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五行说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汉书·五行志》的五行观念为灾异的人事比附,具体表现为五行灾的人事比附、妖祸异的人事比附。五行说的本质是虚幻的:不同学者的主观努力、不同集团的随意阐释、灾异解释的牵强附会。五行说对当下奇幻文学也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2.
从五行说发展的历史来看,它是逐渐走向神秘主义的。《吕氏春秋》时期是五行说发展的一个结点,五行说的神秘性在吕书中已经昭然若现,五行的奇幻色彩亦随之凸显。在当下语境下,五行奇幻在向传统回归的过程中,吸收传统五行思想的同时对传统五行奇幻既有继承也有发展,形成了具有新时代特色的五行奇幻文学。  相似文献   

3.
五行之说是我国古代的基础理论之一,对我国文字及文字学曾产生深刻的影响。《说文》在说解文字时多用五行观念,清代以后的文字学家对此多有批评。本文认为,应从文化的、历史的和文字本身发展的角度看待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4.
黄帝时代政治实体的首领因居处其统治区四方部族的地中而产生政治地理五方观念,是五行产生的思想基础;黄帝出于军、政目的开辟修建政治地理中心交通四方部族的道路而产生政治地理交通五行观念。黄帝继而出于在思想上巩固地中对四方部族统治的合法性,将天道时行比附政治地理交通五行而作时间"五行"历。颛顼出于利用神权手段巩固其统治"四方民"的绝对政治权威的目的,谓只有王权所在的地中即"五"是人王与天帝合一的唯一通道,衍生出政治巫术通天五行思想。进入"轴心时代"的战国时期旧五行观念及五行义基本湮失,适应新政局和新科学的发展转换为五材质及其它"五行"说。  相似文献   

5.
五行学说之成立是中国哲学史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五行学说成立的标志是五行与阴阳思想相融合,亦即成功解决“五行”与“四时”相配的问题。数十年来,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三条进路:王梦鸥发掘的“四时”五分以配“五行”虽然理论上精致,不过难以付诸实践,终归湮灭;庞朴抉发的“尚土说”影响较大,可惜完全基于对史料的误解;只有徐复观之说在逻辑与文献两方面都较为合理,且两者配合无间,是以可信。  相似文献   

6.
张园 《青年科学》2011,(1):24-25
60年代,台湾一位学者在研究中医五行学说理论时,突发奇想,把五行中的五色和地球上的人种联系起来。五行中的五色为:青赤黄白黑。而地球上的人类,就其肤色来分,有黄种入、白种人、黑种人和红种人(或日棕种人)。他认为,如果五行学说是一种科学,那么,世界上就应该有蓝种(即青色)人。  相似文献   

7.
朱熹的《太极图说解》,以“质而语其生之序”“气而语其行之序”阐释周敦颐《太极图说》“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的五行次序。朱子后学对此多有不同解释。现代学者的解释皆未能越出叶采之说,然叶采亦未理解朱熹两种五行次序的义理结构。朱熹阐释阴阳五行循环错综的义理时,始终将太极置于本源之理的绝对性地位,阴阳五行化生万物之所以然是由于太极生生之理。通过对《太极图》图像及《太极图解》义理的分析,两种五行次序的义理结构和内涵可以得到更加直观、更加深刻的展现。  相似文献   

8.
《说文》系统记载五行学说,而释“火”欠妥。系统分析“火”之形音义,发现“火”之甲文象火焰上升之形,“火”与“煅”实为同源转语,“火”之本义应为“物燃而生之光焰”;笔者以甲骨卜辞及相关文献为据,发现五行学说与中国先民火祭文化有关。  相似文献   

9.
水是构成井维系一切生物体生命的基本要素。中国古代哲人曾试以金、木、水、火、土五行来说明世上万物的起源,《书·洪范》甚至将水列于五行之首。对中国画来说,水同样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说“意”是中国画的灵魂,那么笔、墨、水便无疑是构成其生命的最根本的要素。尤其是在中国画中占重要地位的水墨画,全凭以水调墨、水墨互用来作画,以此求得画面的勃勃生机。古人创造了水墨画,并将“水”冠于“墨”之前,似乎是说用水比用墨更重要也更不容易。事实上,一部水墨画史,也就是一部用水技法的进步史。在当今绘画形态和语言从传统到现代的…  相似文献   

10.
五行学说对针灸临床的指导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行 ,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五行中的“五”,是指木、火、土、金、水等构成世界的五种物质 ,“行”是指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1 ]。五行之间有其内在的变化关系 ,这种关系主要反应为五行的相生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和五行的相克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用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的这种抽象特性 ,来归纳各种事物、阐释宇宙中各种事物或现象之间相互关系及协调平衡 ,而形成了五行学说。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乘侮和母子相及 ,是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之一。五行相生 ,说明了…  相似文献   

