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记》在文学上最伟大的成就在于它成功地写出了许多人物传记。其所记载的人物形形色色,众态纷呈;其所刻画的人物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司马迁描写人物的艺术手法主要表现在这么几个方面:小故事突出人物思想性格;大场面展示人物全貌;精于语言艺术,善于用人物对话去表现人物独特的思想、性格、心理、神态和身份。  相似文献   

2.
“多余人”形象是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的典型。《儒林外史》中的杜少卿就是当时社会的“多余人”。杜少卿成为“多余人”的原因既在于乐善好施、仗仪疏财的性格,更在于其追求的儒家的政治礼乐理想。这一形象的深层意义在于对社会的叛离和觉醒,表现为对封建等级制度的反叛,对个人自由的向往与追求。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两个不同时代的农村女青年追求爱情不同性格的比较,揭示其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4.
本文(上)(下)两部分分别对张艺谋影视艺术的成败原因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探析。认为张艺谋成功的关键在于他独特的影视执导的艺术个性,而失败因素也包孕其中。格外专注于对畸形人物或畸形现象的发掘与现代观照,过分地依赖于历史题材和极度地追求色彩效果是其影视艺术出现大滑坡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5.
 歌德(Goethe,1749-1832)是德国大诗人、戏剧家和思想家。这是广为人知的,但是歌德在诸多科学领域有独到的研究与发现、歌德关于科学技术的一些感悟与思想,却不为世人所广泛熟知。科学与艺术是歌德精神世界缺一不可的两根栋梁,它们有力地互相缠绕,成为其绚烂人生的主要张力。  相似文献   

6.
留日作家群和留学欧美作家群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两个影响深远的作家群体,他们以其各自的文学实践推动了现代文学多元化格局的形成,加速了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进程.尽管这两大作家群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和相同的文化性格,但由于家庭背景、所受教育和留学地文化的不同等因素,使得两大作家群在家庭出身、所受教育、人格范式、创作重心、表达方式等方面都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正是这一差异使得这两大作家群交相辉映,成为中国现代文坛两道迷人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7.
两个化杀(CHA)杂种小麦及其亲本品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个化杀(CHA)杂种小麦及其亲本品质分析柏峰刘植义沈银柱黄占景何聪芬马闻师葛荣朝(河北师范大学生物系,050016,石家庄;第一作者37岁,男,副教授)河北省杂交小麦研究所(挂靠在河北师大生物系)和栾城县原种场在“八五”期间成功地选育出两个化杀(C...  相似文献   

8.
文学理论究竟应该叫“文学概论”还是叫“文学原理”,不仅是简单的概念辨析,而且历来成为主宰文学理论教学的两种不同观念。本文旨在探讨在这两种不同的教学观的指导下,文学理论教学显示出不同的追求和效果。  相似文献   

9.
在莎士比亚塑造的众多文学形象中,女性人物形象性格各异,朱丽叶、苔丝狄蒙娜和克丽奥佩特拉这三个女性人物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理想。为了捍卫自己的尊严,她们反对封建礼教和道德,追求人格的自由,对爱情忠贞不渝。当然,她们的性格也截然不同,她们的共性是通过截然不同的个性来体现的。  相似文献   

10.
成功是什么     
<正>成功是什么?在一次田径比赛中获得冠军,这就是成功?在书画比赛中取得了好的成绩,这就是成功?期末考试得了第一名,这就是成功?成功难道只是名誉上的渴望与追求吗?我看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三个人,他们都渴望成功。第一个人是位残疾人,双腿已经被截肢了,并且安上了假肢,他渴望有一天能像  相似文献   

11.
“绮靡”文学风格形成于西晋,首倡者为陆机。它是一种注重文学辞藻、对偶、声律等形式技巧并追求作品绮丽色彩的文学风格,于两晋、南朝十分兴盛。“绮靡”文学风格之所以成型于西晋(265--280),大致有以下三个原因:汉末清议衰颓、西晋玄学思潮继续兴盛、西晋士人普遍卑俗的人格情趣和审美趣味。古今关于“绮靡”的争论各有其道理,正确认识“绮靡”在我国文学史、文论史上的意义和价值,需要回归文学的本质。  相似文献   

