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规则是法治实现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但长期以来我们对规则的重视程度不够。这是今天中国法治搞不好的最重要原因。人们对规则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法治实现的程度。对规则的解释需要根据规则本身的特性来决定。对明确的法律规则只需认定,而不需要哲学意义上的解释。对法律规则的解释,应坚持文义解释优先原则,但文义解释优先绝不是死抠字眼,而是在权利义务、职权责任关系中释放法律规则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程序正义是从过程与方式层面上讲的正义,是指过程与方式具有正当性、合理性,是程序所具有的独立优秀品质。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密切联系,共同为人们所追求。程序正义是实现法治的必由之路。我国应从思想观念、立法、执法等方面入手,加强程序法建设,以实现法治。  相似文献   

3.
程序正义与法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序义是从过程与方式层面上讲的正义,是指过程与方式具有正当性、合理性,是程序所具有的独立优秀品质。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密切联系,共同为人们所追求。程序正义是实现法治的必之路。我国应从思想观念、立法、执法等方面入手,加强程序建设,以实现法治。  相似文献   

4.
法律修辞方法是指综合运用各种法律方法,在谋篇布局的基础上,以寻找言说关键词进行说服的思维活动。由于法律修辞方法主要是“把法律作为修辞”以此进行说服,因而法治意识形态的属性比较明显。只要人们在思维过程中“把法律作为修辞”,那么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中,法律就有了话语权。然而,由于法律修辞方法以说服、信服为目标,因而不能刚性地依据逻辑的推论,或片面地以权力进行压服。法律修辞方法所寻求的,是以形式法治为主,并附之以实质法治的方法;旨在思维的形式和实质两个层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与传统的政治意识形态比较,目前进行的法治意识形态建构,主要是矫正片面的权力思维或实质主义思维的弊端,理顺实质法治与形式法治的关系。在权力政治言辞过剩的情况下,倡导“把法律作为修辞”的说服方法。这对法治意识形态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依法治国方略下,企业法律规制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业法律环境发生了变化,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将是公司治理的基本方式。改变惯性思维,养成规则意识,在法治思维的指导下,运用合法性思维和程序思维,遵循法律规范和既定程序与法定权限,积极行使权利,全面履行义务,担当社会责任,才是防范企业法律风险的长久之计。  相似文献   

6.
罗尔斯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区分,使正义的内涵有了质与量的双重保证。正义永远是法治社会追求的主旋律,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却使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在排序与前提设定等多方面有所不同。中国正步入法治社会的征程,了解从西方引入的法治社会的理论基础之一的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内涵,深刻探讨中国进入法治社会可能面临的困惑与转型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法治是现代政府的基本德性,它型塑政府的品格和程式,镶定了现代世俗社会人们的办事理念和控权模式。法治政府不是单一结构的存在,也非形式意义上的程序原则,而是集合观念、实体、形式和程序四个层面或构成要件的复合体。  相似文献   

8.
政策与法律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别。传统法治理论要求将政策从其中排除出去。但是,当前的西方法律理论开始重新关注政策在法治中的重要作用,走上了一条从法律规则中心主义转向法律原则和政策并重的道路。我国的法治现实仍然将使得我们采取与西方稍有差异的态度,即在重视政策在法治建设中重要的工具性价值的同时,继续坚持法律中心主义,不断地将政策转化为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  相似文献   

9.
时下,法治建设已成为主流.作者认为法律信仰是法治的内在驱动力,并就法律信仰与法律信仰有关的含义进行了阐述.在考察西方法治史上宗教信仰、哲学信仰对树立法律信仰的作用的基础上,在论述法律信仰的基础和环节中,可以窥见法律信仰的作用.在分析我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状况以及目前阻碍我国法治进程的因素之后,作者认为法律信仰在我国有形成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并坚信只要树立了法律信仰,法治就不难实现.  相似文献   

