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希腊的幻想,始于吕克·贝松的电影《碧海蓝天》。主人公雅克沉迷于在爱琴海中徜徉,一生都在做同一件事——潜水。当真踏入这片土地,呼吸着爱琴海飘来的湿润空气,在迷宫般的千年古城中游走时,我明白了雅克那种旁若无人的慵懒气质,希腊本就是一个半梦半醒的世界。大部分时间的希腊在沉睡,安详寂静,谁都不忍去唤醒她。在街头随处可见没有主人的小狗斜仰八叉地躺在路边,一副不设防的模样,最多只会微  相似文献   

2.
文章旨在建立蒙药“镇刺六味丸”的有效化学成分的分析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定量测定士的宁,色谱条件:Shim-pack VP-ODS 150L×4.6;流动相为乙腈-0.01mol/L庚烷磺酸钠与0.02mol/L磷酸二氢钾等量混合溶液(加10%磷酸调节pH值至2.8)(21:79);检测波长260nm;体积流量为1.0mL/min;柱温室温;进样量10μL。原子吸收光谱法、日立835-50型氨基酸自动分析法进行金属元素、氨基酸成分的分析。得到结果,士的宁进样量在10~400μg时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平均含量为0.16%;含有17种氨基酸,总含量为8.695mg/100mg,其中人体必须的7种氨基酸总含量为2.981mg/100mg,占总氨基酸含量的34.28%;含有微量元素Ca:17.74μg/kg;Mo:28.00μg/kg;Mn:196.3mg/kg;Zn:34.75mg/kg;Cu:10.16mg/kg;Fe:1569mg/kg;Pb:247.9μg/kg;Cd:50.32μg/kg;Hg:0.1161mg/kg;As:0.5008mg/kg。因此,本研究所采用的定量分析方法简便、快捷、专属性和重复性好、结果准确可靠,为建立和完善蒙药镇刺六味丸的质量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单刀直入     
片名:单刀直入英文片名:boutportant又名:活命条件(台)/零点追凶(港)/PointBlank/近战/空白点导演:弗雷德·卡瓦耶编剧:弗雷德·卡瓦耶/GuillaumeLemans主演:吉尔·勒卢什/罗什迪·泽姆/热拉尔·朗万/埃琳纳·安娜亚类型:犯罪/惊悚分级:USA:R制片国家/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发行公司:高蒙电影公司上映日期:2010-12-01/2012-03-08(中国大陆)片长:  相似文献   

4.
战马     
中文片名:战马译名:战马/雷霆战驹(港)英文片名:WarHorse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编剧:李·霍尔、理查德·柯蒂斯、迈克·莫波格主演:杰瑞米·艾文/汤姆·希德勒斯顿/艾米丽·沃森/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大卫·休里斯/托比·凯贝尔/大卫·丹席克/埃迪·马森/彼得·穆兰/大卫·克劳斯/尼尔斯·阿莱斯楚普  相似文献   

5.
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编剧:乔纳森·诺兰/克里斯托弗·诺兰主演:马修·麦康纳/安妮·海瑟薇/杰西卡·查斯坦/迈克尔·凯恩/麦肯吉·弗依/更多...官方网站:www.interstellarmovie.com又名:星际启示录(港)/星际效应(台)/星际空间/星际之间/星际远航/星际/Flora's Letter  相似文献   

6.
摘要 英汉两种语言的构词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为了使汉译的科技术语更具理据性,往往需要增词。增词的主要途径有:逻辑增词、修辞增词、常识性增词。其总体目的是使汉译术语符合汉语习惯,显得更为形象、生动。
科技术语翻译的最高境界应该是:确切、简洁、具有理据性。其中确切、简洁是基本准则,而为了做到具有理据性,有时就牵涉到增词的问题。下面就此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两个不同的语系。汉语是典型的分析语,其特征是一般不用形态变化,而用词序及虚词来表达语法关系。英语则属综合分析语(综合语的特征是运用形态变化来表达语法关系,如拉丁语),其词序不如拉丁语灵活,但也不如汉语固定。英语有形态变化,其形态变化主要是动词的变化和名词、代词、形容词、副词的变化,以及词缀变化。汉语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英语是拼音文字,有26个字母,用这些字母可拼写成各个词。一个词根可派生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造字比较容易。汉字是方块字,基本没有形态变化,造字难。测验表明,汉字最难学,但汉语最容易学。王力先生指出,西洋语的结构好像连环,虽则环与环都联络起来,毕竟有联络的痕迹;中国语的结构好像无缝天衣,只是一块一块的硬凑,凑起来还不让它有痕迹。西洋语法是硬的,没有弹性的;中国语法是软的,富于弹性的。这些特点对构词法也有重要的影响。汉语构词法与西方语言的构词法相比,有着很大的差异。汉语主要属于句法型构词法,通过构词法创造出来的汉语术语有主谓式、动宾式或偏正式等结构;在拥有词形变化的西方语言中,常见的构词类型则属于形态学类型,基于这一点,在翻译术语(尤其是合成术语)时,我们应联系汉语词法上的特点,结合传统的音译、意译、音意结合等翻译方法,适当地将术语译成主谓式、动宾式或偏正式等结构。在这几种结构中,往往需要增词。其中在主谓式、动宾式术语中主要增加动词,而在偏正结构的术语中则主要增加名词,此外,在某些场合还需要增加副词、形容词等词类。1.增加动词在科技词汇中,大量采用名词性前置定语代替各种结构的西方语言的后置定语。而汉语中使用的动词远比英语中多,因而在术语汉译时,通常需增加动词以使意义更加完整。如:ballast car 碴车drum barrow 放线车general goods station 综合性货站又如动名词具有名词和动词的双重属性,因而汉译时可增加具有动词概念的词:programming 程序设计coding 码automatic centering 自动中再如某些小品词也具有动词意义,翻译时需增加动词:up-and-down train 上下列车on-board computer 机载计算机2.增加名词作为术语,其主体就是名词结构,但有时需增加原文中隐含的名词,使汉译的术语更加形象,这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增加纯粹的名词,一是增加“式”、“性”、“态”之类的词,如:high-wide load indicator 货车装载高宽表示器high-wide load clearance detector 货车装载高宽限界检测器pressure cooling 压冷却这里增加了表示范畴概念的名词“货车”和名词“流”。一般说来,“式”跟在名词后,而“性”、“态”则常附在动词或形容词后,如:bite fitting 卡套接头suspension insulator 悬挂绝缘器oil bath air filter 油浴空气滤清器piggyback 背负运输(指把汽车直接开到火车上运输)stiff piston 刚活塞dynamic flip-flop 动触发器在术语翻译中,一般不用助词“的”,而代之以“式”、“性”之类的词,如:portable generator 便携发电机有时增加名词可提高理据性效果,如:Y-direction Y向loran 兰远航仪3.增加副词主要是增加表示时间概念的副词:lift & carry-forward motion 提升前送动作FOR (free on rail) 铁路费用付4.增加形容词这主要指在熟悉术语内涵的基础上增词,如:cut and cover 挖法(地铁施工中,先将地面挖开,然后将地铁隧道衬砌好再恢复地貌的方法。)up-and-down hump yard 双向驼峰编组场dump truck 卸卡车增词的场合和增词的方式千差万别,其中最主要增词方式有:1.根据术语内涵增词,这属逻辑增词,如:walkie-talkie 步话automatic width control one-shot 自动宽控制单稳电路average seek time 平均寻时间bipolar memory device 双极半导体存储装置2.增词以符合汉语表达习惯,这属修辞增词,在汉语中,我们偏向于采用双字结构,如:initial compression 初压缩key switch 键开关3.根据常识增词,以使汉译的术语更为形象、准确,如:dog clutch 爪形离合器infinite adjustment 无级调速rubber-metal spring 橡胶-金属夹心弹簧hi-rail track evaluation car 公铁两用轨道检查车portable transmitter-receiver 便携式收发两用机three-aspect high colour light signal 高柱三示彩色灯信号4.增词以简化语法合成词的翻译,如:speed control by field weakening 磁场弱化速度控制不宜译为“采用削弱磁场的速度控制”,而适当地增加一个汉字“法”,译文效果就大为改观。要在众多术语的翻译中找出增词的规律,有相当大的难度,这里所做的只是一些基本的讨论和总结,希望能够对术语的译名有所益处。  相似文献   

7.
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现名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1993年公布的《数学名词》(科学出版社,1994)将条件命题pq的变形式:┐pq,qp,┐qp的汉文名及相应的英文词分别审定为:否命题 negative proposition逆命题 converse proposition逆否命题 converse-negative proposition但从相关的英文文献来看,上述英文名值得商榷。首先,笔者认为negative proposition的汉文名应该是否定命题[1-5],而不是否命题。如所周知,否定命题就是主联结词为否定词(┐)的命题,[6]相对于命题A其否定命题就是┐A。而否命题则是将条件命题pq的条件与结论分别予以否定后,得到的命题┐pq,它仍是一个条件命题。两个名词虽只一字之差,却要“注意不可以混淆”[7]。从《新牛津英语词典》我们知道:在逻辑中negative作形容词,可用来否定一个命题;作名词它就是negation的同义词。[8]而英文版的数学词典或教科书对negation的解释是:negation If p is a statement,then the statement ‘not p’,denoted┐p,is the negation.[9]由此不难看出,negative用以否定的是整个命题,而不是一个命题的某一两部分。文献[1]关于否定事实的阐述,引用了罗素的观点,也就是“Russell believes that negative facts exist and represented by negative proposition.”由于该文献前此有“事实可以用命题或判断来陈述。”故negative proposition被译作否定命题是十分恰当的。而把negative proposition译成否命题则有欠妥当。进而把converse-negative proposition当作逆否命题的英文名亦不可取。其实,在英文版的数学词典中不难查到相关词条:contrapositive The contrapositive of an implication pq is the implication ┐qp.[9]converse The converse of an implication pq is the implication qp.[9]这就是说,作为名词contrapositive和converse就是逆否命题和逆命题的英文名,英文版数学词典[10],以及笔者查到的十余本英文版教材或杂志,无一例外也都是这样定义或使用的。否命题一词的英文名使用频率稍低,《牛津数学词典》未予收录。但词典[10]中词条INVERSE,adj.,n.的子目:inverse of an implication.The implication which results from replacing both the antecedent and the consequent by their negations.明确地告诉我们,作为名词inverse就是否命题的英文名。英文版离散数学教材[11]也有相同的定义。另外,有台湾学者称┐qp为“原始条件命题pq的反命题”[12]。但从所给表达式易知,他所称之反命题,即《数学名词》所规范的否命题。再从其所附英文词亦可知inverse即否命题之英文名。理清了三种命题的英文名之后,笔者建议《数学名词》再版时,规范中学数学课本常说的四种命题。即原命题 original proposition逆命题 converse[of an implication]否命题 inverse[of an implication]逆否命题 contrapositive[of an implication] 注:遵从《数学名词》的编排说明,条目中[ ]内的词是可省略部分。