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8 毫秒
1.
闽江口及附近海域棘头梅童鱼的生物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2006年8月至2007年10月4个季度月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初步分析了闽江口及附近海域底拖网渔获物中棘头梅童鱼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1)棘头梅童鱼体长与体重的关系式为:W=1.228 4×10-5L3.102 3(R2=0.973 0,n=736),体长生长方程为:Lt=183.75[1-e-0.60(t+0.27)],体重生长方程为:Wt=125.90[1-e-0.60(t+0.27)]3.102 3;2)优势体长组为100~120 mm,优势体重组有两个,分别为0~5 g和25~30 g,体重生长拐点为1.62龄;3)性腺分化和性成熟时间在冬季、春季,摄食强度在春季、夏季较强. 相似文献
2.
根据2006年8月和2007年1月、4月、10月福建沿岸海域底拖网调查结果,对福建沿岸海域蟹类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及时空变化做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福建沿岸海域调查海区中蟹类有43种,隶属10科、21属,其中以梭子蟹科种类最多.蟹类优势种的时空分布差异明显,春季有2种优势种,夏季有3种,秋季有5种,冬季有2种;双斑全... 相似文献
3.
闽江口-马祖海域表层沉积物及沿岸养殖区生物体中Cu,Pb,Zn,Cd的含量分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1995年10月和1996年4月调查闽江口-马祖海域表层沉的中重金属Cu,Pb,Zn,Cd的含量,结果表明:95年10月所采集的表层沉积物的样品重金属Cu,Pb,Zn,Cd的平均浓度分别为26.6,36.7,98.7,。0.144mg/kg;而96年4月Cu,Pb,Zn,Cd的平均浓度则分别为27.9,43.7,100.3,0.164mg/kg,两航次的测定结果上近,根据底质评价标准,Pb,Zn明 相似文献
4.
广西海岸带海域浮游硅藻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1983年10月、1984年4月、7月和1985年1月四个季度代表月的调查资料,对广西海岸带海域浮游硅藻进行分析研究。初步鉴定该海域浮游硅藻98种,分别隶属于16科、35属,在种类组成上以细长翼根管藻,复瓦根管藻,拟弯角刺藻等占主要优势。浮游硅藻的平面分布趋势是密集区均在近岸水域。 相似文献
5.
厦门海域浮游植物和细菌对溶解有机磷的利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应用(32)Pi同位素稀释法,测定了外加溶解有机磷化合物(DOP)对浮游植物和细菌吸收(32)Pi的影响.结果表明:厦门海域浮游植物和细菌均能不同程度地利用DOP,从抑制程度(百分率)来看,浮游植物对DOP的利用能力大于细菌;在多数情况下,随DOP浓度升高,抑制程度增大,表明浮游植物吸收DOP增加. 相似文献
6.
根据2012年福建近岸海域(23°32′~27°11′N,117°31′~120°34′E)夏季8月份航次的浮游动物调查资料,分析研究了调查区暖水季节的浮游动物种类组成、生态类群、数量分布和生态指数.调查结果表明,8月份福建近岸海域出现的浮游动物种类数为150种,种类组成上以桡足类占优势,其中又以普通波水蚤、锥形宽水蚤、亚强真哲水蚤、太平洋纺锤水蚤、强额孔雀哲水蚤等种类占明显优势;生态类型以近岸暖水类群和外海高盐类群为主;浮游动物密度平均值达到1016.72个/立方米,整个调查区呈现南高北低的趋势;总湿重生物量平均值达1160.17毫克/立方米,整个调查区生物量北部较多;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平均值均较高,分别为3.55和0.75. 相似文献
7.
