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究拌和工艺参数对厂拌热再生混合料性能的影响规律,采用弯曲蠕变试验研究了回收沥青路面材料(RAP)与新集料拌和过程中不同拌和温度和时间的工艺组合对再生沥青混合料高低温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工艺组合拌制的再生混合料性能存在显著差异,低温性能和高温性能的影响规律相反,这与拌和过程中旧沥青性能状态变化有关;基于旧沥青的性能恢复效果与再生混合料的性能,建议拌和温度165 ℃、拌和时间150 s。  相似文献   

2.
何帆 《科技信息》2013,(22):394-394,396
本文分析了沥青路面现场热再生工艺的适用条件,道路设计过程中,判断是否适合采用现场热再生技术以及采用何种热再生技术(表面再生、复拌、加铺)的工作流程。首先,从道路交通状况和结构信息(弯沉值)对未来使用期内的道路的结构承载能力能否满足要求进行分析,给出了交通状况和结构强度的组合判断关系。对于可以适当补强和满足强度要求的道路进行道路历史信息及路面损坏状况的进一步分析,判断其是否适合采用热再生技术以及适合采用何种热再生技术(表面再生、复拌、加铺)。  相似文献   

3.
针对传统热再生过程中,再生沥青混合料新旧沥青融合效果不佳的问题,采用微波方式替代传统热辐射,研究微波作用下不同旧料(铣刨料)掺量的试件路用性能的改变.通过单轴贯入强度试验、理想开裂试验(IDEAL-CT)和四点弯曲疲劳试验,研究了再生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微波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相较于普通热再生沥青混合料,贯...  相似文献   

4.
橡胶热再生混合料低温性能与细观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橡胶沥青再生混合料为研究对象,对冻融前后的小梁试件分别进行低温弯曲试验,研究不同胶粉掺量(6.4%,9.2%和14.1%)、不同胶粉细度(20目,40目和80目)和不同RAP掺量(25%,35%和50%)条件下的橡胶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性能.基于工业CT无损检测技术,对冻融前后的橡胶热再生混合料试件分别进行扫描,并定量表征冻融前后试件体积指标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RAP掺量为25%,胶粉细度为80目,胶粉掺量为9.2%的橡胶热再生沥青混合料冻融后的低温性能下降幅度最小;相较于基质沥青热再生混合料,橡胶沥青热再生沥青混合料具有更好的耐久性及低温性能;通过对比工业CT扫描结果发现,冻融后的橡胶热再生沥青混合料试件闭口空隙率增大了20.3%,且在0~25mm3体积范围内的空隙数量减少了13.8%,在25~50 mm3体积范围内的空隙数量则增加了62.9%.  相似文献   

5.
老化沥青再生性能的预估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托深圳市笋岗路大修工程的沥青路面热再生工程,建立了预估再生沥青性能的复合律方程;应用90#沥青、70#沥青和再生剂对老化沥青进行了再生试验,测定了再生沥青的粘度、针入度和软化点;进行了不同再生方法的复合律方程验证,并对不同再生方法的再生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再生沥青的针入度、软化点和粘度指标的再生规律很强,用复合律方程去预估再生沥青的性能是可靠的;再生沥青的针入度对数与沥青(或再生剂)的掺量成正比,再生沥青的粘度对数和软化点与沥青(或再生剂)掺量成反比,这些指标都可以根据复合律方程进行内插或一定程度的外延推算,用于确定再生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用量;再生剂比新沥青有更好的再生效果,高标号沥青比低标号沥青有更好的恢复能力.  相似文献   

6.
采用XRD(X-射线粉末衍射)、FT-IR(傅立叶变换红外)、XRF(X-射线荧光分析)、DSC(差示扫描量热分析)、UV-V is-DRS(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等表征手段,对硫化橡胶再生工艺中使用的新型再生剂的主要成分进行化学分析,阐述了该再生剂进行生产的工艺原理和经济效益分析,并对其在硫化橡胶生产中的操作要点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温拌再生是将沥青路面温拌技术与再生技术结合起来,从而大幅提高了再生沥青混合料中废旧沥青路面材料(RAP)的添加比例,高效利用了废旧沥青路面材料。通过对比研究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与热拌再生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性能、低温性能、水稳定性及疲劳性能,探讨通过温拌技术提高再生混合料中RAP添加比例的可行性。试验结果表明,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疲劳性能、低温性能优于热拌再生沥青混合料,而水稳定性与高温性能与热拌再生沥青混合料相当,采用温拌再生技术可以大幅提高再生混合料中RAP的添加比例。  相似文献   