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蒙古语名词法中形成名词时,只用词根和词缀两种词素组成名词。但形成化学物质蒙文名词时,依据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的命名原则,以化学物质的拉丁文名称做基础,从拉丁文引进“前缀”而组成化学物质的蒙文名词。即化学物质的蒙文名词是由前缀、词根和词缀等三种词素来组成其名词。一、前言根据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的建议,作为国际性术语的元素名称应采用拉丁文拼写,也就是建议以元素的拉丁文名称作为国际性术语。元素的蒙文名称全部采用拉丁化的蒙文名称之后,对分子(或化学物质)进行蒙文命名时,必然以其拉丁文名称做基础来命名。例如:KOH分子由K钾[kli]、O氧[ksin]、H氢[hidrn]三种元素的原子组成的,因此由这三种元素的名称或其词根组合成该化学物质的蒙文名称也是必然的。其名称如下:KOH氢氧化钾[](kli钾-hidr氢-ks氧-id化物)。如此,从术语学角度用100多种元素的名称或其词根,可以进行3 000多万种化学物质(或分子)蒙文命名。这犹如20多个英文字母,可以书写出所有的英文词一样。另外,上例[]中的[kli]、[hidr]、[ks]和[id]是相当于蒙文词中的“音节”。所以,读蒙文名词时,按其音节的“节奏”读出,否则不太精通化学知识的读者很难确切读出它的蒙文读音。二、化学物质蒙文名词的前缀、词根和词缀蒙古语的化学物质命名,只能依据其拉丁文名称,结合蒙古语名词法中引进“前缀”之新概念进行。(一)部分前缀在传统蒙古语名词法中形成名词的词素成分中,只有词根和词缀两个成分外,没有前缀之成分。但是,化学物质在拉丁文等外文名词的词素成分中,除了词根和词缀等成分外,还有前缀之成分。所以,从拉丁文等外文名词用蒙文转写时,不可避免地要引进“前缀”之新成分,以此区别同类化合物之间的不同结构、组成和类别。例如:1.区别同分异构体的前缀词常见的同分异构体的前缀词有以下三种,如:正-[]、异-[is-]、新-[]等三种。例如:C5H12戊烷[pntn],其三个异构分别为:CH3CH2CH2CH2CH3正戊烷[nrmlpntn]、CH3CH(CH3)CH2CH3异戊烷[ispntn]、C(CH3)4新戊烷[npntn]。2.一种元素产生的无机酸其组成不同时,就可采用偏[mt]、原或正[rt]、焦[pir]、连或次[xip]、过或高[pr]、重[di]、叠[xidr]、连多[pli]等前缀来区分它们。例如:H2SO4硫酸[]H2SO2次硫酸[]H2S2O7焦硫酸[]H2SxO6连多硫酸[]H2PO4磷酸[]HPO3偏磷酸[]HClO3氯酸[]HClO4高氯酸[]H2CO3碳酸[]H4CO4原碳酸[]HOCN氰酸[]HONC雷酸[]HN3叠氮酸[]C2CrO4铬酸[]H2CrO7重铬酸[]……3.在同类物质中,据其结构和组成不同而分成小类时,以不同前缀词来分小类。例如:脂环烃[](li脂-tsik环-lk烃)杂环烃[](l杂-tsik环-lk烃)桥环烃[](桥-tsik环-lk烃)螺环烃[](螺-tsik环-lk烃)集合环烃[](集合-tsik环-lk烃)稠环烃[](稠-tsik环-lk烃)。为了对化学物质的蒙文名词更加蒙文化而尽可能使用固有蒙文词汇做前缀词。如上例中的[l]、[]、[]、[]、[]等。(二)部分词根化学物质的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结构复杂,所以它们名词的词根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型:1.以元素名称或其词根做化学物质名词的词根。例如:碳化物[krbid](krb碳-id化物)铁化物[frid](fr铁-id化物)硫化物[slfid](slf硫-id化物)氯化物[hlrid](hlr氯-id化物)……2.以烃名称做词根。例如:CnH2n+2烷烃[lkn](lk烃-n烷)CnH2n烯烃[lkn](lk烃-n烯)CnH2n-n炔烃[lkin](lk烃-in炔)CH3OH甲醇[mtnl](mtn甲<烷>-l醇)HCHO甲醛[mtnl](mtn甲<烷>-l醛)。3.以表示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碳原子个数的数词做词根。例如:CH4甲烷[mtn](mt甲-n烷)CH3CH3乙烷[tn](t乙-n烷)CH2=CH2乙烯[tn](t乙-n烯)C6H12O6己糖[hkss](hks己-s糖)。(三)部分词缀在传统蒙古语名词法中形成名词的词缀,只有形成名词的功能,而没独立词义。但是,化学物质名词的词缀,不仅含有形成名词的功能,而且都含有独立的词义。例如:-id(化<合>物)、-n(烷)、-n(烯)、-in(炔)、-t(根)、-il(基)、-l(醇)、-l(醛)、-(羧)、-min(胺)、-s(糖)……1.化合物[kmbnd]一词是总称,表示具体化合物的词缀是[-id化物]。在命名具体化合物时,以相关名词连缀[-id化物]来命名。例如:NaCl氯化钠[ntrihlrid](ntri钠-hlr氯-id化物)NaOH氢氧化钠[ntrihidrksid](ntri钠-hidr氢-ks氧-id化物)……2.CnHm碳氢化合物[krbhidrid]的简称叫做烃[lk]。在烃类化合物中主要包括CnH2n+2烷烃[lkn]、CnH2n烯烃[lkn]、CnH2n-2炔烃[lkin]等三类化合物。在这三类化合物中,表示其具体化合物的词缀分别是[-n烷]、[-n烯]、[-in炔]等。例如:CH3CH2CH2CH3丁烷[btn](bt丁-n烷)CH2=CHCH2CH3丁烯[btn](bt丁-n烯)CHC—CH2CH3丁炔[btin](bt丁-in炔)……3.在化合物分子中所含具有一定功能的原子团总称为基团[rdikl]。这个原子团,若以电价[lktrn wlnt]与其他组分结合者称为根[-t]。若以共价[kwlnt]与其他组分结合者称为基[-il]。分别举例说明如下:(1)词缀:[-t根]常见的根[-t]是酸根[](酸-t根)。在无机盐[inrnit]、有机盐[rnit]和酯[str]三类化合物分子中都含有相关的酸根[],所以命名这三类化合物时,都使用同一种词缀[-t根]来命名。①无机盐[inrnit](inrni无机-t盐<或根>)的命名H2CO3碳酸[]分子中的CO2-3叫做碳酸根[krbnt](krbn碳<酸>-t根]阴离子[nijn]与Ca2+阳离子[ktijn]结合生成属盐类化合物CaCO3碳酸钙[kltsikrbnt](kltsi钙-krbn碳<酸>-t盐<或根>)如上例碳酸钙是由金属(Ca2+)的名称和碳酸根(CO2-3)的名称结合而形成其盐(碳酸钙)的蒙文名称。其他盐类化合物也都由金属原子和相关酸根结合而成的,所以对它们的命名与上例相同。例如:H2SO4硫酸[]硫酸根[slfrt](slfr硫<酸>-t根)Na2SO4硫酸钠[ntrislfrt](ntri钠-slfr硫<酸>-t根<或盐>)。②有机盐[rnit](rni有机-t盐<或根>)的命名R—COOH羧酸[]分子中的R—COO-叫做羧酸根[krbksilt](krbksil羧<酸>-t根)。若羧酸根阴离子和Na+阳离子结合生成R—COONa羧酸钠[ntrikrbksilt](ntri钠-krbksil羧<酸>-t盐<或根>),它属有机盐[rnit]。其他有机盐举例如下:H—COOH甲酸[](mtn甲<烷>-羧酸)H—COO-甲酸根[mtnjt](mtn甲<烷>-羧-t根)H—COONa甲酸钠[ntrimtnjt](ntri钠-mtn甲<烷>-羧-t盐<或根>)。③酯[str]的命名R—COO羧酸根[krbksilt]与—CH3甲基[mtil],用共价键结合而生成酯类化合物,即羧酸甲酯[mtilkrbksilt](mtil甲<基>-krbksil羧<酸>-t酯<或根>)。上述无机盐、有机盐和酯等三类化合物分子组成中都含有相关酸的酸根[]。所以命名它们时,都采用相应酸根做词缀[t酸根]来命名。其词缀都是[-t根]。(2)词缀:[-il基]从化合物分子中去掉原子或原子团而不显电荷的剩余的基团[rdikl]叫做该化合物的基[-il]。命名具体基时,相应化合物的名称或其词根连缀[-il基]来命名。例如:①部分烃基(R—)[lkil](lk烃-il基)CnH2n+1—烷烃基[lknil](lkn烷烃-il基)RCH2—烷基[nil](n烷-il基)CH3(CH2)2CH2—丁基[btil](bt丁-il基)CnH2n-1烯烃基[lknil](lkn烯烃-il基)RCH=CH—烯基[nil](n烯-il基)CH2=CHCH2CH2—丁烯基[btnil](btn丁烯-il基)CnH2n-3—炔烃基[lkinil](lkin炔烃-il基)RCC—炔基[inil](in炔-il基)CHC CH2CH2—丁炔基[btinil](btin丁炔-il基)……②部分芳基(Ar-)[ril](r芳-il基)Ar—H称芳烃[rn或rmti](r是rn的词根),Ar-叫做芳基[ril](r芳-il基)。其他芳基举例如下:C6H5—苯基[fnil或bndznil](fn苯-il基或bndzn苯-il基)C10H7—萘基[nftil](nft萘-il基)C14H9—蒽基[ntril](ntr蒽-il基)C6H5CH2苄基[bndzil](bndz苄-il基)C6H5CH2—苄基或苯甲基[fnilmtil](fnil苯<基>-mt甲-il基)③烃氧基[lkksil]—O—氧基[ksil](ks氧-il基)RO—烃氧基[lkksil](lk烃-ks氧-il基)RCH2O—烷氧基[nksil](n烷-ks氧-il基)RCH=CHO—烯氧基[nksil](n烯-ks氧-il基)RCCO—炔氧基[inksil](in炔-ks氧-il基)C—O—C桥氧基[](桥-ks氧-il基)CH3O—甲氧基[mtksil](mt甲-ks氧-il基)④酰基[tsil]RCO—叫做酰基[tsil],它是总称。命名具体的酰基时,在相应化合物名称连缀[-il酰基]来命名。例如:H—CO—甲酰基(或称醛基)[mtnil或frmil](mtn甲<烷>-il酰基)CH3—CO—乙酰基[tnil](tn乙<烷>-il酰基)⑤羧基[krbksil]—C碳基[krbil](krb碳-il基)—COOH羧基(或碳氧基)[krbkisil](krb碳-ks氧-il基)=C=O羰基(或酮基)[krbil](krbn羰或碳-il基)—CH2—COOH羧甲基[krbksilmtil](krbksil羧<基>metil甲基)⑥硫基[slfil]—S—硫基[slfil](slf硫-il基)—SH巯基(或氢硫基)[hidrslfil](hidr氢-slf硫-il基)ArS—芳硫基[rilslfil](ril芳<基>-slfil硫基)C—S—C桥硫基[](桥-slfil硫基)—S—S—二硫基[dislfil](di二-slfil硫基)—S—S—S—三硫基[trislfi](tri三-slfil硫基)—Sn—多硫基[plislfil](pli多-slfil硫基)⑦氨基[min(相似文献   

9.
10.
一、桥环烃的命名共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碳原子的多环脂环烃,称为“桥环烃”或“桥烃”。命名方法:根据组成桥环烃的环数用二环、三环……作为词头,词头后在方括号中按由多到少的次序用阿拉伯数字注明各桥所含碳原子数,各数之间用下角圆点分开,以区别于标注位次时用的逗号。计算桥上的碳原子时,要把共用的碳原子除外,若桥中间无碳原子时则称为“键桥”以区别原子桥。键桥的原子数用阿拉伯数字零(0)表示,并在数字右上角加指数标出其桥接位次。最后用相当于环上全部碳原子数的链烃名称作为词尾。位次编号:自桥头的一端开始循最长的环节编到桥头的另一端。然后再循余下的最长的环节编回到起始桥头,最短的环节最后编号。例如:命名为:三环[3.2.1.02,4]辛烷。C1和C5为共用的叔碳原子,称“桥头(碳原子)”。最长的桥 1,2,3,4,5含碳原子三个次长的桥 5,6,7,1含碳原子二个较短的桥 1,8,5含碳原子一个短桥(键桥) 2,4含碳原子零个二、螺环烃的命名仅共用一个碳原子的多环脂环烃称为螺环烃。共用的碳原子称“螺碳原子”。简单螺环烃的命名:(1)根据整个环中所含的螺原子数目,而用螺、二螺、三螺等作词头,然后按整个环编号,并用阿拉伯数字注出各螺原子间所夹的碳原子数目,数目间用下角圆点分开以区别于用逗号标注位次的方法,并用方括号括起,最后用整个环的全部碳原子数的链烃名称作为词尾。(2)用组成螺环烃的单环脂环烃的名称中间加“螺”字命名,其中较大环的名称放在前面,但编号则按各环的固有编号。位次编号:单螺环烃整环编号是由邻接于螺原子的一个碳原子开始,由小环编到大环。例如:整个环的全部碳原子为8个,C4为螺原子,C1、C2、C3为小环所夹碳原子,C5、C6、C7、C8为大环所夹碳原子。命名为:(1)螺[3.4]辛烷;(2)环戊烷螺环丁烷。多螺环整环编号是由邻接于末端螺原子开始,由较小的端环顺次编完,并尽可能给螺原子以较小的编号。例如:整个环的全部碳原子为10个,C4及C5为螺原子。命名为:二螺[3.0.3.2]癸烷。当螺环上含有不饱和键或取代基时,应尽可能给予不饱和键和取代基较小的编号,此时编号顺序可不考虑顺反方向。例如:命名为:3-甲基螺[3.5]壬-5-烯。  相似文献   

11.