2005年9月对吴淞口至九段沙下沙近海水域的水体进行了浮游植物调查,结果表明,此调查区域共有浮游植物70属135种.其中硅藻种类最多,共42属82种,占总种数的60.8%;绿藻门14属24种;其他藻类14属29种.浮游植物的数量分布表现为:从吴淞口至江亚南沙段较低,九段沙上沙、中沙段显著高于其他采样点,在九段沙下沙近海水域出现了急剧下降的趋势.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Grev.)Cleve)是调查区域的优势种,其数量占浮游植物总数量的平均百分比达到了71.8%.作者还对该区域浮游植物数量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探讨北黄海獐子岛附近海域氮、磷的来源及其污染风险状况,对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氮、磷的形态和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方法】采用K2S2O8氧化法和HCl浸取法对獐子岛附近海域13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中总氮(TN)、总磷(TP)及其无机和有机态的含量进行分析,并采用单因子标准指数法对氮、磷的污染水平进行评价。【结果】獐子岛附近海域沉积物中TN和TP的含量分别为0.192~1.357 mg/g和0.302~0.489mg/g,有机氮(ON)和无机磷(IP)是表层沉积物中氮和磷的主要存在形式,分别占TN与TP的90.93%和82.84%。沉积物中TN和TP在研究区域南部含量较高,这与沉积物粒度密切相关;而ON、有机磷(OP)两者都与有机碳(TOC)含量具有显著相关性,说明它们具有相似的来源。单因子标准指数法分析表明獐子岛附近海域沉积物中TP含量较低,标准指数均小于1;而TN含量相对较高,其标准指数为0.35~2.47。【结论】獐子岛附近海域沉积物中氮为陆源和自生混合来源,而磷主要是陆源输入;海域沉积物环境受到氮的污染。 相似文献
9.
韩江三角洲(包括韩江、榕江和练江)为我国六大三角洲之一,但该海域生源要素的河口化学特征知之甚少.2010年夏季开展了韩江口及邻近海域营养盐、有色溶解有机质(CDOM)来源、分布及河口行为的初步调查.走航及断面温、盐分布显示,韩江口夏季存在南、北两个羽流区且水体层化明显.溶解无机氮、硝酸盐、硅酸盐与吸收系数(a350)、类腐殖质荧光组分呈表观保守混合行为,而亚硝酸盐、铵盐、活性磷酸盐及类蛋白质组分随盐度波动较大.北羽流混合区硅酸盐河端外推值高于南羽流混合区,说明韩江流域硅酸盐风化作用强于榕江流域.北羽流混合区a350以及类腐殖质组分的河端外推值高于韩江干流及入海口,表明在河口低盐度区存在添加作用.与东南沿海其他河流相比,韩江具有特征性的高硅酸盐∶溶解有机氮浓度比(1.9)和低CDOM丰度,人为影响程度相对较小,韩江口海域表现为潜在性磷限制特征. 相似文献
10.
夏秋汛浙江渔场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及数量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1991—1993年夏秋汛浙江渔场浮游动物的调查结果,初步研究了该渔场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及数量分布。结果表明。该海区的主要种类为暖水种,少数为近岸种,暖温带种,共46种,隶属于27科32属。其中水母类12种,上层鱼饵料生物34种。主要种类为浮游甲壳类、毛颚类。1991—1993年,生物量分布不规则。总趋势是:6月—9月,高生物量区北移,调查区北部内侧高于南部。渔汛期间,浮游动物较丰富。1991年属丰富年景。1992年属中等年景,1992年属偏低年景。 相似文献
11.
根据2010年5月、11月对黄大洋进行的2次拖网调查所获鱼类资料,分析了该海域鱼类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黄大洋春秋两季共出现鱼类48种,隶属于13目、28科,其中春季出现鱼类28种,秋季35种。春季优势种主要为六丝钝尾虾虎鱼、龙头鱼、棘头梅童鱼等,秋季龙头鱼和黄鲫在尾数和生物量上都占绝对优势。根据不同季节ABC曲线变化,黄大洋春秋季鱼类的丰度曲线均在生物量曲线之上,说明其鱼类群落处于不稳定的状态。秋季鱼类渔获率普遍高于春季,这主要与鱼类的生态习性有关,水平分布上黄大洋东面站位的渔获率两个季节均高于西面站位渔获率,其主要受水文环境影响。 相似文献
12.
厦门及周边地区产10种食用菌的脂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厦门及周边地区产的黑木耳、鲍鱼菇、平菇、香菇、草菇、茶树菇、鸡腿菇、金针菇、蘑菇和姬松茸(子实体和菌丝体)的10种食用菌样品中的脂肪进行了测定,并采用气相色谱方法分析了样品中的脂肪酸组成及其含量.测定结果表明:这些食用菌的粗脂肪含量在1%-5%之间,其中姬松茸子实体最高(约5.4%),最低者为黑木耳(约0.7%).脂类中共有10种脂肪酸组成得到了确认,但在含量及饱和脂肪酸与不饱和脂肪酸比值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其中又以棕榈酸、硬脂酸、油酸和亚油酸等为主要脂肪酸,其余的则明显较少.这些为从不同角度探讨对上述食用菌的利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3.
