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腰椎管狭窄症是老年患者常见疾病,严重患者需手术治疗。目前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方式较多,总体上说以腰椎板切除减压术、腰椎植骨融合术、腰椎非融合内固定术为主。随着精准医疗概念及影像学的发展和对腰椎管狭窄发生、发展病理生理认识的深入,腰椎非融合技术、内镜下微创技术有后路椎间盘镜和经皮椎间孔镜技术等逐渐用于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应在把握手术适应证的基础上,选择"个体化"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2.
自1990年以来,我科收治68例腰椎管狭窄症,全部病例行椎板切除,与部分神经通道松解,优良率87 .2%.作者认为,彻底解决椎管狭窄与神经通道的狭窄,是取得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麻尼骨痹液治疗腰椎管狭窄症42例临床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腰椎管狭窄症是指先天或后天造成的腰椎管、侧隐窝及神经孔道等径线缩小导致马尾或神经根受压而产生慢性腰腿痛,间歇性跛行为主症的综合征。本病属于中医的腰痛,痹证等范畴。近年我们应用藏药与中医配合结合现代药理研究研制的麻尼骨痹液治疗42例腰椎管狭窄症42例,取得了明显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42例患者均为我院腰腿痛专科门诊患者,其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最小的24岁,最大的70岁,平均年龄46岁,病程最短者2年,最长者8年。42例患者均有腰腿疼痛,间歇性跛行及腰椎过伸试验阳性临床…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疗效,笔者对手术治疗的96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腰椎管狭窄症进行了分析,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890例,单纯腰椎管狭窄症72例,突出合并狭窄428例(48%),手术共处理腰椎管狭窄500例。结果,优826例(86%),良96例(9.9%),中29例(3%),差11例(1.1%),手术近期及远期优良率95.9%,并且探讨了为提高手术疗效,临床医生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腰椎间盘突出症及腰椎管狭窄症是一临床常见病 ,但两者的共同点可压迫脊神经根产生患肢 (趾 )麻大为主要的临床症状。但往往由于压迫时间较长 ,经单纯手术行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或行侧隐窝、脊神经根管扩大后 ,患肢 (趾 )麻木症状需较长时间才能缓解或恢复正常。我们经二年多对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和腰椎管狭窄、脊神经根管扩大术后 ,同时行受压的脊神经根鞘膜减压。根据 2 6例临床病例的对比观察及随访 ,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情况2 6例中行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或侧隐窝扩大术同时行受压段脊神经根鞘…  相似文献   

6.
研究在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临床治疗中,采用椎间孔镜技术和骨科开放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择取2017年2月-2018年3月期间入合水县人民医院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管狭窄症患者82例;抽取41例,采用骨科开放式治疗,为对照组,另41例采用椎间孔镜技术进行治疗,为治疗组。对两组患者治疗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切口VAS评分以及术后6个月JOA评分进行分析对比。手术后治疗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切口VAS评分以及术后6个月JOA评分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且存在明显差异。在腰椎间盘突出并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治疗中采用椎间孔镜技术,可有效减少患者手术创伤,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在广州高校正常体检同时,对前来检查的60岁以上教职员工进行全面神经系统检查。其中教师150名,无神经系疾病及病史者占139名。139名中男性123名,女性16名。年龄为60~86岁。正副教授占125名,余为讲师。神经系有异常体征人数:颅神经异常46名(331%),双眼聚合反射迟钝最常见,依次为嗅觉减低、咽反射迟钝。感觉改变以下肢音义觉减低;但运动系统以共济活动障碍较多;深、浅反射改变以双腹壁反射减低或消失,但均不如颅神经改变多。掌颏反射阳性104名(748%);伸肌组病理反射阳性6名(43%),均为70岁以上,其中3名有多项神经系改变体征。可疑有轻度锥体外系损害33名(237%)。神经系改变有二项以上者20名(144%),均为65岁以上。有人具备十多项改变。有些项目比文献报导者高。本次新查出神经科疾患6名。原150名中已知有神经系统病11人,共17名,患病率为113%,比广州居民普查患者病率887%高,且集中于65岁组以上者。以上资料提示高校体检应重视65岁以上教师神经系统检查  相似文献   

8.