8.
再生混凝土技术作为发展生态、绿色混凝土,实现建筑、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之一,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由于再生混凝土结构性能较普通混凝土结构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阻碍了再生混凝土在结构工程中应用。将再生混凝土应用于组合结构中,形成钢-再生混凝土组合结构,可以弥补再生混凝土结构性能的不足,还具有十分重要的保护环境的意义。本文探讨了再生混凝土在钢管混凝土结构中应用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再生混凝土应用于钢管混凝土结构中是完全可行的,这为再生混凝土应用于结构工程中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9.
为以宏观的角度量化分析热再生过程中老化沥青的转移程度,试验定义了有效再生率,并基于正交试验及MATLAB分析了不同因素对有效再生率的影响。试验沥青用量以沥青膜厚度为指标,利用磁铁矿易分离的特性,将拌合后的磁铁矿集料与RAP(室内模拟制备)分离并抽提、筛分,根据公式计算有效再生率,研究各因素对有效再生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预热温度、拌合时间、沥青膜厚度的适当提高对有效再生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预热温度过高会导致有效再生率的下降;正交试验及MATLAB分析得出,不同因素对有效再生率的影响程度排序为沥青膜厚度>拌合时间 >RAP预热温度;试验以有效再生率的角度为优化热再生混合料的再生工艺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RAP掺量对热再生沥青混合料性能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确定热再生沥青混合料合理的旧沥青路面材料(RAP)掺量,依托浙江省102省道杭昱线(临安段)旧沥青路面厂拌热再生利用试验路,通过大量室内试验,进行了不同RAP掺量的热再生沥青混合料AC-20C的目标配合比设计和路用性能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旧沥青中掺加5%的再生剂和70%的新沥青,再生后的调和沥青可以达到A-70#目标沥青的性能要求;随着RAP掺量的增加,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总最佳油石比和新料最佳油石比线性增加,而新沥青用量线性减少;RAP掺量在20%~40%之间时,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的各项路用性能均满足规范的技术要求,且随着RAP掺量的增加,热再生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呈指数关系增强,低温抗裂性、抗渗性和抗滑性呈线性减弱,水稳定性在RAP掺量为30%时达到最大.为此,按30%RAP掺量铺筑了试验路,经通车两年考验,取得了优良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现场热再生技术在湖南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工程中的适用性,通过对衡大高速公路旧路面沥青混合料的沥青和集料进行试验分析,分析旧沥青三大指标的变化情况,并通过掺入不同比例的再生剂进行性能试验,确定再生剂的用量;通过对旧集料进行筛分试验,分析旧集料的碎化情况。基于连续两年跟踪观测,从路面抗车辙能力、破损状况、抗滑性能和行驶质量四个方面评价现场热再生的养护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不同凝固浴对再生纤维素纤维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用高浓度氯化锌(ZnCl2)溶液溶解亚麻落麻纤维,选取甲醇、乙醇、乙二醇、丙三醇和异丙醇溶液作为凝固浴,通过湿法纺丝工艺制备再生纤维素纤维,并对ZnCl2在不同凝固浴中的溶解度,以及再生纤维素纤维的表观形貌、化学结构、热稳定性及拉伸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ZnCl2在5...  相似文献   

13.
运用灰色理论建立了在冻融循环条件下再生混凝土的动弹性模量GM(1,1)预测模型。根据已有的试验数据,基于GM(1,1)预测模型,预测其他冻融次数下再生混凝土的动弹性模量。再根据模型预测数据,预测实际自然情况下再生混凝土的抗冻性寿命。计算分析表明,GM(1,1)的抗冻性模型的方差比C均小于0.35,小误差概率p均大于0.95。根据试验数据推导出的预测模型精度高,可用于再生混凝土抗冻性能的动弹性模量预测和分析。当再生骨料掺量为60%时,再生混凝土的抗冻性能达到最佳。从宜昌地区来看,其抗冻使用寿命可达183年。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既有沥青路面车辙状况下厂拌热再生路面的动态力学响应,本文通过现场获取不同车辙深度的路面芯样,并室内制备不同RAP掺量的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通过动态模量试验评价材料的力学性能;利用3D-Move Analysis有限元软件分析不同结构组合的厂拌热再生沥青路面动力响应。结果表明:动态荷载作用下,再生路面各沥青面层均出现了拉压交互和应力集中的现象,再生路面结构随着车辙发展深度的加深出现拉裂破坏等病害的风险增加,但一定的车辙发展深度有助于提高沥青路面的承载能力。RAP掺量和既有路面车辙发展深度的改变将会使路面结构的模量组合发生变化,再生路面结构力学响应受这两种因素影响较大。为减少再生路面结构的永久变形并提高其耐久性,应充分考虑再生层和既有路面中面层的模量组合,从而改善再生路面结构受力情况。  相似文献   

