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扬子鳄胚胎食管的组织发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观察了12例不同时间的扬子鳄胚胎中食管的组织发生过程。孵化第10天食管从前肠中出现形态分化,之后,中胚层间充质细胞逐渐向食管上皮周围聚集。第24天粘膜下层及环行肌层出现。第40天纵行肌层开始形成。第50天以后粘膜肌及固有膜逐渐明显。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大鼠胚胎发育过程中,毛囊的发生时间及其形态学结构变化.采用胎龄为11,12,14,15,17 d的Wistar大鼠胚胎,石蜡切片,HE和PAS染色,光镜观察毛囊胚芽的形态学发生.结果显示:第11天的胚胎周皮仍呈单层,未见毛囊形态发生;第12天胚胎可见数量较少的毛囊胚芽形成;随着胎龄的延长,毛囊的数量明显增加,且形态上逐渐增大.研究结果表明:大鼠胚胎毛囊的形态发生时间为胚胎第12天,是由表皮基底层细胞向真皮突出形成,其周围有间充质细胞聚集.  相似文献   

3.
扬子鳄胚胎十二指肠的组织发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观察了18例不同时间扬子鳄胚胎十二指肠的组织发生过程。孵化第10天十二指肠出现形态分化。16天,上皮细胞增殖为3 ̄4层,.肠腔扩大.30天,上皮局部出现突起,多具2层细胞。34天,间充质已分化为固有膜、粘膜下层、环行肌层及纵行肌层,环行肌层较厚,平均约为28μm。40天,上皮为单层柱状,纹状缘明显,开始出现原始小肠腺。52天,杯状细胞较多。62天,各层结构与成体时相似;扫描电镜下观察,绒毛为指  相似文献   

4.
本文用光镜观察了湾鳄在胚胎不同时期的皮肤发生.发现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胚胎42.3天出现压力感受器;(2)胚胎46.8天出现背腺及鳞间沟;(3)胚胎56.8天出现纵嵴;(4)胚胎65天表皮已发育成熟,由内向外可分为:生发层、中间层、α角质层和β角质层;(5)胚胎73天(孵出)背腺成熟为无分枝的泡状腺,鳞间沟高度卷曲与折叠.最后对湾鳄皮肤发生与其他动物的异同点及背腺在系统演化中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在湖北百合的离体繁殖中,进行了组织切片观察,其丛生苗是通过不定根不定芽的发育形成的。不定芽起源于鳞片叶表皮和表皮下几层细胞;也可发生在生长发育中不定芽的生长锥上,由顶端分生组织中局部细胞分裂和分形成不定芽原基。  相似文献   

6.
荒漠沙蜥皮肤感受器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应用扫描电镜和半薄切片技术对荒漠沙蜥(Phrynocephalusprzewalskii)皮肤感受器的表面结构和显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皮肤感受器是位于鳞片凹窝中的帽状突起结构,中央具柱状感觉毛,其皮肤结构与一般皮肤有明显区别.皮肤感受器区域的表皮中无β-角质层,蜕皮期也不形成预定β-角质层,但是,感觉毛的中央由4个左右的β-角质层细胞形成.皮肤感受器区域的表皮中间层由1~2层高柱状和矮柱状细胞构成,基底层由单层矮柱状细胞构成,同时,中间层和基底层细胞的细胞质中都充满色素颗粒.此外,冰冻切片,用苏凡Ⅲ染色,显示中层属富含类脂的结构,可能对皮肤渗透屏障的建立起重要作用.在紧贴皮肤感受器表皮的下方,还观察到突向表皮的麦氏触觉小体样真皮结构.推测荒漠沙蜥的皮肤感受器具有感受机械刺激和感受辐射热的双重功能.  相似文献   

7.
本文描述了四川广元晚三叠世诺利克期的Lepidopteris鳞羊齿属的三种新种。植物体可见两次羽状复叶,枝茎上盖满了不规则泡肿状鳞片。小羽片对生或亚对生。叶表皮细胞多边形,细胞壁一般较直或微弯,气孔器公布于叶背(下)面较密集。广元的标本外部形态及表皮细胞、气孔器等特征与已知鳞羊齿属各种十分相似。但叶表皮具有一种长卵形特殊构造,位于中脉两侧呈羽状排列。这种特殊构造是与鳞羊齿属已知种特征最为突出的区别。本文还对产出时代和沉积环境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扬子鳄胚胎味蕾发生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4例不同时期的扬子鳄胚胎中观察了味蕾的形态发生及细胞分化过程。孵化至第48天,部分舌乳头上皮的基部出现味蕾原基。第52天味蕾体积增大,细胞数量显著增多。第56天部分味蕾出现味孔,味蕾细胞出现基细胞、支持细胞和味觉细胞的分化。第62天味蕾的味孔均形成,部分味孔扩大,味毛增多并伸出味孔外。味觉细胞在分化过程中,其细胞核内的异染色质及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均逐渐增多。  相似文献   