10.
实行法治,就是要在社会生活的一切重要方面都以法的规范作为唯一规则去引导、评价、奖赏、制裁人们的行为,而不是以任何人的意志为标准.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古老而精辟的法律原则始终贯穿所有的法律活动,是法治的基本指导原则;司法独立的法治精神在刑事司法实践的充分贯彻和实施,除了要求合格的刑事立法与司法队伍的建立之外,还需要具备成熟法治观念的公民.  相似文献   

11.
法治理念要求限制权力以保障权利,实现依法治国的美好愿望需要一定的主体对权力的行使进行监督。律师担负着维护社会正义、保障人权、促进法治实现的使命,是依法治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社会力量。律师自身的特点使得其在行使法律监督权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可以赋予律师独立的法律监督权,并通过完善律师的权利和构建律师法律监督的机制来促进法治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李家有 《科技信息》2012,(24):96-97
在中国法治社会的构建过程中,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而中国法治的最大困难则来自文化传统。作为法律运转的强大精神支柱和人们行动先导的法律文化在精神层面的深刻影响,是造成法律实施不理想的一个主要的、根本的原因。建设中国法治社会,同时也必须弘扬和开掘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积极因素。中国的法治建设在注重制度层面建设的同时必须正视和构建与法治国家相匹配适应的现代化的法律文化。  相似文献   

13.
儒家观念对古代中国司法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并且直接导致了古代中国程序法治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儒家思想依然对当代中国的法治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这已成为我国法治发展的一大障碍。法律人特别是法官,必须冲破儒家思想对我国程序法治发展带来的局限,实现对法律及程序的忠诚。  相似文献   

14.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现代法治国家刑事司法的基本规则和标志性制度,反映当今刑事诉讼中不再一味关注查明案件事实,人权保障和程序正义同样是司法机关追求的价值。2012年我国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从立法上确立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该制度的确立有助于保护被告人权利,加强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同时也对检察机关的执法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5.
法治理念要求限制权力以保障权利,实现依法治国的美好愿望需要一定的主体对权力的行使进行监督。律师担负着维护社会正义、保障人权、促进法治实现的使命,是依法治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社会力量。律师自身的特点使得其在行使法律监督权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可以赋予律师独立的法律监督权,并通过完善律师的权利和构建律师法律监督的机制来促进法治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报告中,“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作为首次提出的概念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响。从理论上看,无论是法律思维还是法治思维都是一种思维方式,即从何种角度去思考和看待问题。研究法律思维与法治思维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首先从研究什么是法律思维、什么是法治思维人手,研究法律思维和法治思维也必然离不开对法律和法治的考量。本文采取的是先从法律思维和法治思维的定义人手,进而探讨内涵和外延然后研究二者之间存在的区别和联系,最后落脚在如何实现法治。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中国正全力推动法治社会建设,法治建设实践导致人们价值观念发生变化,法治导向型价值观将成为社会主导价值观之一。文中介绍了法治导向型价值观的特点是尊重法律、信仰法治、厉行法治。认为培养法治导向型价值观对大学生未来发展和法治社会建设成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从加强法律知识教育,深化对权利、义务、正义、自由和平等等基本概念认识,增加法律实践等方面着手,引导大学生培养法治导向型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法律信仰是人们对法律发自内心的尊重、信赖并自愿遵守的精神。法律信仰的缺失是我国当前法治建设的主要障碍之一。构建我国公民的法律信仰,应当重视我国民众已有的文化资源,充分发挥人特别是领导人的作用,并且加快完善立法程序,提高法的内在品质,还要继续推进普法进程,提高司法效率和加强司法公正。只有法律被信仰,才能最终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19.
杨建 《长春大学学报》2010,20(1):87-88,98
“反家庭暴力法”的制定需建立在法治的前提之下。家庭暴力诉讼案呈上升趋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权利意识的觉醒。现有的解决家庭暴力的救济机制发挥了作用,但有其结构局限性,法律的制定可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点。“反家庭暴力法”的制定虽具有可行性,但需要处理好形式正义以及法律体系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在进行法治建设的过程中,应当对正当法律程序进行多方位的研究。法律理论往往是法律制度的先导,在理论上的成熟为法律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先决条件。因此,研究正当法律程序,并在法律制度中体现和完善,实为法治建设所必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