11.
秦汉时,“天”作为终极信仰被虔诚的信奉。董伸舒将“天”作为其阴阳五行说的最高范畴,借助“阴阳五行”沟通“天”与“人”,进而“以类合之”,推论出“天人一也”。在此基础上,董仲舒一方面宣扬“君权神授”的“忠君”理念,为其大一统理论张目;一方面又旨在宣扬儒家的王道主张,为其施行保驾护航。如此,董仲舒将政统与道统这双重的政治旨归均在“天”的名义下得以展开。  相似文献   

12.
以吉林伊通地堑五星构造带第三系双阳组二段油气藏为例,采用地球化学方法对双阳组二段油气的来源进行判识,结果表明该区存在两种不同来源的油气,其成熟度均不高,相当于源岩镜质体反射率Ro为0.6~0.8%左右的产物,一是造成了工业聚集的油气,来源于新安堡凹陷的永吉组源岩,靠近2号断层呈条带分布,另一种油气来源于新安堡凹陷的双阳组源岩,没有形成大规模的工业聚集,远离2号断层分布;2号断层正、逆性质的转变在油气的运移、聚集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一个老历法史家的角度,重新审视史学界为获得西周诸王王年所使用的各种方法和对西周历法形态作出的各种假设,并重新定位西周历法:修正了以往的传统观念,推导出西周诸王王年,将历史文献、青铜器铭文记录、天再旦和五星聚合相配合,取得了较为圆满的结果.同时,还重新改定了所谓的共王标准器的王世.  相似文献   

14.
传统行政法理论关于行政行为公定力界限的争论绵延至今,绝对公定力理论推崇者和相对公定力理论推崇者都极力为自己理论的存在价值进行论证,但各自对其缺陷却不能自圆其说。在相对公定力理论的基础上,通过设计一套相对完善的技术性规范,力求能为相对公定力理论的完善和运用提供全新的运作模式。  相似文献   

15.
与或图数据库的关系模式规范化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图论基础上提出了与或图数据库。以与或图为描述工具的一种新的数据库理论 ,它使数据库的理论更加直观 ,算法更加简洁。给出了与或图数据库的定义、规范化理论、无冗余和既约化理论 ,证明了它与关系数据库的等价性 ;然后给出了依赖集存在冗余和既约的必要条件 ,讨论了无损分解在与或图形式下的特性 ,从而形成了与或图数据库关系模式分解的规范化算法。结合实例阐述了与或图数据库比关系数据库更加形象直观 ,便于理解学习 ,且为图论和人工智能各种算法在数据库应用中的引入奠定了相应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宇宙发生论是儒家思想和理论的基石,也是地球科学研究的范畴.介绍了董仲舒、周敦颐、邵雍和张载等宇宙发生论的主要内容以及地球科学与其对应的科学解释.在此基础上,提出宇宙发生论的4个内涵:中国古代宇宙观、宇宙发生论的历史演变、宇宙发生论的地位和作用、宇宙发生论所涉及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7.
解构主义误读理论的思想渊源主要来自三方面:一是现代阐释学背景,伽达默尔以"艺术真理"代替传统文论中的认知真理,强调读者经验的历史性和"偏见"的合法性;二是尼采和德里达的解构哲学,消解了传统对终极意义的追求,成为文学误读理论的哲学基础;三是语言哲学及形式美学的语言本体观念,索绪尔关于语言差异性的观念是误读思想产生的语言学基础,美国新批评传统为误读理论提供了方法论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化学键的密度函数理论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将密度函数理论发展用于化学键定理计算。这是一种既非矩阵力学亦非波动学的新的量子力学第一原理方法;可适用于分子,晶体,和具有近程有序的非晶态,其中用多极展开处理了库仑作用,故特别适用于计算电介质的极化和铁电性。  相似文献   

19.
司方超 《科技信息》2009,(17):142-144
儿童的心理理论的研究是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其研究方向不断在扩展,研究的内容不断在深入。本文从心理理论的界定,心理理论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向的拓展阐述了心理理论的有关研究。  相似文献   

20.
狭义相对论变换式修正结果的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应用电磁理论对重新推导出的"尺度变换式"、"场变换式"、"力变换式"进行举例和自恰性验证。对于同一个事例,分别由修正后狭义相对论和经典电磁理论加以验证,得出了完全相同的结果。将狭义相对论中"尺缩效应"的产生原因,与经典理论中的力、场作用规律无缝地结合在一起。从中看到,经典理论中一些物理概念的提出,导致了这种殊途同归的结果。修正前的狭义相对论是不能做到这些的。修正后的洛仑兹变换式,不但可直接推导出两运动电荷间的洛仑兹力公式,还预言了"额外纵向力"的存在,是对电磁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并举出了示例。在狭义相对论范围内,重新肯定了作用力--反作用力定律。最终,牛顿定律在抛弃"低速特例"的称谓下,与修正后狭义相对论达到了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