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词语搭配变化研究》以动词和名词的组合关系探索隋以前若干饮食类动词和交通类动词的词义演变情况,打破了把研究焦点主要放在词语聚合关系上的传统模式,从组合关系和词汇系统方面考察词义发展,是汉语词汇史研究的新尝试,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2.
本文区分了词义演变与词义范围的变化两个概念,讨论了词义范围的变化中的三种基本情形:词义扩大、词义缩小和词义转移,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和区分。  相似文献   

3.
词义演变是语言发展的普遍规律,它包括词义范围的变化、词义褒贬的变化、词义的生死演变以及词义的转移等。隐喻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在英语词义的发展变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隐喻是英语词义演变的内在机制和源动力。  相似文献   

4.
从历时演变出发,考察“炊”与“蒸”在上古、中古、近代三个时期中的演变历程,发现二者在中古汉语中演变为一组同义词,但在近代汉语中又再次分化:“蒸”进入基本词汇层面,而“炊”发生了语素化。而它们历时演变的特点也能在现代汉语方言点“炊”“蒸”的分布中找到例证:大部分现代汉语方言点中都保留着“蒸”的动词义,而“炊”的动词义仅遗留在少数浙闽粤方言点中,从书证材料与音变链条中可以找到“炊”的动词义被保留下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词义的演变往往反映出社会的变革,“百姓”一词历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不同时期,词义发生了从表示达官贵族,到被统治的平民,到社会的主人的文化变迁。由于中国封建时代特别长,而新社会才有几十年的历史,时间尚未褪尽“百姓”一词里的封建色彩,因而,我们在使用这个词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个词的文化积淀,以免产生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汉语词义的产生和演变是一个逐步推进的历史过程,几千年来,对于词义的认识和阐释也随之不断深入。从先秦典籍中少数词语的零星阐释,到两汉经师随文释义式的词义训信,直至第一部探求语源的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问世,形成我国古代词义探索的三个阶段。《说文》的产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既是一部分析篆文、阐明六书的文学学著作,也是一部揭示字词本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词义的演变是语言变化中最活跃的,英语词义也是如此。本文在总结前人词义演变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其不足,并从现代语义学的语义成分分析理论和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隐喻和转喻理论以及语法化理论对英语词义演变做出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8.
徐宝兰 《龙岩学院学报》2005,23(Z1):135-137
从英语词义演变的原因、过程及其方式研究英语词义的演变.  相似文献   

9.
"还"的词义引申、逻辑义的衍生及其话语功能形成的主要演变机制是主观化.语言使用者的对"还"的词义、句义及话语结构的理解,最终导致了它的语义演变.在这样一种语义→语用的演变过程中,语言使用者的视角、情感、态度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历史比较语言学方法阐述了温州话"断"字的读音和意义之演变,及其与北方话"断""零""绝"词义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根据词汇系统论思想,对汉语词汇中词义发展演变的状况进行深入的考察,指出词义发展演变的新的类型。  相似文献   

12.
多义词几乎存在于人类所有的语言中,现代汉语和现代英语也不例外。文章尝试探究汉英多义形容词“老”和“old”的词义生成与演变,并描绘出其词义演变轨迹图。研究发现:(1)其产生一词多义的原因是受隐喻作用和语言经济性原则的影响;(2)其词义演变轨迹符合“仙人掌发展模型”,但是其产生的隐喻意义种类却不尽相同.因此它们缔造出各自特有的词义演变的仙人掌模型。  相似文献   

13.
王华伟 《山西科技》2010,25(4):128-129
人类社会一直在不断发展变化,语言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其中,词汇的变化最快、最显著。词义随着社会发展而演变,诸多原因造成词义演变,来自社会方面的因素较多。  相似文献   

14.
词义错位,简言之,是指某一词的词义发生变化,连带引起它周围的词发生相应的词义递相变化。具体说来,就是某一词的词义发生变化了,促使与它词义相近的其它词产生词义上的连锁反应,或是让位给它,或是被迫放弃本义来替补它所空出的位置。这种词义位置错动的现象,有时只发生在两个词之间,有时则是发生在多个词之间的系列变化。  相似文献   

15.
词义扩展的隐喻和转喻认知机制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图对隐藏于词义扩展背后的认知机制——隐喻和转喻思维进行探究。通过对两种认知机制及两种词义扩展形式进行具体分析,发现隐喻机制是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基础,而转喻机制则是词类转换现象的主要认知理据,从而为词义演变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英汉语中有关“吃”的隐喻性词义的生成和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隐喻性词义生成和演变的仙人掌发展模型为工作假设,分析英汉语中有关“吃”的隐喻性词义的生成和演变,指出英汉语中有关“吃”的隐喻性词义的生成和演变存在共性和个性,同时分析其背后的深层机理。本文同样可以为窥探英汉民族的文化特性、思维方式和认知特点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文"字从产生到现在,其字形演变轨迹比较清晰,词义用法不断被扩大,并且它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社会先民们社会生活的某些侧面。  相似文献   

18.
北京话"真"类副词包括"真""真个(的)""真是""真真""真正"等5个。"真"是"真"类副词中最常用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副词,是其语法意义的主要承担者。从古至今,"真"的用法并非一成不变,发生了一些演变;随着双音化趋势的发展,"真"类副词相继产生了"真个(的)""真是""真真""真正"等双音节副词,并与"真"发生了激烈的竞争。他们自身无论在语法意义还是在语法功能上也都产生了变化,发生了演变。  相似文献   

19.
“文”字从产生到现在,其字形演变轨迹比较清晰,词义用法不断被扩大,并且它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社会先民们社会生活的某些侧面。  相似文献   

20.
"以"字考     
古代汉语教学中的难点之一是一词多义的解释.弄清词的多个义项在特定语体环境中的具体运用,有助于对古代文选的熟悉和对词义的把握.要正确把握词义,就要了解词的本义,及其引申、假借而产生的变义.古代汉语中常用虚词"以"字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考释"以"字的源流及其演变轨迹.了解怎样掌握词义的方法,对于人们把握或研究古代汉语词义定会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