采用小切口双L截骨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 12 8例。该手术方法是根据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发病特点和狭窄区域 ,介于半椎板切降和椎板间开窗之间的一种有限减压方式。着重于关节突、侧隐窝、神经根、椎间盘等部位的显露 ,达到取除病变 ,缓解症状 ,保留稳定结构 ,减少并发症的目的。适用于单侧单间隙狭窄症的减压 ,具有显露清楚 ,创伤小 ,术后反应轻 ,恢复快 ,并发症少等优点。本组疗效随访结果 ,优良率为 94 5%。  相似文献   

9.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常见多发病。笔者对300例临床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作CT扫描,其中200例显示有椎间盘突出的CT表现。CT表现分为三型:中央型、侧后型、外侧型。伴有硬膜囊受变形,神经根受压,移位、水肿;部分病例伴有椎间盘退变、膨出、钙化及椎体骨质改变。CT扫描可以直接显示椎间盘本身,可为椎间盘空出症的诊断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对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通过CT断层测量评估后柱重建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效果。观察2012年5月~2016年5月明确诊断为腰椎管狭窄症,并行后柱重建手术的30例患者的手术后的影像学效果,全部患者术前、术后行CT检查,运用CT图像处理软件将患者手术前后的椎管面积(CAC)、矢状径(APDC)、内切圆面积进行测量(ICA),并运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L3-4节段的CAC、APDC、CAC由术前的(147.76±5.00mm~2)、(13.14±0.70mm)、(78.75±3.77mm~2)改善到术后的(291.44±13.26mm)、(15.11±0.58mm~2)、(200.88±7.91mm);L4-5节段的CAC、APDC、CAC由术前的(150.86±5.62mm)、(12.85±0.71mm~2)、(91.35±3.39mm)改善到术后的(297.48±11.74mm)、(15.22±0.61mm~2)、(212.30±14.37mm);L5-S1节段的CAC、APDC、CAC由术前的(152.54±5.77mm)、(13.14±0.67mm~2)、(95.28±4.81mm)改善到术后的(305.56±10.27mm)、(15.90±1.05mm~2)、(220.94±12.01mm)。后柱重建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不仅能够解除患者的临床症状,而且影像学能给予科学的支持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腰间盘突出症的手术与非手术治疗。方法 对200例腰间盘突出症的治疗进行回顾。非手术治疗132例,采用卧床骨盆牵引加药物治疗,辅以理疗等。手术治疗68例,采取开窗、半椎板切除、对年龄较大、考虑有椎管狭窄或中央型腰间盘突出较大者采用全椎板切除。结果 非手术治疗效果优良者97例,占74%。手术治疗组全部达到优良标准。结论 非手术治疗是腰间盘突出症的最基本治疗方法,可以获得很好的效果。在手术治疗时应严格选择手术适应症,尽量选择对脊柱稳定性影响小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390例腰椎管狭窄症的回顾研究显示,只要做到早期诊断并给予系统性非手术治疗,就可取得理想的效果.本组中306例采用了这种诊疗方法,取得了81.7%的显效率和9.1%的有效率,总有效率达90.8%.说明早期诊断和系统性非手术疗法可明显提高有效率,减缓病变加重的速度和程度,并大大减少后期手术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32例椎管内肿瘤的临床诊治经验。方法:分析32例经手术治疗的椎管内肿瘤的诊断及疗效。结果:硬脊膜下髓外肿瘤19例,哑铃型3例,髓内肿瘤10例,肿瘤全切除26例,不完全切除6例,良性病变24例,恶性病变8例,术后神经功能改善24例,无改善8例。结论:MRI是最具诊断价值的方法并对手术切除有指导意义,椎管内肿瘤良性居多且大多位于髓外,手术效果好,宜早诊断尽早手术,髓内病变恶性居多,疗效较差,宜适时手术为宜,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决单纯应用椎板间或椎间孔入路,对于多部位、多因素、多层面致压的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 LSS)病例,往往存在减压不彻底的情况,通过建立人体腰椎L4-L5节段有限元模型M0,构建精确的腰椎仿真模型,模拟经椎板间联合椎间孔入路减压,即Endo-LOVE (endoscopic LOVE decompression)联合PTED(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ecompression)形成的环绕关节突周围减压M3模型,研究经椎板间联合椎间孔入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术后生物力学变化及对责任节段稳定性影响。