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军华  刘利华 《科技信息》2013,(19):186-187
宋江杰出的军事才能和组织才能造就了梁山的辉煌,但也由于宋江坚持招安使梁山队伍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对宋江的重要性研究者有共识,但关于宋江这个人物的性格历来多争议,从"忠孝仁义"的角度来看,宋江的孝、仁、义都只停留在表面,忠才是宋江思想里的坚持,这也是他一生悲剧的根源。  相似文献   

2.
仁义之邦     
车耳 《世界知识》2013,(21):60-61
马尔代夫人和斯里兰卡人同宗同族,语言相在回程期间我就成了领队。近,长得也相近——个头不高,男人比较瘦,走在街上很少见到大腹便便的当地人。  相似文献   

3.
"仁义礼智信"的由来、发展及其基本内涵(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仁"、"义"、"礼"、"智"、"信"为先秦儒家提出并发展成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范畴和价值取向标准."仁"是先秦儒家的最高道德准则,它的内涵在各个时代各有不同,<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中的"团结友善"、"敬业奉献"可视为"仁"德在今天的体现与发展."义"德的基本内涵是威仪、友谊、情谊、美善、公平、正义、适宜,目的在于实践"仁"."礼"德的核心是"敬",其根本是"孝",其效果是构建和谐人生、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国家与和谐世界."智"是关于认识自我、认识他人、关心他人、理解他人、明辨是非、分别善恶的智慧."信"德是诚实、有信用,中国近现代的儒商都以诚信为事业之本.<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中"爱国守法"可视为"义"德在今天的继承,"明礼诚信"中的"明"以及"勤俭自强"可视为"智"德在今天的发展,"诚信"二字则是对传统"信"德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仁义问题上,《庄子》或肯认,或批判,或整合,具有多重维度。以仁义为精神之末、应世之迹、治世之具和臣下之节等为依据,《庄子》对仁义持以肯认的态度。以仁义为道德之失、撄心乱性、禽贪者器、殉名害身等为依据,《庄子》对仁义持以批判的态度。以道德与仁义之间的本末、体用关系等为依据,通过建构一个本末式和回环式的理论结构。《庄子》做到了在自身理论基础上对儒家仁义思想的超越和含摄,从而将其或批判、或肯认的态度予以统一和整合。分析《庄子》的仁义观,有助于理解《庄子》和道家在仁义问题上的复杂性和统贯性,进而深化我们对儒、道之间互补性复杂关系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5.
孔子之伟大,不但在于他是博学而多能的学者,是中国古文化传统的赓续者,是儒家理想人格("内圣")的杰出典范而为"万世师表",而且在于他勇敢而自觉地承担起传承文化的重担,是孜孜不倦的传道者("外王")、是文化的终极关怀者、是身体力行的践履者、是乐观坚毅的通达者,被誉为时代的精神偶像.  相似文献   

6.
"仁义礼智信"的由来、发展及其基本内涵(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仁义礼智”四德整体的提出者是孟子,“礼义廉耻”四维德目的提出者是管子。郭店楚竹书《五行》试图建构一种将仁、义、礼、智、圣内化为人们的品德信念的道德体验模式。将“仁谊礼知信”称作“五常之道”,最早出现在汉朝董仲舒的《举贤良对策》之中。“仁义礼智信”作为整体德目由官方确定在董仲舒去世183年后的白虎观讲议五经同异的会议上。之后,“仁义礼智信”整体德目经历了从周敦颐的“诚,五常之本”说到二程的“五常全体四支”说以及朱熹的“五常之性”说。今天,以“仁义礼智信”为内容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该融入和谐社会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建设之中。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忠孝仁义传统思想的积极内涵入手,对其进行当代的新诠释,进而对它与思政工作的有机结合予以深入的探讨,为此,提出必须做好三个“融入”:将忠孝仁义思想的积极内涵融入“八荣八耻”的宣传教育工作中、融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实践中、融入“八个方面作风”的养成中。  相似文献   

8.
韩愈对孟子的推崇是明显的,除了著名的“道统论”以外,韩愈还对孟子的“禽兽”、“仁义”、“道德”进行了重要的证明和展开,它对于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孟子思想是十分有帮助的。孟子通过“禽兽说”指出了人必须具有道德意识,而其道德的实际内容却是家庭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弘扬了“仁义礼智信”的精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八大报告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为24个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弘扬了“仁义礼智信”的精髓,体现了中国特色.“仁”即“友善爱国”;“义”即“公平正义”;“礼”即“文明和谐”;“智”即“求真敬业”;“信”即“诚实守信”.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忠孝仁义传统思想的积极内涵入手,对其进行当代的新诠释,进而对它与思政工作的有机结合予以深入的探讨,为此,提出必须做好三个"融入":将忠孝仁义思想的积极内涵融入"八荣八耻"的宣传教育工作中、融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实践中、融入"八个方面作风"的养成中。  相似文献   

