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巫山蓝家寨遗址春秋时期的灰坑发掘中,发现有1枚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右上第1臼齿(右M1)。该枚标本齿冠面具有"剪切型"功能,齿冠中裂较深,齿冠面泛黄,形态特征为典型的金丝猴臼齿特点。金丝猴臼齿标本上,保存有人类行为造成的破损,还有小家鼠(Mus musculus)的啃咬痕迹。该金丝猴臼齿标本的发现,反映三峡地区距今2 4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曾经分布有金丝猴,三峡古居民曾开展有专门针对金丝猴的捕猎行为。臼齿标本上的小家鼠啃咬痕迹,证明三峡地区春秋时期小家鼠与人类伴栖;小家鼠还会对人类居室周围丢弃的动物骨骼进行改造和利用。这一现象对分析古居民居室环境、伴栖动物及居住点环境卫生状况等有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2.
2012年巫山蓝家寨遗址考古发掘中,获得距今2 400多年前春秋时期的喜马拉雅水麝鼩(Chimmarogale himalayicus)、小臭鼩(Suncus etruscus)、微尾鼩(Anourosorex squamipes)、白腹管鼻蝠(Murina leucogaster)等骨骼标本。这些骨骼标本的鉴定和研究反映出春秋时期三峡地区属于南亚热带气候,水土保持良好,有繁茂的森林环境;当时遗址古居民食物资源丰富,但人类居室及室内卫生条件等比较落后;古遗址人类居住点的室内环境比较阴暗、潮湿,并且有多种昆虫、食虫目动物等与人类伴栖。蓝家寨遗址食虫目(Insectivora)、翼手目(Chirortera)动物骨骼研究,为分析三峡地区春秋时期古环境、古居民生活与居住条件、三峡地区环境演变等提供了重要资料;同时,上述动物骨骼标本也是首次在中国新石器时代以后古文化遗址中被发现。该项工作为今后开展动物考古中的小哺乳动物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标本观测数据,并且在鉴定标准及工作方法等方面为今后的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3.
2012年巫山蓝家寨遗址考古发掘中,获得距今2400多年前春秋时期的喜马拉雅水麝鼩(Chimmarogale himalayicus)、小臭鼩(Suncus etruscus)、微尾鼩(Anourosorex squamipes)、白腹管鼻蝠(Murina leucogaster)等骨骼标本。这些骨骼标本的鉴定和研究反映出春秋时期三峡地区属于南亚热带气候,水土保持良好,有繁茂的森林环境;当时遗址古居民食物资源丰富,但人类居室及室内卫生条件等比较落后;古遗址人类居住点的室内环境比较阴暗、潮湿,并且有多种昆虫、食虫目动物等与人类伴栖。蓝家寨遗址食虫目(Insectivora)、翼手目(Chirortera)动物骨骼研究,为分析三峡地区春秋时期古环境、古居民生活与居住条件、三峡地区环境演变等提供了重要资料;同时,上述动物骨骼标本也是首次在中国新石器时代以后古文化遗址中被发现。该项工作为今后开展动物考古中的小哺乳动物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标本观测数据,并且在鉴定标准及工作方法等方面为今后的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 考察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断龙乡猛虎洞更新世哺乳动物群骨化石断裂痕迹的状态与原因,探索湘西地区古人类活动的遗迹.方法 观测哺乳动物群骨化石断裂痕迹剖面的形态结构,以区别食肉类动物群的咬痕与人类打造的印迹.结果 经40件东方剑齿象、中国犀、鹿等残骨化石标本断裂痕迹剖面的观测,发现有部分骨化石断裂剖面圆钝,似啮齿动物的咬痕,但大部分骨化石断端剖面呈锥形切削改造,有的双面削刮呈锐利器型,有的存在明显打击或铲刮的 “印记”,初步认为属早期人类制作骨器的遗迹.结论 结合地理环境和地学结构分析,猛虎洞可能属晚更新世(10~5)万年前旧石器人类穴居的营地或系同生代古脊椎动物的遗址.  相似文献   

