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罗家寨气田由罗家寨构造和磙子坪构造组成,是四川东北部地区的主力气田,三叠系飞仙关组是四川盆地继石炭系后最优质的接替储层,在勘探初期对该构造就采用先进设备获得了大量优良的常规和成像测井资料,基于这些测井资料,对罗家寨气田的储层划分标准、流体性质判别和单井产能预测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罗家寨气田飞仙关组储层为白云岩溶孔-溶洞型鲕滩储层,储集空间包括多种孔隙喉道、溶洞和裂缝,罗家寨构造属孔隙型储层,磙子坪构造为裂缝-孔隙型储层。为罗家寨气田进一步的开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川东地区在早三叠世飞仙期沉积环境是在继承晚二叠世沉积环境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 ,台地上相带分化明显 ,广泛的发育鲕粒滩体 ,滩体随着台地的发展而逐渐迁移。根据勘探资料 ,可以划分出 4个较厚的鲕粒岩分布区。川东飞仙关组目前已钻获众多的鲕滩工业井 ,其储层均位于鲕粒岩发育较厚的区块的溶孔白云岩及溶孔灰岩中 ,并获得了较大的工业储量 ,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川东北地区从1963年石油沟构造巴3井首次在飞一段钻获天然气开始,到福成寨、板东、黄草峡构造上相继发现飞仙关组气藏,渡口河构造的渡1井在飞仙关组钻遇孔隙型白云岩,获天然气流,罗家寨、铁山坡、金珠坪等一批飞仙关组鲕滩整装气藏的勘探历程。分析了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鲕滩气藏的烃源条件、储集条件、盖层条件,指出飞仙关组天然气主要为原油裂解气,上二叠统及飞仙关组自身为其主要烃源;其储集岩类型主要为鲕粒云岩和溶孔鲕粒灰岩两大类。评价预测了储层发育有利区带。分析了气藏的形成过程,认为可划分为古油藏阶段、大气藏阶段、古气藏调整定型阶段等三个阶段。从地质构造、沉积相分布、圈闭要素等角度剖析了罗家寨等构造飞仙关组鲕滩储层的形成机理和气藏特征。  相似文献   

4.
根据元坝地区内岩石学特征、沉积构造、古生物类型,结合测井、地震等地球物理标志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的飞仙关组一段为海侵期开阔台地——陆棚沉积;飞仙关组二段为海退期产物,以台内、台缘鲕粒滩沉积为特征;在飞仙关组三段为海侵期开阔台地;飞仙关组四段为海退期蒸发台地。在研究区沉积相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指出有利储集相带主要为台内、台缘鲕粒滩,应为主要的勘探靶区。  相似文献   

5.
四川元坝区块下三叠统飞仙关组鲡滩气藏的储集属性具有有效储层厚度大,孔隙度高和储量丰度高等特征,有巨大的开发潜力。文章主要分析了飞仙关组主要的成岩类型,阐述了飞仙关组储层的物性特征、岩性特征,并对储层进行了分类评价。  相似文献   

6.
陈志斌 《科技信息》2010,(6):120-120,122
本文在川东北下三叠统飞仙关组鲕滩建模的基础上,采用薄片观察、阴极发光、扫描电镜、同位素地球化学等研究手段,对达州-宣汉地区鸡唱剖面飞仙关组碳酸盐岩储层的岩石特征、成岩作用和成岩演化序列进行系统描述,认为该区飞仙关组飞二段鲕粒滩储层沉积相-成岩相演化与飞二段经历的两次海平面下降关系密切。储层的物性演化亦为海退过程同步的海水环境下的胶结成岩作用和混合水环境下的不充分的白云石化作用所决定。  相似文献   

7.
台地边缘鲕粒滩为川东北元坝2井区主要的储集层,其主要发育在飞仙关组第一个三级层序高位体系域的Ps4-Ps7准层序中。基于测井、录井、岩心、薄片以及分析化验等资料,对Ps4、Ps5和Ps6取心段鲕粒滩内部结构进行了精细解剖,发现研究区从Ps4到Ps6为相对海平面逐渐下降的过程,期间发生多期水体变化,鲕粒滩呈现出不同的沉积特征。从下往上,水体逐渐变浅,水动力条件增强,成鲕条件逐渐变好,鲕粒滩规模逐渐增大。一次完整的鲕粒滩发育沉积旋回由滩间海、稳定鲕粒沙坪和活动边缘带等构成单元组成。在鲕粒滩发育过程中,由于海平面频繁的升降,鲕粒滩内部构成单元不会依次完整发育,会出现构成单元不断变化、互层发育。通过地震属性研究发现,鲕粒滩主要分布在元坝2井区的北部和东北部,滩体规模较小,呈孤立分布,连片性不强。进一步总结了研究区鲕粒滩沉积演化模式:从Ps1到Ps3早期,研究区整体处于水体较深的环境,主要发育滩间海沉积;在Ps3晚期,水体开始变浅,水动力条件增强,在地势高部位开始发育薄层、零星分布的鲕粒滩,以稳定鲕粒沙坪为主。从Ps4到Ps6,鲕粒滩在研究区大规模发育,稳定鲕粒沙坪和活动边缘带均有发育;Ps7时期,鲕粒滩规模最大,以鲕粒滩活动边缘带沉积为主。对比物性特征发现,在鲕粒滩内部构成中活动边缘带物性条件最好,是潜在的优质储层发育部位。  相似文献   

