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深入了解花背蟾蜍(Bufo raddei Strauch)皮肤显微结构及其相关功能,利用石蜡切片及酶联免疫吸附反应技术,观察了花背蟾蜍背腹侧皮肤及其皮肤腺的显微结构特点,分别测定了背、腹侧皮肤中SOD、CAT、MDA、TLR4和βD-1含量。结果:花背蟾蜍皮肤结构与其他两栖类皮肤结构基本相同,其角质层腹侧较背侧厚,表皮和真皮背侧较腹侧厚;颗粒腺主要存在于背侧,而黏液腺主要存在于腹侧。SOD和TLR4含量腹侧皮肤高于背侧皮肤;CAT含量背侧皮肤较腹侧高;MDA和βD-1含量在背腹皮肤中相近。结论:花背蟾蜍皮肤结构和相关蛋白水平能够较好的适应其生境,并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和天然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2.
金线侧褶蛙和黑斑侧褶蛙皮肤显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常规石蜡切片及H.E染色法,对金线侧褶蛙(Pelophylax plancyi)和黑斑侧褶蛙(P.nigro-maculatus)体表9个部位皮肤的显微结构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显示:2者皮肤基本结构与其他无尾两栖类相似,由表皮和真皮组成,但是各部位皮肤薄厚存在差异.分布于真皮疏松层的皮肤腺包括粘液腺和颗粒腺,2者粘液腺的分布范围没有差别,只在腺体数量和大小上存在不同;颗粒腺的分布范围存在种间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生态机制下物种间的差别和对环境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3.
商城肥鲵皮肤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本文报导了商城肥鲵(pachyhynobiusshangchengensis)皮肤的显微结构和特点,皮肤的基本结构与其他有尾两栖类相似。文中重点对唇褶、体背、尾,腹等部位皮肤特点进行了描述。不同部位皮肤厚度有一定差异,颗粒腺和粘液腺的分布有明显的规律。颗粒腺以体背部、尾背部和耳区较密集。尾背部颗粒腺极发达,腺体特别大而多。粘液腺分布广,遍布全身皮肤中。不同部位两种腺体密度有一定差异。皮肤中微血管丰富。有皮下淋巴囊。  相似文献   

4.
<正>A:皮肤是人体的第一道天然防线,从外向内依次可分为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皮肤的最外层足表皮,它又可分为角质层、颗粒层、棘层和基底层。在基底层细胞之间,常夹有黑素细胞。黑素细胞可以产生黑素。黑素是动物皮肤或者毛  相似文献   

5.
白颈环毛蚓皮肤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详细描述了白颈环毛蚓皮肤的超微结构 ,讨论分析了与寡毛纲其他类群动物的异同 .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到 ,白颈环毛蚓的皮肤主要由角质层、表皮和皮肤附属物构成 .其中 ,角质层主要由多层胶原纤维构成 ,表皮中除了支持细胞和基细胞外 ,有小颗粒蛋白细胞、大颗粒粘液细胞和网状粘液细胞三种不同的分泌细胞 ,环带部分有颗粒环带细胞和球状环带细胞两种不同的分泌细胞  相似文献   

6.
采用组织学方法对花背蟾蜍(Bufo raddeistranch)的胃与十二指肠进行了显微结构观察.结果表明:花背蟾蜍胃壁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肉层和外膜组成.粘膜层较厚,向内形成纵褶,胃腺发达为单管状.肌肉层发达,主要有内环外纵两层平滑肌.花背蟾蜍十二指肠壁由粘膜层、肌肉层和外膜组成,粘膜上皮和固有膜突入肠腔形成许多肠绒毛,绒毛内有散在的平滑肌束和丰富的毛细血管,固有膜中有管状肠腺,肌肉层主要有内环外纵两层平滑肌.  相似文献   

