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半个世纪以来长江中下游降水的时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长江中下游89个气象站1958年~2009年逐日降水资料,采用EOF、REOF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该区域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过去52年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年降水量主要有3种典型的空间振荡型,存在6个典型的降水变化敏感区域.各区域均有6年左右的准周期变化.  相似文献   

2.
长江中下游近30年来湖泊的水域面积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多期地形图和遥感影像数据(Landsat TM/ETM),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上获取长江中下游主要湖泊的水域面积时空变化,并对其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主要湖泊的总水域面积,在1971-1988年减少了2 544.51km2 ,1988-2000年减少了1 151.97km2.湖泊水域面积的减少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围湖利用是湖泊水域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近五千年来长江中下游干流的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要根据河漫滩相沉积的加积过程与厚度变化,埋藏古树层及埋藏古文化层的分析,发现近五千年来长江中下游干流洪水位上升了大约20m,并发展了曲流、洲滩、分流,以及支流河口成为自然堤后湖的变化.造成上述种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变化、海面运动、泥沙淤积、构造运动及人为活动的影响等,估计今后,所述种种变化还会继续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4.
三峡工程蓄水前后长江中下游环境流特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流是为保障河流生态系统健康发展、河流生态功能得以恢复的一种水文情势过程.三峡水利工程的建设,也改变了长江的天然水文情势,也直接或间接影响该流域重要生物资源,改变生物群落的结构组成分布等,从而对长江中下游一定范围内的生态与环境带来深远影响.基于IHA分析法,研究三峡蓄水前后长江中下游的生态水文特征变化及环境流指标变化.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4个水文站的环境流组成在三峡蓄水前后呈不同程度的变化;环境流组成也逐渐趋于单一化,各水文站的流量事件以枯水流量事件和高脉冲流量事件为主;三峡蓄水对大、小洪水事件和特枯流量事件的影响较为显著;三峡工程运行对长江中下游生态水文指标和环境流指标的影响,整体上表现出随着离三峡大坝距离的增加而有不同程度减弱的趋势;沿程汉江支流的汇入,以及洞庭湖、鄱阳湖对长江干流水文情势的调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三峡蓄水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利用第五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的历史模拟以及典型浓度路径(RCP8.5)高排放情景下的实验资料,对全球变暖下长江中下游夏季的降水变化进行了预估.结果表明,多模式平均预估的全球变暖下长江中下游降水变化增加幅度较小.一方面全球变暖导致水汽含量增加,有利于长江中下游降水增加;另一方面,全球变暖下夏季风环流减弱,不利于长江中下游降水增加.两者共同作用下,多模式平均预估的长江中下游未来夏季降水变化不明显.这一预估结果存在很大的模式间不确定性.分析表明,模式对降水变化预估的不确定性主要来源于大尺度夏季风环流变化预估的不确定性,而气候变暖所致的水汽增加对降水变化不确定性的影响较小.对这种不确定性来源的进一步研究表明,长江中下游降水及东亚夏季风环流变化均与北大西洋和西北太平洋海温增暖幅度相关,北大西洋海温影响更显著.这说明,在全球强增暖背景下北大西洋和西北太平洋海温增暖对长江中下游降水变化预估有很大的影响,如果能降低两个区域海温变化预估的不确定性,长江中下游降水预估结果将更为可靠.  相似文献   

6.
长江中下游湿地系统的功能及其保护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长江流域湿地资源及动态的分析,揭示了湿地生态系统在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稳定性及可持续性方面的重要作用,认为流域内水旱灾害频发与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密切相关。应该充分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合理调节水资源的时间、空间分布,充分利用湿地生态系统净化污水能力,改善水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同时应把湿地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充分发挥各系统的功能,建立流域水资源平衡及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7.
对长江中下游第四纪冰川发育的新认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早在20世纪30~40年代,李四光就已开始对我国长江中下游第四纪冰川发育问题进行研究。本文通过对长江中下游在冰期时的古气候、山体高度及雪线高度的研究,认为气候变冷和高山存在是长江中下游第四纪冰川发育最关键的条件。尤其是后者对发育冰川起着积极和直接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长江中下游是个自然灾害种类繁多、发生频繁的地区.从科技进步的角度对该地区防治自然灾害的对策进行了研究,认为必须顺应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将传统经验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将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以科技为依托,建立减灾系统。  相似文献   

