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珠江口盆地深水扇的发现为中国油气勘探中的重大突破,并以其宏大的规模、典型的结构及巨大的勘探前景引起国内外的关注.在区域地质背景研究基础上,通过白云凹陷X-1气田岩石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和地球物理特征研究,识别出该盆地内深水扇沉积体,将深水扇划分为内扇、中扇和外扇三个亚相和水道颗粒流、碎屑流、水道间、近源和远源浊流等微相.对各微相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结果表明水道砂质碎屑流微相是最有利于优质储集砂体发育的沉积微相.在此基础上提出深水扇理想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2.
白云凹陷珠江组深水扇砂岩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薄片鉴定,扫描电镜、物性和孔隙结构分析,对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珠江组深水扇储层特征、控制因素和分布规律展开研究。该深水扇沉积体系的储层主要为一套碎屑流沉积的灰色中-粗粒长石岩屑砂岩和中-细粒岩屑长石砂岩,储集空间以原生粒间孔为主,次为粒间溶孔和裂缝等,具有排驱压力及中值压力小,孔喉半径大、配位数高和分选好等好的孔隙结构,多数属于中-高孔高渗型储层。储层发育主要受陆架坡折带和沉积相控制,后者包括沉积微相、砂岩粒度和砂体发育规模在内的三要素。由于深水扇砂体较早地进入超压旋回,仅经历了相当于中等埋藏深度的早成岩阶段A→B期的成岩改造,对储层发育的影响不大,因此,储层预测可以砂体成因类型和发育规模为主要依据,以深水扇内扇和中扇分流水道为最有利的勘探开发目标。  相似文献   

3.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油气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的构造条件、烃源条件、储层条件、储盖组合和保存条件等方面的详细分析,认为该区延长组具有优越的成藏条件,具有形成良好油藏的潜力.油藏控制因素分析表明:油藏分布受延长组烃源岩厚度、生烃强度、排烃强度控制,油气运移指向紧邻生烃坳陷的流体低势区;有利沉积相带是三角洲油藏形成的基本地质条件,三角洲前缘亚相中的水下分流河道往往距生烃坳陷近,具有优先捕获油气的位置优势,是油气富集的最有利场所;高渗透储层是油藏高产的重要因素.盆地中长6、长8地层中存在相对高渗透砂岩储层,油藏的高产往往与其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荣兴屯地区古近系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荣兴屯地区古近系剩余资源潜力需要进一步激活,油气成藏主控因素认识不清楚成为制约对其深化勘探的重要因素。通过地震、钻测井与测试等资料,并结合构造格局、沉积体系发育特征以及已探明油气藏的产出情况等的分析,总结油气成藏的基本条件,探讨其油气分布的控制因素。阐明了其油气成藏条件总体良好,油气聚集复杂多变,油气藏受烃源、断裂及储集层等主要因素控制,而各控制因素在油气分布中的作用不尽相同,有效烃源岩及局部正向构造控制了油气分布范围,储集层控制了油气的富集程度,油气形成和聚集与断裂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主级断裂控制了油气藏形成,次级断裂调整了油气分布格局,复杂断裂体系与不同类型的储盖组合综合控制了油气纵横向分布。  相似文献   

5.
通过构造环境、烃源岩演化史、储层特征及生储盖配置等方面分析,认为阳信洼陷成熟油气纵向上主要富集于沙四上、沙三层段,沙三段产低熟油,沙一段富集生物气,平面上油气主要富集于中部正向构造带,油气环绕次洼生烃中心呈环带状分布。油源条件、构造特征、火山活动以及生储盖组合与构造的配置等是控制阳信洼陷油气富集的主要因素。区域构造背景控制了油气运移的指向,油气源条件制约着油气的富集程度,生储盖组合与构造特征的配置,是造成不同构造部位主要储油气层位和油气藏类型差异性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6.