7.
科学家们已开始一点点地揭开了皮肤的动态生理机能,在皮肤免疫学方面取得了惊人的进展。在厚度仅有几分这一毫米的表皮中,各种各样的细胞,一边向免疫系统传递各种信息,一边保持着人体的健康平衡。皮肤的细胞通过各种作用,对免疫产生积极的影响。摩擦皮肤可以提高免疫力,就是因摩擦能使这些细胞活跃起来所致。 人的皮肤分为表皮和真皮,中间隔着一层基底膜。表皮有基底层、有棘层、颗粒层和角层之分,但它们不是不同的细胞种类,而是同一细胞生命中的  相似文献   

8.
大鳍鳠臀鳍和脂鳍均是皮肤特化的产物.臀鳍的组织结构可分为表皮层、胶原纤维层、胶原下层和鳍条4部分;脂鳍可分为表皮层、胶原纤维层和脂肪层.臀鳍和脂鳍的表层均与皮肤的表皮相似,而发达的胶原纤维层与皮肤真皮的致密层相当.臀鳍的胶原下层、脂鳍的脂肪层与皮下层相当,而鳍条则是矿化的结缔组织.从特化程度来看,脂鳍的特化程度不如臀鳍高,表明脂鳍应是奇鳍褶的痕迹器官.  相似文献   

9.
组织工程化大鼠皮肤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应用组织工程学技术构建了具有完整表皮和真皮结构的组织工程化大鼠皮肤。在电化学工作站中,按照吡咯单体浓度0.05mol/L、聚合时间500s、电流10mA的条件制备聚吡咯膜,采用胰蛋白酶消化法从新生SD大鼠皮肤中分离获得朊细胞并种植于聚吡咯膜上,导电培养获得较多数量的角朊细胞,将Ⅰ型胶原蛋白醋酸溶液与大鼠皮肤成纤维细胞相混合培养14d,形成胶原蛋白-成纤维细胞凝胶真皮模型,将角朊细胞于真皮模型上浸没式培养5d后,继续气-液面培养14d,经固定、切片与染色,在光镜和扫描电镜下可见所构建的真皮模型与新生大鼠真皮具有类似的结构;而大鼠皮肤模型则具有与正常新生大鼠皮肤相类似的结构,包括完整的真皮层和表皮层,表皮中含有完善的基底层、棘细胞层、颗粒层与角度层,该模型的建立,为组织工程化人皮肤的构建和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导黄螟的性外激素分泌腺显微及超微结构的研究。用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观察黄螟性外激素分泌腺,见腺体位于腹部第8节及第9节节间膜的背部,外形是一个折叠成囊状的结构,由单层柱状上皮细胞组成,腺体对外有一裂缝状开口。腺细胞在透射电镜下可见到深,浅色二种类型,腺细胞的顶端覆盖着深色的上表皮及浅色的下表皮,性外激素分泌颗粒群集在细胞的上端及基部,分、泌颗粒之间有许多腺粒体。核近似圆形,位于细胞中央,核上分布着许多异染色质。细胞基部与基底膜相连。腹部第9节上的刚毛及腺体两侧的两条垂直光滑沟道,均有助于激素的扩散。  相似文献   