9.
分析长江中下游地区与洪灾密切相关的环境特征,揭示了环境对洪灾的影响规律,指出气候、地形地貌和土壤等是诱发洪灾的自然因素;森林对防洪减灾有巨大作用;水土流失加剧了洪灾发生频率和潜在威胁。最后,对生态环境建设中质量问题、退田还湖、三峡水库的防洪减灾作用等进行了讨论,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过去2000 a中国东部干湿分异的百年际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析了101~1900AD间中国东部每200a的干湿分异及其变化状况,讨论了它们与冷暖变化的对应关系.结果显示:2~11世纪,我国东部干湿分异为东西分异,西(西北)干东(东南)湿;12~15世纪,东西分异与南北分异并存,但仍以东西分异为主;而16~19世纪则为南北分异,北干南湿.冷暖变化与区域干湿变化的对应关系是:在暖的时期,干湿分界线偏西,最西达大同-太原-西安-汉中一线;在相对较冷的时期,干湿分界线摆向东南,达济南-菏泽-南阳一线,摆动最大幅度达5个经度以上;而在最冷的两个时段,东西分界线被南北分界线所取代.冷的时期,华北地区偏干,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偏湿;暖的时期,华北地区湿润,华东地区,特别是长江下游及其以南地区偏干.  相似文献   

11.
The sediment load and river sedimentation of the upp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has been undergoing constant changes as complex landformlarge mountain area and plentiful precipitation make the drainage area of Yangtze River very vulnerable to water erosion and gravity erosion. Through analyzing the hydrological and sediment load statistics recorded by major hydrological stations along Yangtze River since 1950s, and editing the accumulation graph of annual runoff volume and annual sediment load, we find out that the suspended-sediment of Yangtze river has been decreasing year by year in Wulong Hydrological Station on Wujiang River, Beibei Hydrological Station on Jialingjiang River, Lijiawan Hydrological Station on Tuojiang River and Gaochang Hydrological Station on Minjiang River, Yichang Hydrological Station, Cuntan Hydrological Station along Yangtze River mainstream share the same experience too. But the statistics obtained at Pingshan Hydrological Station on Jinshajiang River shows the sediment load there has increased. Taking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hydraulic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precipitation changes into consideration, the thesis analyses the cauls for the sediment load decrease of Jialingjiang River, Tuojiang River, Minjiang River and Wujiang River and provides us both scientific foundation for further study of river sediment changes of the upp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and measures to control river sedimentation.  相似文献   

12.
黄河中下游河道生态需水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黄河流域生态需水的特点,将研究重点放在中下游河道,选择黄河中下游及部分支流的主要控制断面研究黄河流域河道内生态需水。以河流水体存在(不断流或干涸)、水生生物完整性以及河流系统的水沙平衡为保护目标,分别计算河道最小生态流量、适宜生态流量和洪水期生态流量,将不同生态流量耦合时间特征计算了全过程生态需水。研究结果表明,黄河中下游河道适宜生态流量、洪水期生态流量和最小生态流量的相对值分别为18%~29%、156%~187%、9%~15%,对应于汛前期(4-6月)、汛期(7-8月)和汛后枯水期(9-3月)的河道生态需水,据此算得黄河中下游流域年生态需水总量占多年平均径流量的35%~43%。从河流生态需水时间特征出发提出的全过程生态需水计算成果,将为黄河流域的水资源合理调度和管理,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中、下游燕山期热液铜—金矿床成矿流体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分别以安徽东狮子山隐爆角砾岩型、西狮子山矽卡岩型、沙溪斑岩型和铜牛井石英大脉型矿石作为实例,对长江中、下游燕山期热液铜-金矿床的主要类型作了成矿流体对比研究。这四类矿床的成矿作用早期均以高温(>450℃)高盐度(>45wt%NaCl equiv.)流体为特征,晚期流体温度和盐度均降低。这些矿床的流体来源均以岩浆热液为主,但在斑岩铜矿床成矿作用的晚阶段有一定数量的雨水加入。流体的沸腾对于各类矿床的形成均起过重要作用,尤其在狮子山矿床中存在着隐爆角砾岩阶段、矽卜岩阶段、石英-硫化物阶段和石英-碳酸盐-硫化物阶段的多次沸腾;长江中、下游燕山期热液矿床的大量产出,其原因之一是该区地壳富含流体,而流体的富集可能在很大程度上与扬子大陆板块在中生代向华北板块下方俯冲的过程中,俯冲带流体向前陆方向的回流有关。下冲板块前峰拆沉所造成的板块后方撕裂,为深部流体的回流提供了良好的通道。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上游四川江段鲤外寄生车轮虫的研究 (动物科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活体观察和干银法对采自长江上游四川江段鲤(Cyprinus carpio)鳃上的11种外寄生车轮虫进行了形态分类学研究。借助Nikon E-600显微镜及Nikon CCD-1200照相机,运用国际间通用的"统一特定描述法"及"齿体定位描述法",对检获的车轮虫进行了科学分析。它们分别是:单型车轮虫(Trichodina uniforma Van As&Basson,1989)、异齿车轮虫(Trichodina heterodentata Duncan,1977)、急尖车轮虫(Trichodina acuta Lom,1961)、网状车轮虫(Trichodinareticulata Hirschman&Partsch,1955)、卡氏车轮虫(Trichodina kazubski Van As&Basson,1989)、适度车轮虫(Trichodi-na modesta Lom,1970)、显著车轮虫(Trichodna nobilis Chen,1963)、喙状车轮虫(Trichodina rostrata Kulmina,1968)、大型三分虫(Tripartiella macrosoma Basson&Van As,1987)、纤细小车轮虫(Trichodinella subtilis(Lom,1959)Lom&Hal-dar,1977)与周丛小车轮虫(Trichodinella epizootica(Rabbe,1950)Sramek-Husek,1953)。鲤是卡氏车轮虫、适度车轮虫和大型三分虫的宿主新记录。异齿车轮虫、急尖车轮虫、卡氏车轮虫、显著车轮虫、喙状车轮虫、大型三分虫、纤细小车轮虫、周丛小车轮虫均为四川的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15.
以1997—2009年长江上游经济带各省份的经济数据为研究对象,通过计算Theil系数值,对长江上游经济带地区间经济增长差异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该地区间存在经济增长差异,但是经济增长差异有缩小的趋势。实证研究还发现,对外开放水平、市场化水平、产业结构是造成长江上游经济带经济增长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长江上游典型区域森林土壤结构体形成和稳定性机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良好的土壤结构对于森林水文生态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的意义.以长江上游亚高山天然林、丘陵人工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取样分析土壤团聚体数量组成及相关性质,运用相关分析明确土壤团聚体形成和稳定的主要稳定因子,提出了临时性团聚体、亚稳态团聚体、稳定性团聚体的形成机制和进化模式.  相似文献   

