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韩国农业农村立法体系及其若干重要法规进行了简要概述,并探讨了其对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启示与建议:高度重视农村社会发展,立法与政策双管齐下,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密切关注农民合作组织发展动向,立法与政策齐头并进,切实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大力推进农民教育培训,立法与政策双向互助,努力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2.
对韩国农业农村立法体系及其若干重要法规进行了简要概述,并探讨了其对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启示与建议:高度重视农村社会发展,立法与政策双管齐下,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密切关注农民合作组织发展动向,立法与政策齐头并进,切实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大力推进农民教育培训,立法与政策双向互助,努力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3.
市场是联结生产与消费的纽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作为改革开放之先河的沿海城市,如何在我国幅员辽阔的农村培育农村市场,把工农业生产与千家万户的农民有效地联系起来?这是我们亟需解决的一个实际问题。为此,笔者日前对我国东部沿海开放城市南通市作了一次调查。 1 现状 1.1 农村市场潜力巨大。 南通市农村市场的潜力主要的是与该市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紧密相联的。据统计,1997年,该市农业生产总  相似文献   

4.
李国震 《科技潮》2005,(4):42-43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双层经营在京郊农村的普遍实行及农村市场经济的不断扩大和完善,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依靠科技发展生产、参与商品经济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为了解决农村经济的商品化、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与农民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矛盾,上世纪90年代以来,顺义区逐渐形成以农业技术为核心的科技能手、科技示范户和农业专业户为骨干的专业技术协会。此后各类新型的科技服务组织雨后春笋般的在顺义大地发展起来。这些科技服务组织从技术服务入手,逐步向产前产后延伸,成为科技流向千家万户和各个生产环节的渠道。顺义区对区科技服务组织现状、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进行了调研,以便及时引导和扶持,促进农业科技服务组织发展。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实行的家庭承包经营制,曾一度促进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大发展。但是,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家庭承包经营方式的局限性日益显露,出现了一些阻碍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现象。一是农民拥有土地零碎、分散,限制了农业新技术、新耕作方法的推广应用,妨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利于农户规模生产;二是由于近年农民外出打工较多,农村劳动力不足,加之土地作为农民的一种特殊财产,在没有比较稳定的非农就业之前,一般农户并不愿意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致使一些地方出现土地闲置或土地潜力得不到充分挖掘的现象。  相似文献   

6.
农民是发展农村经济的主体,农民的素质决定农村生产力的水平。我们要制定正确的政策,维护农民的经营自主权,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教育和科技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以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李朝庭 《广东科技》2008,(19):109-110
农村公共产品是与农民私人产品相区别而存在的,是指在农村范围内用于满足农村公共需要、私人不愿提供的、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的社会产品,它是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其包括的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到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8.
我镇农业生产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农业基础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农民的科技素质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跃上了新台阶,农民基本解决温饱,人均纯收入大幅度增加,农村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全面正确分析鲁家沟镇农业生产现状,研究发展对策,将对新时期的农业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农村,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商品经济生产的格局已经形成。在这种情况下,广大农民迫切要求社会各个环节适应商品生产的需要,因而建立和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休系,是农村发展商品经济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一、建立和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发展我国农业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0.
王晓磊 《科技资讯》2011,(31):222-222,225
农村电网担负着为农民生活、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重要任务,牵涉的点多、线长、面广,任务艰巨,责任重大。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农电管理体制特别是乡村供电管理体制在农电"两改一同价"后得到初步理顺,农村电网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农村居民生活用电质量大为改善,使广大农民真切感受到了农网改造带来的实惠。但由于农网改造及"户户通电"工程解决的是农民基本生活用电问题,而关系农村经济发展的农业生产用电条件并未得到明显改善,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瓶颈,也给当前农电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种好地、多收益,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热情高涨,我国农村的生产力由此得到解放,农业科技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和发展。 在这世纪之交,回顾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20年,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们要清醒地看到,与世界先进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农村的生产力水平仍然很低,我们面临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和复杂。为了加快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党中央和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十五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明了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今天,世人关注的“村民自治”在中国的大地广泛推进,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最重要的建设成果,必将更加激发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更加增强农民接受新科学、新技术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村民自治”是做好农村工作的治本之策,是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根本大计。我们的广大科技工作者需要了解正在发生的“村民自治”,要认识到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大力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所面临的新形势和广阔前景。方西屏同志的这篇文章,一定会对大家有很大的启发。  相似文献   

12.
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 加速新农村建设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加之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制约,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传统农业科技服务推广体系已明显不能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出现了科技人才与农村、农业和农民严重脱节的现象。一方面,由于广大农民受传统的小农经济意识的束缚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制约.对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和市场经济知识掌握不够.农民迫切需要的技术、信息不能得到及时有效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樊平 《科技潮》1998,(2):14-15
农村科技推广是技术扩散过程,也是社会整合过程,与农村社会的制度背景、农民文化习俗和行为特点、农村生态环境有密切关系。其中,与之有直接关系的就是从事种植业的农民的社会结构特征。通常所说的9亿农民是户籍身份意义上的农民,指农村居民或具有农村户口的人。其中只有7.97亿农民住在农村,占乡村人口总数的88.4%。而这7.97亿人中真正从事农、林、牧、副、渔生产的农民只有5.23亿,其中从事农业劳动的有4.6亿多人,其  相似文献   

14.
随着国家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三大工程建设”的全面推进,我州的农业生产也全面进行了战略性调整。农业产业战略结构调整的最终目的就是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增加收入提高农牧民的生活,达到农牧民增产增收的目的。农民收入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高度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增,当前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在新的世纪里,就要大力发展优质、高产的农产品是调整好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曾经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带来了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但是近些年农业发展的停滞给人们提出了新的问题,小规模土地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生产的要求,农业要发展必然在土地制度改革上做文章。本文在土地制度改革的具体思路方面做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6.
《定西科技》2006,(3):11-14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加之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制约,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传统农业科技服务推广体系已明显不能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出现了科技人才与农村、农业和农民严重脱节的现象。一方面。由于广大农民受传统的小农经济意识的束缚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制约,对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和市场经济知识掌握不够,农民迫切需要的技术、信息不能得到及时有效推广应用.农业生产缺乏有效的科技支持和服务,影响了农业生产综合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7.
农村消费品市场的启动,能使我国经济发展获得强大耐久的支持力。启动农村消费品市场,必须全方位考虑,多方面着手: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市场购买力;适应农村消费发展趋势,调整工业产品结构,大力开发和生产适合农村需要的产品;加快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满足、刺激农民的购买和消费;积极发展农村消费信贷,创造有效需求,推动农村消费结构升级;优化农村消费环境,为农民消费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18.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加农民收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成为解决好“三农”问题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余庆县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指导农民生产和带领农民进入市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关心农民、支持农业、发展农村,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整合农村土地资源、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等以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20.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如何推动农村社会发展,成为邓小平同志推动中国改革开放思考的起点。在农村社会发展问题上,邓小平深化了毛泽东关于农业基础地位的认识,创新了农村社会发展的具体途径和方式,特别是更多的从农民自身利益的实现出发来思考农村社会发展、重视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重视农民的创造性、强调党和政府应提高对农村社会的管理水平等思想对今天制定农村社会发展战略及策略具有重要的恒久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