齐昆博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11(24):5914-5916,5925
中部构造带是海塔盆地油气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塔南凹陷更是中部断陷带中勘探程度最高和油气产量最高的凹陷之一.随着海塔盆地勘探进程的不断深入,塔南凹陷古潜山勘探也获得工业突破,展示出较好的勘探前景.作为重要的储量接替区,有必要对古潜山油气藏成藏模式进行研究.通过对塔南凹陷古潜山油源条件、储层发育特征、油气运移系统的分析,总...  相似文献   

7.
沉积盆地岩性地层圈闭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随着世界油气勘探技术的发展和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在新发现的油气藏中岩性地层油气藏无论是产量还是储量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对这类油藏的理论研究一直是国内外石油地质学家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认为岩性地层圈闭与构造圈闭在成藏条件和成藏机制方面存在一定差别,岩性地层圈闭的形成条件复杂,决定了其成藏主控因素具有自身的特点.提出了岩性地层圈闭成藏“四元主控”观点:即运移通道条件、流体动力条件、储层临界物性特征和砂体封闭条件.这4项主控因素控制和决定了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揭示南海北部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浅海陆架与深水陆坡之间的沉积响应关系,在等时地层格架内对陆架三角洲、上陆坡复合水道和陆坡重力流沉积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相对海平面变化、陆架多级坡折演化、陆源碎屑供给强度以及陆架海洋水动力作用等四大因素控制着陆架-陆坡体系的发育;珠江口盆地中新统韩江组13.8 Ma形成的界面为三级层序界面,该时期低位域晚期发育陆架边缘三角洲,三角洲前缘带主体分布在白云凹陷北坡的陆架坡折处,随着物源供给,前缘带不断进积,陆架向陆坡方向生长,在多级坡折、坡度变化以及沉积物自身重力影响下,前缘带沉积物由牵引流搬运向重力流搬运转化,在陆坡复合水道搬运通道的作用下向白云凹陷深水区内再沉积,形成低位域晚期多坡度控制的滑塌体、碎屑流-浊流深水扇沉积,构成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特殊的陆架-陆坡“源-汇”响应系统;该沉积响应具有短暂性、突发性和连续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9.
镇泾地区延长组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地区三叠系延长组的烃源岩条件、储层条件、储盖组合及圈闭类型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镇泾地区延长组成藏条件优越。油气成藏控制因素及富集规律研究成果表明:构造演化控制着油气的调整方向,成藏期油气向SE方向运移,现今油藏向NE方向调整运移。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分布控制着油气成藏,烃源岩有机质丰度>1%的地区,成藏条件优越。有利沉积相带控制油气富集,三角洲前缘亚相水下分流河道距离生烃灶近,砂体物性好、厚度大,是石油富集的最有利场所。成藏期流体动力差控制着油气的运移方向,流体动力差越大的地方,油气越富集。断裂对油气富集起着运移通道的作用,断裂导致的增孔作用进一步影响着油气富集。  相似文献   

10.