我国许多学者喜欢把术语叫做“名词”。这种叫法是极不确切的。事实上,相当数量的术语并不是名词,而是由名词或其它单词构成的词组。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新的科学概念层出不穷,人们不可能给每一个新出现的概念都用一个新的单词来命名它,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采用原有的单词构成词组来表示新的概念,这样,就会形成许多以词组为形式的术语,它们叫做词组型术语。从目前发展的趋势来看,词组型术语越来越多,在整个术语系统中占了很大的一部分。这几乎成了现代术语发展的一个规律。我在1986-1988年间,受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派遣,在联邦德国夫琅禾费研究院新信息技术与通讯系统研究部研究汉语的术语问题,使用VAX11/750计算机和UNIX操作系统以及INGRES关系数据库建立了中文术语数据库GLOT-C,该术语数据库收了国际标准ISO-2382从1975年以来的全部有关数据处理的术语,共计1510条。这些术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单词型术语,一类是词组型术语。单词型术语是只由一个单词构成的术语。如名词术语、动词术语等等。在GLOT-C术语数据库中,单词型术语只有375条,其中包括:名词术语:244条,如“数据”。动词术语:53条,如“打印”。名动同形词术语:75条,如“输入”。名形同形词术语:2条,如“对称”。名限同形词术语:1条(“限”指限定词),如“顺序”。在GLOT-C术语数据库的375条单词型术语中,名词术语只有244条。词组型术语是由单词组合而成的术语。如名词词组术语、动词词组术语等等。在GLOT-C术语数据库中,词组型术语有1135条,其中包括;名词词组术语:838条,如“计算机/程序”。动词词组术语:31条,如“改变/转储”。形容词词组术语:27条,如“自动/的”。名动同形词词组术语:239条,“信息/处理”。词组型术语占了全部术语的75.17%,单词型术语占了全部术语的24.83%,而名词术语只占了全部术语的16.15%。可见,在整个术语系统中,名词术语并不占优势,把术语称为名词,显然是不恰当的。如果我们从语言学的观点来看术语系统,那么,我们可以看出,单词只不过是术语的构成材料(它既是词组型术语的构成材料,也是单词型术语的构成材料),而术语(包括词组型术语和单词型术语)则是由这些构成材料形成的产品。因此,可以说,一切术语都是由单词构成的。在GLOT-C术语数据库中的1510条单词型术语和词组型术语,都是由858个不同的单词构成的。这858个单词,与1510条术语的数量比较起来,只是一个较少的数目。这种由少量的单词构成大量的术语的语言现象,反映了语言使用中的经济原则,我们把它叫做“术语形成的经济律”。早在十九世纪初年,德国杰出的语言学家和人文学者洪堡德(Von Humboldt,1767-1835)就观察到“语言是有限手段的无限运用”。但是,由于当时尚未找到能够证实这种论断的技术工具和方法,这种论断只是停留在假设的阶段。今天,我们有了电子计算机这个有力的技术工具,通过科学实验和数学计算来检验这个大胆假设的时机已经成熟。“术语形成的经济律”正是“语言是有限手段的无限运用”这一假设的一个科学实例。术语系统中单词数目是有限的,而由单词构成的词组型术语和单词型术语的数目却是无限的。由少量的有限的单词构成大量的无限的术语,这正是“有限手段的无限运用”这一原理在术语学中的具体表现。可见,“术语形成的经济律”是一个有着深刻的语言学和哲学背景的普遍性规律。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术语形成的经济律的三个基本概念:术语系统的经济指数、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和术语的平均长度。并且提出“FEL公式”来描述这三个基本概念之间的关系。一、术语系统的经济指数为了说明什么是术语系统的经济指数以及术语系统的经济规律,需要先定义如下的初始概念:1、系统的术语数:在一个术语系统中,不同的术语的总数,也就是术语系统的容量。系统的术语数用T表示,它的单位是“条”。2、单词的绝对频率:在术语系统中,某一单词的出现次数(或使用次数)。单词的绝对频率用α表示,它的单位是“次”。3、不同单词数:具有同一频率的不同单词的数目。不同单词数用ν表示,它的单位是“词”。4、不同单词总数:在术语系统中,具有不同绝对频率的不同单词的总数。不同单词总数用W表示,它的单位是“词”。不同单词总数的计算公式是:W=Σν5、运行单词数:具有同一绝对频度的不同单词ν和它的绝对频度α的乘积。运行单词数用ρ表示,它的单位是“词次”。运行单词数的计算公式是:ρ=αν6、运行单词总数:具有不同绝对频率的运行单词的总数。运行单词总数用R表示,它的单位是“词次”。运行单词总数的计算公式是R=Σραν术语系统的经济指数就是系统的术语数T被不同单词总数W来除所得的商。术语系统的经济指数用E来表示,这样,我们有如下公式:E=T/W……………………………………………………(1)E的单位是“条/词”,读为“每词多少条”。在大多数术语系统中,E>1;如果E≤1,则说明术语系统设计的经济效应不高。例如,在术语系统GLOT-C中,T=1510,W=858,则该系统的经济指数E为:E=T/W=1510/858=1.76这说明,当术语系统有1510条术语时,每个单词平均可构成1.76条术语。可见,这个术语系统具有较高的经济效应,也就是说,在该系统中,每个单词构成的术语条数较多。术语系统的经济指数的高低,受到系统中术语数的强烈影响。随着系统的术语数的增加,术语系统的经济指数也逐渐升高,在我们设计的“数据处理中文术语数据库”GLOT-C中,当系统的术语数为500条,不同单词数为342个词时,其经济指数为1.46;当系统的术语数增加到1000条,不同单词数增加到588个词时,其经济指数也增加到1.70;当系统的术语数进一步增加到1510条,不同单词数进一步增加到858个词时,其经济指数也进一步增加到1.76,如下表所示:这种情况,可图示如下:在一定的学科领域内,如果具有大量术语条目的术语系统具有较高的经济指数,那么,这个系统必定具有大量的由少数基本单词构成的词组型术语,而这些词组型术语构成了该术语系统的主要部分。二、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在术语系统中,每个单词的绝对频率并不是一样的。有的单词经常使用,叫做高频词,有的单词不常使用,叫做低频词。随着术语条目的增加,高频词的数目一般来说也相应地增加,而新词出现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这时,尽管术语的条数还继续增加,不同单词总数增加的速率却越来越小,而高频词则反复地出现。在术语数T与不同单词总数W之间,存在着如下的函数关系:W=Φ(T)这种函数关系可粗略地用下图表示:术语系统的高频词越多,则由这些高频词构成的术语也越多,单词构成术语的这种能力,叫做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就是在一个术语系统中运行单词的总数R被不同单词数W来除所得商。单词的术语构成频度用F表示。这样,我们有下面的公式:F=R/W…………………………………………………(2)F的单位是“次”。事实上,因为R的单位是“词次”,W的单位是“词”,所以F的单位就是“词次/词”,它恰恰等于“次”。F的值不能小于1,即F≥1;对于同一个术语系统来说,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F不能小于术语系统的经济指数E,即E≤F,因为我们总是有T≤R。在我们设计的“数据处理中文术语数据库”GLOT-C中,1510条术语的运行单词总数为3216个,而构成这1510条术语的不同单词总数为858个,即R=3216,W=858,这样,我们有:F=R/W=3216/858=3.75这说明,当GLOT-C系统的术语数为1510条时,其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为3.75,也就是说,平均每个单词可以出现3 75次。因此,这个值也可以代表这些单词构成术语的平均频率。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也受到术语系统中术语数的影响。在GLOT-C术语数据库中,当术语数为500条时(T=500),单词的频率表如下:在这种情况下, W=Σ ν=342并且 R=Σ ρ=987因此 F=R/W=987/342=2.89当系统中的术语数为1000条(T=1000)时,单词的频率表如下:在这种情况下 W=Σ ν=588并且 R=Σ ρ=2072因此 F=R/W=2072/588=3.52当系统的术语数为1510条(T=1510)时,单词的频率表如下:在这种情况下, W=Σ ν=858并且 R=Σ ρ=3216因此 F=R/W=3216/858=3.75我们可得到如下的表:从表中可看出,随着系统中术语数的增加,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也相应地增加,图示如下:在上图中,虚线表示系统的经济指数E的变化情况,实线表示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F的变化情况,如果术语数T相同,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F的值不小于系统的经济指数E的值,即F≥E。仅当术语数T=1,系统中只有一个单词时,F等于E,在其它场合,F永远大于E。从上面三个频率表中还可看出,随着单词绝对频率α的增加,具有同一绝对频率的不同的单词的数目ν相应地减小,这种关系可用下图来描述;这说明,在一个术语系统中,高频词只占了不同单词总数的一小部分,而它们却能构成大量的术语。例如,在“数据处理中文术语数据库GLOT-C中当术语数T为1510条时,绝对频率大于10的高频词只有62个,而它们的出现次数却是1342词次,由这些高频词构成的运行词总数占了全部的运行词总数的41 4%。术语系统中的高频词越多,则该系统中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也就越高。三、术语的平均长度包含在术语中的单词数,叫做术语的长度。在一个术语系统中,术语的最小长度为1单词型术语的长度永远等于1,每个单词型术语只能包含一个单词。例如,“程序”这个单词型术语的长度为1。词组型术语的长度永远大于1。例如,“程序/设计”这个词组型术语的长度为2,“数字/字符/子集”这个词组型术语的长度为3,“条件/控制/转移/指令”这个词组型术语的长度为4,“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这个词组型术语的长度为5,……等等。从术语经济原则的观点看来,术语的长度太长,不便于使用和记忆,因而,我们有必要研究术语的长度问题。从术语系统的整体来看,还应该研究术语的平均长度。在一个术语系统中,术语的平均长度就是运行单词总数R被术语数T来除所得的商。术语的平均长度用L表示。计算公式为:L=R/TL的单位是“词次/条”,读为“每条多少词次”。L的值永远不小于1,即L≥1,在每一个术语都只由一个单词构成的术语系统中,L=1,在其它场合,L>1。在我们设计的“数据处理中文术语数据库”GLOT-C中,R=3216,T=1510,所以,该系统的术语平均长度为:L=R/T=3216/1510=2。130这意味着,在GLOT-C中,当术语数等于1510条时,平均每条术语由2 130个单词构成,即每条术语中含有2.130词次。随着术语系统中术语数的增加,术语的平均长度也有增加的趋势。在GLOT-C系统中,当术语数为500条时,术语的平均长度为1.974词次/条;当术语数为1000条时,术语得平均长度为2.072词次/条;当术语数为1510条时,术语的平均长度为2.130词次/条。当然,术语的平均长度不能太长,每个术语系统都能在其运行过程中,不断地把术语的平均长度调节到最佳值。在这个调节的过程中,某些太长的术语被淘汰了,某些较短的术语变长了,这样,术语的平均长度就可以保持相对的稳定。四、术语构成的经济律——FEL公式前面我们讨论了术语构成的三个主要概念:术语系统的经济指数E、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F和术语的平均长度L。现在我们进一步研究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仔细观察GLOT-C术语数据库的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发现:术语系统的经济指数E与术语的平均长度L的乘积与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之值是近似地相等的。实验数据如下:当T=500时,我们有E×L=2.88304,而这时F=2.89;当T=1000时,我们有E×L=3.52140,而这时F=3.52;当T=1510时,我们有E×L=3.74880,而这时F=3.75。可以看出,E×L之值与F之值几乎是相等的。根据这些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在E、F和L之间建立如下的数学关系:或者 E×L=F F=EL事实上,由于 E=T/W (1)以及 F=R/ W (2)(2)÷(1)得到 F/E=R/T (3)根据术语平均长度的定义,我们有 L=R/T (4)比较(3)与(4),可以得到: F/E=L因此,可有 F=EL这就是上面的FEL公式。由此,我们可以作出结论:在一个术语系统中,术语系统的经济指数E与术语的平均长度L的乘积恰恰等于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F之值。我们把这个规律,叫做“术语形成的经济律”。从FEL公式,我们还可得到如下的推论:1、在一个术语系统中,当术语的平均长度L一定时,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F与术语系统的经济指数E成正比。术语系统的经济指数越高,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也越高。这时,FEL公式变为:F=k1Ek1是一个常数。这说明,为了提高术语系统的经济指数,应该增加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使得每个单词能构成更多的术语。2、在一个术语系统中,当系统的经济指数E一定时,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F与术语的平均长度L成正比。术语的平均长度越长,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越高。这时,FEL公式变为:F=k2Lk2是一个常数。这说明,为了提高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必须增加术语的平均长度,因为系统的经济指数是一定的,每个单词只能被包含到有限数目的术语之中,所以,只有增加术语的平均长度。3、在一个术语系统中,当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F一定时,系统的经济指数E与术语的平均长度L成反比。系统的经济指数的增加将会引起术语平均长度的缩小,而系统的经济指数的减少将会引起术语平均长度的增长。这时,FEL公式变为:EL=k3k3是一个常数。这说明,在不改变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的条件下,如果我们想提高术语系统的经济指数使得每个单词能够构成更多的术语,那么,我们只好从原有的术语中,抽出一些单词来构成新的术语,这样,术语的平均长度就缩短了。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运行单词总数是不变的,我们必须从原有的术语中,一般是从较长的术语中,抽出一部分单词来造成新的术语,而这将引起术语数目的增加。其结果,术语系统的某些术语中所包含的单词数可能会减少,而新术语的长度不可能太长,因而系统中术语的平均长度就缩短了。由此可见,FEL公式反映了术语系统的经济指数、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以及术语的平均长度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这个公式是支配着术语的形成和变化的一个经济规律。从FEL公式,我们可得到:E=F/L由此我们可知,提高术语系统的经济指数的方法有两个:1、在不改变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的条件下,缩短术语的平均长度;2、在不改变术语的平均长度的条件下,提高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一般地说,在一个术语系统中,最好不要过大的改变术语的平均长度,术语的平均长度改变过大,往往会使术语系统改变到人们难以辨认的程度。由于这个原因,我们最好不要使用缩短术语平均长度的方法来提高术语系统的经济指数。看来,提高术语系统的经济指数的最好方法,还是在尽量不过大地改变术语的平均长度的前提下,增加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这样,在术语形成的过程中,将会产生大量的词组型术语,使得词组型术语的数量大大地超过单词型术语的数量,而成为术语系统中的大多数。在我们设计的“数据处理中文术语数据库”GLOT-C中,词组型术语占了75.17%。这个事实,正是术港形成的经济律作用的结果。而术语形成的经济律又是洪堡德提出的“语言是有限手段的无限运用”这一普遍假设在现代术语学中的实际体现和科学证明。  相似文献   

12.
