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ATM/CDMA无线通信网综合业务传输的需要,提出了“不等功率控制”,即反向信道中功率控制的目标是使接收端所接收的不同业务用户的信号功率一般彼此不等,而同种业务用户的信号功率相等.以语音/数据综合业务为例,对不等功率控制条件下的最佳功率因子、反向信道的通过量和容量进行了分析,并与等功率控制作了比较.结果表明:与等功率控制相比,不等功率控制可以扩大系统的允许负载区域,并大大提高系统容量.  相似文献   

2.
针对卫星通信网频谱资源利用率低下的问题,以信道有效容量最大化为优化目标,提出了一种支持时延约束的卫星Underlay认知无线网络功率控制与优化算法。首先根据网络拓扑结构建立了功率干扰模型,通过引入时域信道相关系数,推导了完全与非完全信道环境下基于时延约束的认知用户有效容量优化目标函数,并利用Lagrange方法求解得到不同场景下认知用户的最佳功率调整策略,简化了功率控制优化过程,最后通过实验仿真分析了影响认知用户信道有效容量的因素。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根据业务时延约束条件和信道衰落特性变化动态调整认知用户的最佳发送功率,与等功率分配算法相比认知用户的信道有效容量得到了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3.
功率控制是WCDMA系统中的一项关键技术,本文将从上行内、外环功率控制等两个方面简要介绍了上行功率控制:同时说明了上行功率控制能够克服“远近效应”等现象,从而提高了系统的容量又保证的各个用户的业务质量。  相似文献   

4.
功率控制是CDMA通信系统的研究热点之一。传统的反向闭环功率控制方法在移动台大功率发射时,并不总能保证接收信号质量,有时反而会造成大的系统内干扰。本文对此提出了一种实用的功率控制策略,通过适当限制对信道衰落的补偿,减少了不必要的干扰,提高了系统的整体效益和功率利用率。  相似文献   

5.
选取时延与业务敏感度作为约束因子,建立了一种新的基于非合作博弈的多用户功率控制模型.针对认知用户信道感知误差对功率控制算法稳定性的影响,通过引入m-范数表征信道检测的不确定度,将功率控制模型转化为约束条件下的最优化问题,提出一种鲁棒功率控制算法.仿真结果表明:该功率控制算法具有较快的收敛速度和较好的公平性,可以在信道感知不确定度增大情况下保持较高的系统收益,具有良好的鲁棒性,且认知用户能够以较小的发送功率获得较大的功效比.  相似文献   

6.
提出了一种基于最优量化的变步长CDMA闭环功率控制方法.利用信道的统计特性,针对不同出现概率的信号幅度区间采用不同的量化间隔,从而得到不同的控制步长,较好地解决了功率控制精度与控制时间之间的矛盾.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方法的性能优于已有的闭环功率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7.
CDMA系统中的几种反向功率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简要介绍CDMA系统中功率控制的作用和控制准则的基础上,讨论了反向功率控制的基本原理,从理论上分析了几种目前比较热门的CDMA系统中的确定性反向功率控制算法及其性能特征,分析引进了一种改进的随机功率控制模型.  相似文献   

8.
夏龄  冯文江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3,13(13):3738-3743
针对认知无线电系统中动态频谱分配算法开展研究,以干扰图模型为基础,提出一种改进的基于业务需求和历史信息的动态频谱分配算法。为利于快速收敛,算法采用最大独立集为分配起点,允许将信道同时分配给多个用户,联合功率控制机制最小化认知用户间的干扰,引入信道优先级和用户优先级表征历史信息和业务需求,优先分配高质量的信道给高优先级用户集以保证公平性。最后通过仿真分析进行了算法的有效性验证。  相似文献   

9.
提出了一种基于最优量化的变步长CDMA闭环功率控制方法利用信道的统计特性,针对不同出现概率的信号幅度区间采用不同的量化间隔,从而得到不同的控制步长,较好地解决了功率控制精度与控制时间之间的矛盾。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方法的性能优于已有的闭环功率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0.
信道分配和功率控制问题是认知无线电网络中的核心问题。文中根据不完美频谱感知情形下的干扰功率模型,建立认知无线电网络共同信道和功率分配优化模型,并通过罚函数法,将标称的混合整数规划问题简化为不带约束条件的非线性规划问题,提出了基于遗传算法的共同信道和功率最优分配算法。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在不完美频谱感知情形下对信道和功率进行联合最优分配,减少对主用户功率干扰,实现网络中认知用户吞吐量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1.
当前在研究WSN多径路由时,由于受到WSN的节点能量限制,故将网络能效的提高和使用期限的增加成为了研究关键点。提出了一种WSN联合信道分配和功率控制抗干扰算法,设计的算法可以用较小的能量消耗达到信道分配,同时将数据在算法中的传输将信号丢失率降到最小。在信道分配阶段和功率控制阶段的双重抗干扰能力下,表现为良好的抗干扰效果为单独的信道分配和功率控制。  相似文献   

