直潜隐着一种试图将两者加以调和,或者说试图超越的历史叙事,那就是出自部分女作家之手的作品,项小米的《英雄无语》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它展示了女性对历史的检讨和战争的反省。  相似文献   

5.
马瑞 《科技信息》2009,(19):110-110
《最蓝的眼睛》是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住托尼·莫里森的长篇处女作。本文主要从引言、叙述方式和隐喻三个方面分析这部小说的艺术特点,说明它如今成为美国女性文学的经典作品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李洱小说《花腔》由正本、副本交织而成的“花腔体”,是为了呈现历史叙述与小说叙述的“同构”性。以“仿史”的形式展示历史的建构过程及其形态,其目的并不是为了颠覆历史或否认历史的真实存在,而是向被书写的历史及由此形成的历史观念提出质疑和挑战,并以此与传统历史小说、“新历史小说”保持距离。  相似文献   

7.
穿越意识流动的迷雾--解析伍尔夫的小说《墙上的斑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意识流小说的总体特征和写作技巧,从小说的题目、篇章结构和叙述方式等方面探讨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短篇小说《墙上的斑点》的艺术特点和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8.
莫言的<檀香刑>和李洱的<花腔>各自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对英雄的本真状态和知识分子的境遇做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和阐释,在对历史题材的重新讲述中,追寻出历史的复杂与荒诞.这两部作品的出现其实也是文坛对于理性思考、叙事技巧和英雄人物的呼唤所致.由于莫言和李洱的写作方式和关注重心各有侧重,也使得这两部作品的联系与对比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花腔》在对知识分子命运的探究中,贯穿了对革命与个人、爱与死、历史与声音等的深刻思考,展现了革命、历史和个人命运的复杂而歧义的一面,显现了“历史的叙述不是为了接近对象,而是为了叙述本身”的历史诗学。  相似文献   

10.
以《阿Q正传》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为例,粗略分析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造成巨大影响的两种思维程式、他们的价值指向及其冲突。  相似文献   

11.
以《阿Q正传》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为例,粗略分析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造成巨大影响的两种思维程式、他们的价值指向及其冲突。  相似文献   

12.
吕小玲 《科技信息》2011,(14):I0301-I0301
议论文因其文体特征要求一定的结构及语言表达方式,高中生或因积累不够或因论证方法使用不恰当而易将议论文写得枯燥无味、面目可憎。与其花费大量时间在众多真假难辨的所谓网络优秀作文中找范例,不如从中学语文课本出发,向大师们学习议论文写作的精髓,活学活用,一样也可以使自己的语言生动起来。新课程人教版语文必修三古文单元荀子的《劝学》就是一篇典范之作。本文从一个教学案例出发,探索向古人文章学习使议论文语言生动的方法,并用案例展现作文能力的升格,力图使学生学以致用。  相似文献   

13.
<花腔>的发表引起评论界的关注.<花腔>的出众之处不完全在于文本作者得意、论者激赏的"先锋性"的两套叙事话语体系的设置,更在于通过调用"真"的创世与毁灭的叙事智慧对历史话语权的质疑和对"红色"知识分子荒谬人生的深刻阐释.  相似文献   

14.
《龙岩学院学报》2004,22(2):73-74
以<阿 Q正传>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为例,粗略分析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造成巨大影响的两种思维程式、他们的价值指向及其冲突.  相似文献   

15.
李文俊翻译《喧哗与骚动》出现在新中国的转型时期,深深影响60后作家。李洱《花腔》被称为中国版的《喧哗与骚动》,两者所叙之事都是以回忆为主,对一段历史进行多角度的回顾从而达到历史叙事的目的。在这种叙事行为中,他们都以回忆为主;采用复调的叙述方式,书写历史的故事。同时这种以回忆为主的叙事方式带有一种主观意识,具有不可靠性,最终展现的历史真相不可避免的带有一种虚无的色彩,而这一点恰恰也是对当前思想碰撞空前强烈的社会最好的诠释。  相似文献   

16.
在《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约瑟夫&#183;海勒运用非线性的和碎片式(fragmentation)的叙事方法,使得小说的结构貌似松散、零乱,造成了叙事信息的延宕与压制,但正是由于这种看似混乱、无序的叙述却与小说主人公约塞连世界里不断增加的混乱和非逻辑性事件相互映衬、相得益彰,更折射出整个社会的无序与支离破碎。  相似文献   

17.
1982年,马尔克斯凭借《百年孤独》的巨大影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在这部小说中采用了独特的历史书写策略。通过叙述视角的转换和虚构的奥雷利亚诺家族的百年历史,《百年孤独》整个文本在理性审视和书写拉丁美洲历史的过程中,从不同的价值层面诠释了历史的多种可能性。马尔克斯在使读者认识了一个拉丁美洲当下正在"发生的历史",并以亲历者的身份进行观察和评价后,通过奥雷利亚诺家族发展的历史,以揶揄的口吻批判了外来殖民者对拉美土著居民的"民族志"历史进行的随意篡改,以及对土著居民话语权利的刻意扭曲。可以说,从追忆历史和审视历史,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为我们演绎了一幅生活在拉丁美洲大陆上的各个民族之间的生动历史画卷。  相似文献   

18.
张学龙扎根安源这块红色热土,创作了长篇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火种》。这部小说无论是从题材的选择,还是叙事模式、叙事角度上;无论从人物形象的塑造,还是语言特征上看,作者张学龙试图在坚守以往创作传统中实现新的突破。毫无疑问,该小说对丰富当代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创作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飘香》一文采用的是顺叙加插叙和补叙的叙事方式,并非采用了倒叙。  相似文献   

20.
范嵘 《科技信息》2007,1(13):16
革命政治运动与人这一主题,无疑是当代作家最显要的主题之一。探究革命政治运动这一“历史”对文学的塑造,触摸革命政治与人之间的复杂纠缠,避不开历史的大环境与作家的人生体验的交融。通过解读《布礼》、《青春万岁》,王蒙,这个在八十年代名震文坛的作家,便从历史轰轰烈烈的面幕下走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