经近10年的实地采集,结合相关文献查阅,总结出浙江海域鱼类共734种,分属于3个纲、42目、220科、488个属。本文在重点分析了浙江海域鱼类水平分布区系特点,并根据资源特征,将其划分为记录种、罕见种、少见种、习见种及优势种,并对习见种及优势种进行了现状分析。 相似文献
14.
福建沿岸海域主要经济鱼类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6年夏季、冬季和2007年春季、秋季在福建沿岸近海作业的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结果,对其中17种主要经济鱼类的渔业生物学进行了初步分析,并运用体长频率法估算了Von&Bertalanffv生长参数、总死亡系数、自然死亡系数、捕捞死亡系数和开发率.结果表明:大部分鱼类已呈现个体小型化.16种鱼的开发率过高,处于超额... 相似文献
15.
闽南近海常见鲨鳐类肝油的甾醇组成与含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闽南近海常见鲨鳐类肝油的甾醇组成都极其简单,胆甾醇是唯一的成分.大部分种类肝油的胆甾醇含量变化在0114%~0541%之间.尖头斜齿鲨肝油的胆甾醇含量与个体的发育状况有关.在雄性胚胎、幼鱼和成鱼三者中,胚胎期个体肝油的胆甾醇含量最高;幼鱼胆甾醇含量维持在较高的水平,成鱼最低.生殖季节,妊娠期雌鱼的肝油胆甾醇含量明显降低;妊娠结束后,肝油胆甾醇含量迅速回升. 相似文献
16.
春夏季南麂列岛海域甲壳类种类组成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2011年4月、8月南麂列岛海域进行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资料,初步分析了该海域春夏季甲壳类的种类组成、优势种及生物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该海域春夏两季共捕获甲壳类43种,分属3目18科,其中虾类19种、蟹类22种、虾蛄类2种.其中,春季捕获19种,夏季共捕获32种.春季主要优势种为长角赤虾、鲜明鼓虾、口虾蛄、葛氏长臂虾等,夏季主要优势种有口虾蛄、中华管鞭虾、三疣梭子蟹、哈氏仿对虾等.南麂列岛海域不同季节甲壳类多样性指数的季节变化幅度不大,相对而言,夏季属于多样性较高的季节.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的平均值夏季较高,春季较低.Pielou均匀度指数(J')平均值也是夏季高于春季.春夏两季甲壳动物平均重量密度分别为13.36 kg/km2和40.87 kg/km2,尾数密度分别为7.03x103 ind/km2和6.97×103 ind/km2.从站位分布来看,重量密度和尾数密度分布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17.
寄生于海水鱼类体内锥吻目绦虫有犁头鳐尼柏绦虫新种、达氏尼柏绦虫、等齿四吻绦虫、多氏古历罗绦虫(幼虫)和林氏耳槽绦虫(胚囊蚴)五种,后四种为宿主新记录。 相似文献
18.
2002-09-10-2003-02-26期间6次采样,对厦门高崎3口虾池小型底栖动物的数量变动、生物量变化及水平分布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自由生活海洋线虫和桡足类是虾池中小型底栖动物的主要类群.实验期间养殖区和对照区中,线虫的平均密度基本相同,分别为(59.0±26.1)(个·cm-2)和(51.1±31.8)(个·cm-2);桡足类的平均密度分别为(6.0±6.2)(个·cm-2)和(1.5±1.0)(个·cm-2).整个实验期间2个类群的数量,养殖区表现为养殖前期(大约2个月内)激增,之后在一定的范围内上下波动;对照区表现为比养殖前期更长的期间内增长,特别是桡足类,在整个养殖期间近乎呈现为逐步增长的趋势.养殖区和对照区中,线虫的生物量干重分别为(9.43±4.18)(μg·cm-2)和(8.17±5.09)(μg·cm-2);桡足类的分别为(11.93±12.36)(μg·cm-2) 和(2.93±2.07)(μg·cm-2).两大类群的水平分布规律不同. 相似文献
19.
张歌丽 《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14(2):157-160
通过在九龙江河口及厦门西海域的多次航行取样,并对其DFAA含量、chl-a含量以及盐度等多种水文因素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游离氨基酸含量与海水的物理因素(如混合程度)、盐度、浮游植物生物量等之间的相互关系.而海水中游离氨基酸DFAA含量是引起赤潮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弄清DFAA含量变化规律.也是预防赤潮发生的重要前提.它对赤潮的预测及防护以及治理都关系甚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