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8 毫秒
1.
中药十九畏在《元亨疗马集》、《牛医金鉴》中均称之为“诸药禁忌”,也就是说不能同用,应作中药十八反一样对待。据王天益考证“中兽医古籍文献十部之内共25个十九畏同用方例”。但水银配砒霜,川乌草岛配犀角,人参配五灵脂,狼毒配密陀僧则很少记载。笔者查阅了解放以后有关中兽医的文献资料,发现中兽医工作者对十九畏在兽医临证中的应用,有不少新资料,虽然缺  相似文献   

2.
中药十九畏,不如十八反那样受到人们的重视。但随着对药性理论的深入探讨,中药十九畏实验研究逐渐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中药十九畏据高晓山等考证:最早记载于《珍珠囊补遗药性赋》。刊于公元1622年,从明初的一些方书、本草中均不见十九畏歌诀。川乌和官桂始见于南宋的《本事方》、《局方》看来十九畏最早也不会早于南宋。可以断定:十九畏的形成不会早于公元12世纪。是一组  相似文献   

3.
脉诊,是中兽医的具有特色的诊断方法之一。早在唐,李石等著《司牧安骥集》中就有“夫马医者,须知病源,察其根本,按审筋脉”、“血脉内连于心脏,心家有病脉不停”,“口内如花脉带洪”等记载。这些记述虽极为简略,但仍可看出当时在诊察马病时就已开始施用脉诊了。到公元一六○八年在喻氏昆仲所著《元亨疗马集》一书中,总结了自唐以来的诊疗经验,对马的切脉部位,脉诊与脏腑的关系等都作了较详细的论述,迄今也还为一些中兽医所沿用,但是,无庸讳言,由于中兽医脉诊在实施上的困难和问题,在临床实践中,它没有或者很少有发挥其作为中兽医的具有特色的诊断方法的作用。更有甚者,在临诊中则根本  相似文献   

4.
《元亨疗马集》在“论马寒症灌暖药,热疾施凉剂不效者何也”一节中,按照《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关于“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的论述,结合兽医临床实践认为:“寒症灌暖药而不效者”,心血不足也;热疾施凉剂而不效者,肾水不足也”,“心血不足者,养心生血,肾水不足者,降火滋阴”,并将这种治则用歌诀概括为  相似文献   

5.
“鼻回粪水”是马骡多种消化道疾病的一种危险症状。在我国兽医古籍《元亨疗马集》中多处提及,如:《论马起卧观形状分别脏腑者何也》中有:“起卧者,腹中痛也,有三十六般,各有形证定之……,鼻回粪水,回头右顾者,胃气痛也”;《三十六起卧图歌、第二十三大肚伤病源歌》,有:“马患需看大肚伤,卧时不起汗淋浪,喘粗鼻咋兼肉颤,鼻内时流粪水浆,哽气之时胃必损,便有灵方病也亡”;《七十二症形图论歌治法·马患草噎第四十七》中有:“草噎者,咽膈噎塞也,……。伸头缩颈,鼻口回涎,喘粗气促,空嗽连声”。《马患肠断第六十五》中有:肠断者,弩伤肠胃也……。令兽浑身肉颤,汗出如浆,鼻回粪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代农书中的兽医专著,明代俞本元、俞本亨氏兄弟所著《元亨疗马集》东溪素问碎金四十七论中《论马起卧蓦然而住起卧者何也》一论中,以东溪、曲川相互问答的形式,精辟地阐明了马匹真性疝痛起卧症状发生的机理和突然停止起卧的原因,以及这类疾病的予后和转归。经本人多年临床观察和尸体剖检验证,认识到此论确系作者长期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对临床兽医判断疝痛病马的予后和转归确有指导意义,现举验例一则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了便于行文,《新唐书·吴兢传》简称《新传》,《旧唐书·吴兢传》简称《旧传》。一、关于《新传》中所记吴兢上疏请玄宗纳课的时间问题《新传》:“玄宗初立,收还权纲,锐于决事,群臣畏伏。(吴)兢虑帝果而不及精,乃上疏曰:‘……’。寻以母丧去官。服除,自陈修史有绪,……。”《旧传》记吴兢自陈修史有绪事是在开元三年(公元715年),而吴兢母丧在先天元年(公元712年),从而上此  相似文献   

8.
《隋书·刘焯传》:“大业六年卒,时年六十七。”(卷75,1719页,中华书局校点本,1977年出版)1992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290页刘焯传写道:“刘焯,字士元。信都昌亭(今河北冀县)人。东魏武定二年(公元544年)生;隋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卒。”由中国科学院前院长卢  相似文献   

9.
神秘书信公元1145年出版的《奥托主教编年史》中这样记载:约翰是《圣经》中东方三圣人的后裔,他信奉基督教,用一只翡翠宝杖统治着亚洲大片土地。他曾在波斯大战穆斯林军队,获得全胜。当他挥师耶路撒冷的时候,因为底格里斯河水涨水且没有运输工具才停止了前进。  相似文献   

10.
中医是通过“四诊”“八纲”等法则,运用辩证论治的方法及中药配伍等各个环节来处理疾病,而最关键环节─—配方至关重要,如配错药品,不但影响疗效,而且还危及病人健康,笔者探讨处理疾病的重要环节─—配方中注意的几点,以供参考。一、注意“十八反”与“十九畏”“十八反”“十九畏”是中药配伍中禁忌的,作为中医药人员应牢记勿误,在此不予赘述。但“十九畏”与中药配伍中的七情之一“相贯”是否一回事?这是要弄清楚的。“十九畏”属禁忌范畴,而“相畏则是处方配伍之一,它们是截然不同的。目前有些杂志刊物报导:某些疾病可用“…  相似文献   