我们在《汉语单词型术语的结构》(见本刊2004年第1期)一文中讨论的内容仅仅限于汉语中的单词型术语。然而,在一个术语系统中,绝大多数的术语都是词组型术语。我1986年在德国夫琅禾费研究院研制的“英汉数据处理术语数据库”GLOT-C中,词组型术语的比例占了75.17%。在其他的术语数据库中,也有同样的情况。为什么词组型术语会成为术语系统中全部术语的大多数呢?这是由“术语形成的经济律”造成的。因为每当出现新的概念的时候,人们往往不是重新造一个新的单词型术语来表示它,而是把原有的单词型术语结合起来,构成词组型术语来表示它。这样,虽然新的概念源源不断地出现,但是,术语系统可以在保持原来的单词型术语的数量基本不变的前提下,把原有的单词型术语结合起来表达新的概念,从而保证术语系统的经济性,这就使得在一个术语系统中,词组型术语的数量占压倒的优势。正因为词组型术语占术语系统的大多数,在我们研究汉语单词型的结构的同时,还有必要研究汉语词组型术语的结构。1.词组型术语的构成方式汉语的词组型术语是由汉语的词组构成,因此,我们首先要研究汉语中词组的构成规律。了解了汉语词组的结构,也就可以了解词组型术语的结构。词组是由词和词组合而成的。汉语词组的构成方式主要有以下6种,它们同时也就是汉语词组型术语的构成方式,下面的例子主要是关于数据处理的词组型术语:①联合结构:词组中的两个词是并列的,形成一种并列关系。例如,字母/数字,输出/输入。②偏正结构:词组中的两个词,前一个是修饰语,后一个是中心语,形成一种偏正关系。例如,数据/媒体,一元/算子,对称/误差,多重/穿孔,实时/运算。③述宾结构:词组中的两个词,前一个是述语,后一个是宾语,形成一种述语对宾语的支配关系。例如,编制/程序,转移/指令,改变/转储,控制/操作,归并/排序。④述补结构:词组中的两个词,前一个是述语,后一个是补语,形成一种补充关系。例如,解释/清楚,读/出。述补结构的术语很少。⑤主谓结构:词组中的两个词,前一个是主语,后一个是谓语,形成一种陈述关系。例如,程序/检测,标记/读出,系统/测试,数据/处理,存储/分配。⑥重叠结构:词组中的两个词,后一个词是前一个词的重叠,形成一种重叠关系。例如,研究/研究,调试/调试,试验/试验。音译式和音译意译式的术语几乎都是单词型术语,很少有词组型的术语,这里不再讨论。2.汉语中语素、词和词组的界线黏附语素不能独立使用,不是词,自由语素可以独立使用,所以,自由语素同时又是单纯词。从语素的角度看,它是自由语素,从词的角度看,它是单纯词。观察的角度不一样,名称不同,实质则是一样的。在语素与词这两个集合之间,有一个交集 (intersection),这个交集就是自由语素,如果从词的角度看,它们又可以叫做单纯词。由此可见,语素和词之间的界限基本上是可以区分清楚的,黏附语素绝不可能是词,合成词也不可能是单个的语素,语素和词之间的交集,从语素的角度看是自由语素,从词的角度看是单纯词。然而,合成词和词组之间的界限就不是那么容易区分清楚了。从前面所举的例子可以看出,合成词的构成方式与词组的构成方式有许多一致的地方。可列表比较如下:合成词的构成方式与词组的构成方式的这种一致性,使得汉语的语法规则易学易记,对汉语的学习是有好处的,可是,这种一致性也往往导致合成词与词组的界限不甚分明,使我们难于判断一个结构究竟是合成词还是词组。如果一个结构由两个黏附语素构成,必定是合成词,不可能是词组。例如,“劳”是黏附语素,“损” 也是黏附语素,它们结合而成的“劳损” 必是合成词,不可能是词组。如果一个结构由一个黏附语素和一个自由语素构成,必定是合成词,不可能是词组。例如,“劳” 是黏附语素,“动” 是自由语素,他们结合而成的“劳动”必定是合成词,不可能是词组。含有前缀的“老师”,“老虎” 等结构,也必定是合成词,不可能是词组,因为前缀是黏附语素。含有后缀的结构“桌子”,“作者”,“忽然”,也必定是合成词,不可能是词组,因为后缀是黏附语素。但是,如果一个结构由两个自由语素组成,问题就比较复杂。如果组成结构的两个自由语素都是双音节语素或多音节语素,那么,它们必定是词组,不是合成词。例如,“模糊” 是双音节自由语素,“逻辑” 也是双音节自由语素,由它们构成的“模糊逻辑” 必定是词组,不是合成词。如果组成结构的两个自由语素,一个是双音节语素,一个是单音节语素,那么,就不容易判定这个结构是合成词还是词组。例如,“机器” 是双音节自由语素,“人” 是单音节自由语素,由它们结合而成的“机器人” ,有人认为应该是合成词,因为它表示一个整体概念。但是,“调” 是单音节自由语素,“程序” 是双音节自由语素,由它们构成的“调程序” 却很难认为是一个合成词,有许多人认为它是一个述宾结构的词组。可见,当构成结构的两个自由语素中,有一个单音节语素,就可能使合成词和词组的界限变得模糊起来,难于判定。如果构成结构的两个自由语素都是单音节语素,那么,合成词和词组的界限就更加模糊,更加难于判定。例如,当单音节自由语素“大” 与另外的单音节自由语素“会,军,陆,脑,好,红”组成“大会,大军,大陆,大脑”时,有人会认为前后语素之间结合得很紧密,应该是合成词。但是,当“大”与另外的单音节自由语素 “鱼,河,船” 组成“大鱼,大河,大船”时,可能就会有人觉得前后语素之间结合得不很紧密,它们不太像合成词,而似乎应该是词组了。又如,表示陈述关系的结构“洗澡,鞠躬,游泳,理发”,看来似乎是合成词。可是,有时,其中的语素可以分离开来:洗澡——洗了一次澡鞠躬——鞠了一个躬游泳——游了一次泳理发——理了一次发这时,它们似乎又不像是合成词。究竟是合成词还是词组,难于判定。我们可以把语素、词和词组的区别进行比较:从这个表中可以看出:①任何一个结构单元,可以根据“是否有意义”,“是否为最小单位”,“能否独立运用”,“包含语素数”,“包含单词数”等 5 个性质来鉴别。这5个性质之间的关系是逻辑上的合取关系 (∧),也就是说,每一个结构单元,要同时根据这5个性质来鉴别,如果仅仅根据其中的某一个性质或者某几个性质,是不可能鉴别清楚的。②自由语素与单纯词的性质完全一样,它们在实质上是一个东西。③合成词与词组的前面4个性质都相同,只有最后一个性质(即“包含单词数”)不同,合成词只包含一个单词,而词组则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词;可是,由于自由语素同时又可以看成单纯词,因此,当合成词由两个自由语素组成时,也可以把它看成是由两个单纯词组成的,这样,合成词就变成词组了。可见,从理论上说,合成词与词组的分界问题并没有解决,因此,单词型术语中的合成词与词组型术语的分界问题也没有解决。这种理论上的缺陷,必然会在汉语术语数据库的开发的实践中,引起种种的矛盾和困难。特别是当我们用计算机自动处理术语数据的时候,常常使我们处于进退维谷的境地。由于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术语的数量与日俱增,如何从真实的科学技术文献中自动地抽取术语,成为一个重要而迫切的问题。而要从真实文本中自动抽取术语,就必须对科学技术文献的文本进行自动切分,找出词与词之间的界限,这样的技术,叫做汉语文本的自动切分(automatic segmentation)。显而易见,在汉语文本的自动切分中,必须首先鉴别文本中的合成词与词组,词组需要切分,而合成词则不需要切分。合成词与词组的分界问题解决不好,将会给文本的自动切分带来巨大的困难。我们在术语的研究中,应该注意这个问题,研究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这是现代术语学研究的一个难点。3.多个单词组成的词组型术语上面列举的词组型术语只包含两个单词,还有包含两个以上单词的词组型术语,这些词组型术语的结构就复杂得多了。有的词组型术语是由3个单词构成的。例如,“控制/转移/指令”,“字母/编码/字符集”,“大/容量/存储器”,“面向/对象/语言”,“自动/数据/处理”,“直接/插入/子程序”,“抽点/打印/程序”。“多数/决定/运算”,“条件/隐含/运算”,“二进制/布尔/运算”。有的词组型术语是由4个单词构成的。例如,“字母/数字/字符/子集”,“字母/数字/编码/字符集”,“连续/顺序/计算/装置”,“组/传输/结束/字符”,“二五/混合/进制/码”,“基数/减/一/补码”,“每位/一/芯/存储器”,“自动/送/卡/穿孔机”。此外还有由更多的单词构成的词组型术语,就不再一一列举了。这样复杂的词组型术语需要采用现代语言学的原理和方法来进行分析,把它们的结构表示为树形图(tree graph),从而揭示其中隐含的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使我们对于它们的结构获得比较清楚的认识。目前,采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在大规模的真实语料库中自动地提取术语(包括单词型术语和词组型术语),并进一步提取在术语中蕴藏着的语言知识和科学知识,已经成为自动知识挖掘(automatic knowledge mining)和自动知识获取(automatic knowledge extract)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在这样的研究中,如何自动地分析词组型术语的结构,如何辨别词组型术语的几何歧义,是正确地进行知识获取的重要手段。我们希望我国的术语学研究能够关心这些问题,把术语学研究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结合起来。注释: *冯志伟教授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  相似文献   

13.
Meridianal parts(MP)一词在现代航海科学中占有重要位置,特别是在现代航海技术的发展上有广泛的用途。例如,在电子计算机航法中(calculator navigation),或电子海图(electronic chart)的设计中,作为基本的数学模型就是建立在这一科学概念之上的。然而这一科学概念的汉语译名却十分混乱。译名多达五六个:如“纬度渐长率”[1]、“渐长纬度”[2]、“子午线渐长率”[3]、或“渐长纬度率”、“经线弧长”[4]、“墨卡托海图上经度一分的弧长”[5]。其中在航海界最常用的是前两个名词,且长期争论未能统一。现在应借助审定航海科学名词之机,通过科学论证、相互协商、予以概念确切规范的汉语名称是十分必要的。我以为衡量一个译名是否准确规范,必须符合以下三个原则:1.要能正确反映这一科学概念的本质及其属性。一个科学名词术语通常具有鲜明确切的科学概念、严谨正确的科学定义。如果概念不统一、定义各异、或对这一概念的本质属性理解不同则命名就不能统一。上述六种命名,对这一科学概念的本质属性,可概括为两种学术观点:一个观点为“率论”,认为MP的本质属性是倍率、比率(ratio)或百分率(percentage)、如“纬度渐长率”,“子午线渐长率”或“渐长纬度率”等。另一种观点为“长度论”的观点,认为MP的本质属性,是“弧长”、“线长”等、如“渐长纬度”、“经线弧长”等。这两种观点那个观点正确反映该概念的本质属性呢?率论者的观点,据《航海表》对该词的解释:“表中所给纬度渐长率是墨卡托海图上1′赤道海里长度的倍数,也是以墨卡托海图上1′经度为单位的数值”[6]。根据“率”的一般概念,倍率、比率或百分率均为无名数,而MP的单位(赤道海里)则为名数。由之可见“率”的命名,在概念上是混乱的,在解释上是自相矛盾的。另一观点“长度论”,认为MP的本质属性是“弧长”,“渐长值”或“距离”。其值为名数,单位为赤道海里或图上经度1′的弧长。这种观点是否正确反映MP的本质属性呢?可参阅英、美、俄等国有关该词的定义:英国为“Length of any parts of an extended meridian”[7];美国是“The length of the arc of a meridian”[8];原苏联为“Рассмолнне на церкомрекой карме”[9],其本质属性均为“长度”或“距离”,而非“倍率”或“比率”。可见“长度论”的观点,基本反映了MP的概念本质属性的。致于这一概念的严格定义,可用数学公式表述如下。因为数学语言的表述是最精确科学的。墨卡托海投影原理图根据墨卡托海图的投影原理,如附图:假设地球为椭圆体,地心C与重心重合、R为赤道平均半径;φ为纬度,则:MP=R tan φ (1)若以赤道的1′弧长(即赤道海里)为单位则:式中M为子午线曲率半径,r为纬[度]圈半径。当φMP为有限增量时则:MP=dMP;sinφ=dφ将其代入(1)式,并求其定积分得:因为:式中:α为地球椭圆体长半轴;e为地球偏心率。将上述值代入(2)式,展开并整理即可求出MP公式:将上式乘以(N为任意数,其商为常数,C=2.302585093),即将自然对数式转换为常用对数式:上式(2)比较科学而又准确的描述了MP的基本概念和科学定义。其定义域0→φ。将其用文字表述,可定义为“在墨卡托海图上,渐长子午线由赤道(φ=0)至某纬圈的长度,以赤道海里为单位,称为渐长纬度,符号为“MP”。这是根据纬度的涵义:“Angular distance from Equator. Measured by arc of meridian intercepted by Equator and paralle of latitude”[10]。既然在地球上子午线的弧长称之为纬度,则在墨卡托海图上,渐长子午线的长度称之为“渐长纬度”也就是顺理成章无可非议的了。2.科学译名应符合汉语构词的基本规律和特点。这是衡量译名是否确切的又一原则。某些汉语词汇具有相关性或对称性的特点。譬如“率”的相关词:利率与利息、变化率与变化量、渐长率与渐长量等等,这些相关词往往存在着某种数字的相关性。如果将MP命名为“××渐长率”则其相关词“××渐长值”将是不可思议的。如果将MP命名为“渐长纬度”则其相关词“渐长纬度率”则可定义为:“在墨卡托海图上某纬度(φ)的1′弧长与赤道1′(或图上经度1′)弧长之比”,其值约等于纬度的正割(secφ)。其准确度为±0′.01。可通过《航海表》表Ⅲ-3计算出纬度1′的弧长,加以对比如下:渐长纬度率secφ,在理论上表述了“在墨卡托海图上,纬度的1′弧长,随纬度的增加而渐长,其渐长值等于secφ。在航海实践中,secφ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在海图作业中,为什么要求在纬度圈附近量取“距离”或“长度”;也是天文定位中,作图法求纬度差的理论依据。3.译名要遵循“副科服从主科,主科尊重副科的原则”。航海是一门多学科综合性应用的学科。地文航海是《测量学》的应用学科,《测量学》上已定名MP为“渐长纬度”,如果没有概念上的错误、则“纬度渐长率”就应该加以正名,改为“渐长纬度”。这就是结论。如果将定义域改为某一给定纬圈至另一给定纬圈间渐长子午线弧长,则此渐长子午线可称为该两纬度间的渐长纬度差,符号DMP。则原用的“纬度渐长率差”则应改正为“渐长纬度差”。注释〔1〕“纬度渐长率”见台湾《航海航业专科大词典》,台湾五洲图书出版社,1984年。〔2〕“渐长纬度”参阅日本四之宫博编(英和航海用语辞典》新订版,成山堂书店,昭和58年。〔3〕“子午线渐长率”参阅《综合英汉大词典》,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4〕“经线弧长”参阅《英汉科技大词库》、《英汉现代科技大词典》、《新编英汉科技大词典》等,科学出版社。〔5〕“墨卡托海图上经度一分弧长”,参阅《英汉辞海》,国防工业出版社,1987年。〔6〕《航海表》,海司航保部,1962年,书号B101。〔7〕C.W.T Layton, Dictionary of Nautical Words and Terms, Revised by Peter Clissold 1982.〔8〕Bruvditch, American Practical Navigator ‘Glossary of Marine Navigation’ 1981 Defense Mopping Agency Hydrographic Topographic Center.〔9〕в.х.Кузнецо, “навигация”, издатепьство морской транспорт, 1956.〔10〕A.S.Hornby, The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 with Chinese Transl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0.  相似文献   

14.