研究珠江口盆地HZ26-6构造“双古”领域油气成藏期次和油气成藏条件,探讨油气成藏特点与富集规律。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铸体薄片鉴定、包裹体均一温度测定等手段,厘清了HZ26-6构造“双古”领域三大油气主力成藏期及对应的流体充注类型,即13.8~10 Ma B.P.的低熟原油充注期,10~5.3 Ma B.P.的成熟原油充注期,5.3 Ma B.P.以来的天然气充注期;依据实际的地质、钻井、测井、地震等资料梳理了HZ26-6构造“双古”领域三大油气成藏关键条件,即以“早期低熟缓慢生油,晚期高熟快速生气”为特点的烃源条件,以“裂缝带风化叠加改造成储,转换带砂砾岩体规模成储”为特征的储层条件,以“通源断裂多期跨层输导,深缝浅砂侧向差异运移”为特征的输导条件。HZ26-6构造“双古”领域具有“早油晚气,宽窗强供;扇加潜山,规模储集;断缝断砂,高效输导;递进充注,整装成藏”的油气成藏特点,以及“油型盆地早油晚气条件下,宽窗强势供烃、‘双古’整装成藏”的油气富集规律。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太东地区油气的形成条件和油藏类型,通过二、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明确了该区的断层发育特征和构造格局,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确定太东地区葡萄花油层等时地层格架。通过沉积微相研究,详细论述葡萄花油层各类沉积砂体的展布特征、发育规模。结合评价部署新资料,进一步明确太东地区葡萄花油层的成藏主控因素,得出研究区葡萄花油层具有超压间歇释放幕式运移的成藏模式以及油藏类型多样的结论,为斜坡带落实含油区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从多元地质条件及其配置关系出发,分析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两缘油气成藏过程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区域盖层与断裂共同控制着油气垂向运移的距离及层位:古构造背景、不整合面、输导断裂与储层砂体的配置关系控制着油气侧向运移的方向、通道和距离;基准面旋回、沉积微相类型与现今构造配置关系控制着油气的垂向聚集层位及平面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结合构造发育史、油源条件及沉积微相研究成果,总结出研究区4种主要成藏模式:源内为自生自储式和下生上储式;近源为短距离垂向—侧向运移—断层或局部构造成藏模式;远源为长距离侧向运移—不整合面上下成藏模式;油气再次分配运聚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3.
南海珠江深水扇系统的沉积构造背景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深水扇系统的观点出发,主要基于对最近所采集的穿越整个白云凹陷的700余公里长电缆深反射(深达14 s)地震资料综合解释,结合南海大洋钻探的成果,对南海珠江深水扇系统沉积的构造背景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发现:白云主凹在早中新世-中中新世期间(即大约距今25~10 Ma)是一个因坳陷期盆地基底的持续沉降及其相关断裂活动而形成的南海北部陆缘上的斜坡内盆地;白云主凹这个"斜坡内盆地"有别于世界上其它位于被动大陆边缘背景中(如西非近海、巴西近海、墨西哥湾)的斜坡内盆地;海平面变化、沉积物通量变化、构造活动等地质营力都在斜坡内盆地的构造背景上对南海珠江深水扇系统在不同时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重要影响.简言之,斜坡内盆地成就了南海珠江深水扇系统.这为以后进一步全面深入研究南海珠江深水扇系统的形成机制、演化过程、结构特征等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以澳大利亚西北陆架勘探现状和油气田最新资料为基础,采用油气地质综合分析方法,探讨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与有利勘探方向。研究结果表明:成藏主控因素为"源盖控区,大型浪控海相三角洲控藏"。北卡那封(North Carnavon)盆地发育滦金(Rakin)台地与埃克斯茅斯(Exmauth)台地两大有利区和古新统海相浊积砂岩潜在油气富集体。波拿巴(Bonaparte)盆地已有巨型油气田中发现的萨胡尔(Sahul)台地、武尔坎(Vulean)次盆和玛丽塔(Malita)地堑等较成熟探区再有重大发现的潜力仍然巨大,上白垩统Puffin组水下扇和斜坡扇浊积砂岩与阿什莫尔(Ashmon)台地中新统生物礁是该盆地两大新领域。布劳斯(Browse)盆地存在围绕盆地富烃凹陷卡斯威尔(Caswell)次盆分布的4大油气富集有利构造带和Puffin组浊积砂岩潜在有利勘探目标层位。柔布克(Roebuck)盆地勘探程度极低,各成藏条件有待于厘定。  相似文献   

15.