15.
以天然生物质棉纤维为原料,采用氯化锂/N,N-二甲基乙酰胺(Li Cl/DMAC)溶解体系对其进行活化处理,配置不同质量分数的纤维素有机溶液系列,在不同凝固浴条件下,采用KW-4A匀胶机高速旋涂成膜和AFA-Ⅱ自动涂膜器低速平推成膜2种工艺,制备再生纤维素薄膜系列。通过运用扫描电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仪(XRD)和表面接触角测试仪等分析设备对再生纤维素膜的大分子结构、力学性能、结晶度、热稳定性和表面浸润性进行各项性能的系列化表征,研究纤维素质量分数、凝固浴种类、制膜工艺对膜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采用KW-4A匀胶机高速成膜工艺、凝固浴为水浴、纤维素质量分数为3.5%时,制备的再生纤维素膜的各项性能最佳;与天然生物质棉纤维相比,再生纤维素膜结晶度变化很大,热稳定性与棉纤维变化趋势一致但有一定程度下降,表面浸润性良好。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沥青路面材料(RAP)样品添加再生剂和掺加新拌AC-13沥青混凝土的方法进行就地热再生,并参照现行规范确定工程设计级配范围,进行再生剂剂量设计、矿料配合比设计,在再生混合料马歇尔相关试验的基础上得到沥青用量,经过配合比设计检验。得出添加再生剂掺量为3%以及占总料比例为10%新拌AC-13沥青混凝土不仅能满足热再生性能要求而且能满足所设计的再生沥青混合料各项技术指标满足规范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首先采用两种RAP预处理工艺破碎筛分RAP,并比较了两种RAP预处理工艺对RAP油石比与变异性的影响,然后利用经这两种RAP预处理工艺处理产生的RAP制备不同RAP掺量的再生沥青混合料,并对再生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精细化破碎筛分后,RAP形成“贫油”RAP粗料和“富油”RAP细料;与经常规破碎筛分产生的RAP粗料相比,经精细化破碎筛分产生的RAP粗料的沥青含量和变异性均显著降低;利用经精细化破碎筛分产生的RAP(F-RAP)制备出的再生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性能、水稳定性均优于利用经常规破碎筛分产生的RAP(C-RAP)制备出的再生沥青混合料;由于精细化破碎筛分工艺对RAP细料的油石比和变异性的改善效果不佳,因此利用经精细化破碎筛分产生的RAP(F-RAP)制备出的再生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性能比利用常规破碎筛分产生的RAP(C-RAP)制备出的再生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性能差.  相似文献   

18.
李全 《工程与建设》2012,26(5):582-583,586
废旧沥青混合料温拌再生是基于沥青混合料温拌技术和热再生技术而发展起来的新型再生技术。沥青混合料温拌再生技术可降低施工温度、增加旧料利用率、提高施工和易性。该文分析了不同沥青混合料温拌技术对就地和场拌再生技术的适用性,并探讨了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技术性能。  相似文献   

19.
在再生集料颗粒整形中,为了对再生集料性能改善进行量化评价,通过采用卧式强制研磨设备对再生集料进行颗粒整形与强化,测得不同研磨参数下(钢球数量分别为4个、6个、8个、12个;研磨转次分别为100转、200转、300转、400转)再生集料的物理及力学性能指标,提出研磨功的概念,从而针对不同研磨功对再生集料性能改善效果的影响进行量化评价。结果表明:研磨可有效去除再生集料表面附着的低质量、高孔隙率的水泥浆体,达到改善再生集料物理与力学性能的目的,但过度研磨(>Wopt)会使再生集料表面产生微裂缝,造成再生集料性能的劣化,因此研磨时应防止研磨功过大(>Wopt)。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再生骨料掺量对混凝土碳化性能的影响,用不同再生骨料质量取代率为0、30%、50%的再生混凝土(分别记为RC0、RC30和RC50)分析不同取代率下混凝土碳化深度、抗压强度的影响规律,运用扫描电镜分析再生混凝土界面微观形貌在不同碳化时间下的变化,通过显微硬度仪对界面过渡区的显微硬度数值进行检测和分析,探讨碳化作用下再生混凝土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再生骨料掺量越大抗压强度越低,再生混凝土碳化深度越深;通过对比不同类型界面过渡区的抗碳化能力得出,老骨料老浆体界面>骨料新浆体界面>老浆体新浆体界面;再生骨料取代率30%的混凝土界面结构更密实;再生混凝土的微观结构与其宏观性能呈规律性变化,用界面过渡区宽度的变化表征宏观性能的规律更为准确。说明碳化对不同再生骨料掺量混凝土的界面结构优化效果不同,再生骨料掺量越大的混凝土抗碳化性能越差,且用微观结构的变化可以很好地解释宏观性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