5.
长江三峡地区远古时期渔业的考古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长江三峡地区鱼类资源丰富,共有各类鱼种多达100余种以上。在三峡地区远古时期的一些人类居住遗址中普遍都发现有大量的鱼类骨骼,不少的遗址中甚至堆积有成层的鱼骨层,鱼骨骼最长的可达1.7米以上。在新石器时代的墓葬中还发现有专门用大鱼为墓主人随葬的现象。经比较发现,三峡长江沿岸地区古居民的肉食生活主要是鱼类,其次是哺乳动物类,而清江流域沿岸古居民的肉食生活多是哺乳动物(兽类)动物,鱼类动物次之。这些丰富的鱼类资源为远古时期居民们的肉食生活提供了方便,从而弥补了三峡地区农业生产经济落后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6.
油桐(Vernicia fordii)是起源于中国的油料树种;利用油桐种子提炼的桐油是非常重要的工业原料,在中国古代工业及世界近现代工业生产中产生过巨大影响。油桐开发、利用从唐代以来已有较多文献资料介绍,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中也一直把油桐种植史作为热点之一,但在考古发现中却一直未获得过古代油桐树实物标本。2013年,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重庆师范大学研究人员在重庆市丰都县瓦啄嘴遗址考古发掘工作中,从一座宋代瓷窑火膛里发现了宋代油桐树实物材料,这是在中国国内首次发现古代油桐树实物标本。所发现的材料包括10枚油桐树种子和一些树干(木炭)标本。从种子形态观察,所发现油桐应属于三年桐的栽培品种。木炭标本的切片观察结果,也证明该标本属于油桐树木材。该发现表明:文献中记录三峡地区广泛种植的油桐应属于三年桐系列,三峡地区很可能是我国三年桐品种经济林发源地。木材消耗量巨大的瓷窑烧造生产中,把油桐树作为燃料利用,反映宋代三峡地区古居民对油桐树的开发利用,已形成了油料资源(种子)、柴薪资源(树干)的经济林综合利用模式。该经济林经营模式对今天的三峡库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采用臼齿磨损度与牙齿牙骨质生长线年龄鉴定法,对福建南平采集的一中华菊头蝠(Rhinolophus sinicus)种群42例成体样本进行年龄结构及相关特征的研究.臼齿磨损度是对左侧第1上臼齿磨损情况进行测量,以臼齿齿冠磨损面的宽度与臼齿外侧牙龈线至中间齿尖的高度之比估算,再根据其分布人为划分4个磨损年龄组.同时对标本左侧第1上犬齿切片进行石蜡包埋切片以观察其牙骨质生长线,用以鉴定其年龄.最后综合比较分析二者结果,探讨了2种方法对年龄鉴定的一致性.结果表明:利用牙齿磨损度推算的蝙蝠年龄与牙齿生长线鉴定的年龄基本一致,但是前者对头骨和牙齿不产生损伤,操作简单方便,是科学可行的鉴定蝙蝠年龄的方法.同时也表明福建南平种群应为稳定型种群,在繁殖期间雌雄比近似1∶1;雌性个体一般在2龄及以后才参与繁殖.此外,主成分分析的结果显示无法通过外形指标和头骨指标对成体中华菊头蝠进行年龄上的区分.  相似文献   

8.
秦岭川金丝猴个体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秦岭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Roxellana)的个体行为下了定义,利用目标动物取样法对个体行为进行了定量研究,并与其他非人灵长类动物作比较,从行为上说明了秦岭金丝猴如何适应秦岭的栖息地。  相似文献   

9.
油桐(Vernicia fordii)是起源于中国的油料树种;利用油桐种子提炼的桐油是非常重要的工业原料,在中国古代工业及世界近现代工业生产中产生过巨大影响。油桐开发、利用从唐代以来已有较多文献资料介绍,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中也一直把油桐种植史作为热点之一,但在考古发现中却一直未获得过古代油桐树实物标本。2013年,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重庆师范大学研究人员在重庆市丰都县瓦啄嘴遗址考古发掘工作中,从一座宋代瓷窑火膛里发现了宋代油桐树实物材料,这是在中国国内首次发现古代油桐树实物标本。所发现的材料包括10枚油桐树种子和一些树干(木炭)标本。从种子形态观察,所发现油桐应属于三年桐的栽培品种。木炭标本的切片观察结果,也证明该标本属于油桐树木材。该发现表明:文献中记录三峡地区广泛种植的油桐应属于三年桐系列,三峡地区很可能是我国三年桐品种经济林发源地。木材消耗量巨大的瓷窑烧造生产中,把油桐树作为燃料利用,反映宋代三峡地区古居民对油桐树的开发利用,已形成了油料资源(种子)、柴薪资源(树干)的经济林综合利用模式。该经济林经营模式对今天的三峡库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1870年,川金丝猴被科学命名。1897年,滇金丝猴被科学命名。1903年,黔金丝猴被科学命名。1912年,越南金丝猴被科学命名。2010年,缅甸金丝猴被科学命名!以上这5位兄弟,构成了金丝猴家族。它们和我们人类一样,都属于灵长目动物。不同的是,它们被归入猴科金丝猴属(Rhinopithecus)。不过,说它们是"金丝猴",实在名不副实。严格地讲,这个家族不应该叫"金丝猴",除了川金丝猴有"金丝"以外,其他诸位的周身没有一根"金丝",甚至和金色或黄色毫无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