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对自然杂交种棱果沙棘(Hippophae goniocarpa)及其亲本中国沙棘(H.rhamnoides ssp.sinensis)和肋果沙棘(H.neurocarpa)的共6个个体的叶绿体基因组的trnS-G片段进行了序列测定.所测样品序列长度为646~654 bp,排序后为656 bp.所测序列共有51个变异位点,占整个序列长度的7.77%,其中有14个变异位点属于碱基的插入或缺失类型,37个变异位点属于碱基的替换类型,各占变异位点总数的27%、73%和序列总长度的2.13%、5.64%.分析序列结果表明,所测样品在trnS-G间隔区序列长度变化不大,但提供了较多的变异位点,并且碱基变换类型丰富,碱基变异位点来源于中国沙棘和肋果沙棘的种间序列的差异.棱果沙棘的2个个体分别与中国沙棘和肋果沙棘的其中1个个体的序列完全一致,说明在自然杂交种棱果沙棘的起源中,中国沙棘和肋果沙棘均可作为母本.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青藏高原特有植物肋果沙棘(Hippophae neurocarpa)种子萌发对不同温度的响应.结果表明:肋果沙棘种子萌发温幅较宽,在15~35 ℃范围内均有较高的发芽率.肋果沙棘种子在温度为15 ℃和20 ℃时发芽率达90%以上,显著高于30 ℃和35 ℃处理的发芽率;生长结束时胚根及下胚轴长度(37.22±2.910,52.41±3.030 mm)也大于30 ℃(33.32±1.313 mm)和35 ℃(23.28±1.641 mm)的长度,表明肋果沙棘种子在较低温度下萌发和生长情况较好.此外,肋果沙棘种子在各温度处理下,1~2 d内开始萌发,4~7 d完成萌发过程,具有迅速萌发的特性.较宽的萌发温幅、在较低温度下的高萌发率以及迅速萌发的特性保证了肋果沙棘能够在低温环境和较为短促的生长季节里顺利完成萌发过程,迅速占有生存资源与空间,这体现出该植物对青藏高原高寒环境的一种生存适应机制.  相似文献   

3.
不同沙棘品种的抗逆性与形态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四个沙棘品种的茎叶进行了形态解剖学研究。实验表明,中国沙棘具有较强的生态适应性,叶、茎具有耐大气干旱、高温的特性。从俄罗斯引种的巨人、卡图尼礼品、89-1-1三个品种的沙棘和野生的中国沙棘的茎叶比较表明,引种品种和中国沙棘在形态解剖上并无明显的差别。引种品种果实大,9月份果实成熟,自然落果,是非常好的果树栽培品种。如果和中国沙棘进行杂交选育,可以选育出抗逆性强、产量高、果大,适合北方寒冷特点的沙棘品种。  相似文献   

4.
通过野外不同生境和田间不同干旱条件下对中国沙棘(H ipp ophaerham noid es L inn ssp.s inens is R ous i)和俄罗斯沙棘(H ipp ophae rham noid es L innssp.turkestan ica R ous i×H ipp ophae rham noid es L inn ssp.m ong olica cv.R ous i)的光合和蒸腾作用的日进程进行研究后发现: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增加,沙棘的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随之升高.在不同的土壤水分条件下,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的日进程表现为双峰或单峰曲线,峰值的出现时间也随土壤水分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中国沙棘光合速率的日平均值表现为雌株高于雄株,而俄罗斯沙棘表现为水分条件适宜时雄株略高于雌株,受到干旱胁迫后雌株大于雄株,且俄罗斯沙棘的光合能力优于中国沙棘.俄罗斯沙棘的蒸腾速率的日均值为雌株高于雄株,中国沙棘雌雄株蒸腾速率的差异规律不一致.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与土壤含水量的回归分析表明,二者呈显著的正相关,回归方程为一元二次方程,复相关系数接近1.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皇甫川流域两种沙棘水分生理生态特征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皇甫川流域位于鄂尔多斯高原的东端,是黄河中游水土流失治理、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区域.沙棘作为一种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水土保持灌木树种,在该流域有广泛的人工种植.2002年,在自然条件下,对皇甫川流域海子塔水土保持实验站内的中国沙棘和引进种俄罗斯大果沙棘的蒸腾耗水特征应用LI-l600稳态气孔计进行野外测定.结果表明:植物蒸腾速率大小是植物自身特征和环境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各因子的变化均可影响蒸腾速率的大小;中国沙棘蒸腾速率日变化波动较大,季节变化也大于大果沙棘,说明中国沙棘对环境因子的敏感度大于大果沙棘.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超声波和回流法两种不同提取肋果沙棘籽总黄酮方法进行了探讨,以芦丁为对照品,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肋果沙棘籽总黄酮的质量百分含量.实验结果表明,回流提取和超声提取所得肋果沙棘籽中总黄酮含量分别为3.73%,4.60%.超声波提取方法较回流法提取率高且省时.  相似文献   