17.
长江中下游铜、金矿床成矿流体系统的形成条件及机理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长江中下游铜、金成矿带是我国最重要的金属成矿带之一。成矿流体系统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及地质地球化学条件对比研究表明,赋存于石炭系中的层状铜、金矿床是海西期拉张背景下热卤水沿同生断裂经喷流作用形成的海底喷流(热水)沉积矿床;与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铜、金矿床是在上地幔隆起、张性或向张性过渡背景下形成的,是中酸性岩浆经熔体流体分离作用形成的岩浆热液与大气降水混合,经水-岩作用等复杂的输运和化学反应耦合过程的动力学产物。  相似文献   

18.
长江上游主要河流鱼类多样性与流域特征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长江上游12 条主要河流鱼类种类数与流域特征进行了回归分析和主成分分析. 相关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特有种类数目与全部种类数目呈极显著正相关; 全部种类数目的绝对数与流域面积、干流长度、流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与比降呈显著负相关; 单位流域面积( 或单位干流长度) 全部种类数与干流长度( 或流域面积) 、流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 与比降、径流深呈极显著正相关; 特有种类数目的绝对数与流域面积、干流长度、流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单位流域面积特有种类数与干流长度、流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 与比降、径流深呈极显著正相关; 单位干流长度特有种类数与流域面积呈显著负相关, 与比降、径流深呈极显著正相关. 主成分分析得到的第一和第二主成分分别综合反映了河流鱼类的相对种类数和绝对种类数与流域特征因子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长江中游宜昌至武汉段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以及主要影响因素,分别于2014年春季(4月)和秋季(10月)在该江段布设4个断面(共29个采样点)和5个断面(共40个采样点),进行底栖动物群落监测。春季采集到底栖动物34种,秋季采集到32种,均是节肢动物丰度最高,分别为56%和35%。春季物种丰度、密度和生物量均大于秋季,且春、秋季生物量自上而下逐渐减小。功能摄食类群研究结果表明,该江段底栖动物以牧食者占绝对优势,春、秋季牧食者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分别为40.25%和59.3%。生物耐污能力统计结果表明,该江段以中等敏感类群和耐污类群为主,武汉断面在两个季节中均以耐污类群为主。5种功能摄食类群以及三大门类生物现存量与7个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春、秋季生物受环境因子的影响差异较大,总磷、总氮和粒径是影响春季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的主要环境因子,而秋季底栖动物主要受p H、溶解氧和透明度的影响。该研究从多个方面较全面地分析长江中游江段底栖动物群落特征,为开展长江大河深层次研究提供基础性资料。  相似文献   

20.
基于多源观测资料和再分析资料,采用天气学诊断分析方法研究了2019年5月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的一次致洪暴雨的特征及主要成因。结果表明:该次极端致洪暴雨过程是在稳定的“西低东高”天气形势下,由持续时间长的短时强降水累积而成,具有明显的中尺度和阶段性特征。直接造成极端暴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在低空急流前沿不断新生东移,表现出明显的“列车效应”和准静止特点。过程中低空急流和超低空急流异常强盛,为极端暴雨提供了持续有利的水汽和对流不稳定条件,特别是整层高湿、较低的抬升凝结高度和较大暖云层厚度有利于提高降水效率,产生雨强较大的短时强降水;高低空急流耦合是强降水发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机制,强垂直风切变区与暴雨落区有较好的对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