11.
本文用光镜观察了湾鳄在胚胎不同时期的皮肤发生.发现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胚胎42.3天出现压力感受器;(2)胚胎46.8天出现背腺及鳞间沟;(3)胚胎56.8天出现纵嵴;(4)胚胎65天表皮已发育成熟,由内向外可分为:生发层、中间层、α角质层和β角质层;(5)胚胎73天(孵出)背腺成熟为无分枝的泡状腺,鳞间沟高度卷曲与折叠.最后对湾鳄皮肤发生与其他动物的异同点及背腺在系统演化中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研究皮肤镜在毛发红糠疹与斑块型银屑病鉴别诊断中的价值。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11月白银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毛发红糠疹组(27例)与斑块型银屑病组(2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两组均采取皮肤镜诊断措施,评估两组皮肤镜表现与组织病理学表现。毛发红糠疹组表现出白色角化栓10例,弥漫血管分布6例,白色鳞屑颜色7例,点状血管形态3例;斑块型银屑病组弥漫血管分布18例,白色鳞屑颜色15例,点状血管形态25例,两组皮肤镜表现具统计学差异,P0.05。毛发红糠疹组表现出毛囊角栓有10例,所占比例是37.03%;角化不全有21例,所占比例是77.77%;颗粒层增厚有23例,所占比例是85.18%;不规则棘层肥厚有19例,所占比例是70.37%;斑块型银屑病组(n=27)表现出颗粒层减少有23例,所占比例是85.18%;融合性角化不全有22例,所占比例是81.48%;规则性棘层肥厚有24例,所占比例是88.88%;表皮角化不全内微脓肿有13例,所占比例是48.14%。切实采取皮肤镜鉴别诊断毛发红糠疹与斑块型银屑病患者具有时效性,便于为后期临床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3.
大熊猫咽、食道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观察研究了两例大熊猫咽和食道的组织结构,由于大熊猫食性特化,食道组织结构出现局部适应性改变,如粘膜下层发达、肌层分层不明显,肌纤维排列不规则并出现螺旋状骨胳肌束等,这是对食物长期选择适应的结果。但也保留了与食肉动物相似的结构特点,如食管腺以粘液腺为主,食道粘膜未见角化。  相似文献   

14.
黑斑蛙、虎纹蛙和牛蛙皮肤的比较组织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H.E和V.G胶原染色法对黑斑蛙(Rana nigromaculata)、虎纹蛙(Rana rugulosa)和牛蛙(Rana catesbeiana)皮肤进行了组织学观察和参数测量与比较.结果表明:三种蛙皮肤组织结构相似,但皮肤厚度、各组织层相对厚度及腺体密度存在较明显的种间差异和部位差异.虎纹蛙的皮肤最厚(0.44-0.68mm),牛蛙其次(0.28-0.60mm),黑斑蛙最薄(0.19-0.38mm);在三种蛙中,黑斑蛙躯体多数部位表皮相对厚度为15.1%-22.6%,较虎纹蛙(10.9%-17.7%)和牛蛙(9.9%-21.8%)厚.虎纹蛙和牛蛙皮肤胶原纤维层相对厚度分别为59.9%-68.7%和51.6%-75.3%,较黑斑蛙(44.4%-69.0%)厚;黑斑蛙和虎纹蛙躯体多数部位的颗粒腺密度(4.5-23.1个/mm2;8.9-25.3个/mm2)和粘液腺(54.1-152.2个/mm2;68.6-127.5个/mm2)较牛蛙(1.4-10.8个/mm2;16.8-39.3个/mm2)高.研究结果可供蛙类皮肤的合理开发利用参考.  相似文献   

15.
荒漠沙蜥皮肤感受器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应用扫描电镜和半薄切片技术对荒漠沙蜥(Phrynocephalusprzewalskii)皮肤感受器的表面结构和显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皮肤感受器是位于鳞片凹窝中的帽状突起结构,中央具柱状感觉毛,其皮肤结构与一般皮肤有明显区别.皮肤感受器区域的表皮中无β-角质层,蜕皮期也不形成预定β-角质层,但是,感觉毛的中央由4个左右的β-角质层细胞形成.皮肤感受器区域的表皮中间层由1~2层高柱状和矮柱状细胞构成,基底层由单层矮柱状细胞构成,同时,中间层和基底层细胞的细胞质中都充满色素颗粒.此外,冰冻切片,用苏凡Ⅲ染色,显示中层属富含类脂的结构,可能对皮肤渗透屏障的建立起重要作用.在紧贴皮肤感受器表皮的下方,还观察到突向表皮的麦氏触觉小体样真皮结构.推测荒漠沙蜥的皮肤感受器具有感受机械刺激和感受辐射热的双重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在C57BL/6背景下突变基因对胸腺及皮肤结构的影响。方法 观察脱毛规律 ,并用常规组织学方法对 19日龄正常C57BL/6小鼠及C57BL/6无毛小鼠的胸腺及皮肤结构进行了对比观察。结果 C57BL/6无毛小鼠 12日龄左右发生脱毛现象 ,2周左右时间除触须外全部脱净 ,并终生保持无毛状态 ;随年龄增长 ,头部、腹部和体侧形成特别的皱纹和褶痕 ,似犀牛状 ,指甲过度生长。皮肤有黑色素沉着 ,而且表面出现一些小的丘疹。组织学发现 19日龄C57BL/6无毛小鼠皮肤表皮有一层角化的角质层 ,毛干消失 ,毛囊腔宽大 ,在真皮深部可见毛球的残余部分 ,皮脂腺结构正常。 19日龄C57BL/6无毛小鼠胸腺的形态、结构与对照鼠无明显差异 ,但萎缩较早。结论 无毛突变基因影响C57BL/6小鼠的毛发周期和胸腺退化  相似文献   