7.
以肋果沙棘(Hipphae neu-rocpa)的盆栽苗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程度干旱胁迫处理对肋果沙棘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膜透性及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强度的增加,肋果沙棘叶片含水量稍有下降;叶片叶绿素a、b及总叶绿素含量总体均呈现上升的趋势;MDA含量和膜透性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在遭受干旱胁迫时,肋果沙棘可迅速作出响应,在一定的干旱胁迫程度下通过保持较高的相对含水量和叶绿素含量,并使膜透性和MDA含量维持在一个稳定的范围内,从而保证了在重度胁迫以前细胞质膜的稳定性以及代谢活动的正常进行。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大果沙棘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及利用价值的论述及其在太原市工程造林中引种和推广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的分析,指出太原市的自然条件适合大果沙棘生长,大果沙棘是太原市生态建设,山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及太原市造林新品种开发的必然选择,应尽快加以引种和推广。  相似文献   

9.
中国沙棘花粉生活力检测方法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比较分析了I-KI染色法、蓝墨水染色法、TTC染色法、过氧化物酶染色法和离体萌发法5种花粉生活力检测方法在测定中国沙棘花粉生活力中的适用性,并探索了花粉适宜的离体萌发条件.结果表明,I-KI染色法、TTC染色法未能将中国沙棘花粉染上色,因此不适合其生活力的检测;蓝墨水染色法和过氧化物酶染色法能够快速地测定中国沙棘花粉生活力,但测定值均偏高,误差相对较大;离体萌发法适合中国沙棘花粉生活力的测定.在筛选中国沙棘花粉适宜的培养基时,发现中国沙棘花粉在蔗糖(0.15~0.20 g·mL-1)+硼酸(0.1×10-4 g·mL-1)的培养基上萌发速度较快,有活力的花粉能够完全萌发且萌发率趋于稳定;附加琼脂的固体培养基对花粉的萌发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0.
俄罗斯大果沙棘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引进俄罗斯大果沙棘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1.
胡洁婷 《甘肃科技》2012,28(10):143-144,146
随着沙棘人工种植面积的扩大,近年来我国沙棘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沙棘为药食同源植物,它的根、茎、叶、花、果,特别是沙棘果实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生物活性物质,可以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轻工、航天、农牧鱼业等国民经济的许多领域.  相似文献   

12.
在西宁地区以向阳、楚伊、中国沙棘3种良种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大果沙棘在不同基质中的扦插育苗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基质条件下,沙棘不同品种的成活率及生长量表现出不同的生长效果。同一基质时,各品种成活率表现为中国沙棘〉楚伊〉向阳;森林土,河沙按照1:3比例均匀混拌的基质,品种成活率和苗木年高生长提高显著,生长效果好。  相似文献   