结果表明:M3处于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左旋转、右旋转六种工况下时,其L4-L5责任节段活动度相对M0分别增加7.28%、11.29%、0.51%、0.27%、1.17%、0.51%,未发生节段失稳;M3处于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左旋转、右旋转六种不同条件下时,其椎间盘Von Mises应力极值相对M0分别增加3.20%、9.51%、0.55%、0.10%、0.39%、-0.44%,未发生应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观察爆裂性胸腰椎胸腰段骨折并神经损伤的临床资料,评价椎管狭窄程度、后凸畸形对神经损伤的影响及恢复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44例爆裂性胸腰椎骨折的病例,经过随访半年到6年(平均2.6年),回顾性评价ASIA评分、椎管狭窄率、后突角与神经损伤、功能恢复之间的关系.结果:144例病例中有47例有神经损伤及其伤后ASIA评分平均为32(0-50分),随诊结束时平均为44.2(24~50分),除2例死亡外,总恢复率达68.6%.A组(无神经损伤)、B组(不全瘫)、C组(全瘫)3组之间的椎管狭窄率、后突角无显著差异性(P>0.05);椎管狭窄率、后突角与伤后ASIA评分、最后ASIA评分和恢复率三者之间无显著的相关性(P>0.05).结论:椎管狭窄率和后突角不能完全作为评价爆裂性胸腰椎骨折后神经损伤及恢复程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寻求和解决胸腰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的有效疗法,用DICk氏内固定器治疗53例患者,并随访.对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表明,Dick氏内固定系统符合脊柱的生物力学原理,可使固定节段具有高度的内在稳定性,且具有操作简便、安全、短节段固定,合并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后路椎板切除摘除胸腰段椎管内肿瘤,同时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后对提高脊柱的稳定性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后正中入路显微切除椎管肿瘤后应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技术进行椎管重建12例,其中,肿瘤位于胸段7例,腰段5例。结果随访9个月~5年观察效果,X线平片显示手术区植骨全部骨性融合,脊柱稳定。结论采用后正中入路显微切除胸腰段椎管肿瘤后应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技术,能够维持手术后脊柱的稳定性,防止远期后凸畸形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下肢顺行静脉造影结果和临床诊治下肢静脉疾病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2003~2005年间60例共65条下肢静脉造影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经造影X线表现正常10条占(15.4%),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26条(40%),单纯浅静脉瓣功能不全4条(6.2%),深静脉血栓形成25条(38.5%).结论:顺行静脉造影简便安全,创伤少,效果好,能为临床提供准确的诊治信息,可作为诊治下肢静脉疾病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脊柱胸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我院2002年6月。2008年12月收治35例脊柱胸腰椎结核患者,病变均累计2个或2个以上椎体,合并椎旁脓肿32例。患者术前脊髓神经功能损伤20例,Frankel分级:B级4例,C级10例,D级6例,血沉尽可能控制40mm/h以下后手术,手术方式均采用I期后路钉棒系统固定联合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或肋骨植骨或钛网植骨融合术,随诊观察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骨愈合情况。结果平均手术时间(4.5±0.6)h,平均出血量(600±120)ml。术中4例发生胸膜撕裂,行术中缝合,放置引流,术后无并发症发生;2例手术侧大腿前内侧放射痛麻木,经治疗后逐渐消失,1例术后1月余出现复发,伤口不愈合,经再手术后治愈,无大血管、神经损伤,无死亡病例。术后随访3月-5年(平均17.6月),骨融合时间平均6.5月,术后神经功能均恢复至E级,1—2月后血沉均恢复至正常,末次随访无1例出现明显矫正度丢失。结论脊柱胸、腰椎结核采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能同时解决病灶清除、减压、稳定、融合等问题,疗效确切,操作易掌握,对前方结构干扰小,是治疗脊柱胸、腰椎结核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2002年1月~2009年1月我院收治35例脊柱胸腰椎结核患者,病变均累计2个或2个以上椎体,合并椎旁脓肿32例。患者术前脊髓神经功能损伤20例,Frankel分级:B级4例,c级10例,D级6例。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5±0.6)h,平均出血量(400±120)ml。术中3例发生胸膜撕裂,行术中缝合,放置引流,术后无并发症发生;3例手术侧大腿前内侧放射痛麻木,经治疗后逐渐消失,2例术后1月余出现复发,伤口不愈合,经再手术后治愈,无大血管、神经损伤,无死亡病例。术后随访3月~5年(平均17.1月),骨融合时间平均6.4月,术后神经功能均恢复至E级,12月后血沉均恢复至正常,末次随访无1例出现明显矫正度丢失。结论手术治疗脊柱胸腰椎结核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