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多目标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一种客观、量化且能解决多目标决策问题的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方法,在"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目标约束下,设计应用于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的多智能体遗传进化算法,构建多目标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MOSOLUA(Multi obiective spatial optimization model for land use allocation)模型;以国家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长株潭城市群的核心区域为例,进行多目标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应用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基于MOSOLUA模型得到的优化后的土地利用格局的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程度较优化前有明显提高;MOSOLUA模型的收敛速度较普通遗传算法模型的快,实证应用所花时间由8.57 h减少到3.31 h,运行效率提高61.38%;模型的总体适应度与采用普通遗传算法的优化配置模型相比提高了12.57%.  相似文献   

2.
以区域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为目标,针对区域的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等多个因素进行研判,利用区间直觉加权算术集成算子对群体意见进行综合集成,根据各配置方案与理想点的逼近程度对区域土地资源方案进行排序.最后以福建省土地资源配置案例证明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姜超  程久苗 《科技信息》2013,(13):136-137,167
城市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对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论文探讨了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相关方法,并针对城市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系统的特点,提出了基于系统动力学和多目标规划整合模型(SD-MOP)的城市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方案,并研究了SD-MOP整合模型的构建过程,为城市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方案研究探索出了一套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针对新疆干旱灌区水资源匮乏、降雨稀少、生态环境脆弱的现实,本文建立了基于生态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原则、优化配置模型流程图和以生态需水满足度最大为生态目标、区域经济效益最大为经济目标、各子区域人均净效益变化率的均方差最小为社会目标的多目标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在此基础上以阿拉尔灌区为研究区,建立灌区节点图,并根据数学模型进行归一化处理,加权求得综合配置目标,采用MATLAB软件计算出该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最后得到阿拉尔灌区的供水及配水方案:灌区地表水、地下水、其他可利用水供水比例为92.1∶6.4∶1.5,生态、生产、生活配水量比例为27∶71.1∶1.9。计算结果与实际值基本吻合,表明上述优化配置模型可靠可为同类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及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基于逐步宽容约束法的广州花都区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逐步宽容约束(GECM)方法为基础,构建多目标线性规划模型,以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为系统约束,设置涉及土地面积、土地利用结构、宏观计划、资源及技术约束等8个方面的GECM约束条件,对广州市花都区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配置研究,研究表明花都区2008年的用地水平接近2020年合理用地的规模,研究结果可为花都研究区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灰色线性规划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现行土地资源优化配置过程中线性规划方法的不足,尝试用灰色线性规划方法进行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并在分析新疆兵团农十师土地利用现状的基础上,结合该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有关规划控制指标,借助灰色线性规划模型和层次分析法(AHP法)求解2010年农十师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数据,最终找出符合社会、经济和生态三效益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方案。  相似文献   

7.
水资源生态经济价值是水资源生态经济系统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环境价值的统一体,是生态经济系统内水资源价值的真实反映.从水的资源特性出发探究水资源价值的根源和形成机制,给出水资源生态经济价值的内涵和构成.运用能值分析原理,研究建立了水资源生态经济价值的能值分析框架,以实现水资源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价值的统一度量,为水资源合理利用决策和价值核算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由于我国正处于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城乡统筹的大背景下,土地利用规划呈现出与建设用地的快速扩展无法适应的态势.为了使土地高效、节约利用,关键是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与土地资源配置之间的关系,而依据现行的行政区划划分建立的土地资源配置体系存在很多弊端.因此,有必要对不同空间尺度下的土地资源配置的差异性进行分析,才能建立一个从宏观到微观的优化配置体系,协调运作各尺度下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昆明市、安宁市、太平镇为例,分别从市级、县级、乡级三种空间尺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多尺度土地资源优化配置进行研究,为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喀斯特地区土地功能区划及可持续利用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实现土地资源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就应当在充分考虑土地利用对生态系统、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力的影响,并将土地资源划分出具有地貌特征、土地利用状况和土地生态功能相对一致的功能区划下,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该文在分析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探讨适合该区域的土地功能分区模式,并提出适应各功能区划内产业发展方向及其开发保护策略,为实现环境脆弱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保证区域生产、生活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提高水资源配置效率,水资源优化配置已成为当前研究热点.以佳木斯市为研究区,基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效益构建水资源多目标优化配置数学模型,选取2020年为现状年,2030年为规划年,采用NSGA-Ⅲ算法求解pareto最优解,求得规划年4种水资源配置方案,即方案一优先考虑社会效益目标,方案二优先考虑经济效益目标,方案三优先考虑生态环境效益目标,方案四侧重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结果表明:方案四为最优方案,相比其他方案,该方案既注重社会经济发展,又兼顾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管理,促进社会经济与水资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不同方案研究成果可为当地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城巾土地利用效益的综合评价对城市土地资源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笔者以济南市为案例,首先建立了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三维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了量化,其次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的经济、生态和社会琊调度进行了测算,最后提出了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的对策.