11.
儒学在日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自古以来,日本接受中国汉字、儒学、佛教、科技和生产工艺的影响,其社会发展与中国密切相关。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文化,是日本接受中国影响的重要方面。5世纪:儒学传入,加速日本文明进程公元5世纪,中国儒学东传日本。据成书于公元720年的日本第一部正史《日本书纪》记载,应神天皇15年(公元405年)百济博士王仁应邀到达日本,带去10卷《论语》和一卷《千字文》。712年的《古事记》也有类似的记载。这是中国儒学传入日本的最早记录。此后,中国儒学在日本逐渐传播,对其政治、法律、文学、哲学、宗教及艺术等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  相似文献   

12.
何格恩,杨承祖,李世亮先生写的《张九龄年谱》(分别见《岭南学报》1935年第4卷一期、1980年台北商务印书馆出版、《始兴文史》1988年第8期),材料丰富,考证有据,颇有见解。然其中仍有伕漏或不够详尽之处,为此特作一些补遗。二十六岁长安三年公元703年徐浩生(703—782年)。徐浩是张九龄的外甥,两人关系密切。张弍《东海徐公碑》:“(浩)始自登朝,时为中书令张曲江所器重,忘年定契,不复以礼秩关情。”九龄卒后,徐浩撰写《文献张公碑铭》。三十七岁开元二年公元714年  相似文献   

13.
马年赏马石     
公元2002年是中国农历的壬午年,即马年。内蒙古草原是马的故乡,多处发现5千万年前的原始马——三趾马化石。马形观赏石也早有发现,《礼记》礼运篇有“河出马图”的记载。唐代孔颖达注释说:“伏羲氏有天下,龙马贡图出于河,遂法从八卦。”说的是枯水期黄河的河床中露出一块马形奇石,上面  相似文献   

14.
模树石,因似树木的影像而得名,是我国发现和利用较早的一种观赏石,其别名很多,诸如松石、松屏石、醒酒石、龙骨石画、假化石、柏枝玛瑙、柏子玛瑙、松枝水晶、苔纹蛋白石、树木冰洲石等等。关于模树石在我国古代早有记载,唐武宗(公元841—847)时的宰相、著名藏石家李德裕有块醒酒石,以水浇之则显现出林木葱郁的景象,当属模树石类。元末杨瑀《山居新话》记载:“至正七年(公元1347),杜稷署太祝张从善尝预营寿室,解石板为穴门,石中忽有纹成松形,虽绘画者不如也。”清代赵希鹄《研屏辨》称:“蜀中有石,解开自然有小松形,或三五十株,行列成径,描画所不及。又松止高二寸,正堪作研屏。”《四川总志·石谱》有“松屏石”条目:“涪州松屏山翠耸云霄,其山上产石。有纹如松形。”  相似文献   

15.
一九八一年十二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陈汝衡先生的《艺苑珍闻》一书。陈先生在该书《小豆棚》一文中说:“至乾隆六十年,有山东曾衍东七如氏者,别著《小豆棚》一书,直记载异闻之笔记也。”这是解放以来,最早向读者介绍《小豆棚》一书  相似文献   

16.
《说听》是明人撰辑的一部记载奇闻异事的笔记小说集。关于它的作者,历来有4种不同的署名:一曰“陆延枝”。见《烟霞小说》本、《古今说部丛书》本及《吴县志·艺文考》等。二曰“陆粲子”。见清人黄虞稷《千顷堂书目》。三曰“陆粲”。见刊印于民国四年的《说库》本。四曰“陆廷枝”。见《中国文言小说书目》(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出版)。  相似文献   

17.
女子足球起源于我国的东汉(公元25年—220年)时期。延光二年(公元123年)河南省嵩山的中岳三阚里,少金阚和启母阚上就绘有女子踢足球的生动壁面,动作清晰,形象逼真。至今已有一千八百余年的历史。唐代(公元618年—907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极盛时期。关于女子足球已有详细的文字记载。据康骈著的《剧录谈》记载,唐代有一女子,当军中少年在街上蹴鞠(古代  相似文献   

18.
化妆品的应用主要发源于古埃及。早在公元前埃及女王克娄巴特拉时期,化妆品艺术达到高峰。约在公元300年,意大利罗马发店已开始用香水,并有了液体香油、固体香膏和香粉。我国古籍《汉书》中就有画眉、点唇的记载。《齐民要术》中介绍了有丁香芬芳的香粉。  相似文献   

19.
溯源“承气汤”首见于《伤寒论》(《金匮要略》),具体内容有“大承气汤”(大黄、芒硝、厚朴、只实);“小承气汤”(大黄、厚朴、只实);“调胃承气汤”(大黄、芒硝、甘草)之分,后世习惯通称“三承气”,为汉代(公元219年)张仲景氏所研制的“寒下剂”,属于攻下范畴中的一类。张仲景撰写《伤寒论》固然自谦本于《内经》,但是搜求《内经》整个篇章,仅见记载  相似文献   

20.
《论语.子罕篇》“子畏於匡”中对“畏”的训释历来众说纷纭,大致训为畏惧、有戒心、拘禁等义。经考察发现,以上训释存在不合语境、不合逻辑、不合词义引申规律等问题。因而考求“畏”为“围”的误字,二字因音近而致误,“子畏於匡”当为“子围於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