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人对于企业非常忠诚,长久以来日本人的工作时间在全世界都位居前列,因此"经济动物""工作狂""工蜂"等就成为了日本人的代名词。过长的劳动时间以及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不断有人因过度劳累而猝死或者因为不堪工作压力等原因导致精神抑郁而自杀(即过劳自杀,亦属于过劳死范畴)。为了有效遏制过劳死现象日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1988年开设了覆盖全日本的"过劳死110热线"。本文深刻剖析日本过劳死这一社会现象,探讨其背后的所包含的社会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2.
现代社会节奏加快、经济竞争激烈以及日本人为了大量挣钱而拼命工作等日本独特的社会因素造成了日本社会"过劳死"现象的出现。"过劳死"年龄层也趋向年轻化。  相似文献   

3.
《世界博览》2012,(7):12-13
“你要公司的钱,公司要你的命”。近年来,因为工作压力过大、生活方式不健康导致的过劳死事件越来越多,而且逐步呈现年轻化的趋势。不论是老板还是雇员,都在抱怨自己的工作“真要命”。  相似文献   

4.
日本用人单位的"安全注意义务"主要是指用人单位完善劳动设施和劳动管理,确保劳动者身心健康的义务。日本在长期司法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有关"过劳死"和"过劳自杀"的用人单位责任的判例法,并最终以成文法的形式进行了明确规定,从而使"过劳死"、"过劳自杀"的受害者有了更多的法律救济途径,也迫使很多用人单位采取措施改善工作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过劳现象的发生。我国应当参考日本经验,对用人单位"安全注意义务"做出明确规定,以减少"过劳死"、"过劳自杀"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工作和生活节奏逐渐加快,人们的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劳动者过劳死的现象频繁出现。然而我国的相关法律却没有对过劳死的性质和地位作出明确的界定。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也就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安定。所以本文在立足于我国的现实国情的基础上,对过劳死在法律上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在借鉴了日本等国的理论和立法实践之后,认为过劳死既属于工伤又属于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人身侵权行为,并提出了自己相应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6.
唐永亮 《世界知识》2013,(21):58-59
死不算什么,只是先走了,还会见面的。看多死亡之后,宫崎骏建立了自己的生死观,希望死前能好好跟大家打招呼,把大家都找来,说声“辛苦了”或“谢谢”,也希望这种临终告别能构成一种文化。这种生死观,充斥在他的作品中。在他的最新力作《起风了》中,女主角菜穗子得肺结核病不治,却超越时空,在丈夫的梦中挥手,生者死者来来去去,生死的界线模糊化。死只是过程,毫不可怕。《起风了》成为宫崎骏的封笔之作。  相似文献   

7.
无论在汉语还是在日语中,在会话过程中避免用“死”这个字眼都是两种语言表达的礼貌说法.但是,在汉语会话中,经常会出现“死”字来表示某件事状态程度之高.比如“烦死了”“气死了”等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表达感情程度之高的典型表现.但是,在日语中却不这么表达,相反,日本人还会因为中国人使用了“死”字的表达方式而感到不解.通过对比日语和汉语中“死”的比喻表现,来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死”的比喻意义时避免出现摩擦.  相似文献   

8.
“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之死”,论者多矣,然而雪芹“书未成”,“泪尽而逝”,论者无非依据脂砚,畸笏等人的批语,作一些合理的严谨的探佚工作。如所周知,以曲折深细的笔触写出撼人心魄的“林黛玉之死”,从而完成这一伟大悲剧的结局的,实乃“红楼外史商兰墅”。“高鹗笔下的林黛玉之死”,倒是值得人们着重加以研讨的。  相似文献   

9.
武士道是日本传统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长期作为社会道德的基石,对日本国民的个人修身和民族性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叶隐阐书》是武士道最重要的理论典籍,而生死观则是武士道核心精神的体现。从生死观的角度来考察并阐发武士道的精神:(一)其特点是重死轻生和向死而生;(二)其内容为“离生死”、“任事”和修武德;(三)其意义为忠君奉公的世间意义和道身合一的终极意义;(四)“死狂”心理和“预立”意识是武士了脱生死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九月四日的《东京新闻》,登载了一幅这样的照片:一个不过三、四岁的日本女孩,默默地站在上野动物园的熊猫馆前,一手握着一束鲜花,一手扶着比她身子还高的铁栏杆朝里张望。在她本应是稚气可爱的脸上,蒙着一团愁云,露出怅然若失的神态。她好象在问:我最喜爱的中国熊猫“兰兰”到哪儿去了?那空荡荡的场地上为什么没有她的身影,而只留下了她的脚印?啊,“兰兰”死了,她死了,再也见不到她了。九月四日这一天,有多少象这样的日本儿童,跟着他们的父母到上野动物园的熊猫馆前,双手合十,低头静默,向死去的“兰兰”告别和凭吊。“兰兰”之死,“成了日本的大新闻”,使这个有一亿  相似文献   