正确认识油气成藏规律对油气勘探开发意义重大。在研究沉积相、油气藏类型及分布规律、油水分布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岩心、测井和地震等资料,对松辽盆地北部朝阳沟油田朝84-6区块扶余油层油气成藏与分布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进行探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油气成藏与分布主控因素有源储压差控制油气藏规模、构造作用控制油气的聚集与分异、沉积相控制油气藏分布三种因素;油气成藏存在断裂侧向输导斜坡高位断块油气聚集成藏、砂体侧向输导断裂遮挡油气聚集成藏、断裂侧向封闭垂向输导岩性圈闭油气聚集成藏三种模式。该项研究可以为类似地区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模式的分析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高邮凹陷花庄地区阜三段油藏特征的研究,指出阜三段地层为三角洲沉积,主要储集砂体类型有水下分流河道、前缘席状砂和远砂坝,分布稳定,具有较高的孔隙度和渗透率;良好的储集砂体、下伏阜二段烃源岩、复杂的断裂体系和断块(鼻)构造、阜三段内泥岩和上覆阜四段大套泥岩盖层等是本区有力的成藏条件;油藏以断层控制为主,储层物性和岩浆活动为辅,油藏类型有3类,即断块(鼻)油气藏,断块遮挡油气藏、断层-岩性油藏。  相似文献   

17.
B盆地勘探风险大程度低,一直以寻找构造油气藏为主。2010年在其北部斜坡带首次发现Baobab N岩性油藏,拓展了盆地勘探新领域;其成藏具典型代表性,可为盆地其他凹陷岩性勘探提供指导。通过成藏要素分析,结合油藏和砂体展布特征,探讨了BN岩性油藏的成藏主控要素。研究表明:BN岩性油藏受构造和岩性双重因素控制。洼陷发育优质烃源岩,且与砂体直接接触,具较好的生储盖组合。控制油气沿其周缘分布,具构造背景的砂体利于油气充注,而扇中辨状水道微相控制油气富集,具良好封堵能力的断层与反转构造有机配置为BN洼陷岩性成藏最重要的控制因素。对于强反转裂谷盆地来说,保存条件要求相对苛刻,上覆M组厚层泥岩质纯厚度大;且不同程度地发育超压,为油气藏保存提供优越的条件,控制岩性体最终成藏。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松辽盆地北部安达地区源岩条件、排烃动力条件、油源断裂、储层、圈闭等成藏要素的综合研究,明确了安达凹陷中浅层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及成藏规律。研究表明:(1) 成熟烃源岩的发育程度是安达凹陷中浅层油气成藏的首要控制因素,控制了油气藏的范围及规模;(2) 对于泉四段而言,在成熟烃源岩内青一段的超压发育程度是其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3) 对于青山口组而言,油源断裂是基础,青二+三段储层的发育程度是其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4) 安达凹陷整体相对较低的成熟度(大部分地区Ro<0.9%)及相对较薄的烃源岩(大部分地区烃源岩的厚度小于80m)造成的生烃潜力不足可能制约了姚家组的成藏。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三维地震资料解释、钻井、测井及岩心资料的观察和描述,对21 Ma发育的深水扇特征、沉积模式及控制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岩心上发育正递变层理、鲍马序列和滑塌变形等多种典型重力流构造,指示了沉积物为半深海环境下的重力流沉积;地震资料上可识别出水道、水道堤岸复合体、朵体等典型深水扇构型;21 Ma深水扇沉积模式为陆架边缘三角洲-峡谷-深水扇的沉积模式,是在珠江口盆地的构造格局、相对海平面变化、坡折带演化、断裂系统的形成及古珠江三角洲的物源供给能力等多种因素的控制和有效配置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研究区各成藏组合沉积微相的研究及典型油藏剖面的解剖,分析了在西部英台—白城沉积体系控制下的月亮泡地区垂向上不同含油气组合岩性油藏的成藏主控因素、成藏规律及相应的勘探思路,丰富和完善了松辽盆地斜坡区岩性油藏的研究。研究表明:三角洲前缘相变所造成的岩性变化是上白垩统姚二+三段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嫩江组区域性水进形成的稳定泥岩为姚二+三段的成藏提供了良好的区域盖层,一定厚度的直接盖层是姚一段、青山口组及泉四段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而三角洲前缘相带良好的储盖组合及沉积微相相变造成的砂体侧向尖灭是这3套油层发育岩性油藏的又一重要原因;青山口组大套泥岩中发育的超压为形成"源下成藏"的泉四段提供了油源及排烃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