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自然水体中首先让底栖藻类在透明人造丝膜附着装置上定居着生5周,然后移至实验室培养.测定初始的叶绿素a和脱镁叶绿素后,对底栖藻类进行3个不同光照强度的全光照处理(29.1,11.0和5.5W/m2)和3种不同光照波长的处理(红光、蓝光和绿光).处理期间温度和水流保持一致.在所有光照处理下底栖藻类体内叶绿素a的含量表现出稳定增长的趋势,在第二周末达到最高值,在第三周开始急剧下降.研究发现,光照强度与底栖藻类的生长呈负相关,这与高光照强度对藻类细胞内光合色素的破坏有关.在不同光照强度的全色光下,叶绿素a的含量的变化是由于所研究的底栖藻类对光照强度的反应存在着“小球藻型”“小环藻型”和过渡类型所致.强光引发的藻类细胞的“失绿”亦是由于叶绿素a含量减少的原因.由于红光能增加光合作用的效率,促进藻类细胞叶绿素a的合成等生物合成过程,在红光的处理下藻类细胞内叶绿素a的含量达到最大值.而在绿光下底栖藻类种群的生长速度居中.  相似文献   

2.
为调查浅水湖泊底栖藻类群落的初级生产力,用黑白瓶法对东湖沿岸带人工基质上底栖藻类的初级生产力进行了原位测定.结果表明:东湖沿岸带底栖藻类群落春、秋季总初级生产力分别为碳生成量0.50和0.40 g/(m2·d),春季净初级生产力比秋季高;东湖底栖生物群落的P/R>1,属自养型群落.估算结果显示: 东湖底栖藻类群落初级生产总量小于浮游藻类的1 ‰ (0.058 %~0.07 5%).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养殖池塘微藻和水质特征,对山东威海市荣成刺参养殖池塘的浮游和底栖藻类群落结构、生物量及池塘水质进行周年调查与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刺参养殖池塘共发现浮游藻类7门38属53种,底栖藻类4门25属42种,硅藻门种类最多;(2)池塘盐度、pH值、磷酸盐的变化范围较小,水温、溶氧变化呈显著的季节性特征;(3)池塘藻类生物量均呈春、夏季较高,秋、冬季较低的变化规律,并随水温升高而增大;浮游藻类生物量最低值和最高值分别出现在1月和7月,分别为2.9和23.7 mg/L;底栖藻类生物量最低值和最高值分别出现在12月和4月,分别为2.5和16.5 mg/L;(4)池塘浮游藻类多样性指数最低值和最高值分别出现在12月和7月,分别为1.94和2.98;底栖藻类多样性指数最低值和最高值分别出现在11月和4月,分别为1.66和2.35;(5)不同季节藻类群落中的优势种存在演替现象。在刺参池塘养殖过程中,应保持池塘水环境和营养盐结构稳定,为刺参健康养殖营造有利的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底栖藻类与沉水植物(苦草)培养系统对猪粪废水中磷的滞留作用和磷的赋存形态,并评价该体系在控制富营养化和污水生物处理中的潜在应用价值,对不同浓度的猪粪废水进行了为期30 d的室内人工模拟试验,采用改良的淡水沉积物磷形态连续分离提取标准测量和测试方法(SMT法),测定了藻垫与苦草中总磷和所滞留磷的不同形态.结果表明:单独培养的底栖藻类与苦草均对磷具有较强的滞留作用,底栖藻类和苦草混合培养对磷的滞留作用均增强,藻垫对高浓度猪粪废水中磷的滞留能力要明显高于中浓度.藻垫与苦草所滞留的总磷的主要形态均为无机磷,分别占总磷的43%89%和63%89%和63%94%,其中铁磷占无机磷的34%94%,其中铁磷占无机磷的34%64%和20%64%和20%91%,钙磷占无机磷的17%91%,钙磷占无机磷的17%58%和7%58%和7%75%.  相似文献   

5.
温度对8种底栖硅藻生长及其理化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了不同温度对8种底栖硅藻生长及其理化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低于15℃或高于30℃均不利于细胞生长,同时也不利于胞内理化成分的积累.在15~25℃之间细胞比生长速率及主要理化成分(叶绿素、胞内蛋白和多糖、胞外多糖及总脂肪)含量均可达到最大,而不同藻种的理化成分最大含量也有较大的差异,最高和最低叶绿素含量差值可达8.0 mg/L,胞内蛋白含量差约4.0%多糖含量差约14.0%,总脂肪含量差约为8.0%,胞外多糖浓度含量差约15mg/L.  相似文献   