结果表明,近20年来济南市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呈逐年提高的趋势,其中生态环境效益增长最快,社会效益次之,经济效益增长最慢,三个效益子系统协调度也由不协调发展到高度协调阶段,为进一步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益,需要继续优化产业结构、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以及改变城市外延扩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如何优化乌鲁木齐市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资源配置方式,实现城市在“三生空间”视角下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基于乌鲁木齐市1980—2020年(每10年一期,共5期)土地覆盖遥感影像数据,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土地利用转型生态贡献率和InVEST模型估算生境质量等方法,定量分析了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功能转型及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1)乌鲁木齐市生态空间被持续压缩,生活空间持续增加,而生产空间则经历了先增加后减少的倒“V”型变化趋势。(2)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功能转型主要表现为草地生态空间与生产、生活空间之间的相互转化。(3)乌鲁木齐市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持续下降,草地转变为其他生态空间是使乌鲁木齐市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的主要原因。(4)乌鲁木齐市的生境质量水平持续下降,草地、水域生态空间转化为其他生态空间是生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可见:土地利用转型会对生态环境质量产生巨大影响,研究结果可为乌鲁木齐市生态持续改善提供保障,同时还能为协调新疆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笔者采用层次分析法,对临沂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现状进行了评价研究,得出临沂市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结合研究结果,分析了影响临沂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因素.最后提出坚持科学发展观、合理编制土地规划、加强旧城改造、加强污染治理等相关措施,为更好的实现临沂市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银川市2000-2020年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银川市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基于2000、2010、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通过土地利用变化、景观生态学和元胞自动机(cellular automata, CA)-Markov模型,定量研究了20年间银川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并对土地利用变化进行模拟预测。结果表明:耕地、林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小,草地和城乡工矿居民用地面积增加,各土地利用类型之间转换较为强烈,土地利用变化结构的主体为草地和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土地利用程度不断加深但具有区域差异性特征;土地利用景观形状的复杂程度增加,城市空间不断扩张,整体景观都趋于平均,景观异质程度增强,景观向多样化方向发展趋势;CA-Markov模型能有效模拟银川市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且具有较高精度,Kappa系数为0.828 5;2030年耕地、林地和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草地和城乡工矿居民用地面积增加。人口数量与结构、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经济增长以及区域宏观政策是研究区各类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城市经济建设的腾飞,尤其推动了遍及各地的小城镇建设的迅速发展。同时,大多数小城镇在发展过程中都出现了对生态建设问题关注程度不够的情况,经济发展的同时伴随着众多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给小城镇的综合治理以及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阻碍。六安市地处安徽省西部,皖西周边小城镇的进一步发展也面临着诸多的生态环境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一般小城镇建设存在的土地利用、绿地系统建设、以及规划发展等方面问题的探讨,寻求解决皖西地区小城镇生态建设和规划的出路。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重要动力,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已成为监测、分析城市发展的重要手段.该文选择我国海西地区重要门户福州市为研究区,以2000年~2015年多期Landsat TM/ETM+影像为数据源,对福州市城市用地空间分布信息进行提取,分析了2000~年~2015年福州市城市用地扩张的时空特征;同时结合福州市2000年~2015年社会经济数据和人文数据,探讨了城市扩张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在时间上,福州市城市用地扩张总体呈上升增长趋势,尤其是2010年以来城市用地扩张快速发展;在空间上,福州市城市用地扩张呈现向西偏北方向移动;在驱动力上,人口、经济的发展以及高程、坡度、灯光、到一般公路、学校、医院的距离是影响福州市城市用地扩张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胶州市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资源是一个综合的功能整体,具有生态功能、生产功能和生活功能。其中,生态功能是基础,同时生产、生活功能又影响生态系统。为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系统的整体功能,有必要对整个区域土地资源的重要功能进行统筹研究,即可以采用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的方法统筹安排土地的利用方向。选取人口密度、亩产GDP、水浇地比重、城市用地比重等13个指标作为评价指标,对胶州市所辖的18个乡镇(街道办)进行土地利用功能分区。利用SPSS软件的Hierarchical Clust功能,得到系统聚类结果,在充分考虑区域间土地利用结构差异、生态环境差异、经济发展特征、区位条件及资源条件等因素的基础上,对聚类分异的结果进行了修正。将胶州市分为中心城镇发展区、东部重点开发建设区、北部基本农田保护区、南部低山丘陵生态环境保护区,并且对四类功能分区提出调控措施及利用方向,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有利于实现区域土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矿业城市生态足迹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矿业城市在经济转型时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利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对典型矿业城市-焦作市近十年来的生态足迹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焦作市的生态足迹正在不断增大,而生态容量基本稳定,导致生态赤字进一步加大,经济发展对资源的消耗较大。建议焦作市在未来几年,要不断改善产业结构,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该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研究成果对促进焦作市的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