12.
功率控制技术是CDMA系统中的核心技术之一,它有效的解决了远近效应。本文介绍了CDMA系统反向和前向链路的一些功率控制技术,并分析了功率控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3.
多速率CDMA系统中非理想干扰消除条件下的功率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消除码分多址系统中的多址干扰,提出了基于功率控制与非理想串行干扰消除(SIC)技术相结合的功率控制模型.该模型对传统的理想SIC算法进行了改进,即考虑到前级信号未完全消除和无线信道的实时变化,定义了残余功率与用户接收到的功率成正比,同时引入链路估计误差.通过求解信干比方程得到了链路估计误差对呼损率和功率的制约关系.该算法部分克服了理想SIC算法在链路增益变化时不能很好地维持用户的目标信干比的问题.仿真结果表明,随着估计误差的偏大,系统的呼损率性能急剧恶化,而对功率的影响则不显著.在链路估计方差为0.2和1时,非理想IC算法比理想IC算法的呼损率性能改善了2.7倍和1.5倍.  相似文献   

14.
多业务类分层结构CDMA系统下行链路的功率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支持不同QoS要求的多业务类分层结构CDMA系统下行链路的功率控制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该系统下行链路的一种功率控制算法。从系统基站发射功率资源受限以及信道受到路径损耗和阴影衰落的影响出发,同时考虑系统中存在软切换的情况,得到了一种系统移动台用户所需基站分配功率因子确定原则以及系统中断概率的表达式。最后,利用Monte Carlo方法对系统进行了仿真,给出了系统负载、路径指数、阴影衰落标准差、用户密度比和基站最大发射功率比与系统中断概率关系的仿真结果以及分析。  相似文献   

15.
根据宽带码分多址(WCDMA)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特性,利用基站发送的反馈信号,结合优化和控制的特点,在保证每个用户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以最小化用户功率和最大化系统稳定性的综合考虑为目标,对WCDMA上行链路提出了一种实时动态优化的闭环功率控制方法,以保证用户能在发射功率最小的同时,使系统有较好的稳定性,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在满足通信质量要求的前提下,具有较低的功率损耗和较好的系统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一种正交调制协作系统的功率分配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正交调制协作系统中本地和中继信号采用等功率分配(EPA),导致系统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正交调制功率优化分配(QM-OPA)方法.QM-OPA方法以最小化系统误码率为目标,根据用户上行信道和用户间信道的平均信噪比来计算本地和中继信号的功率优化分配因子,并利用反馈信道将功率分配信息发送给协作用户,从而实现了功率的自适应分配,提高了系统的资源利用率.QM-OPA方法能降低系统误码率,且实现复杂度较低.仿真结果表明,在实际的非理想协作场景下,与EPA方法相比,QM-OPA方法在误码率为10-2~10-4时最大可提供约7 dB的信噪比增益.  相似文献   

17.
在无线蜂窝系统中,当采用下行波束赋形技术时,所有用户所接收到的信号必须满足给定的信噪干扰比。由于信噪干扰比的大小与天线的辐射方向图有关,故平常所用的技术(如空间相关矩阵特征值分解技术)都必须再加以额外的功率控制。提出了一种新的下行波束赋形与功率控制的联合优化算法,这种算法不但能够调整权系数以使所有用户具有相同的信噪干扰比,而且可以使用户的功率辐射最小。  相似文献   

18.
针对频谱分配过程中会出现用户间的干扰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信道选择和自适应功率控制的动态频谱分配算法.该算法的基本思想是将认知用户间频谱的竞争转化为以信道选择为策略空间的博弈模型,通过调整发射功率和利用改进后的效用函数来选择最优的分配策略.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在实现频谱动态分配的同时减小了对授权用户的干扰,提高了系统总吞吐量.  相似文献   

19.
在CDMA移动通信系统中,功率控制是提高系统容量的关键技术之一。作者在文章中首先介绍了反向功率控制的概念。然后提出了一种优化的开环功率控制算法,利用此算法移动台发射的功率最小,从而减小了干扰电平。在开环控制中,移动台检测总的接收功率,然后利用此检测值估计传播路径损耗,移动台的发射功率就等于一个常数减去接收的功率。  相似文献   

20.
基于随机几何理论对分布式网络进行了建模,研究了分布式网络中的两种不同功率控制策略对进度密度的影响,从理论上推导了信道反转功率控制策略和无功率控制策略时的进度密度表达式.数值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信道反转功率控制策略时的进度密度要比无功率控制策略时的进度密度要大,但是由于两种功率控制策略都没有考虑到干扰功率的影响,局限于对信号本身功率的控制,所以进度密度在两种不同功率控制策略时的区别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