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云南是个多地震地区,70年代以来,继通海、昭通、龙陵大震后,又发生了澜沧耿马大震。历次大震给云南各族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重大损失。因此,人们越来越关心地震预报工作。本文通过到灾区实地考察所得到的资料,并就目前地震预报概况,对澜沧耿马地震为什么没能作出准确的临短预报作一较祥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2.
根据我国多年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经验和问题,就地震发生的机理、预报研究的基本途径以及汶川地震发生机理和失报问题做了探讨;分析了地震短临预报前兆、测震学应用的局限性及地应力转移和追踪;提出了今后地震预报工作的9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说明了地理信息系统在地震预报中的重要性 ,研究了GIS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讨论了基于GIS的地震综合预报系统的基本构架 ,并且具体探讨了GIS在中长期地震预报和短临地震预报分析中的应用 .  相似文献   

4.
讨论地震前兆有它自已的孕震物理模型,地震孕育全过程分为加载、相持、卸载、短临和临震5个阶段;多次震例证明,破坏性地震的孕震物理模型是会重复和再现的;提出了追踪地震前兆信息,循序渐进预报地震的分析方法,对地震预报的阶段性进行了实用性的划分,有希望实现对破坏性地震的预报。  相似文献   

5.
前言地震和地震灾害是人类社会甚为关注的自然现象和灾害现象,是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共同研究的课题。地震和地震灾害的预测预报的研究乃是近几十年的事情,实现地震预测预报和防震减灾是人类由衷的希望。经过近几十年的科学探索和研究,给人们以深刻的强烈的印象:地震预报尤其是地震短临预报是十分困难的,需要人们进行长期探索  相似文献   

6.
卫星热红外遥感技术在地震监测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震预报是举世瞩目的科学难题,作为其重要的科学基础,国际上多震国家都十分重视发展地震监测技术,不同时代的地震科学家总是努力将所掌握的最新技术应用于地震监测。目前尽管不同类型的地震台网已遍布全球,同时装备的仪器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仍不能满足地震预报的要求。其根本原因有二:一是现有科学认识水平从理论上还不能完全清楚地解释地震成因和地震孕育、发展、演化的规律:二是地震监测技术手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我国自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在地震预报的方法、判据、指标及相应的理论研究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因此,加密和优化台网仍是我国地震监测预报领域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7.
1989年以来,临沧地区各级地震部门在横跨临沧地区的几条深大活动断裂带附近先后建立了6个地震监测台站,通过对临沧地区10多个台项的观测水段的综合分析,前兆群体非均匀度异常比单项前兆异常含有较多的近源短临信息,找出了相对准确的地震前兆资料综合异常指标,有可能对部分地震作出一定的预报。  相似文献   

8.
首先回顾了地震预报的某些理论,特别是笔者提出的地震震级-周期公式及其定量预测,然后讨论了非线性地震学及Lorenz模型和混沌、分形等,Lorenz模型可以由协同学的基本方程得到,最后论述了可以从各个不同方面探索地震的周期性,并讨论了相关的某些理论.广泛结合地震预报的各种方法将可以大大提高精确度,特别是短临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9.
濮阳台电磁波异常与地震活动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桂青  刘兆友 《河南科学》2000,18(2):206-209
介绍了台站所处的地震地质环境条件及电磁波观测仪器基本情况。对濮阳市地震台电磁波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电磁波异常对 10 0km范围内的M 13.0级以上地震及 30 0km左右Ms5 .0级以上地震和 10 0 0km左右的Ms6 .0级以上地震有很好的对应关系。电磁波异常是一种地震前兆短临异常 ,异常一般在震前几天到五十几天出现 ;异常幅度大 ,异常易于识别 ;地震多发生在异常结束之后或异常高值回落的过程中。濮阳台曾依据电磁波异常变化 ,成功地进行了两次地震短临预报 ,地震三要素均在预报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呼和浩特市东古楼井的水位资料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对该井在正常的水位下降趋势背景上出现的水位短临突变进行了地震对应分析,结合本区地质、气象、天文因素对井水位影响的基础上,对该井孔水位变动,得出了一个定性的解释,结果表明,东古楼井水位出现的短临突变现象主要是由于地壳应力应变状态发生改变所致,并为该井在地震预报应用方面做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杭州科技》2012,(5):65
应用数字化,地磁、形变、地电、流体等观测技术,依据预报要求建立台网,采集地球物理场和地球化学等数据,准实时汇集处理。提取异常,遴选前兆相关参数,提供地震短临分析预报基础。目前我国已建成了1个国家地震前兆数据中心,5个国家学科中心,31个区域前兆台网,600个地震前兆台,3套前兆流动观测系统,2个地震前兆台阵,  相似文献   

