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过去,撰写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的文章,主要是论述主力红军在“围剿”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列专门论述中央苏区人民在反“围剿”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一、组织群众性的半军事化组织和地方红军(少先队、赤卫军、模范赤卫军、红色警卫部队、游击队、红军补充部队、红军独立部队、地方军级红军);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后,扩大红军发展成为群众性的“扩扛运动”,中央苏区人民有35万人参加了红军;三、在反“围剿”战争期间,中央苏区人民全力支援、苏区地方武装积极配合主力红军作战,使敌人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相似文献   

2.
过去,撰写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的文章,主要是论述主力红军在反“围剿”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则专门论述中央苏区人民在反“围剿”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一、组织群众性的半军事化组织和地方红军(少先队、赤卫军、模范赤卫军、红色警卫部队、游击队、红军补充部队、红军独立部队、地方军级红军);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后,扩大红军发展成为群众性的“扩红运动”,中央苏区人民有35万人参加了红军;三、在反“反剿”战争期间,中央苏区人民全力支援、苏区地方武装积极配合主力红军作战,使敌人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相似文献   

3.
从1934年10月到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 ,陈毅等领导留守中央苏区的红军和地方部队 ,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实现了由正规战向游击战的战略转变 ,保存了革命力量 ,有力地配合和掩护了主力红军的长征 ;这三年陈毅亲自组织指挥游击战争 ,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使赣粤边区红旗始终不倒 ;审时度势 ,力促南方国共合作局面的形成 ,将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 ,胜利实现由国内革命战争到抗日民族战争的战略转变  相似文献   

4.
从1934年10月到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陈毅等领导留守中央苏区的红军和地方部队,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实现了由正规战向游击战的战略转变,保存了革命力量,有力地配合和掩护了主力红军的长征;这三年陈毅亲自组织指挥游击战争,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使赣粤边区红旗始终不倒;审时度势,力促南方国共合作局面的形成,将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胜利实现由国内革命战争到抗日民族战争的战略转变。  相似文献   

5.
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前夕,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共中央分局、中央政府办事处和中央军区,留下三万余名红军,掩护红军主力集中和突围转移。留下来的红军接防后,在敌我力量非常悬殊的情况下,仍然实行大兵团作战,死守瑞金、会昌、于都、宁都“三角区”,结果不仅没有守住,而且伤亡极大.“长岭会议”决定突破敌军包围,改变斗争方式.此后,在赣粤边、赣闽边和闽西南地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后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国共合作抗日的指示,项英和陈毅、邓子恢和谢育才分别与江西、福建国民党地方当局在池江、赣州、南昌和漳平、龙岩谈判,达成将中央苏区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一、二、三支队一部的协议,并开赴皖南前线抗日.  相似文献   

6.
中央苏区政治保卫工作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和严酷的斗争环境中树立了一座无畏的丰碑,党和红军创造的坚持群众路线是中央苏区政治保卫工作的根本路线;坚持党对政治保卫工作的绝对领导是中央苏区政治保卫工作的根本原则;注重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是中央苏区政治保卫工作的重要经验;建立工作网开展秘密工作是中央苏区政治保卫工作的主要战术等许多宝贵经验,这些经验被继承下来,成为了人民共和国公安工作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7.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其重要意义不言自明。在物质条件极其匮乏、斗争形势极其严峻的长征时期,红军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化工作,充分发挥了文化工作鼓舞士气、激励人心的作用,有效地服务于红军战斗力的生成,并进而对提升红军的文化软实力、打造独特的长征文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在红军长征途中,毛泽东决定把陕北作为革命的大本营,毛泽东亲自领导了创建陕北大本营工作,主要在组织上纠正了“肃反”错误;在军事上进行直罗镇、东征和西征战役;在政治上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陕北大本营的建立,保障了三大红军主力胜利会师,并成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指挥中心。  相似文献   

9.
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闽西苏区造成巨大的危害。政治上,错误地发动“肃社党”运动和开展反“罗明路线”的斗争;经济上,打击私营工商业,推行过激的查田查阶级运动;军事上,执行死打硬拼战略和盲目退却路线,致使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主力红军被迫长征,闽西革命根据地也由此被断送。  相似文献   

