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古希腊文学对西方人文主义文学的产生、发展、繁荣有着深厚影响。从古希腊悲剧出发,立足于悲剧叙述视角,比较古希腊悲剧与西方人文主义文学的叙述特征,探究古希腊悲剧对西方人文主义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十六世纪末至十七世纪初,欧洲各国处于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大动荡时期。在这一时期,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哈姆莱特》和塞万提斯的长篇杰作《堂吉诃德》把人文主义文学推向了高峰;而曾经照亮千万人心灵的人文主义理想却日趋幻灭,历时三百年之久的人文主义文学也开始缓慢地退出历史午台。文学典型凝结着时代的精神。哈姆莱特、堂吉诃德这两个不朽的文学典型恰是人文主义理想幻灭的两幅悲剧缩影。同是反映同一个时代悲剧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现代文学教学中的三个问题谈了看法。一、对有争议的作家,应实事求是,还其历史本来面目,既不大力贬低,全面否定,又不矫枉过正;二、作家作品的分析需要将思想和艺术联系起来考察,既不把作家的政治思想与其作品机械地划上等式,又不否认作品中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的不一致;三、中国现代文学教学要站在新的历史高度。结合新的社会观念和文学观念,给人带来新的社会思考和文学思考。  相似文献   

4.
在文学领域,不同作家,既使来自不同国度和时代,往往可能根据各自的经历和感受而萌发相似的价值取向和创作动机,雕琢出反映他们所处时代人间百态的经典艺术作品,交织成一幕幕令人匪夷所思的意象巧合。法国19世纪著名作家司汤迭和美国现代著名作家F·S·菲茨杰拉德不约而同地塑造了两个命运大致相同的悲剧性人物——于连和盖茨比,这是一个饶富韵味且值得比较研究的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都市文学呈现出多重形态。茅盾等左翼作家以其对都市社会的剖析,揭示了中国社会的走向和阶段的对立;老舍与京派作家更多地感受到来自北平的传统气息,面对都市化的进程,他们无限地留恋和惋惜精神家园的丧失,也揭示了都市中的道德沦丧失和人性的坠落;海派作家描写了上海这一大市市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领地,写出了他们的孤独意识以及在都市文明挤压下人性的扭曲。  相似文献   

6.
在消费化的文学市场中,物质膨胀,精神扭曲,文学的审美乌托邦不断被欲望主义的书写所掩盖,一些作家在消费主义的牵制下采取了向市场妥协的姿态。作家裘山山对于日常生活的把握和书写,对于人性和理想的展望,开创了文学创造的新的动力,也为建构新世纪文学的审美取向产生了新的文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底层文学,是世纪之交中国文坛不能回避的热点话题。在底层文学叙事中,底层陷入困境既有环境原因,也有自身原因。因此,既对导致底层苦难的外部环境保持敏感和警惕,又明白单单怪责外部环境可能产生的歧误;既看到底层自身的精神痼疾,保持启蒙的信仰和勇气,又时刻意识到启蒙者自身的局限,是当下中国作家在进行底层书写时应有的理性立场。  相似文献   

8.
骑士文学中描写的圣洁纯粹的典雅爱情,一方面是骑士精神皈依上帝,对基督教唯灵主义崇拜的世俗转化,包含着浓重的宗教情结;另一方面,又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中世纪禁欲主义的藩篱,表达了发于人性的自然欲求,萌动着生命的活力,可以说是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精神的先声。  相似文献   

9.
在当代军旅文学的不同发展阶段,河南籍作家均取得不俗成绩。魏巍、阎连科、周大新等更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新时期河南籍军旅作家的文学创作既涉及军事和战争题材又涉及军旅之外的现实主义。从某种程度上,我们对河南籍军旅作家创作的考察,也就是对河南文学乃至当代文学发展的管中窥豹。  相似文献   

10.
<苔丝>和<红楼梦>堪称世界文学之林中绚丽夺目的艺术瑰宝,哈代和曹雪芹虽然出生于不同的年代、来自不同的国家和背景,可对人性以及人类命运的关注却一脉相承,在浪漫情怀、时代精神、"内在意志"和人文主义关怀等方面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相似文献   

11.
《麦克白》与《圣经》之间存在知识、意象、观念三个范畴的明显联系。在这些联系中莎士比亚突出反映了麦克白的罪性、罪罚、罪灾以及由此遭受的种种内心痛苦和外部灾难。麦克白的悲剧首先是具有《圣经》基督教生命体验的人的悲剧  相似文献   

12.
13.
莎士比亚时代英国伦敦剧院上演的剧本多用无韵体诗形式,无韵体诗突破传统格律诗束缚,自由度大些,易抒发情感,语言也显自然些,轻重音节的有规律的交替是构成英语韵律的突出因素。中国约有360种戏曲。秦腔,川剧,越剧,粤剧,豫剧和黄梅戏等拥有众多民众,但京剧影响最大,普及全中国,它们风格各异,但唱词上有共性;均为戏曲“诗”体。由此,与莎士比亚“诗剧”相对应的中译文,应用道地中文,吸取中国历史悠久的戏曲(诗)体长处,仿戏曲体,运用现代汉语,译成略具古典风味,耐看,上口,耐唱(耐诵),耐欣赏,耐回味的中文。  相似文献   

14.
传奇剧乃莎士比亚晚年的创作.这些剧作以其鲜明的特色在莎翁剧史上独树一帜,构成了莎士比亚创作的另一奇葩.对莎士比亚传奇剧所具有的诸多特色作了细致的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5.
莎士比亚创作的传奇剧中,时间的叙述和时间所蕴含的意义是个值得关注的话题。时间的叙述在传奇剧里表现为时长变形和时序变位。其中,时长变形体现为省略、缩写和场景等三种状况,而时序变位也有顺时和错时两种形式。此外,传奇剧里时间所蕴含的意义非常深刻,既起到了“连接”情节的作用,也帮助作者实现了其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16.
莎士比亚历史剧主人公的创作原则有三:一日主要人物帝王化,二日主体活动政治化,三日人物性格单一化。  相似文献   

17.
中国莎士比亚历史剧研究之滥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清朝末年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我国的莎士比亚历史剧研究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历程。该历程虽然并非短暂,但在中国当时的历史语境下,对莎翁历史剧的研究只是初始阶段。尽管如此,我国的研究水准并不低于国际莎学界同时代的研究水平,并表现出了一些特色。将对这一时期研究的发展历程、主要研究领域及其特点进行回顾与评论,追本溯源,从而思考如何拓宽与加深这一研究。  相似文献   

18.
阿特伍德的小说《使女的故事》对于生育问题的讨论建立在基督教的基础之上。通过对基督教原教旨主义的批判和对清教徒猎杀女巫现象的反省,阿特伍德集中讨论了两性在生育权力之上的争斗,批判了男性主导的基督教思想对女性生育能力的管控。同时作者也通过对于权力问题的反思,表达了平衡生育中两性关系的愿望。  相似文献   

19.
莎翁戏剧中颜色词的文化意义及其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颜色词往往表现出各民族的不同文化背景,在翻译该民族作品时,应该对其中的颜色词根据目的语国家的语言习惯作适当处理。本文从莎士比亚戏剧中选出几个颜色词(黑、绿、绿和黄、红、灰等),注意其不同的汉语译文,将其与汉语文化背景进行了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20.
徐訏是一位深受基督教思想影响的现代作家。徐訏的小说创作与具有较强艺术魅力和巨大审美价值的《圣经》在艺术上有共通之处:一是徐訏小说对《圣经》故事的演绎;二是徐訏小说的情节结构原型与《圣经》的类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