13.
本文着重介绍了俄罗斯在果沙棘的特点、价值以及我省开发沙棘产业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4.
在调查甘南合作和肃南马蹄中国沙棘群落的基础上,将两地中国沙棘群落划分为9个群落类型,分析了中国沙棘群落的区系组成、生活型、外貌及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中国沙棘群落是一种温性落时灌丛,是森林-草原(草甸)过渡带的成员.探讨了中国沙棘群落密度和果产量之间的关系,指出人工营造沙棘林时其雌雄比应以10:1~5:1为宜,并应根据不同的生态条件确定不同的沙棘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15.
沙棘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两种和两亚种沙棘的核型,其中:中亚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 subsp. turkestanica Rousi)的核型为首次报道。并观察到沙棘的雄、雌株性染色体有别,且属XY型。  相似文献   

16.
采用引进种子苗木相结合的方法,对各沙棘种及亚种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观察,燕以省内种质资源丰富且已大量开发利用的中国沙棘的主要研究对象,系统地选育出了长势旺盛、果实性良好的五个优良家系和三十三个优良单株。  相似文献   

17.
棱果沙棘物种形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形态解剖性状、种子蛋白质谱带、核型分析、地理分布、开花授粉、大小孢子发育、胚胎发育和种子萌发等方面,对棱果沙棘(Hippophaegoniocarpa)及近缘类群进行了研究分析,探讨了棱果沙棘的物种形成.其种子蛋白质谱带迁移率的比较、种间染色体数目相同(2n=24)和结构差异的存在、类群分布具有明显的地理替代特点以及雌雄花发育进程和其细胞学特征等,都表明棱果沙棘的物种形成方式系地理式物种形成式样,即异地形成模式.其祖种最大可能是中国沙棘或云南沙棘,而且是分布于较低纬度地区(川滇藏接触地区,即康滇古陆区)的较高海拔地带(2600~3500m)的特化的边缘居群.从遗传角度而言,其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易位、倒位或兼而有之)和分化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生殖隔离的形成,可能与许多雌雄异株植物的遗传机制相一致,即其边缘居群中的“建立者”通过正选型交配而获得.种子萌发试验进一步论证了棱果沙棘起源于较温暖的生境之中  相似文献   

18.
沙棘产品的开发和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洁婷 《甘肃科技》2012,28(11):135-136,134
沙棘所含的成分,具有营养和生物活性功能,有保健强体、养颜、防癌、抗癌等作用,被称为“绿色黄金”.沙棘的根、茎、叶、花、果,特别是沙棘果实和叶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可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轻工等产品加工.就关于沙棘产品的开发以及制备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干旱胁迫对沙棘叶片黄酮类化合物代谢的影响,以肋果沙棘试管苗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PEG-6000(0%,10%,20%,30%)对叶片类黄酮积累及其合成过程中相关酶PAL、C4H和4CL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1)随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强,总黄酮、槲皮素、山奈酚和杨梅素含量均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20%PEG-6000胁迫下其含量最低,比对照分别下降了20.36%,12.84%,47.81%,63.22%;在不同浓度PEG-6000胁迫下异鼠李素含量与对照相比均有升高,10%PEG-6000胁迫下其含量最高,比对照升高了79.99%.(2)干旱胁迫显著影响肋果沙棘试管苗叶片PAL、C4H和4CL的活性(P0.05).随着胁迫程度的增加,PAL活性显著升高;C4H和4CL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20%PEG-6000胁迫下达到最高.(3)杨梅素、槲皮素、山奈酚及总黄酮含量均与PAL、C4H和4CL活性负相关.尽管干旱胁迫促进了相关酶的活性,但肋果沙棘试管苗叶片中总黄酮含量并没有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20.
在调查甘南合作和肃南马蹄中国沙棘群落的基础上,将两地中国沙棘群落划分为9个群落类型;分析了中国沙棘群落的区系组成,生活型,外貌及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中国沙棘群落是一种温性落叶灌丛,是森林-草原(草甸)过渡带的成员,探讨了中国沙棘落密度和果产量之间的关系,指出人工营造沙棘时其雌雄比应以10:1~5:1为宜,并应根据不同的生态条件确定不同的沙棘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