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2001年底我国在法律上取消对外资金融机构入股我国商业银行的限制以来,外资金融入股我国商业银行的步伐大大加快.随着战略投资者在我国银行业所占份额逐步扩大,其对我国银行业产生的影响也会逐步加深,因此对战略投资者进行研究有着重大意义.本文从我国商业银行引入战略投资者的现状入手,对引入战略投资者的动因进行分析,论述了引入战略投资者的必要性以及重大意义;再结合影响股权定价的八种因素,从引入战略投资者规范的定价程序、适用的国际惯例以及引资所带来的潜在价值三个角度说明了国有商业银行出让股权定价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国有商业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情况进行分析,提出了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效率、对民族银行业造成冲击问题以及国有商业银行仍然存在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薄弱问题等问题。进而提出了解决境外投资者减持问题、国有商业银行改掉"雷同"弊病的方法,最后将其解决方法归结于金融体制的改革。 相似文献
3.
对国有商业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蒋鹏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3):110-112
分析了国有商业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目的是要改变单一的国有股权结构,提高资本充足率,完善银行的治理结构,并提出要创造一定的有利条件来吸引境外战略投资者的投资热情,提高国有银行的综合实力。 相似文献
4.
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而建立的分散模式的股权结构是不稳定的,会导致银行控制权的转移和造成额外效率的损失,这就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所带来风险.本文通过对这一风险的分析,提出国有商业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风险防范.要从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经理人因素和外部社会因素两方面来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5.
关于引进战略投资者是否会对我国金融安全带来影响的讨论越来越多。本文试图从我国引进战略投资者的情况出发,在明确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目的、意义和方向下,通过结合我国的引资政策说明目前我们没有必要对外资参股中资银行过分担忧。同时也对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给予说明。 相似文献
6.
公司股权设计及其相关的投资者利益保护问题一直是微观金融所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分析投资者高度关注所投资企业股权设计的原因入手,通过总结理论界的相关成果,对投资者分析所投资企业的股权设计时应该考虑的因素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7.
佟雪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3,32(3)
我国脆弱的银行体系长期以来是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隐患,是中国宏观经济增长、金融稳定以及长远经济发展的最大潜在威胁.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引入客观上对问题解决有一定帮助,对其利弊得失进行科学分析、积极应对,才能保证中国银行业改革健康顺利的进行. 相似文献
8.
2011年末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关于促进股权投资企业规范发展的通知》(简称2864号文),通知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首次提出了向合格投资者募集的要求,作为首个针对私募股权基金全国性适用文件,该文出台立即引起了整个私募基金行业的高度关注。作者认为合格投资者制度的完善是保护投资者和市场进一步创新的前提,可以对于整个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非股权战略联盟成员企业相互信任的重要作用,并对非股权战略联盟成员企业信任度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指出了是由内部和外部因素共同影响非股权战略联盟成员间的相互信任.由此提出了确定非股权战略联盟成员间相互信任的指标:信任度T,并且给出了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确定T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11.
以累计投标询价制定价过程为例,探讨投资者私人信息的机制,并针对我国IPO询价制如何激励询价对象诚实揭示信息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股权众筹作为新兴互联网金融的代表,在短时间内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融资者角度看不仅降低了融资门槛,还提高了融资效率,从投资者角度看既拓宽了投资渠道,又有机会分享优秀企业成长红利。然而投资必然伴随风险,尤其是股权众筹因其自身特性衍生出新的风险,作为投资者而言更不能忽视。本文从源头上分析股权众筹的三类风险,为其发展和监管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3.
14.
实施非股权战略联盟的动态稳定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股权战略联盟是一种松散的,界于企业和市场之间的中间组织形态,它主要依靠契约方式进行制约和协调。相对于股权式战略联盟而言,非股权联盟更具有突出的灵活性特点,但正是这个特点导致其不稳定性和在管理、协调上的复杂性。依据这一特点笔者引入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从制度均衡入手探讨非股权战略联盟中的动态稳定问题。提出了稳定过程中的管理协调控制机构M的假设,分别建立了在完全信息和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非股权战略联盟相对稳定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分析、论证,以期对我国企业在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下建立非股权战略联盟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相似文献
15.
16.
公司治理在于保护中小投资者。投资者保护的有关理论早在20世纪50年代始就见于各文献,但对投资者保护的系统研究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LLSV(La-Porta,Lopez-de-Silanes,Shleifer and Vishny)的贡献(又称"law and finance"流派)。投资者保护的理论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契约论,二是法律论,三是公司治理。无论是我国,还是在西方,都存在损害中小投资者利益的情况。本文将着重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去阐述投资者保护。 相似文献
17.
有限责任公司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是公司类型中数量最多的一种,也是中小投资者所偏爱的投资组织形式,然而由于资本多数决原则和人合性特质,有限责任公司具有天然的封闭性,退股权作为破解这种封闭性的有效手段,具有存在的合理性和正当性.股东退股并非如大陆法系传统的公司法理论认为的那样无法和我国公司法的资本制度协调,随着资产信用理论取代资本信用理论以及公司契约论的流行,股东退股必将逐步得到公司法实务和理论界的认同. 相似文献
18.
基于投资者情绪的行为资产定价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沿用DHS模型研究框架建立了基于投资者情绪的资产定价模型,分析了投资者情绪对资产定价的影响,并利用该模型解释证券市场中的过度反应和过度波动等异常现象.论证了投资者情绪对长期市场收益具有反向影响,并且情绪交易者的存在导致短期资产价格波动变大. 相似文献
19.
提出了一个不完美市场中的资产定价模型.从投资者的资金成本差异和信息不对称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不确定状态下异质投资者对资产价格的影响,发现投资者资金成本差价和市场投资者组成结构等会影响资产价格的确定.通过模型推导发现:资金成本价差越大,资产价格波动越大;散户比例越高,市场波动越大. 相似文献
20.
建立债转股股权退出机制,有利于在国有经济领域内恢复市场机制本身固有的金融资源配置功能,且股权的退出应该基于商业化市场运作观点.关于债转股股权有效退出方式选择的最优决策模型表明,资产管理公司和债转股企业经营者能够事先签订一个基于企业价值的协议,通过控制权的分配在股权出售或企业上市两个退出方式上做出最优选择,可以达到债转股股权有效退出目标.在结论部分作者还将债转股股权有效退出的实现条件作了必要的延伸,并就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