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粮食生产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动态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根据1949~2001年济宁市(不包括泗水、汶上、梁山)各县(市、区)的统计资料,分析了53年来粮食生产的发展变化历程,并进一步以1978~2001年济宁市12个县(市、区)的统计资料为基础,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对影响济宁市粮食生产的诸因素进行关联动态分析,从定量的角度考察了粮食产量与诸因子的关联程度,指出了粮食单产、劳动力、有效灌溉面积、耕地面积和播种面积是影响济宁市粮食生产的最主要因素,并提出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对策,为解决济宁市粮食产量持续稳定增长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宿州市粮食生产灰色关联分析及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宿州市1978~2009年粮食产量相关统计资料,运用灰色模型对宿州市粮食生产预测并进行影响因素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宿州市粮食产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但中间因气候因素导致较大波动,若措施得当,未来6年粮食产量将逐年增加;9个影响因子中,粮食单产、粮食播种面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及农田水利设施是影响宿州市粮食生产的最重要的因子.  相似文献   

3.
通过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法对1990—2012年间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建立带有分布滞后效应的误差修正模型来对国家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对粮食生产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全要素生产率对粮食产量的增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影响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因素有政府财政农业科研投资、政府财政农业科技推广投资和有效灌溉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重。有效灌溉面积因素对粮食生产全要素增长率增长的影响短期效应最明显;政府财政科技推广投资对粮食生产全要素增长率增长的影响也具有短期效应;长期来看,政府财政科研投资对粮食生产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积极作用;科研投资的短期效果大于长期,效果的产生至少存在3年滞后期,并且促进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作用可以持续多年。  相似文献   

4.
Markov残差修正的灰色GM(1,N)模型在粮食产量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灰色理论和Markov预测方法用于中国粮食产量的预测。运用灰色关联分析,从众多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中确定了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为:乡村从业人员、农作物有效灌溉面积、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受灾面积。以粮食产量作为特征变量,以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作为选定变量构建了粮食产量的灰色GM(1,5)预测模型,并对我国粮食产量进行拟合和预测。为了捕获粮食产量时间序列的随机波动性,使用马尔可夫模型对GM(1,5)模型的残差进行修正,以便改善预测精度。实例结果:事后检验阶段GM(1,5)模型的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为15.45%,灰色Markov模型的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为5.625%。灰色Markov模型能够提高预测的精度,是一种有效的、具有鲁棒性的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5.
在分析广西近15年耕地变化、粮食变化的基础上,采用LMDI分解指数模型分析粮食生产贡献因素,并运用C-D函数模型分析耕地追加质量对粮食单产的影响。结果表明:粮食单产对粮食产量的影响最大,其次为耕地面积。运用SPSS软件分析得到农业机械总动力、乡村劳动力从业人数、农业化肥折纯量、有效灌溉面积对不同时期粮食生产的贡献率有差异。建议进一步重视耕地保护,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加强耕地质量监测与建设,增加农业机械总动力投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相似文献   

6.
关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的几点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广明 《广东科技》2009,18(24):23-24
农田水利设施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多地少、水资源短缺、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旱灾频发,这些基本国情决定了农田水利建设在农业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建设,经过广大农民群众长期不懈的努力,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大幅度增加,农田水利建设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为粮食产量和农业生产不断迈上新台阶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了积极响应国家关于水利工程建设的号召,进一步解决因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管理的落后而制约粮食生产能力提高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笔者根据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现状提出了几点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影响四川省粮食生产因素的灰色分析与粮食产量预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应用灰色系统分析方法分析了1994~2000年影响四川省粮食生产的因素,得到四川省粮食生产影响关联度,结果表明:对四川省粮食生产影响程度大小依次是化肥施用量、有效灌溉面积、劳动力、农业用电、农机总动力、支援农业生产支出、农牧业税、耕地播种面积及受灾面积.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对四川省粮食生产的积极作用较大,重视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不利影响,对提高四川农业生产具有必要性.又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预测了四川省2005、2010、2015、2020、2025和2030年的粮食产量将有望分别达到3973×104、4264×104、4556×104、4848×104、5140×104和5432×104t.  相似文献   

8.
基于DEA的高家镇耕地利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高家镇2009年农业年报数据为基础、9个行政村为评价单元,建立耕地利用效率评价体系,运用DEA-Tobit两步法,对评价单元耕地利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高家镇耕地利用效率整体不高,且各村耕地利用效率存在显著性差异;造成耕地利用效率差异的因素各不相同;人均种植业收入、有效灌溉面积保证率、夏秋收粮食种植比例、耕地复种指数、劳均耕种面积等因素对耕地利用效率存在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9.
从粮食生产的条件和现状、粮食生产存在的问题3个方面分别对湖北省平原湖区的粮食安全状况进行了分析;从粮食生产任务,粮食生产能力的建设以及合理调整农业结构3个方面提出了提高平原湖区粮食生产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中原经济区粮食生产空间格局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ESDA空间分析技术对1990年以来5个时间断面县域粮食产量数据进行分析,探讨了中原经济区县域粮食生产空间集聚格局及其演化路径,并在定量分析演化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构建框架探讨其演化机制.结果显示:(1)1990年以来中原经济区粮食产量空间格局局部区域变动较大,但总体格局相对稳定,4种类型区域大致沿东北-西南一线逐级分布;(2)粮食增长空间格局更多的表现为空间分布的随机性和结构不稳定性,空间集聚不明显;(3)通过自相关系数得出,粮食播种面积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程度最强,人均GDP与粮食产量呈现负相关.最后,结合影响因素定量分析结论得出粮食生产空间格局的变动是农村城镇化、工业化、政策以及经济发展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安徽省粮食生产时空变化特征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1997-2007年安徽省统计资料,对全省粮食生产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影响安徽省粮食生产的诸要素进行了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粮食播种面积(耕地面积、粮食播面比与复种指数三者的乘积)、单产、农田水利设施以及农民的粮食收入是影响安徽省粮食生产时空变化的相对活跃因素,粮食生产支持政策对全省粮食生产起到了积极作用,城镇化、工业化以及农业现代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相对较小,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所带来的耕地非农化、粮食总需求增长的压力,势必对粮食生产提出更高的要求.粮食生产时空变化是资源禀赋背景下,城镇化、工业化及政策因素引致农户响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详细分析了菏泽地区1997—1998年度小麦生育期间的气象条件,重点探讨了影响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的不利气象因素,评价了气象灾害对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为指导农业生产趋利避害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基于逐步回归分析的河南粮食产量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吕海燕  李海旺  李武林 《河南科学》2013,(12):2133-2136
运用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河南省粮食产量的回归模型,并对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引入回归方程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粮食单产、农业机械总动力、乡村从业人员、化肥施用折纯量、农村用电量等,由此确定影响河南省粮食产量因素的回归方程模型.分析表明,利用逐步回归分析建立的模型具有很好的拟合效果,最大误差仅为12.5%.  相似文献   