12.
地震预测预报的难度大,但并非了无痕迹或不可知,我国每次较大的地震都有案例总结。统计表明,近40 年来,有77 次地震在发生前均有中期、短期甚至临震预测,不能因为汶川地震预测的失败,就全面抹杀中国的地震预报成绩,即我国的地震预测成绩是应予肯定的,汶川地震也并非是无前兆的“怪震”。  相似文献   

13.
吴春华 《科技资讯》2006,(9):203-203
地震地热前兆的观测与研究是一项具有特色的短临预报新方法,并在地震预报的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实效.油田地震台在“九五”期间建立了一批数字化地热综合观测积累了丰富的观测资料并记录到数个地热异常震例.多年来在边观测边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数字化地热观测资料具有信息盈大、观测精度高、正常动态稳定、异常易于识别、映震灵敏等优点。并对数字地热资料进行了充分的使用和多种方法分析,在研究正常动态特征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总结异常识别和异常分析方法,并通过对典型震例的研究探索地热异常与地震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肯定了用卫星红外异常预测作短临地震新方法的可行性基础上,提出了地震主震前卫星红外异常与地面增温异常对应的规律,并发现有时震前出现线状云和“热通道”。总结了震兆红外异常的定性和半定量判据;红外异常预测地震的基本思路,并用它进行过多次较成功的预测。同时评述了10多年来该方法取得的试用效果。指出了尚存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认为:该方法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可望成为短临地震预报的新武器。  相似文献   

15.
气象奇点与云南最大震级预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地震活动与气象要素之间的密切关系,采用大量气象资料选取预报因子,将气象统计理论应用于地震预报,开创了地震预报的数值预报新方法,并对中国云南5个地震分区,分上下半年做出了最大震级预报,其置信度达到特别显著水平。这对提高地震预报水平将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6.
看云识地震     
《临沧科技》2008,(2):45
世界各国对于地震云的研究还是最近几年的事,其中以我国和日本处于领先地位,我国对地震云的研究始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之后,目前成功的例证有十余个,日本利用地震云预报地震成功的例证有上百个。  相似文献   

17.
为应用前兆资料开展地震短临预报,提高区域防灾减灾能力。利用海原钻孔应变可靠的观测资料,通过分析三次典型震例的震前短临异常特征,总结得出:海原钻孔应变对300 km内中强震的震前异常变化较为明显;同处海原断裂构造变形带内的震前异常出现时间早、持续时间长,而处于其他构造变形带内的震前异常出现时间晚、持续时间短;异常变化所对应的震例,均与其有着较为一致的构造应力环境及相似的地震构造背景;异常变化幅值受震中距的影响大于震级的影响,由此可知海原钻孔应变对地方中强震的映震能力更为显著;钻孔应变各分量异常变化的差异性,与其布极方位和震例发震构造的应力环境有关。由此可见,应用海原钻孔应变观测资料开展尝试性短临地震预报,对综合减轻区域地震灾害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文革"十年,中国大陆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个地震活跃期。为了减少地震造成的破坏,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以"群测群防、专群结合"为特点的大规模地震预报工作。但是在科技水平还无法准确预报地震的情况下,如何开展地震预报,如何在大众中普及预报方法,成为这项工作面临的首要问题。在此背景下,《地震战线》应运而生。文章在分析了《地震战线》的创刊背景、出版经过和该刊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文革"期间《地震战线》在地震预报知识普及中的作用和特点。  相似文献   

19.
李先梅 《科技资讯》2006,22(8):183-184
油水井前兆异常是由于地层应力状态发生变化所致;油水井前兆异常对地震具有明显的反映能力,地震预报实践表明,利用这些异常可为地震监测和预报提供可靠的信息。  相似文献   

20.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它发生频率高,对人类生活有极大的破坏作用,文章在介绍地震成因、类型、分布规律的同时,强调了地震预报工作的重要性和主要预报方法,并对抗震减灾工作提出了几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