17.
通过腺体标本制作技术、石蜡切片技术和光镜观察,研究了中华稻蝗成虫的雄性附腺和储精囊的结构和功能.结果表明,由中胚层发育而来的附腺由15对(8对乳白管,7对透明管)一端开口于射精管,另一端封闭的腺管组成其组织由里到外为上皮层、底膜、肌肉层和结缔组织膜,并按上皮细胞,分泌物将乳白腺管分为酸性腺管和颗粒腺管,透明腺管分为碱性腺管、粘液性腺管和混合性腺管.这些腺管于成虫前后期在大小、上皮细胞、分泌物发生一些变化.精子在储精囊中成团分布,储精囊具柱状上皮细胞和分泌细胞,底膜和肌肉层较发达,围脏膜中有气管,其盲端和中后段组织结构有差异.  相似文献   

18.
中华鳖腐皮病的病理组织学初步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取病鳖的肝、肠、脾、肾和溃烂处皮肤等组织数块,Zenker's液固定,石蜡包埋,HE染色.观察结果显示,病鳖肝细胞发生不同程度的变性以至坏死,肝血窦淤血.肠粘膜溃烂,肠壁结构被破坏.脾脏的红髓、白髓分界不清.肾脏的小管上皮细胞变性,毛细血管扩张.溃烂处皮肤表皮细胞坏死,真皮结缔组织中有大量红细胞和淋巴细胞存在.  相似文献   

19.
蟾蜍消化道肥大细胞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3种不同的固定方法、2种甲苯胺蓝染色方法,对蟾蜍胃和小肠的肥大细胞(mast cells,MC)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蟾蜍胃和小肠中均有MC分布;MC呈长梭形、圆形、卵圆形、不规则形,主要存在于粘膜固有层或粘膜下层内,并且有围绕血管、腺泡分布的趋向;胃的固有层内MC少于粘膜下层,小肠固有层内MC多于粘膜下层;胃和小肠肌层中的MC都较少.3种固定方法中,用Carnoy液固定效果最好.在快速甲苯胺蓝染色法中,组织结构清晰可辨,MC易定位,呈紫红色;在常规甲苯胺蓝染色法中,MC不易定位,被染成蓝色.  相似文献   

20.
慈姑雌花蜜腺的解剖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石蜡切片和组织化学方法,对慈姑雌花蜜腺的形态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慈姑雌花蜜腺不很发达,无明显的成形蜜腺,仅存在腺细胞及分泌道,腺细胞位于最外(最下)轮雌蕊基部的花托表面,由腺细胞构成腺表皮,属于花托蜜腺.它仅有一层分泌表皮(腺表皮)而未分化出特殊的产蜜组织,又属于非结构蜜腺.腺表皮由一层近方形的大型细胞组成,细胞排列紧密,细胞质浓厚,细胞核大,内含丰富多糖类物质.根据其蜜腺的位置及结构,可以推测其蜜腺可能是由花的雄蕊退化而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