陈国治编审、教授是生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生理学报》编委办公室主任。参考文献1.《中山自然科学大辞典》第十册生理学.主编:叶曙.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2.《中山自然科学大辞典》第七册生物学.主编:李亮恭.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1.中华龙鸟(Sinosauropteryx)2.原始祖鸟(Protarchaeopteryx)3.尾羽鸟(Caudipteryx)4.孔子鸟(Confuciusornis)5.长城鸟(Changchengornis)(化石产自辽宁北票晚侏罗世地层中,线条比例尺均为5cm)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等差是等差数列最核心的本质特征。高阶等差数列(或称n阶等差数列)是等差数列的普遍形式,一阶等差数列是n阶等差数列当n=1时的特例。研究表明,高阶等差数列的差分性质在经济计量领域有明确的体现。例如,单整序列数据I(n)的差分性质即与n阶等差数列密切相关。遗憾的是,以往所见关于等差数列的讨论,大多围绕其一阶情况展开。有些常见的关于等差数列的定义也仅仅适用于一阶条件的假定,不能确切描述等差数列的高阶(二阶及以上)情况。为了适应经济计量研究与实践的发展,有必要重新研讨关于等差数列术语的定义问题。本文尝试提出高阶等差数列“隐蔽公差”的概念,同时给出n阶等差数列的形式表达以及n阶等差数列公差与其相对应一阶等差数列公差的换算关系式D=dnn!,其目的在于放宽约束条件,给出能够涵盖n阶等差数列情况、具有普适性的术语定义。高阶等差数列的差分性质在经济计量领域有明确的体现。例如,单整序列数据I(n)的差分性质即与n阶等差数列密切相关。对于单整序列数据来说,即使原变量数列不服从正态分布,经过数次差分之后也会“剔除掉某种固有的规律”而使数列趋于正态分布。事实上,差分剔除掉的这种“固有的规律性”即是n阶等差数列的主要成分,而所谓“经过数次差分”的次数,就是高阶等差数列的阶次n[1]。一、关于等差数列术语的定义和描述以往关于等差数列的讨论,大多围绕其一阶情况展开。目前常见的关于等差数列的定义(例如《辞海》乃至《数学辞海》当中的解释)也仅仅适用于一阶条件的假定,不能涵盖等差数列的高阶(二阶以上)情况。为了适应经济计量研究与实践的发展,有必要重新提起关于“等差数列”术语的定义问题。本文提出关于等差数列的一个术语:隐蔽公差,并以此为线索展开讨论。本文讨论的数列,仅限于单调递增的正整数序列。作为这些讨论的背景,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等差数列”,以及“n阶等差数列”。顾名思义,等差数列应该是数列的一种。那么什么是数列呢?数列(定义1.0):序贯之数,谓之数列。一组数按第一个、第二个等等排下去就成为数列。其中第一数称为第一项,第二数称为第二项等等。当项数是有限时称为“有限数列”,否则称为“无限数列”。例如,1,10,100,1000,10 000,...和-1/2,-1/3,-1/4,...都是无限数列。经济研究当中涉及的数列大多是有限数列,但若以经济发展的延续论,这些数列则将体现出无限数列的性质。等差数列(定义1.1*):据《辞海》,若有数列从第二项开始,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均为常数d,则称该数列为“等差数列”,d,称为“公差”,等差数列的一般形式可以写成a,a+d,...,a+nd,...的形式。任一等差数列的前n项的和为n(首项+末项)/2。例如,自然数列1,2,...,n,...是等差数列,它的前n项之和为n(n+1)/2。显然,所谓“等差数列”的“等差”,就表现在它们具有常数公差d,通常讨论的等差数列为按照从小到大顺序排列的整数序列,故d为大于0的整数。公差(定义1.1.1*):根据《辞海》和《数学辞海》[2]的解释,在以“等差数列”为背景的讨论中,“公差”指的是“等差数列中相邻两项的差”。但是严格说来,这个定义不确切,或者说是不完全的。事实上,等差数列是有阶次的,例如数列1,2,3,4,5,6,...是一阶等差数列,其公差等于(2-1)=(3-2)=(4-3)=...=1;将一阶等差数列中的各个元素平方,则得到1,4,9,16,25,36,...,这是一个二阶等差数列。服从术语层次概念,二阶等差数列当然也是等差数列。但是(4-1)=3,(9-4)=5,(16-9)=7,(25-16)=9,(36-15)=11,...,也就是说,这个数列“相邻两项的差”不相等。这与前文所引“等差数列(定义1.1*)”存在冲突。在严格的意义上,对“公差”这个术语来说,应该是“一阶公差”的简称,其确切的定义表达应该是:(定义1.1.1)“一阶等差数列中相邻两项的差”。二、隐蔽公差和N阶等差数列的形式表达同样,上述所引工具书中关于“等差数列”的定义,实际上也是仅仅针对“一阶等差数列”而言。在高阶情况下,即当n大于1时,等差数列前n项之和的计算公式与一阶情况下的计算方法有所不同。如果按照前述所引关于“等差数列”的定义(定义1.1*),则相当于拒绝承认“高阶等差数列”是“等差数列”,因为根据高阶(二阶以上)等差数列的直观表现,其相邻两项的差并不相等。但是,二阶等差数列经过一次“差分”运算,即以数列的后项减去前面一项,可以得到一个一阶等差数列,这个一阶等差数列具有常数公差。我们称这个“公差”为二阶等差数列的“隐蔽公差”。以最常见的自然数列为例,该数列是具有公差d=1的一阶等差数列,记作{A1(d)},其中d=1,紧随字母A之后的上标数字表示该数列的阶次。对应地,将该数列中各项元素分别做平方运算,则构成一个二阶等差数列,{A2(D)}。定义D为这个数列的“公差”。如是,则分别有:{A1(d)}=1,2,3,4,5,6,7,8,9,… (1.1){A2(D)}=12,22,32,42,52,62,72,82,92,… =1,4,9,16,25,36,49,64,81,… (1.2)数列{A2(D)}没有明显可见的“公差”。但若对其施行一次差分,则得到:{A2-1(D)}=3,5,7,9,11,13,15,17,… (1.3)这是一个一阶等差数列,其公差等于2。对于这个经过一次差分得到的新数列,我们将其记作{A2-1(D)},其中紧随字母A之后的上标算式(2-1)表示对二阶等差数列进行了一次差分。观察{A2-1(D)},显然D=2,这就是高阶等差数列的“公差”,虽然这个公差不能从高阶等差数列的原始形态中直接观察得到,但它却是肯定存在的,由此我们称其为“隐蔽公差”。高阶等差数列具有数值确定的“隐蔽公差”。若非如此,便不能称呼这个数列为“等差数列”。仿照上述方法,继续再对{A2-1(D)}进行一次差分,则可以得到{A2-2(D)},这是一个所有元素都等于D=2的0阶“等差数列”。可以把这种情况看作是n阶等差数列的特例。对于{A2-3(D)}而言,数列当中所有元素皆为0,是更为极端的特例。不失一般性,我们给出关于“隐蔽公差”的定义以及适合所有阶次等差数列的形式表达。隐蔽公差(定义1.1.2):在等差数列中,需要经过一次以上差分运算才能观察得到的高阶等差数列的公差称为“隐蔽公差”,记作D。高阶等差数列具有数值确定的隐蔽公差。等差数列的形式表达(定义1.1.3):对于阶次为N,公差为G的等差数列A,记作{AN(G)},其中上标N可以是数字、算式或字母符号;G是等差数列的广义公差。高阶(二阶以上)等差数列的隐蔽公差D和一阶等差数列的公差d(可以对称为显见公差)统称为等差数列的广义公差。三、 等差数列与算术级数的概念比较为了继续以下的讨论,需要简单回顾关于初等级数当中算术级数的概念并与等差数列的概念加以对照[1]。一般来说,初等级数包括算术级数(也称等差级数)和几何级数(也称等比级数)。所谓等差数列,是一组数据按照一定(等差)规律依次排列的形式。这种形式类似于数学定义的等差级数,亦即算术级数,但是数列与级数二者所关心的具体侧面有所不同。数学定义的等差级数系指一和,即数列当中所有相关数项的加总值,而关于等差数列的研究似乎更关注数列各元素之间的关系,甚至不同阶次数列间数据变换的内在联系。如果考虑等差数列“前n项的和”,则与算术级数的关注点近似相同。通常意义上数列研究的对象是确切的数量关系,而不考虑随机变量的影响。经济计量学研究涉及的数据序列则表现为常规等差数列与随机变量的叠加,甚至等差数列的公差也可能存在随机扰动。例如,从1到100的自然数的和是一阶算术级数,其首项a=1,末项z=100,公差d=1,这个算术级数的值S=1+2+…+100=5050。显然,自然数构成公差为d=1的等差数列。相对应的,所有自然数的平方构成另一数列,这个数列的元素分别为12,22,32,42,52,…,即1,4,9,16,25,…,我们称其为2阶等差数列。同理,所有自然数的立方构成另一高阶等差数列,这个数列的元素分别为13,23,33,43,53,…,即1,8,27,64,125,…,我们称其为3阶等差数列。余此类推。等差数列的元素中可以含有截距因素。为简化起见,在本文的讨论中假定各数列元素的截距为0。记一阶等差数列为{A1(d)},d>0,其中包含数列元素ai,i=1,2,3,…,I。记2阶等差数列为{A2(D)},D>0,其中包含数列元素,i=1,2,3,…,I。记3阶等差数列为{A3(D)},D>0,其中包含数列元素,i=1,2,3,…,I。一般地,记n阶等差数列为{An(D)},D>0,其中包含数列元素,i=1,2,3,…,I。在这些记述中,D均为隐蔽公差,需要通过对数列内各相邻元素进行n-1次差分后得到。在n次及n次以上的差分过程中,各次所得之差均为0。四、隐蔽公差与对应一阶等差数列公差的关系高阶等差数列(或n阶等差数列)是等差数列的普遍形式,一阶等差数列是n阶等差数列当n=1时的特例。一阶等差数列具有常数公差d。对n阶等差数列而言,各相邻项的差乍看起来并不相等,只在第n-1次差分(后项减去前项)时才是常数。定义这个常数为n阶等差数列的公差,记作D。由于n阶等差数列的公差D不能从原数列中直接观察得出,故称其为隐蔽公差。高阶等差数列之“等差”即源于此。高阶等差数列的公差虽然“隐蔽”却是“确定的”。对n阶等差数列进行差分,其过程产生的结果即为n-1阶数列。称为“对等差数列的降阶运算”。按照上述定义,一阶等差数列记作{A1(d)} 。当公差d=0时,{A1(d)}退化成为{A0(0)},即所有元素相等的0阶数列。如果对应于数列{A0(0)}当中的每一元素ai=a分别加上随机误差项εt,则数列可表为截距水平在a的随机过程。这是一个I(0)即0阶单整过程。如前所述,对于{A1(d)},d>0,若取数列当中各元素ai(ai=ai-1+d)之平方构成另一数列,即可得到一个2阶等差数列。记作{A2(D)}。陈列{A2(D)}可知,直观上这个数列已经不再是等差数列。即ai-ai-1≠ai+1-ai。但是,对{A2(D)}进行一次差分得到的新数列{A2-1(D)},则是公差为D的1阶等差数列。n阶等差数列的隐蔽公差D是与其相对应的一阶等差数列公差d和数列阶次n的函数,即D=f(d,n)。此时满足关系D=dnn!。其中:D为n阶等差数列的公差(当n>1时即为隐蔽公差);d是与该n阶等差数列相对应的一阶等差数列的公差[4]。按照这个公式可以求出,对应于自然数列(公差d=1)的2阶等差数列和3阶等差数列的隐蔽公差D分别是D=122!=2和D=133!=6。同理,对应于公差d=2的数列(例如奇数数列或偶数数列)的2阶等差数列和3阶等差数列的隐蔽公差分别是D=222!=8和D=233!=48。总之,“等差”是等差数列最核心的本质特征。所谓等差数列,必有“等差”存在。对阶次n>1的等差数列而言,非经运算不能见其等差。因此,在高阶情况下,数列之等差是隐蔽行为。阶次越高,其公差隐蔽越深。另一方面,这个公差虽则隐蔽,却有明确的数值,并与与其相对应的一阶等差数列公差存在有稳定的换算关系。人们把“高阶算术数列”称为“高阶等差数列”,即是对其本质特征的宣言。  相似文献   

16.
17.