11.
老子的仁义思想是以“道”为基础。凡是人类所有阴阳两仪的良性互动,皆是“仁”的表现。凡是所有人类价值判断均收敛至“社会福利及伦理共识”的适宜性,皆是“义”的表现。老子认为,“仁义”是在人类社会的大道不受重视之后,才被突现出来的人为道德规范,因而,从“道”来立论,才能论述道德仁义礼的等级与其间之差异。  相似文献   

12.
十八大报告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为24个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弘扬了"仁义礼智信"的精髓,体现了中国特色。"仁"即"友善爱国";"义"即"公平正义";"礼"即"文明和谐";"智"即"求真敬业";"信"即"诚实守信"。  相似文献   

13.
“宽仁长厚”是刘备人物性格的最大特征之一,也是历代读者喜爱这一人物的原因所在。与此同时,刘备在完成这一心历路程中所借助的工具和手段,也是对哭与泪的高超运用。在这一点上,他与曹操有着迥然的不同,在对比中剖析枭雄与奸雄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及起因,可以为准确解读《三国演义》,把握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仁义礼智信"系先秦儒家提出并发展成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范畴和价值取向标准。尽管仁、义、礼、智、信各范畴在内涵上各不相同,所揭示的道德生活内容的侧重面各异,但"五常"是一个整体,各范畴间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其中"仁"是美德的核心,是最高的道德原则,"义"则是"仁"的内在逻辑推演,"礼"乃为"义"的外在保障,"智"是道德认知的必要条件,"信"则体现了天道与人道的合一。  相似文献   

15.
《永远有多远》中的女性主人公那“仁义“的性格受到了一些女性评论家的激烈批判,却受到一些男性评论家的热情颂扬.其实就文本呈现出的形象而言,作家的情感态度是既有批判更有眷恋.白大省那宽厚的美德并未完全过时,相反,在物欲横流的时代更能显出独特的价值,只是她那古典的美德亦需要进行现代性的人格重塑.  相似文献   

16.
<正> 春秋时期的鲁国有这样一条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其他国家中遇见有鲁国人沦为奴隶的,可以垫钱把这个奴隶赎出来,回国后再到鲁国的国库去报销。据说,孔子的一位弟子有一次在国外遇见了一个已沦为奴隶的鲁国人,于是花钱把他赎出来。但孔子的这位弟子事后并不到国库去报账,以显示自己追求"义"的决心与真诚。孔子知道此事后,严厉地训斥了这个学生,理由是:你的这种行为将阻碍更多的已沦为奴隶的鲁国人被解放出来。这是因为,你品格高尚,自己掏钱救人,受到社会的赞扬,但今后,当别人在国外再遇见沦为奴隶的鲁国人时,他就会想:垫不垫钱去赎人?如果垫钱赎出了人,回国后去不去报账?不去报账,岂不是白白丢掉一大笔钱?如果去报账,岂不是在行为上会遭旁人讥笑,显得自己的品格不高?于是就会装作没有看见有鲁国人沦为奴隶,这岂不是阻碍了对至今仍沦为奴隶的鲁国人的解救?这是  相似文献   

17.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文学一个很重要的发展期,先秦诸子确立了中国文化最重要的价值观,一些最富有现代意义的美好词汇,如:仁义、诚信、人道、爱、超越、求索、自强不息等等,都是他们留给后代的宝贵遗产。本文将先秦诸子的研究纳入比较文学的视野,借用“先知”这一概念来给老子、孔子、孟子、墨子、庄子以及屈原等文化伟人作价值定位,认为他们具有类似于宗教文化意义上的先知品格,即:诚实、洞察力、使命感和善意,而这些,恰恰是未来的中国文化建设所需要的品质。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早期儒家经典中对“人道”观的探索:人道的内涵是以仁义为主要内容;人道来源于天道;人通过“修道”来体现人道;人道的方法论原则是由内向外;人道中包含着形上之道的萌芽。  相似文献   

19.
传统文化往往笼统地以孔孟为一体,然而细究一下可知,孔子的理想人格是"仁且智",其理想人物应是周公;孟子的理想人格是"由仁义行",其最理想的人物应是舜。在理想人物从周孔到孔孟的转承中,孔孟理想人格呈现出推陈出新、互有交融的面貌。  相似文献   

20.
两汉对夜郎的开发长达350来年,贵州古代儒文化与民族认同进入初始阶段。这一时期,贵州儒文化及民族认同的成就固然无法与明清比拟,却胜过唐宋,更勿论魏晋蒙元。制度儒学、物化儒学、理论儒学、文化儒学相继传入;和平、友好的经济、政治交往、交流、对话、沟通始终是主流;践行儒家仁义爱民政策,成为大一统政治得以实现的根本因素;不过,认同具有肤浅性、不对称性及不稳定性。制度儒学首先传入,各民族统治阶层之间制度层面的初始认同,是贵州两汉儒文化与民族认同的主要内容和最大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