6.
光照和盐度对8种底栖硅藻生长及其生理生化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不同光照强度和盐度条件对8种海洋底栖硅藻生长及其生理生化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8种底栖硅藻生长最适光照强度和盐度不完全相同,其范围分别为1500—5500lx和25-40;硅藻的理化成分受光照和盐度条件影响也较大,其含量均呈现低-高-低的变化趋势.光照低于1500lx、盐度低于25或光照、盐度高于最适值时均不利于理化成分的积累,但高于最适光强时利于胞内外总糖的产生;光强高于5500lx,盐度高于40时,总脂肪含量几乎不增加甚至急剧下降.  相似文献   

7.
光对光合细菌生长及色素合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光照和黑暗条件下生长的光合细菌转入不同光照强度下培养时其菌体生长速率及色素合成速率的变化,阐明光对光合细菌生长及色素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黑暗中生长的光合细菌进入光照条件下生长要经过一段适应期;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菌体生长速率增加,但色素的比合成速率降低。  相似文献   

8.
研究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在Ⅰ(0.1~10 lx)、Ⅱ(10~100 lx)、Ⅲ(100~1 000 lx)、Ⅳ(1 000~10 000 lx)4个光照强度下的生长和水质的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养殖的进行,水体氨氮含量是先增高后降低;30 d内Ⅰ、Ⅱ、Ⅲ水体的亚硝酸盐氮含量逐渐上升,Ⅳ水体亚硝酸盐氮含量先增大后降低;2光照强度对泥鳅的日摄食量、特定生长率(SGR)、饲料效率有显著影响(P0.05).泥鳅的日摄食量随光照强度降低呈增大的趋势,当光照强度降低到Ⅱ,泥鳅的日摄食量保持恒定.泥鳅的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随光照强度的降低而增大.  相似文献   

9.
光对光合细菌生长及色素合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光照和黑暗条件下生长的光合细菌转入不同光照强度下培养时其菌体生长速率及色素合成达率的变化,阐明光对光合细菌生长及色素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黑暗中生长的光合细菌进入光照条件下生长要经过一段适应期;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菌体生长速率增加,但色素的比合成达率降低.  相似文献   

10.
两种海洋底栖硅藻的培养条件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春夏季节采集于中国海南琼海鲍鱼场的底栖硅藻进行分离纯化.对得到的亚历山大菱形藻(Nitzschia alexandrina)和矮小卵形藻(Cocconeis diminuta)两种底栖硅藻进行了单因子最佳培养条件的实验研究.培养两种底栖硅藻的营养盐最佳浓度、盐度、光照强度、温度条件分别为:亚历山大菱形藻:NO3^-N2.5mg/L.PO3^3-P0.5mg/L,Fe-EDTA-Fe0.1mg/L.SiO3^2+Si0.5mg/L.35。55001x,30℃.矮小卵形藻:NO3^--N2.5mg/L。PO4^3--P1.5mg/L,Fe-EDTA-Fe0.1mg/L,SiO3^2--Si0.5mg/L,30,33001x,30℃.实验结果表明:两种底栖硅藻所需的NO3^--N的浓度较前人报道的其他硅藻培养的实验结果偏低且影响不大。其他营养盐成分铁、硅、磷对硅藻生长有较大影响;基础生态因子温度、盐度和光照影响也较大,温度对这两种硅藻的生长影响最为显.本研究数据拟对鲍苗种生产中饵料底栖硅藻培养起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1.
疏浚对苏州河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在1999年10月~2001年7月,对苏州河上游黄渡和华漕两个断面底泥疏浚前后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黄渡和华漕两个断面的大型底栖动物均以软体动物和寡毛类为主,疏浚前黄渡软体动物为6种,寡毛类为3种.水蛭1种,华漕软体动物为1种,寡毛类为4种,疏浚以后两个断面的种类数增加,黄渡增加1种,华漕增加了4种,华漕恢复的迹象叫明显;疏浚后两个断面的生物量和密度均低于疏浚前,但在疏浚后,的一年内,密度呈持续上升趋势.疏浚后华漕的多样性指数一直高于疏浚前同期,黄渡在疏浚半年后逐渐恢复并且超过疏浚前水平.说明苏州河上游底泥疏浚有利于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环境因子对底栖动物生命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底栖动物是水生态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生存、种类组成与分布、现存量和生物多样性受到水质、底质、温度、水深等理化因子和水草、底栖动物间、饵料生物、捕食动物等生物因子的影响,本文对在这几个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归纳,并提出了底栖动物保护和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对黄檗6个家系幼树进行盆栽遮光试验,研究光照强度对黄檗家系幼龄期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轻度遮光有利于黄檗幼树生长,光照强度很弱时黄檗生长受到抑制;同一光照条件下,不同黄檗家系间生长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家系H14-2-3树高和地径生长量最大,显著高于其他家系,家系H17-9-5树高和地径生长量较小;不同光照强度间黄檗家...  相似文献   