14.
中国水稻生产面临高产与安全高效、高产与绿色优质之间矛盾和难以协调统一问题,种植方式向规模化、机械化、轻简化和标准化转型。再生稻充分利用温光资源,增产增收、省种省工、减肥减药,有效提高复种指数,发展再生稻对于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和确保粮食安全意义重大。本文介绍了我国再生稻生产的历史与现状,指出了主要存在强再生力水稻品种选育技术体系不完善、再生稻单产水平不稳定、适宜于机械化栽培的品种少等问题,从生产技术和遗传生理角度综述了再生稻的重点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再生稻品种评价体系与品种选育、腋芽萌发机制与产量形成、肥水运筹调控与标准化种植等方面内容,以期为再生稻品种选育、高产栽培和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建立农业生产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从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三个方面对2000年—2017年湖北省农产品主产区的农业生产效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 湖北省农产品主产区的农业生产效率总体表现不佳,说明农业生产的投入产出状态欠佳;2) 农业生产效率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时空分异规律:时间上表现为稳步提升,空间上,县域分异格局表现为农业生产效率水平较高的县域主要集中于鄂中和鄂北岗地,传统的商品粮基地江汉平原的农业生产效率相对较低,板块分异格局表现为咸宁板块〉孝荆板块〉襄随板块〉黄鄂黄板块〉宜荆板块;3) 农业生产效率的时空变化受自然条件与人文因素的综合影响,自然条件主要集中在地形和土壤;人文因素则包括农业劳动力、播种面积、农业机械化水平等.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区域优先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作物生产水足迹,引入水资源稀缺性指数,结合作物面积净收益,构建种植结构调整区域优先序评价模型,评价中国水稻、玉米、小麦的主要生产地. 结果表明:水稻种植结构应优先调整的地区依次为湖南、江西、黑龙江、广东、广西;玉米种植结构应优先调整的地区依次为黑龙江、吉林、河南、内蒙古、山东;小麦种植结构应优先调整的地区依次为河南、山东、安徽、河北、江苏.本研究实现了种植结构调整的理论与实践衔接,有助于推动我国作物种植结构调整进程,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揭示河南省省级、地级市和县域尺度粮食产量变动的因素贡献, 运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模型开展1980-2010年间粮食产量变动的因素分解研究。结果表明: 1) 在省域尺度上, 河南省粮食产量增加5437.1万 t, 耕地面积、复种指数、粮作比例和粮食单产的贡献分别为-175.4万、1165.7万、-573.4万和2871.6万t; 2) 从地级市看, 粮食单产效应和复种指数效应全部为正值, 耕地面积效应和粮作比例效应基本为负值, 地级市间各分解因素效应的差异显著; 3) 县域粮食生产“东高西低”的分异格局明显, 4个因素贡献的县域差异显著, 粮食单产效应叠加上复种指数效应促使豫东多数县域粮食总产量的显著增加。防止耕地快速“非农化”与非粮化以稳定耕地面积和粮食作物面积比例, 同时实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和粮食生产要素投入优化策略, 是提升河南省粮食产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广西石山地区大农业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农业基础薄弱和生态环境恶劣是制约石山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据此,石山地区大农业发展战略是:治本抓基础,走生态农业和开发性农业的道路,发展资源转换型经济,达到不断提高粮食自给率、发展商品经济、尽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以种养为主的庭院经济为突破口,以林业为重点。采取:1.依靠科学技术;2.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3.建立以乡为地域单位,以户为生产和经营管理单位的农业生产商品基地,形成产业;4.稳定耕地和粮作面积,提高复种指数,主攻单产,提高总产;5.重视旱地农业,使旱地农业生产特别是玉米和大豆的生产有一个突破性发展;6.树立长期奋斗思想,进行持久的封山育林,把石山绿化起来;7.调整畜牧业结构,增加草食性牲畜和家禽的比重等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9.
安宁河流域粮食生产的发展对攀西地区的开发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小麦是该区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本文分析了安宁河流域气候生态条件下小麦生产的优势、潜力、限制因素,小麦生育特点及产量形成规律,提出了该区小麦高产栽培的原则是,以主穗为主,争取适量分蘖,在一定穗数的基础上,侧重以穗重夺高产。在选用良种的前提下,必须把好播种关;在苗全、苗匀的基础上,做到前期增蘖、长壮苗,中期促杆,控徒长,后期以水促肥,攻粒重,是小麦高产栽培的关键性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