11.
朱鹮的“鹮”字左上方是“四”字,“四”是“死”的谐音。接下来的是“哀”字少一点。这不能不使人望字兴叹:此鸟必定哀中死矣! 历史上,在东亚地区到处都能见到朱鹮的踪影,特别是黑龙江上游、乌苏里江流域和西伯利亚的湿地中,它们的数量多如麻雀。因此,日本青森县曾把朱鹮视为“害鸟”,因为它们在那里多得成灾。朝鲜半岛的西岸常见到成千上万只朱鹮在空中翱翔,叫声搅得人们烦燥不安。本世纪30年代末以前,朱鹮在中国还分布极广,从南到北都能见到它们美丽的身影。  相似文献   

12.
日本深陷在“事变”的泥淖中两年多了,有些饱受了日方招待的外国观光客在回来时却欣然对人说:“奇怪得很,东京没有战时色。”也许他们在银座或新宿的西洋料理店里还有香肠、炸猪排可供饱啖,是他们所举的许多例证中之一吧?如果有人告诉他们知道,他们所吃的香喷喷的香肠、黄澄澄的猪排,说不定是死狗肉做的,他们定不相信。不幸的,这倒是很可能的事,因为八月四日的读卖新闻、同月十三日的路透电,明明白白的有这样的报道,以老实著称的路透社这回也破例地夹杂一些俏皮话写道:“日本警察侦查的结果,在过去十二个月内,售卖去五万多磅的狗肉、死猪肉…  相似文献   

13.
《礼记·曲礼上》说:“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郑氏注:“讳,辟也”。即忌讳或回避的意思。“入门而问讳”,即是拜访的客人为尊敬主人,事先应了解主人已死祖、父的名字,在谈话中注意回避,这是一种礼貌。在我国封建社会中,一般臣民为表示对于帝王将相或尊长以至他们的祖、父的尊敬,都不得直称他们的名字,必须用种种方式加以回避,这就是我国历史上的避讳。这种避讳,开始是出于敬鬼神,只限于对死者,“生者不相避名”,后来扩大为对生人;开始只是一种社会习尚,后来著为律文,违者则受到社会谴责或律令  相似文献   

14.
七月中旬,湖南省湘乡市龙洞乡一青年村民得狂犬病而死,他是今年年初被狗咬伤,本来应该注射五支疫苗,可他只敷衍注射了两支,酿成了不该发生的悲剧。当月末,也是在同一个乡,又发生了一起注射吊针而死人的事故,死者是在一家民办医院没做任何实验就注射氨基酸,过敏而死。这个乡地处湘乡市与韶山市之间,交通便利,信息较发达。然而,这类安全事故在短  相似文献   

15.
所谓“死”论文 ,是指那种发表以后不被引用、不被摘录、不被转载、不被评论、无人问津、阒无声息的论文。这对作者来说 ,是尴尬而又悲哀的。论文何以会“死”呢 ?原因当然很多 ,我以为主要有 2个。首先 ,“死”论文多是已有理论的重复 ,内容过时 ,不具有信息性 ;其次 ,论文起点较低 ,未能对那些人们普遍关注的重大现象作出解释 ,学术价值不高。那么 ,如何才能不出“死”论文呢 ?换言之 ,如何才能使论文发表后 ,能够被引用、被摘录、被转载、被评论、被争相传阅甚至引起轰动呢 ?关键在“新”。这里的“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即理论新 ,数据…  相似文献   

16.
唐凯 《世界博览》2010,(15):22-23
在网络上曾经流行过一种说法:中国人生不起、住不起、病不起,也死不起,这里的“死不起”抱怨的还是殡葬费用的高昂。殊不知,“死不好”也是当下中国的现实,而死亡也是有“质量”的——这是一种医学人文精神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死者》是乔伊斯的短篇小说代表作,是乔伊斯创作的“关键”。本文探讨了《死者》的思想内容,指出它的主题是“生活在别处”,并对小说的艺术技巧作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8.
日本有一种被视为国技的体育运动——“道”。“柔道”者,乃日本武技融合中国的摔跤技术而成,竞技者注重借用对手之力制胜,是极富匠心的体育运动。写外交谋略而论“柔道”是因“柔道”与外交谋略有某种相通之处。基辛格博士就把外交比喻为“日本的柔道”。他写道:在外交斗争中,“我们不必用多大气力,而是象日本柔  相似文献   

19.
盗墓,令死者不安,生者不宁。既然盗墓者那双贼眼对新坟旧冢虎视眈眈,反盗墓就成为必须。在古代,与风水一样,如何保全逝者的尸骨,让死者在阴间永获安宁,是葬前葬后均要考虑的问题。因此,反盗墓花样就多了。如朱元璋,民间传说,他死前精明死后聪明,在自己的葬事上用尽心机。竟然在出殡那天,十三座城门同时抬出了棺材。从下列所述的种种手段里,可以玩味出古人特有的反盗墓玄机。  相似文献   

20.
盗墓,令死者不安,生者不宁。既然盗墓者那双贼眼对新坟旧冢虎视眈眈,反盗墓就成为必须。在古代,与风水一样,如何保全逝者的尸骨,让死者在阴间永获安宁,是葬前葬后均要考虑的问题。因此,反盗墓花样就多了。如朱元璋,民间传说,他死前精明死后聪明,在自己的葬事上用尽心机。竟然在出殡那天,十三座城门同时抬出了棺材。从下列所述的种种手段里,可以玩味出古人特有的反盗墓玄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