10.
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闽西苏区造成巨大的危害。政治上,错误地发动“肃社党”运动和开展反“罗明路线”的斗争;经济上,打击私营工商业,推行过激的查田查阶级运动;军事上,执行死打硬拼战略和盲目退却路线,致使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主力红军被迫长征,闽西革命根据地也由此被断送。  相似文献   

11.
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建立了广泛的群众组织。这些群众组织在分配土地、没收豪绅地主财产、配合红军作战、扩大红军和地方武装、进行经济建设、巩固苏维埃政权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党在苏区进行的群众组织建设,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要密切联系群众,依靠群众;关心群众生活,注重工作方法;加强领导,引导其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尊重群众组织,发挥其作用。  相似文献   

12.
论红军长征与打通苏联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36年5月起,为尽快适应国内抗日教亡形势发展需要,尽力争取苏联政府与共产国际的军事援助,中共中央提出了红军主力在西北会师并以打通苏联外援通道为主要任务的新战略方针。随后为实现这一重大战略转变,红二,四方面军共同北上陕甘,红一方面军发动了东征和西征战役,至当年10月三国大会师,跟即发动宁夏战役及西路军远征,力图从宁夏,缓远,新疆三个方向上,完成打通苏联之任务。本文试图解析这一战略方针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从而把握红军长征与打通苏联之战略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为吸引进攻中央苏区的敌军回防,以红军第7军团为主体的抗日先遣队奉命出征福建、浙江、安徽诸省,三进三出浙江西部地区,灵活机动地破坏杭州至江山段铁路、公路交通线,尽其所能牵制一部分敌军于己周围,竭力呼应中央和军委实施突围行动计划,在另一个战略方向上配合了中央红军长征。  相似文献   

14.
论弘扬"红军精神" --兼论发展先进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军精神”是川陕苏区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是重要的苏区文化现象和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中国先进文化重要的生成因素,今天仍然是推动实践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弘扬“红军精神”要与时俱进,弘扬“红军精神”就是发展先进文化,打造新世纪老区发展的精神文化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东固会师的原因主要是为安置伤兵计,为我有党有群众的休息地计,为救援井冈山计,东固的地理条件和毛泽东对东固山早有所闻,也是重要原因。东固会师的意义在于直接促进了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开辟;使东固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奠基石;为毛泽东提出建立全国苏维埃政权奠定了思想基础;促进了全国第一个省级苏维埃政权——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在吉安成立;促进了红六军、红二十军的诞生,东固成为红六军、红二十军的发祥地;使东固革命根据地成为红军三次反“围剿”的主战场,是红军战略战术原则形成的基地;促进了我军的经济文化建设,成就辉煌;使东固革命根据地成为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接力站;使东固经验影响到湘赣等革命根据地。  相似文献   

16.
红四方面军入川以后,一方面坚持巩固和扩大苏区的对敌作战,一方面大力发展生产力,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等都得到极大发展,财政税收也有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17.
红四方面军进入川陕苏区后,面对川陕苏区贫弱的经济力及土地革命中“左”倾错误造成的不利局面,在苏区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开展了生产动员。从生产动员的结果来看,它有力地保障了革命战争和苏区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然而,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生产动员终究不是纯粹的经济工作,它所呈现出更多的是政治军事性,故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落后的生产力同巨大的革命支出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8.
《红星》报是长征中党中央和中革军委的唯一报纸,其中不少关于群众工作的报道。这些报道说明,长征途中,在群众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困难的情况下,党和红军从实际出发,迅速转变观念,通过全体红军战士的热情参与,以简单高效的工作方法、严明的红军纪律获得了沿途群众的大力支持,为红军取得长征胜利创造了条件,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9.
陕甘边区的红二十六军是在中共中央的指示下成立的,它是在甘肃正宁寺村塬建立的革命根据地丧失后,陕甘边游击队进入陕西境内,在陕西省委的领导下发动群众,扩大根据地,然后在游击队的基础上正式组建了红二十六军,它的成立对于照金苏维埃政权和以后的陕甘边革命斗争起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并对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落脚陕北,建立陕甘宁边区革命政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井冈山斗争时期共产党的政权组织主要有湘赣边秋收起义前委、红四军军委、湘赣边特委等11个;苏维埃政府主要有茶陵县工农兵苏维埃政府、遂川县工农兵苏维埃政府、湘赣边界工农兵苏维埃政府等7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