14.
底栖动物是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类群.本文从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环境污染物的分布特点、个体生活行为、形态解剖结构、致畸性、酶系统代谢等方面概述环境污染物对底栖动物的影响研究.  相似文献   

15.
16.
为探讨极危植物贵州地宝兰(Geodorum eulophioides)对光照强度的适应性,以贵州地宝兰成年盆栽植株为材料,通过人工遮阴的方法设置不同光照强度处理(8%、20%、45%和100%自然光照),测定不同光照强度下贵州地宝兰的气体交换参数日变化、光合-光响应曲线、叶绿素荧光参数,并对其叶片叶绿素含量及生长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 20%、45%和100%光照强度下贵州地宝兰的日均净光合速率(Pn)呈“双峰”型曲线,有明显的“午休”现象,而8%光照强度下的Pn呈“单峰”型曲线,20%光照强度下的日均Pn值最高,为(1.922±0.453) μmol·m-2·s-1;(2)贵州地宝兰叶片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光饱和点(LSP)、表观量子效率(AQY)在20%光照强度下最高,在此光照强度下的光合能力最强;(3)叶绿素荧光参数FmFvFv/FmFv/F0在100%光照强度处理下显著低于其他3个处理,100%光照强度下贵州地宝兰遭受了严重的光抑制;(4)叶片叶绿素a (Chl a)、叶绿素b (Chl b)、类胡萝卜素(Car)含量和叶绿素(a+b)[Chl (a+b)]含量均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大而逐渐降低,而Car/Chl (a+b)呈相反趋势;(5) 20%光照强度下贵州地宝兰的株高、基径、最大叶长和最大叶宽均最大,8%光照强度下次之,100%光照强度下最低。研究表明,贵州地宝兰对不同光环境有一定程度的适应性,20%光照强度最适宜其生长;在迁地保护中,可选择相对开阔且具有一定遮阴效果的环境进行苗木种植;在种群恢复过程中,可适当间伐上层乔灌木,增加林下透光率,提高贵州地宝兰的生长速度,促进其自然更新。  相似文献   

17.
影响漓江底栖动物群落的主要环境因素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漓江水系31个样点的12个环境因子和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参数分别进行因子分析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所获得的5个主成份因子的累计贡献率为86.35%,以化学因子(氮和磷)为主的第一主成份的贡献率为28.5%,以水文因子(流速和深度等)为主的第二主成份的贡献率为27.23%.第一主成份和第二主成份中的主要环境因子与底栖动物群落参数的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总分类单元数、EPT分类单元数和优势单元百分数都与总氮、总磷和氨氮显著相关(P<0.05),但与最大流速、平均流速和深度没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漓江水系水体中氮和磷引起的环境梯度差异对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作用要大于其他环境梯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浮游及底栖动物的种群结构和数量分布特点,对府河上游(一亩泉——焦庄间)水质进行了初步评价。从6个采样点的综合评价结果看,该河段基本上属于中污——重污染区。  相似文献   

19.
渤海大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于1997年6月、1998年9月和1999年4月3个航次对渤海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定量研究。在研究海区共采到大型底栖动物306种,其中甲壳动物97种,环节动物95种,软体动物88种,棘皮动物11种,其它动物共15种。其总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576ind./m^2和44.47g/m^2。渤海大部海区的总平均生物量在过去十年中可能未发生大的变化。渤海含砂量相对高的生境有较高的动物丰度,而在水位较深的水域,由于有较高的初级生产量到达底部,从而支持着较高的大型底栖动物的生物量。渤海海峡口可能是渤海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的高值区。  相似文献   

20.
淀山湖沉水植物恢复重建对底栖动物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9年8月至2010年6月,对上海市淀山湖318国道近岸水域生态带围隔内外的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了周年调查.6个站点共采集到底栖动物25种,隶属于3门7纲8目14科,其中围隔内23种,围隔外15种.围隔内外底栖动物年平均密度分别是73.54,91.82 ind/m2,年平均生物量分别为93.71,54.23 g/m2.采用多样性指数对水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围隔内水质好于围隔外,属中营养型污染状态.对围隔内外的理化因子与底栖动物群落特征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围隔内外对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具显著影响的环境因子分别是总磷(TP)、悬浮物(SS).经恢复工程治理后,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有了明显变化,多样性指数有了提高.底栖动物与沉水植物的相关性分析显示,沉水植物生物量与底栖动物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