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作为政治经济学对象的生产关系的内涵,有过两个不同的表述。恩格斯说,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是“研究人类各种社会进行生产和交换并相应地进行产品分配的条件和形式”。斯大林的提法是:“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是人们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这里包括:(一)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二)由此产生的各种不同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或如马克思所说的,‘互相交换其活动’;(三)完全以它们为转移的产品分配形式。这一切共同构成政治经济学的对象。”(以下简称“三方面说”)孙冶方同志《论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生产关系》(以下引孙冶方语未注明出处者均见此文)指出:这两个定义有两个不同点:第一个不同点是,恩格斯的定义中没有“所有制”;第二个不同点是,斯大林的定义中没有“交换”。  相似文献   

2.
如何把握政治经济学对象界限问题,即政治经济学除了研究生产关系,还应在什么程度上及怎样研究生产力,这是一个素有争议的问题。党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发表后,理论界开始积极投入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建设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弄清政治经济学对象界限问题是大有裨益的。鉴此,笔者不揣浅陋,把自己的一点尚欠成熟的看法提出来,就教于理论界的同志们。  相似文献   

3.
从转型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为核心,梳理了罗伯特·吉尔平在个人代表作之一《全球政治经济学:解读国际经济秩序》(2001年)一书中相关的理论,对其关于全球经济视野下的转型国家所面临的困境、机遇以及如何应对做出总结,当今中国经济之发展也许从中能够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4.
书讯三则     
<正> △我校政治经济学讲师辛光磊主编的《政治经济学考试题解》一书,即将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资本主义部分,紧密联系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实际,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一些疑难问题,作了简明扼要的回答,既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又通俗易懂。该书社会主义部分,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的精神,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阐述了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基本理论问题。尤其是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管理经济的职能、社会主义城市经济及其发展战略以及第三产业等问题,进行了大胆而有益的探索。具有较大的实用性和理论价值。是大专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师生、广播电视大学学员、函授或刊大学员、参加政治经济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员,以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无论是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还是有关学术论文、专著),对商品使用价值重视不够。它们往往以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以政治经济学不是工艺学,不是商品学为理由,把对商品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和价值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排斥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之外。事实上,仔细研究马克思经济学说的有关内容,就会发现,马克思在分析商品、价值、剩余价值等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生产关系时,从来没有离开过对商品使用价值的研究。尤其是在商品价值形成中使用价值起着特别重要的经济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资本论》和广义政治经济学对象上,必然逻到生产方式的含义问题。目前对此有许多不同的见解。笔者认为,其实只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前者是生产力的实现形式,后者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结合的形式。  相似文献   

7.
多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出发点脱离了现实生产力发展状况,导致对生产关系的研究脱离现实,这就失去了对现实经济现象予以说明、解释的能力,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则和方法。邓小平经济理论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的科学指南,在确定理论出发点、科学把握生产关系的性质方面具有丰富的理论营养,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创新具有奠基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王寿仁所著《概率论基础和随机过程》(科学出版社,1986)一书中关于严格τ前事件σ域的定义进行讨论,修改了其中的疏漏。  相似文献   

9.
考茨基在《唯物主义历史观》一书中,集中探讨了马克思在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经典表述。这一探讨既包括对社会基本矛盾的重要修订,也包括对社会发展规律问题的探讨和修正,既体现了考茨基晚年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理论功能拓展的努力,同时也表现了他修正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重大理论缺陷,需要在理论上认真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10.
在世界主义的理想模式下,人类走向政治融合、地缘融合、经济融合和文化融合。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微信的朋友圈中发现了《安倍政治经济学》一书,出于对日本问题和世界主义理论的兴趣,笔者仔细研读了该书。该书作者以世界主义为背景、站在非意识形态的高度,以全新的视角和历史观分析解读日本首相  相似文献   

11.
一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的序言中明确地说:“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但是,目前我国经济学界对此看法仍有分歧。原因是在于对马克思上述这句话中所说的“生产方式”一词有着不同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比较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模式、吸收近年来我国经济学界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制定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任务、办法和轮廊,为解决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模式问题,提出了纲领性的方针,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决定》提出了许多新的经济理论观点,在理论上突破了原有僵化模式所依据的传统观念,对于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即广义的经济制度。在马克思的著作中,特别是《资本论》中包含着丰富的制度经济理论和思想。研究和发掘马克思的制度经济思想,是重构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学的基础工作。关于制度的起源和本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实质、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制度等是马克思制度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改革的实践中,马克思的制度经济思想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深入研究马克思的制度经济思想,是构建当代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学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14.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论断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光辉论点,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武器。《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就是以这一论点为理论基础的。  相似文献   

15.
在《资本论》研究中,关于《货币转化为资本》这一篇,有两个时常引起争论的问题:一、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究竟是指什么?二、这个矛盾到底是客观存在的矛盾还是虚构假设的矛盾?弄清楚这两个问题,对于真正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础和核心之间,即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于深刻认识马克思所实现的政治经济学的革命变革在政治经济学发展史上的伟大意义,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一、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有两个逻辑起点对于原有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从公有制的分析开始的体系,早已有人提出异议。固然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但生产关系各个方面又都是所有制的体现,要把所有制讲清楚,  相似文献   

17.
模糊数值模糊可测函数定义的注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指出了《模糊数值测度论》(张广全,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一书中关于模糊数值模糊可测函数的定义的几个充要条件不成立,原因在于该书中给出的模糊可测函数的定义存在缺陷。本文将对该定义加以修订并且在此基础上证明相应的结论,从而使实值模糊可测函数和模糊数值模糊可测函数的定义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18.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正确认识所有制关系。什么是所有制这个经济学中至关重要的概念,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学者们只是含混地使用这一概念,人们往往把所有制狭义的理解为生产资料所有制,即生产资料归谁所有,或把它理解为人对生产资料的一种控制。我国绝大部分经济学教材目前仍然采用这种观点,大部分国人也是此观点的接受者。实际上这是一种狭隘的理解。理论界对所有制主要有两种看法:一种是以斯大林为代表,他对生产关系下了一个定义:“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是人们的生产关系。这里包括:(一)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二)…  相似文献   

19.
于光远,上海人。著名经济学家、社会学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1948年起在中共中央宣传部从事理论宣传和科学研究的管理工作,历任国家科委副主任、国务院政策研究室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等职。主要研究领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经济学,同时涉猎社会学、教育学等。主要著作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探索》1~6卷《、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论札记》《、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战略学与地区战略》等。其中《,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一书被列为“影响新中国经济建设的10本经济学著作”之一。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只有生产资本才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以其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对象。但是从现行许多政治经济学教材和辞典对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以及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下的定义来看,实际上是把货币资本当成划分对象,而且在比较生产资本两种划分时也存在错误。此外,关于C和V的含义,许多教材和辞典将它们分别直接等同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也不符合马克思的原意。《教学与研究》1983年第4期曾有一则“来稿摘编”指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对象是生产资本。对上述错误,笔者还未见有人提出商榷。本文拟细致全面地探讨上述所列错误及其成因,力求正本清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