重名,即指同名异方;异名,指一方多名;无名,即没有正式方名。在大量的中药方剂中,重名、异名相当普遍;大量的方书中,还有大约百分之几到百分之九十左右不等的方剂无名。方剂整理和方剂名词审定都有困难,应该引起重视。中药方剂的数目没有准确的统计,仅《太平圣惠方》就接近2万、《普济方》就超过6万,浩如烟海的历代方书中,方剂数目总计又何止几万?总有一天,科学整理这成千上万的方剂,要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方剂整理是历史的必然的任务。毫无疑问,这项工作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其中,关键是方剂名称问题。方剂名称也是当前中医药名词审定的难题,特别是中药方剂的重名、异名和无名问题大量存在,是方剂定名、整理的首要难点。试加论证,就教于方家。一、重名问题重名,即指:同名异方。若干个不同组成的方剂具有相同的方名。同名方往往没有标志,无法及时检索。这个问题在一般情况下,略加注意,或加注文献出处,标注药味数目、功能主治,一般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但方剂整理、名词审定则无从下手,在各种各样的大量重名方中,没有理由只选定某一方名为正名。其他的重名又如何处理?这有一点像汉族人的姓名,面对着多个重姓重名,我们没法判定哪一个人有资格叫此姓此名,其他人都不能叫。举例而言:麻黄汤是《伤寒论》名方,但从《备急千金要方》起,就不断有组成不同、功能主治各异的麻黄汤出现。仅《圣济总录》诸风门中就有麻黄汤15个,都不同于《伤寒论》麻黄汤的组成;《普济方》中,名麻黄汤的有96个,其组成药味如表1:显然,这96个麻黄汤不可能都是《伤寒论》麻黄汤。没有理由限定只有《伤寒论》方才能称为麻黄汤,其余诸方都要重新命名。《太平圣惠方》[1]、《圣济总录》[2]、《普济方》[3]、《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4]都有功能各异的,仅由单味麻黄组成的麻黄汤。《普济方》[5]的17味药麻黄汤是转引《备急千金要方》(原无方名)治脚气病方,也不是《伤寒论》方。《普济方》第426卷中有9个麻黄汤;19卷中有4个麻黄汤;另3个卷各有3个麻黄汤;14个卷中各有两个麻黄汤。同样,在《太平圣惠方》中可以找到153个称为人参散的处方、113个称为羚羊角散的处方、68个称为麻黄散的处方。这些同名方不可能都是相同组成的。也不可能平均分散在各卷中,同一文献中有这么多重名方,照一般习惯,标注文献出处或药味数,也是无法区别的。实际上,即使药味数目相同,也未必就是同一处方。以当归补血汤为例:大家熟知的当归补血汤是黄芪、当归两味药组成。然而,无从硬性规定,只有黄芪、当归两味药组成的方剂才可称为当归补血汤。在不同文献中,有78个称为当归补血汤的处方,其中有15方不是两味药组成。尽管63方是黄芪、当归两味药组成,但有10种不同的配伍比率,如表2:看来配伍比率也不能限定为当归补血汤的条件。组成多于两味药的15个当归补血汤处方中,《医学心悟》方是黄芪、当归更加大枣[6],《辨证录》方,黄芪、当归另有熟地[7],《医学摘粹》方,黄芪、当归加鹿茸[8],《鲁府禁方》方是黄芪、当归加红花、独活[9],《医理真传》方黄芪、当归加鹿茸、麦芽、黑姜、炙草等[10]。除这5方可以看作是原方加味外,其余10方中都只有当归,没有黄芪(这10方中只有《原机启微》方[11]在《景岳全书》转引时改称:原机当归补血汤[12])。都不能说是两味方当归补血汤的加味。可见,也不是称为当归补血汤的必然有黄芪、当归两味药。药味数目也不能限定是否可称为当归补血汤。二、异名问题异名,或称别名,即指:一方多名。以紫金锭为例,据《中医大辞典,方剂分册》:“原名太乙紫金丹,又名太乙紫金锭、紫金丹、太乙玉枢丹、太乙丹、玉枢丹、神仙追毒丸、神仙万病解毒丸、神仙解毒万病丸、万病解毒丸、万病解毒丹、解毒万病丹[13]。”共12个别名。《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22个各地处方中,列举了太乙紫金丹、太乙紫金锭、太乙玉枢丹、玉枢丹、万病解毒丹、太乙紫金片6个别名[14]。在方书中,可以找到多个具有异名的方剂。最常遇到的如八味丸、肾气丸的问题。据《中医大辞典·方剂分册》:八味丸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即肾气丸[15]。而肾气丸有三方:其一,即《金匮要略》方,又称八味丸、附子八味丸、八味肾气丸、八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桂附八味丸、桂附地黄丸;其二,《备急千金要方》卷19方,有三方:一、由19味药组成;二、《古今录验方》方,由17味药组成;三、由7味药组成;其三,《脉因证治》方,由4味药组成[16](《备急千金要方》卷19原有4个肾气丸方:一、19味药,附注《古今录验方》方,17味药;二、18味药;三、9味药,附注《千金翼方》方,10味药;四、7味药[17]。实际是6个处方)。《医方集解》称:桂附八味丸加车前、牛膝名肾气丸[18](即通常所说济生肾气丸,《济生方》原称加味肾气丸[19])。不仅有多个重名,还有多种异名。这样,肾气丸可以与八味丸互为异名,也可以不是。称作肾气丸的金匮肾气丸一名桂附八味丸、八味丸;而称作肾气丸的济生肾气丸则是10味药,又不能称为八味丸。这显示了复杂的相互关系。前面提到当归补血汤大多是由当归、黄芪两味药组成的,但如《圣济总录》治石痈久不差的黄芪当归散[20],《兰室秘藏》治劳倦所伤的黄芪当归汤[21]都是由当归、黄芪两味药组成的,却不称当归补血汤。可见在文献中,有的方剂即使由当归、黄芪两味药组成也并不是都叫当归补血汤,是否也可看作当归补血汤的异名?一般习惯以桂枝汤、小建中汤中的组方药味同,剂量比率不同,说明剂量比率在识别不同方剂时的重要性。然而《丹溪心法》由黄芪、防风、白术组成的玉屏风散[22],许多文献引用,三味药的比率则有多种多样:除按原书剂量比率依次为2:1:2的以外,在56个处方中最多的是1:1:2,26方;其次是3:1:1,8方;再次是1:1:1,6方。另外还有11种不同的配伍比率,其中,黄芪、防风、白术三味在方中都有剂量最多的比率。似乎配伍比率也不是是否玉屏风散的关键。早于《丹溪心法》的《病机气宜保命集》白术防风汤,同样是这三味药,以1:2:1比率配伍,也治自汗[23];比《丹溪心法》晚的《证治准绳》止汗的黄芪汤,三药以1:1:1比率配伍[24];治破伤风的白术黄芪汤,三药以3:1.5:2比率配伍[25]。这三方都由黄芪、防风、白术组成,配伍比率相近却未称玉屏风散,似乎也是玉屏风散的异名。上述当归补血汤和玉屏风散的情况,显示另外一类的方剂异名。和重名的情况相类,是否异名,哪一个是正名,都不好武断规定。《病机气宜保命集》(1186)比《丹溪心法》(1481)还早,白术防风汤名称出现得早于玉屏风散,但对于56个称为玉屏风散的方剂,似不能因为白术防风汤名称出现得早,一律改称白术防风汤,以此为正名,或重新命名。同样,也不能因为《圣济总录》(1118)早于《兰室秘藏》(1207),把63个当归补血汤都改称黄芪当归散。异名的存在有其历史渊源,而且大量出现,不可能也不应该在短时间内,弃而不用或重新命名。三、无名问题无名,即没有正式方名。在文献中,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只有主治或功能主治,或只记述疗效,随后给出处方,而没有方名;另一种是附于有正式方名处方之后的“又”或“又方”、“一方”。《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则集中总称为“单方”(实际在单方中有单味药的处方,也有多味药的处方,只是大多数没有方名)。无名方有时在其他文献中转引,另加新的方名。前引《普济方》[25]的17味药治脚气病麻黄汤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就无方名[26]。从《肘后方》起,许多方书中都可找到多少不等的无名方,表3列出9部方书的部分章节中的处方分类:注;①不包括针灸、按摩、祝由方及后世补入的附方。②肘后备急方,卷1。③备急千金要方,卷7:风毒等;卷8:诸风。④外台秘要,卷14、15:中国一诸风。⑤太平圣惠方,卷55:治黄疸诸方;卷56:治蛊毒诸方;治诸尸诸方;卷57:治瘠渴诸方;卷59:治赤百痢诸方。⑥圣济方总录,卷6~18:诸风门。⑦普济方,卷191~194:水病。⑧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131~133:面门。⑨疡医大全,卷10:正面头面部;卷11:眼目部。⑩临证指南医案,种福堂公选良方。从表3可见:这些方书各有多少不等的无名方、又方。两者相加,多的可达九成以上,少的也有百分之几。这些方转引、检索都相当困难。更不要说整理了。许多大型工具书很少收载这类处方,仿佛它们并不存在,结果是相当一部分方剂无形中被打入冷宫,埋没了前人的知识财富,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四、小结上述几个难点是客观存在的,无论重名、异名都不可能硬性规定哪一个处方命名是排他的、专属的、独一无二的。其他重名、异名方既不可能重新命名,也不可能作废不用。大量的无名方、又方重新命名更不现实。当前学术界正在开展中医药名词审定,方剂名词是重要的一部分,这些难点不能回避。中药方剂的重名、异名和无名问题长期存在,是历史的事实。继续保持这种状态不利于中医药的继承、发展,也不利于中医药走向世界。比较方便的方法,是否可以考虑对中药方剂逐一编码,就像身份证的编码一样,每一个方剂有一个固定的编码,不论是重名、异名或无名方,只要在某一文献中出现,就给它一个识别编码。编码可以选用两种方式:一种是统一编码,统一编码只要规定编排文献的顺序,这样编码,一般不至于重号,而且便于追加、增补。但由于方剂数量过大,可能不会少于六位数(可标注一百万以内的方剂),即使指定公认的、权威的专业、专职人员、机构承担编码工作,也难免学术性争议、长期聚讼。或者每部方书单独编码,书中的方剂重新编码。每一个方剂编码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方书编码,后一部分是方剂在本文献中的顺序编码。同一方剂见于不同文献的重名,可以有若干个不同的编码。不同版本的方书,首先重印的出版社有权、有责任给书中的方剂编码,经出版总署认定后,像专利权一样,是排他的。当前,在还没有完成方剂编码以前,首先,是应该正视、承认大量重名、异名、无名方剂的存在,承认在经典方(实际在中医药界并不存在严格的、公认的经典方)之外,还会有相当数量的重名、异名方剂。  相似文献   

18.