8.
论文在收集整理了大量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了川东北罗家寨构造的构造特征  相似文献   

9.
何志祥 《科技资讯》2012,(17):105-107
四川盆地东部,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是勘探的主要目标层,研究认为该层由于沉积期水体深度不同,发育三种不同类型的储层,分别是孔隙型、孔隙—裂缝型及裂缝型,由于储层类型不同,其孔、渗性能和天然气产量差别较大,钻井过程中气显示特征也不尽相同。对川东石柱复向斜建南构造XD1井进行精细解释后,认为该井飞仙关气层为一套不同类型的交互沉积层,需要进行逐层精细解释,才能分段确定储层性质及类型,准确进行分段产能预测。  相似文献   

10.
川中地区大安寨段介壳滩沉积特征及控制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岩芯及显微镜下观察的基础上,明确了川中地区侏罗系大安寨段发育介壳灰岩、含泥质介壳灰岩与泥质介壳灰岩等3种岩石类型,为浅湖-半深湖环境介壳滩不同微相的沉积产物。测井及地震相综合分析认为,介壳滩中可进一步识别出滩主体、滩翼及滩前斜坡等几种微相,这几种微相在平面上的分布主要受古地貌控制:滩主体分布在水下隆起区;滩翼分布于水下隆起周缘;滩前斜坡主要分布于水下隆起区与沉积中心之间的过渡环境。介壳滩在纵向上的演化和迁移主要受湖平面变化控制,湖平面上升期,介壳滩由湖盆中心的低隆起区向湖盆周缘隆起区迁移;而在湖平面下降期,介壳滩又逐渐由湖盆周缘隆起区向湖盆中心低隆起区迁移。  相似文献   

11.
古地貌是滨浅湖滩坝砂体形成的主控因素,通过去压实校正恢复地层原始沉积厚度、通过"岩相分析+相序法"精细校正沉积时水深,对古地貌进行精细恢复,再通过预测浪基面深度确定滩坝沉积体边界,刻画出滩坝沉积范围,并利用属性分析和地层切片技术进行滩坝砂体厚度预测,确定渤海南部海域古地貌主控下滩坝发育的规律。  相似文献   

12.
重庆北培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泥灰岩中含量双壳类化石,其排列有一定规律。所研究的样本中,过壳味的壳体平分线与古水流方向一致,壳味相示水流方向。随机测量53个壳体,经数理统计,得出古水流方向应为294°,并证明贝壳层的沉积环境为泻湖潮坪上的潮渠。  相似文献   

13.
四川盆地东北部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海相碳酸盐岩不仅分布广、厚度大、类型多,而且经历了多期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的改造,形成了具有良好储集性能的滩相白云岩储层。通过对该区沉积发育史、成岩演化史、构造埋藏史和有机质热演化史分析,较深入研究了飞仙关组储层发育演化过程中的溶蚀作用。根据具体的溶蚀特征及化学充填物地球化学资料,识别出了同生—准同生期、液态烃期、气态烃期和构造抬升期等四期溶蚀作用;探讨了不同期次溶蚀作用的形成机理,提出了液态烃期和气态烃期埋藏溶蚀作用模式,总结出了溶蚀作用对储层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四川盆地东北部长兴-飞仙关组是近年来我国发现的重要天然气储集层,已成为我国油气的重点勘探地区之一。通过对川东北长兴-飞仙关组地层沉积相特征的分析,探讨其储层发育的机制。研究发现,川东北地区长兴-飞仙关组主要发育有陆棚、缓坡、开阔台地、局限台地及台地边缘礁滩等沉积单元,台地边缘礁滩相为该区最有利的储层微相,礁、滩相发育有关的各种颗粒岩、泥粒岩或鲕粒岩,经白云石化和选择性埋藏溶解作用形成的各种次生孔、洞、缝的储渗体,它们被周围致密岩体的包围、封堵及上覆含泥质、膏质岩层封盖而形成圈闭。  相似文献   