9.
应用扫描电镜和半薄切片技术对无蹼壁虎(Gekkoswinhonis)的皮肤及皮肤感受器的表面结构和显微结构进行了观察。一般皮肤鳞片表面密集具倒钩的锥状突起,感受器位于鳞片表面的凹窝中,可分周围区和中心具感觉毛的中央区。在蜕皮周期中,表皮的显微结构变化与一般有鳞爬行类相似,但是,在感受器的表皮中无β-角质层,蜕皮时也不形成预定β-角质层,而且,紧贴感受器的表皮下有特殊的圆形真皮结构。推测感受器可能具有感受机械刺激和感受辐射热的双重功能。  相似文献   

10.
应用蛋白银染色技术研究Amphisiella.sp.的形态和形态发生,在形态发生过程中,细胞腹面分别出现前后6列棘毛原基条索,其中央棘毛列的前列两部根棘毛来源于最右边的一列棘志原基;中部3种根棘毛来源于左数第4列棘毛原基;后部棘毛来源于左数第5列棘毛原基,这与Gastrostyla的形态发生结果相同。5根横棘毛来源于左数第2,3,4列棘毛原基的最后一根棘毛和最右边一列原基的后两根棘毛,这与A.au  相似文献   

11.
扬子鳄胚胎脊髓胸段的组织发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用尼氏染色及Haggqvist染色法观察了24例孵育3~62天的扬子鳄胚胎的脊髓胸段组织发生过程。孵育第3天,脊髓横断面近圆形,中央管呈长椭圆形。第6天脊髓呈卵圆形,中央管呈窄而长的梭形,套层明显。第12天,脊髓灰质的腹角明显,脊髓外周出现一薄层白质。第18~30天中,灰质腹角进一步扩大,背角逐渐形成。两侧背角不断向正中靠拢并合并,中央管缩小呈圆形。白质明显增厚并形成背索、侧索和腹索。第30~62  相似文献   

12.
扬子鳄附肢的形态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31例扬子鳄胚胎中观察了附肢的形态发生过程,并与密河鳄附肢的形态发生过程进行和讨论,孵化每天 ,前、后肢芽形成处的组织略隆起;第8天时,前、后肢芽突出呈乳状。前、后肢芽分别在16、20天出现近轴部与远轴部结构的区分。前肢掌面和后肢 反在第16-24天中形成,第24-32天中指间裂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13.
扬子鳄Sox基因的PCR-SSCP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参照人SRY基因HMG-box保守区的序列,设计一对引物,扩增了扬子鳄的Sox基因,并进行了SSCP分析,结果显示扬子鳄Sox基因的扩增片段与人SRY基因扩增片断大小相同,为220bp左右;且雌雄个体间该基因片段的单链迁移率无差异,而与人的有较大差异,本研究为扬子鳄的性别决定机制的探讨及Sox基因的进化保守性分析提供分子资料。  相似文献   

14.
1996—1997年,在福州,用中华卵索线虫Ovomermis sinensis(Chen et al)侵染期幼虫对当地主要蔬菜害虫,菜青虫、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等幼虫,在室内做人工感染试验。在室温20—28℃,寄生线虫与宿主昆虫的比例为为80:1的情况下,线虫对菜青虫、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幼虫的寄生率分别为50%,94%,92%。在当地土壤中无中华卵索线虫的空心菜田,设三个小区,每小区15m~2,各移植斜纹夜蛾2—3龄幼虫150头于菜株上,A区用12540条线虫侵染期幼虫混在2460克湿沙中,撤施于植株根部土面;B区用同样数量的线虫混在8公斤水中,喷洒在菜株上;C区为不释放线虫的对照区。于释放线虫后的第4天和第7天,从各小区随机回收斜纹夜蛾幼虫20头和30头,在室内单头饲养,检查线虫的寄生率和寄生强度。结果:第4天调查寄生效果相近,寄生率分别为61.1%,60%。第7天调查寄生率分别为76.7%,70%。而对照区的虫体中均未见有线虫寄生,寄生率为0。差别显著。在元白菜上释放中华卵索线虫侵染期幼虫,莱青虫的寄生率为6.6%。  相似文献   

15.
具有特殊生理活性的r—亚麻酸(GLA)为月见草种子油所特有。为开发月见草这一新油料植物资源,本文对拉马克月见草茎的解剖构造进行了研究。其结构分表皮层、皮层和维管柱三部分。表皮层上有表皮细胞、单细胞腺毛、单细胞表皮毛、多细胞表皮毛和毛茛型气孔,皮层较窄,同化层3—5层细胞,皮层薄壁组织中有针晶细胞,皮层外周由3—5层厚角组织细胞构成连续层,内皮层不显著;维管柱与皮层的界限难以划分。幼茎中初生维管组织排列成束,为双韧维管束。韧皮部合有筛管、伴细胞和韧皮薄壁组织细胞。横切面上筛管与伴细胞常聚集成小堆。内生韧皮部含有较多的针晶细胞。次生生长时,外生韧皮部的外方有成束分布的韧皮纤维。木质部由管导、管胞、木薄壁组织细胞和木纤维组成。老茎的维管组织排列成圆筒形。具单列和多列维管射线。髓大型。  相似文献   

16.
本文观察发初孵扬子锷胃粘膜表面及胃腺的形态,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到,胃贲门具11-13个贲门瓣,贲门区及幽门及粘膜上皮凹稀而浅,胃体冲皮凹陷密而深,排列很规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