1.简要历史维也纳术语学派的普通理论是由E·Wüster创立的,他是在他的博士论文中把术语学看作一门独立的学科,从而奠定了术语学的基础。这项研究在1931年以“工程技术中语言的国际标准化”〔1〕为题发表了。当此书提交苏联科学院评议之后,1935年苏联标准化协会把它翻译出版了。苏联著名术语学家Drezen参考Wüster的书提出一份报告,苏联基于这个报告在1934年的斯德哥尔摩国际标准化联合会(ISA)的会议上,建议在ISA中成立一个技术委员会。这个报告被19个国家标准协会所接受〔2〕。Drezen努力传播了Wüster积累起来的知识〔3-6〕。1936年成立了“ISA术语学37”技术委员会,以后不久在布达佩斯召开了第一次会议。二次世界大战中断了关于ISA词汇表的准备方针、不受语言支配的概念命名原则和国际技术术语规则方面的工作。1951年成立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TC37术语学(原则与协调)技术委员会(ISO为承接ISA的组织),继续从事ISA37的工作任务。此后奥地利标准学会担任了ISO/TC37的秘书处。1967至1973年间,出版了ISO/TC37的工作成果,即6个ISO推荐和1个ISO标准。1972-1974年间,Wüster写了他的“术语学和术语编纂学的普通理论导论”手稿,该手稿是他在维也纳大学语言学院讲稿的主要部分。Wüster 1977年逝世以后,这份手稿编成了书并于1979年出版了〔7〕。该书已译成法文,正在被译成英文,并计划译成其他文种。2.维也纳学派的术语学普通理论(VGTT)基于“国际语言标准化”,Wüster发展了维也纳学派的术语学普通理论”,他定义该理论为界于语言学、逻辑学、本体论、信息科学和有关学科的交叉学科〔8〕。这个学科研究的课题是:概念的本质;概念的产生;概念的特性;概念间的关系;概念的联系;概念系统的结构;概念的描述(定义);对概念名称(符号、术语)的说明;客体一概念一名称间的关系;术语本质;术语结构:术语的形成;概念和术语的统一;国际术语学的关键;术语编纂学的方法;等等。而术语学普通理论系统地阐述不依赖于有关学科和语言的规则,即这些规则可普遍运用于术语学的专门理论,或者运用于某个专业领域,如医学、化学等,或者运用于特殊语言。3.维也纳学派术语学普通理论的基础3.1 维也纳术语学普通理论(VGTT)与语言学在方法上的差别3.1.1 与语言学陈述方法的不同与语言学陈述方法相比,VGTT方法可用三个特点来描述:(1)原则上讲,术语学工作是从概念出发,即从定义起始,而不是从词语起始。每个概念与相邻概念的界限是划得很清楚的。概念王国是不依赖于词语王国而独立存在的。在语言领域中,单词形式和单词含意通常是看成一个单元。(2)词汇的限制——术语学家集中研究概念的术语,即词汇。屈折变化和句法均取自普通语言。(3)共时方法——术语学方法是共时方法。个体术语则是它们有关概念系统的现时陈述。3.1.2 与语言发展相比在方法上的不同关于语言发展,术语学方法有三个特点:(1)语言的严谨构成——概念和术语是深思熟虑产生的。(1.1)语言的描述和规定:在普通语言中,仅考虑语言的实际用法,即根据现在情况来看语言是描述事情的。在术语学中,语言的自由发展会引起不能容忍的混乱。由于这个理由,在本世纪初术语学家开始统一概念和术语,在某些学科领域则更早。这些努力导致产生了标准化术语和命名法。术语不仅是描述性的,而且也是规定性的。现在已有一万左右个标准词汇表(记录于Infoterm丛书2“国际标准词汇表文献”中)。它们是由各国的国家标准化机构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组织大量科学、技术和专业机构以及大的商业部门来完成的。(1.2)发展国家中的术语学:在很多国家中,不用本国语言书写科技通讯文件。这些国家日益希望发展他们本国语言的术语。从而企图使他们的文化生活不依赖于有关的外国语言。(1.3)术语组成的评价:术语标准化包括以选择达统一和创造两个方面。它要求对术语组成作评价,而这在语言学中则未予论述。(2)国际语言学方法:个体名词术语标准化,要求统一和语言独立准则,即以理论为根据的准则。由此,ISO对术语词典编纂方法发展了全面的术语学原则和方法。这样就开始了与语言学富有成效的合作。(3)书写形式突出:对于术语学来说,书写形式比语音形式突出。它是国际统一的名词术语书写形式。3.1.3 其他差别3.1.3.1 编排上面描述的特点,对于词汇编排会有一定意义。术语学工作起始于概念。每个名词术语的含义必须是明确的。因此,词条是以概念分类的层次排列的。这样的词条分类层次,使得多语词汇不依赖于主导语言。3.1.3.2 VGTT与语言学的基本不同可从这样一个事实看到,即VGTT包括逻辑学、本体论和信息科学的成份。此外,还必须与各专门学科,如物理、化学、医学等,密切进行经验交流。3.2 Wüster的术语模型图1 Gomperz的语词模型(1908)基于上面的三角模型和de Saussure理论,Wüster设计了一个由四方面组成的术语模型(见图2)。在这四方面中,仅有两个基本关系,即:单个客体—概念和符号—含义。图2中的上半部代表与语言系统相应的概念范畴。图中下半部描述的是可觉察到的实际存在事物。对应每个概念有很多个个体代表物(现实体)。个体概念(A1,A2)对应单个客体(a1,a2),个体概念在一定条件下概括为一个总体概念(A)。概念B,作为一个符号,永远指定承担概念A的任务,即概念B是语音和书写形式的单个概念(B1,B2)的总体概念。在通过个体(b1,b2)的语音或书写形式说或写时,这个符号是具体化的。每个形式彼此间可稍有差别,例如书写“椅子”这个词,不同作者可能稍有不同。根据Trubetzkoy,一方面音位和音位变体之间有差别,另一方面字位和字位变体之间也有差别〔9〕。图2 Wüster的术语模型〔9〕3.3 单个客体事实上,概念是不存在的。人们生活在客观世界中,它是不依赖于人们的思维而存在的。每个客观物体都是一个非再发生个体。单个客体可以是有形的,诸如一幢房子、一架飞机等;但它们也可是无形的,如雷暴雨。单个客体或用专有名称表示,例如“泰晤士河”;或直接根据其特有的概念而定其术语。3.4 概念及其特性3.4.1 概念概念(这里包括个体概念),是思维的任一单元,一般以术语、文字符号或任何其他符号来表示。它代表人们在许多客观事物中观察到的同一共同特性,并且是借以进行脑力指挥的方法。3.4.2 特性特性是构成概念的某种性质。有两类特性:(1)内在特性;(2)外在特性。推荐用内在特性来为概念订名,因为对每个人来讲内在特性比外在特性更明显。有时这些特性在概念的垂直系列上是相互依赖的。概念的内涵是构成概念的所有特性的总合。概念的外延是一个概念的一切可想像出来的系列的总合。或者是所有单个客体的总合、亦或是整体中各部分的总合。3.4.3 概念之间的关系概念不能孤立地存在,它们与相邻概念有关系。Wüster研究了这些关系,并把它们分了类〔10-11〕。他给出了如下分类:1.逻辑关系2.本体论关系3.材料——产品关系4.接续关系5.其他关系5.1 因果关系5.2 工具关系5.3 血统关系5.3.1 家系血统关系5.3.2 个体发育的血统关系5.3.3 物质阶段间的血统关系3.4.3.1 逻辑关系逻辑关系是相似关系。(1)纵向(垂直)关系(属>种)上级:属下级:种例如:运载工具>航空器(1.1)三个或更多概念间的纵向关系可用概念的逻辑纵向系列代表例如:运载工具陆地运载工具机动运载工具机动车…………(2)交迭(×)例如:教育×指导(3)横向(水平)关系(Ⅱ)例如:海轮Ⅱ飞机(3.1)三个或更多概念的横向关系可用概念的逻辑横向系列来代表例如:陆地运载工具 海轮 飞机 空间运载工具………(4)斜向关系例如:灵/猫猫\灵(5)一定领域概念间的逻辑关系,可用作为概念系统的总体来代表。特性的类型和为了概念分类选用的特性,决定概念系统的结构。例如:3.4.3.2 逻辑联系连接两个概念可按下面的一种方法产生第三个概念:(1)决定第二个概念可作为一个附加的特性结合到第一个概念的内涵里去。这样,这个内涵则被限定。例如:运载工具+陆地=陆地运载工具(2)概念联合成员概念的内涵结合。最后的概念:这些成员概念的下一个共同种。例如:化学教师化学家∧教师(3)概念分离成员概念的外延结合。最后概念:成员概念的下一个共同属。例如:成年人男人∨女人3.4.3.3 本体论关系本体论关系是相邻关系,即接触关系(在空间上)或连续关系(在时间上)。其中最重要类型是局部关系,即整体和部分关系,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1)纵向部分关系 (整体部分)上级:整体下级:部分例如:欧洲奥地利(1.1)体现整体、部分、次部分的三个或更多个个体间的纵向局部关系,可用这些个体的纵向局部系列来表述。例如:欧洲奥地利蒂罗尔因斯布鲁克………………(2)部分重叠()例如:生物学生物物理学(3)横向部分关系()例如:奥地利瑞士(3.1)作为共同整体中部分的三个或更多个个体间的横向部分关系,可用个体的横向部分系列来表述。例如:法国 瑞士 意大利 奥地利…………(4)斜向部分关系(<,>)例如:蒂罗尔<意大利瑞士>萨尔茨堡(5)给定的整体中的个体与其部分及次部分间的部分关系,可用下列的概念的部分系统来表达。例如:3.4.3.4 本体论联系连接两个个体可产生一个新的整体。两个个体结合。本体论联系不是联合两个成员概念,而是联合两个个体,该个体是属于这些概念的。例如:人类配偶男人Y女人3.4.3.5 连续关系例如:前辈→后继者3.4.3.6 材料——产品关系例如:木材→碗橱3.4.3.7 一些其他关系(1)因果关系例如:原因→效应(2)工具关系例如:工具→用工具加工(3)血统关系(3.1)家系血统关系例如:父亲→儿子(3.2)个体发育血统关系例如:卵→幼虫(3.3)物质各阶段例如:铀I(238U)→铀(234Th)→……镭……→氡(222Rn)→……→铅(206Pb)3.5 定义定义是概念的语词描述。它确定该概念在所有相关概念系统中的位置。有三种类型的定义:(1)由内涵定义这种定义给出一个概念的所有特性的总合。它从最近邻属出发,给出此一概念区别于同一水平(横向)系列中其他概念的有限特性。例如:飞行器BS:设计成超出地面影响范围BS的在空气中飞驰的运载工具(B S=英国的标准)。(2)由外延定义列举一个属中处于同一抽象水平的或整体内各部分的所有种。例如:比空气重的飞行器BS是指滑翔机BS、轻型飞机BS、飞机BS、旋翼飞机BS和扑翼飞机BS。(3)由上下文定义在一个句子中,概念已被确定了的术语已被表达出来了。定义还可根据目的分类。有的定义正在起着描述概念的作用,有的则已过时失效。3.6 术语术语是概念的名称。它可以是一个简单词,也可以是一个复合词或者是一个短语。一个术语由一个或几个词素组成。有三种类型词素:(1)词根(2)词缀(3)词尾3.6.1 缩写和词首字母缩略词术语的缩写形式在信息交流中愈来愈重要。因此在VGTT中仔细地研究了缩写和词首字母缩写的规律。3.6.2 成分(词素)联系与命名的概念数目相比,词根的数目是很少的。词根数量为几千个,而概念数量则达几百万。由于这个缘故,大多数术语是由单词成分组合而成的,或者是转变而成的。单词成分联合结果可能是词组也可能是复合词。词尾变化成分不能看成是单词,也不能用作术语。单词成分的每一种联合都表示出四种概念联系的一种情况,即:决定,连接,分离和结合(参看3.4.3.2和3.4.3.4)。3.7 术语对应概念的永久指派类型术语学要求一个概念指定一个术语,反之亦然。因此,无论是多义术语(一个术语有多个涵义),还是同义术语(不同术语有一个涵义),都是不希望有的。这个规则不能严格实行,因为概念数目远远超过词根数目(约1,000倍)。Wüster对多义词和同义词的不同类型做了大量研究〔7〕。3.8 概念与术语的统一在建议概念与术语统一之前,需要全面考察一下。人们必须调查一下哪种语言和在哪个学科与国家,使用着某一术语和(或)某个定义。有官方推荐这些术语和定义吗?术语学方面的合作努力,应限定在建立最新技术上,但是亦应力图纠正那种冲突的语言用法。统一是从对一定概念领域内的概念进行比较开始的,就像不同国家语言所描述的那样,这就是对概念作定义。通过不断的国际努力,使冲突的各国概念系统统一起来。3.8.1 国际术语学的关键在科学技术的某些学科中,如生物学、化学等,由拉丁语和希腊语派生出来的单词成分是相当多的。人们企图在这样的学科领域中解决国际术语问题。为了形成国际术语,需要把许多语言中按某种分类法具有类似涵义的全部词根和词缀,都列出来。3.9 术语词典学术语词典学是在经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些经验是获自大型术语词汇,如国际电工协会(IEC)的“国际电工词汇”〔12〕,Wüster的“机械工具”〔13〕和Schlomann的“图解工程字典”〔14〕。对概念指定术语,仅当以任何人都能容易获得这个记录的方式记录时,才是长久的。这个记录可由不同的数据载体,如传统的词汇表、缩微胶片、磁带或磁盘来完成。3.9.1 术语数据术语数据是描述概念的数据成分。对于一个概念,这样的数据成分是:推荐术语,同义词,定义,上下文,外文对应词,概念联系,术语和定义的源,以及分类符号。VGTT研究和描述了这些数据成分。3.9.2 词条中术语数据的顺序和词汇表类型识别和描述了词汇表的类型。术语词汇表是由组成术语数据的词条构成的。对词条中术语数据的最佳顺序、词条的安排、以及对一种或多种语言的术语词汇表列出概念一览表和字母索引进行的研究,是VGTT的组成部分。3.9.3 词典学符号为了术语词汇表的专门目的,精心阐述词典工具,以使能够把概念的复杂关系统一地表现出来。3.9.4 语言、国家和官方的符号这些符号表示:(1)该术语或定义属于哪种语言;(2)该术语或定义在哪个国家使用;(3)由哪个官方当局推荐该术语或定义。3.9.5 机器可读形式的术语数据记录术语学理论中包含工作记录单、工作方法和数据格式等。3.9.6 术语数据交流进行术语数据交流,要求术语数据成分和交流形式标准化。这方面研究也属于术语学理论。4.术语学理论包括的其他课题Wüster打算在VGTT中包括进去许多别的课题。遗憾的是在他逝世时他只留下一个目录表和一些注解。这些课题是: 语音学 符号系列变换拼写变体 信息理论传统和现代逻辑 信息理论中使用的符号逻辑用符号 代码和编码术语统计学 数据处理术语成分的使用频率 程序设计固定和自由术语连接 数据载体 5.未来发展过去50年,许多国家实现了术语学的基本研究。今后,则期望加强这方面的努力,实行密切合作和组织经验交流。由于这个缘故,应当定期举行术语科学的国际专题讨论会。这样,人们获得进展的信息,则可容易地为所有感兴趣的团体所利用。  相似文献   

19.