15.
古地形地貌是控制一个盆地后期沉积相发育与分布的一个主要因素,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后期油藏的储盖组合.同现在地貌一样,古地貌形态受到了所处的区域构造位置、气候、基准面变化及构造运动等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发育在由印支运动主幕所造成的三叠纪顶部不整合接触面上,早侏罗世沉积特点主要受控于沉积前古地形地貌,因此开展侏罗纪沉积前古地貌恢复工作及探讨古地貌对后期油气藏关系对于寻找侏罗系油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作者主要是从沉积学角度出发,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沉积前古地形地貌的恢复研究,进一步对古地貌恢复从方法上进行了研究,同时探讨了沉积前古地貌对后期油藏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镇巴区块台地边缘颗粒灰岩储层是重要的勘探层位。根据构造演化背景,通过沉积演化及沉积相分析,认为台地边缘亮晶鲕粒灰岩、亮晶砂屑灰岩储层的展布严格受有利沉积相带所控制,随着城口海槽的成生、发展、萎缩,台缘鲕滩不仅向广海(北大巴)方向发生了迁移,而且发育层位逐步抬高,具有明显穿时性特征。镇巴区块铁溪万源区带飞一段-飞二段发育厚层状鲕粒坝储集层,单层厚度为22~40 m,分布较为稳定,是优质储集层。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遗址地层典型沉积剖面和遗址地区150余个地层资料的对比分析,揭示了北京王府井东方广场晚更新世晚期旧石器人类遗址地层的沉积特征与沉积相类型,从而恢复了距今2.2万年前人类在此生存活动的古地貌面。研究表明,古人类曾活动于古冲积扇面的砂岛上,这是末次冰期间较温暖的间冰阶时期,是一个水流相对稳定的时期。还讨论了由于受较强的不稳定水流影响,使该文化层内有3140年没有人类的活动,认为该遗址是一个人类活动的临时营地。并且,在同一时期,人类可能来自周围的古冲积扇高地,或来自平原西部较早形成的高地貌面。以上的研究为北京平原晚更新世晚期人-地环境的重建和进行史前人类历史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PG地区飞仙关组储层综合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川东北PG地区的钻井资料及试气情况进行研究,发现飞仙关组含气储层具有裂缝加孔隙的特点。对此,采用一种综合性预测方法——基于叠前地震的振幅和频率随方位角变化特征分析、相干体、FVO分析以及叠前弹性波阻抗反演等,对PG构造飞仙关组进行了裂缝储层及其含气性预测,预测结果表明,飞仙关组储层裂缝加孔隙发育,各向异性特征在横向上变化较大,FVO梯度低值异常、泊松比低值异常、低相干性与各向异性检测的裂缝发育带较一致。储层综合预测结果和井上的资料对应较好。  相似文献   

19.
通过岩石薄片、阴极发光、电子探针和流体包裹体分析等方法,对元坝地区飞仙关组二段滩相储层发育特征及影响储层孔隙形成、保存的主要成岩作用进行详细研究,并结合烃类充注期次,探讨滩相储层的孔隙演化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以鮞粒灰岩为主,粒间溶孔和粒内溶孔等次生孔隙构成主要的储集空间;储层孔隙的形成受泥晶化、溶蚀、胶结充填、压实压溶、构造破裂等多种成岩作用影响,其中大气淡水溶蚀作用是储层次生孔隙形成的关键,I期埋藏溶蚀作用为烃类充注提供了良好的通道和储集场所,而大气淡水方解石胶结作用则对次生孔隙保存起到明显的破坏作用;研究区储层孔隙演化经历了石油充注前形成溶孔且孔隙增减交替变化、油向气转化期溶孔孔隙减少、油向气转化后形成裂缝、溶孔且孔隙缓慢增加3个阶段。  相似文献   

20.
川东宣汉地区飞仙关组裂缝特征及成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全直径岩芯、薄片鉴定等资料,对宣汉地区飞仙关组裂缝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常规测井资料对该区井剖面裂缝发育情况及纵向裂缝可能的分布情况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川东地区地质特征,对研究区裂缝成因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飞仙关组中下段主要发育有垂直构造裂缝、水平裂缝、斜交裂缝及成岩期形成的裂缝;裂缝主要有构造裂缝与非构造裂缝两类,构造裂缝成因主要包括与断层构造有关的裂缝、与褶皱构造有关的裂缝及与弱变形构造区有关的裂缝,力学成因主要有剪切裂缝、扩张裂缝和拉张裂缝3种基本类型;非构造裂缝主要成因可分为成岩裂缝、溶蚀裂缝、收缩裂缝、表生裂缝。生产实践表明,任何一种裂缝在碳酸盐岩储集层中均是重要的储集空间及渗流通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