Shoot一词作植物学名词一般指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root(根)相对。由于这个词的原义,不仅指茎干或枝条,而且包括叶子与花部,所以汉语中一直没有合适的中译名。目前汉语中有好几种不同的译法,如《英汉百科翻译大词典》中译作“幼苗,苗;新梢,枝梢”[10]。《英汉辞海》中译作“发芽,抽芽,长出新芽,嫩枝,a(1):植物的地面部分;有枝叶等的茎(根除外)。(2):由植物的芽孢长出的嫩枝干或部分。b:主干的分枝”。[2]《英汉生物学词汇》译作“(1)条,枝,枝条,苗(2)茎干”[5]。《英汉植物学词汇》译作:“(1)条,枝条,枝,苗。(2)桠枝。(3)茎干[8]。在上述几种译法中,近年来以“苗”的译法较为普遍[6],但是“苗”这一译法使人容易与幼苗(seedling)混淆;枝、条、茎等译法,较为接近原义,然而由于人们对日常生活中概念的习惯,容易忽略了其中叶性器官和后来的生殖器官部分;“植物的地面部分”比较接近原意,但冗长而不便交流,而且考虑到气生根的情况,也显得不十分正确。至今各种译法似乎均不能正确反映原意。因此《植物学名词》[11]中未收入此条。伊稍[6]认为在shoot中,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都不存在茎叶之间的明显界线。Shoot的形态学本质可用三个大的概念来解释:(1)茎叶是植物体根本而可划分的单位。(2)Shoot由生长单位(phytons)组成,每个生长单位由叶及其下面的茎部分组成。(3)叶本身具有shoot性质,其扁平而具背腹性的结构乃次生发展的结果。上述各种理论都强调茎与叶之间的紧密关系[6]。Shoot作为与root相对的概念,主要区别在于维管组织结构,增长方式和外层组织结构:Shoot有由真正顶端分生组织不断发生的分布有维管束的形态多变的叶性器官,从而使shoot系统不断增大,而root的顶端分生组织并不真正顶生,而是有根冠保护的,侧生器官是一些无维管束的形态单一的根毛[7,13]。Shoot主要行使光合、贮存、生殖和运输等功能,root主要行使吸收和固着功能。考虑到shoot一词的英文内含及外延,以及中国文字的具体情况,作者认为该词在植物学中的汉译最好能统一为“标”,因为这个词能反应出shoot一词的本质,并可说明茎和叶的统一整体性,从而可以明确与root相区分,这既防止“苗”之类译法的外延扩大,又防止“枝”之类译法的外延缩小,从而有一个正确的术语,也便于国内外文献交流和对照。“标”字在《康熙字典》释作“木末也;又高枝曰标;又表也”[3]。汉语成语的“治标不治本”、“标本兼治”中的“标”即是指树木的地上部分(末),与地下部分(本)相对,“本”“末”二字在《中文大辞典》释作:“末,木杪也,木上曰末;本,根也,木下曰本”[9]。所以“本”“末”是相对的,同样“标”“本”也是相对,后起曰标,本原曰本,《辞海》中说:“本标相应”[12]。《辞源》中是这样解释“标”的:“梢,《管子·霸言》:大本而小标。注:标,末也”[1]。《中文大辞典》释作:“木杪末也”[9]。《汉语大词典》释作:“(1)树梢。(2)末梢;事物的枝节或表面,与‘本’相对。(3)顶端”[4]。因为“标”在植物发育过程中是较根而后起的,属于苗的末端,是可以从外观上看得见的部分,即地上部分。尽管“标”现代最常用的意思指树木的末梢,但考虑到该词的本意和植物体的整个发育过程,幼苗时期的地上部分叫前边几种译名都欠妥,因为幼苗的地上部分既看不到任何“枝”“条”的影子也不能叫做“苗”,唯有“标”一词能表达出地上部分的含义;而成株中,中文中的“标”的“树木末梢”之意似乎仅限于树枝的顶端,但是考虑到整个地上部分包括茎干都是由幼苗时期的地上部分(“标”)发展而来的,我们称之谓“标”不但没有造成外延上的扩大,反而使这一称谓能更加正确地反映其形态学本质。在此建议把shoot中文的植物学名统一为“标”,是否正确,希望大家共同商讨。  相似文献   

20.
一、前言方毅同志于1985年4月致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大会的贺信中曾指出“自然科学名词审定是我国科技工作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基础工作。尽快实现科学技术名词术语的标准化、规范化、逐步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术语数据库是发展科学技术、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迫切需要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共同愿望。”我们认为这段话十分正确、重要、精辟。1987年以来,随着自动化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工作的逐步深入,更加体会到开发一个适应我国国情,并具有中国特色的术语数据库的迫切性。本文所要介绍的ITDBS——智能化术语数据库系统正是在这一背景和思想基础上,结合自动化名词的审定而研究开发成功的。二、国内外术语数据库发展概况近年来在国内术语数据库的研究与开发,已引起不少单位的重视,但从总的情况看,基本上处于起步阶段。在国外不少发达国家和地区,早已建起了一定规模的术语数据库,如欧洲共同体,加拿大、前联邦德国、法国、瑞士、前苏联、丹麦等。这些数据库的运行,正在产生着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共同点是:大多是在容量较大的计算机上开发的(中、小型机、甚至是大型机),存贮容量大,运算速度快;多语种,具有先进的外围设备;得到了国家或地区的支持,投资大,人员多。尽管它们的硬件设备先进,但如果以是否引入人工智能技术为标志去划代(即未引入人工智能技术者为第一代术语数据库,已引入人工智能技术者为第二代术语数据库),那么上述国外各个术语数据库,据我们最近调查和了解的情况看,大都属于第一代。第一代术语数据库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缺点:即需要一套专门的查询命令,这对非专业人员很不方便;而且数据库规模愈大,查询效率愈低;只能查询事先存入的信息,不能查询非直接存贮信息。不利于充分发挥数据库的潜在功能。其原因主要是第一代术语库缺乏知识支持,缺乏推理功能。因此,把数据库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结合起来,已成为数据库技术当前的重要发展方向。此外随着微电子技术的日益发展,微型机的存储容量及运算速度已有大幅度提高。今日的高档微型机已可与过去的中型机相媲美。因此在微型机上开发术语数据库是当前术语数据库技术的另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三、ITDBS运行环境及总体结构(一)运行环境本系统是在IBM-PC/XT及其兼容机上开发的内存,640KB,硬盘20兆,操作系统采用CC DOS2.10,此外还采用了C-dBASEⅢ数据库管理系统。(二)总体结构及其组成ITDBS的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从系统的总体结构图即可看出,本系统主要共有三大组成部分:图1.ITDBS的总体结构(1)智能前端(IFE)IFE为一典型的专家系统,它是由知识库、推理机构及全局数据库构成。知识库是专家系统的核心。库内存放以下一些知识:<Ⅰ>术语数据知识:目前存放的是自动化名词委员会首批审定通过的自动化名词术语近2000条、根据自动化名词术语系统的学科分类,全部术语共划分为14个术语文件,驻于磁盘,根据需要,可有顺序地调入内存。这14个术语文件是1.通类;2.古典控制理论;3.现代控制理论;4.大系统;5.系统工程;6.过程控制与仪表;7.计算机应用;8.电气自动化;9.空间运动体控制10.仿真;11.智能控制;12.机器人;13.经济控制;14.生物控制论。<Ⅱ>ASCII文件与术语第一个字符ASCII码值之间的关系。在建立推理数据库时,要用到这种知识。这里所说的ASCII文件是根据中文、英文术语第一个字符的ASCII码值,分别按一定的数值范围构成,共有46个ASCII文件,其中19个是按中文术语第一个字符的ASCII码值构成,27个是按英文术语第一个字符的ASCII码值构成。14个术语文件反映了全部词条的各种信息;46个ASCII文件只起着指针作用,这有利于提高检索查询速度。<Ⅲ>隐含于术语词条(即术语号)中的领域信息。<Ⅳ>自动化名词术语系统的有关知识,它包括总系统、子系统、子子系统间的上下隶属关系<Ⅴ>ASCII文件。本知识库根据所采用的Turbo Prolog语言的特点,将知识的基本单元写成谓词逻辑构成的事实和规则。IFE的推理机构包括操作规则及其原理。它知道如何使用知识库,并推出合理的结论。其推理策略采用了正向推理和反向推理策略。此外在Turbo Prolog中,系统本身即具有搜索、匹配功能,即合一子程序和回溯子程序。前者可自动地为已知参数选配相应的事实;后者可自动找出某一询问的全部解答。ITDBS系统的推理机构功能不仅仅是“合一”和“回溯”,而且在Turbo Prolog的支持下,还利用关键字分析技术,开发了一套用于“智能检索”的推理机制,这是ITDBS系统的重要特征之一。IFE的全局数据库用来存放、记录与当前问题有关的各种数据。它是由推理机构针对知识库中的知识,根据需要有选择地或顺序地调入内存而构成。(2)后端(BE)后端由dBASEⅢ和术语库组成。ITDBS选择dBASEⅢ的主要理由是:dBASEⅢ是目前在微型机上最流行的DBMS之一,从构成理论或实践均比较成熟,语言简单灵活,对每一查询,机会均等,查询时间与存取位置和存取路径无关。其潜力也较大,每条记录可包含128字段,备注型字段可达4000字符(2000个汉字),每个库文件可达10亿条记录,同时可打开10个库文件。因此,目前后端的术语库完全是按照dBASEⅢ的数据结构及命令格式开发的。(3)前后端间的界面利用Turbo Prolog 2.0所开发的这个界面既可以利用IFE调用后端的DBF文件,又可利用IFE向DBF文件的数据进行插入、修改和删除,此界面的设置使ITDBS系统得以采用双文件工作制,即公共文件与工作文件。公共文件置于前端、工作文件置于后端。一般用户只接触公共文件即可。无需也不许随便访问工作文件。只有工作人员或个别专家用户由于工作需要,方可访问后端。四、ITDBS主要功能及其特点ITDBS除一般的存取、操作、管理功能外还具有以下一些特点:1.反映在人、机信息交互功能方面:由于具有IFE,故可用知识驱动代替指令驱动;可自动适应不同水平用户的要求(初级用户,中级用户及专家用户);有较强的检错能力和在线帮助能力。2.反映在查询功能方面:既可进行精确查询(exact retrieval),也可进行非精确查询(inexact retrieval);由于采用了双文件工作制,既有利于查询,又有利于维护;英、汉术语均可进行查询。此外,ITDBS的软、硬件环境均易于推广使用。如果能把ITDBS与局域网(LAN)技术结合起来,其意义和作用将更加巨大。五、查询举例<例一>用户欲查询“积分饱卷”的有关信息,查询情况如下:+=======智能查询=======+?→求助.E→退出.Enter→查询.+==============+?选择术语输入方式<1.中文2.英文>:*1?输入术语:*积分饱卷—对以下问题作出回答或按回车键—?输入的术语精确吗[y/n]*Y?输入术语文件名[.]*?输入学科领域<中文>:*?输入上一级领域<中文>:*输出术语信息:术语号:1.1.032中文术语:积分饱卷英文术语:integral windup注释:由于积分控制器过饱和,使积分作用停止的现象。*以上输出是你需要的信息吗?〔y/n〕y您想知道有关这条术语的知识吗?〔y/n〕y^本术语所属领域:通类^上一级领域:通类^本术语在数据库文件gn1.dba中。<例二>用户欲查询术语“turing machine”的有关信息,查询情况如下:+===========智能查询==========+?→求助.E→退出.Enter→查询+=========================+?选择术语输入方式<1.中文2.英文>:*2?输入术语:*turing machine—对以下问题作出回答或按回车键—?输入的术语精确吗[y/n]*y?输入术语文件名[.]*?输入学科领域<中文>:*?输入上一级领域<中文>:**输出术语信息:术语号:5.1.001中文术语:图灵机英文术语:turing machine注释:*以上输出是你需要的信息吗?[y/n]y您想知道有关这条术语的知识吗?[y/n]y^本术语所属领域:智能控制^上一级领域:智能控制与机器人^本术语在数据库文件inc.dba中<例三>用户欲查询“工效学”(ergonomics)的有关信息。仅知道英文术语ergonomics的前六个字母,查询情况如下:+===========智能查询==========+?→求助.E→退出.Enter→查询+=========================+?选择术语输入方式<1.中文2.英文>:*2?输入术语:*ergono—对以下问题作出回答或按回车键—?输入的术语精确吗[y/n]*?输入术语的词首(第一个汉字/英文单词英文字母)准确吗[y/n]*y?输入术语文件名[.]*?输入学科领域<中文>:*?输入上一级领域<中文>:*!按前六个英文字母查找*输出术语信息:术语号:5.1.107中文术语:工效学英文术语:ergonomics注释:*以上输出是你需要的信息吗?[y/n]y您想知道有关这条术语的知识吗?[y/n]y^本术语所属领域:智能控制^上一级领域:智能控制与机器人^本术语在数据库文件inc.dba中<例四>用户欲查询“随机下推自动机”(stochastic pushdown automaton)的有关信息,仅知道pushdown这一个单词,查询情况如下:+===========智能查询==========+?→求助.E→退出.Enter→查询+=========================+?选择术语输入方式<1.中文2.英文>:*2?输入术语:*pushdown—对以下问题作出回答或按回车键—?输入的术语精确吗[y/n]*?输入术语的词首(第一个汉字/英文单词英文字母)准确吗[y/n]**?输入术语文件名[.]*?输入学科领域<中文>:*?输入术语文件名[]*?输入上一级领域<中文>:*!按第一个单词和最后一个单词查找*输出术语信息:术语号:5.1.009中文术语:下推自动机英文术语:pushdown automaton注释:*以上输出是你需要的信息吗?[y/n]y!按英文单词查找*输出术语信息:术语号:5.1.014中文术语:随机下推自动机英文术语:stochastic pushdown automaton注释:*以上输出是你需要的信息吗?[y/n]y您想知道有关这条术语的知识吗?[y/n]y^本术语所属领域:智能控制^上一级领域:智能控制与机器人^本术语在数据库文件inc.dba中.六、结束语ITDBS成功地把人工智能技术用于术语数据库的开发,并有效地采用IFE结构形式,它在学术上是有一定意义的。因为它既可以提高人、机界面的能力,又可以充分发挥术语库的潜在作用,符合术语数据库的发展方向。此外由于ITDBS的软硬件环境是IBM-PC机及dBASEⅢ系统,极便于推广应用于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所属的各个分支学科。而且利用ITDBS和局域网技术,即可解决全国自然科学名词术语各学科子库的联网问题,既方便又经济,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参考文献[1]王子平,开发具有我国特色的自动化名词术语系统,自然科学术语研究,1987,(1)。[2]葛志忠,自动化名词术语系统及智能化术语数据库的开发,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论文,1991。[3]冯志伟,国外术语数据库的研究概况,自然科学术语研究,1988,(2)。[4]粟武宾,第二届术语学与知识工程国际会议概况报告,199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