12.
窦娥是一个为广大读者喜爱的文学形象,但对其性格分析批评中存在着简单化倾向,遮蔽了其性格的多重性和复杂性。窦娥性格中善良、正直和坚强的一面是最本质的,但其认同、接受以至于被封建意识形态及伦理道德观麻醉与规训的一面也是不容忽视的。只有多层面地分析解读,才能使窦娥成为文学史上一个立体审美对象,才符合关汉卿创作的意图。  相似文献   

13.
六朝文人的群体自觉与文学社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士大夫阶层群体自觉的历程上,第一次给文学艺术带来一代新风的是曹魏时期的邺下文人集团。沿着建安文人开辟的文学自觉道路,两晋南朝相继出现了为数众多的文人社团和文学流派。相对而言,其政治热情和社会参与意识明显不如建安、正始时期强烈,但煽扬一代诗风、呼唤新的文学观念,我国文学理论批评第一次从纯艺术的角度考察文艺的自身规律,使中古文坛异彩纷呈,进入了“文学自觉”的时代。综合研究这一时期文人群体的创作实践,可以得出结论;(1)知识阶层的精神风貌及其变化,往往是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发展演变的为直接的动因,(2)文学社团和文学流派能否提出具有开创性,时代性的文学主张,进行较为成功的文学批语,取决于团体成员之间能否相互吸收,相互尊重,完全发挥艺术个性;(3)官方意识形态乃至政治权威能否在文学领域发挥良好的作用,取决于它能否越超政治关系,与文人阶层建立起情感基础,以艺术上的“知音”团结他们,充分照顾他们的精神个性。  相似文献   

14.
路遥是中国当代文坛一位十分特殊的作家,他处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在文学上也处于十七年向新时期文学过渡的承上启下的阶段。路遥童年时期的过继和贫苦生活的经历,对路遥的文学审美、个人性格、文学追求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从缺失性体验这一心理学原理出发,探求路遥缺失性体验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可以解释路遥小说中的一些特有现象。  相似文献   

15.
王夫之于明儒力批王阳明,但于陈献章却态度复杂。本文通过考察王夫之《柳岸吟》中的若干和韵诗,并联系船山诗论与陈献章文学思想的若干关联,指出船山在创作与批评之间的若干矛盾,经过综合研究,最终得出如下结论:由于性格及文学渊源诸原因,王夫之早期与晚年文学风格及学术思想大不相类,王夫之通过不断地自我反思,逐渐克服了其性情中“不合理”的方面,并最终成为一代大儒。  相似文献   

16.
在令人眼花涂乱的东方文学的女性长廊中,形象鲜明,深受读者青睐者可谓不计其数,而古代印度诗剧《沙恭达罗》中的沙恭达罗和中国元代杂剧《西厢记》里的崔莺莺,则可堪称其中之“最”。她们是两位戏剧大师(迦梨陀娑和王实甫)精心塑造的优美女性的代表者,自由婚姻的追求者和作者美好理想的体现者。由于她们都生长在东方古国的沃土之上,都受到东方古代文明乳汁的浇灌和哺育,因而在其外貌特征、性格构成,尤其是对自由爱情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等方面,都具有不少相似之处,但又因其受到不同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及熏陶而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本…  相似文献   

17.
“人本”思想在柯岩的文学创作中体现为两个大的层面,即“人民”与“人”。这种以“人”为介体和载体的生活之美与时代之美,永远都是谍智与道德的结合、表象与本质的统一、过程与结果的变绎。所以,柯岩对“美”的发掘和表现,也总是自觉地从这个基本点出发,最后又笃定要落脚在这个基本点上的。柯岩的“人本”思想已经在其文学追求与审美取向中扬励和体现得十分深广,是实实在在的创作实践和真真灼灼的目标追求。这也正是柯岩文学创作的潜力、活力、引力与魅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18.
大人物盖茨比的大悲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菲茨杰拉德的《大人和盖茨比》通过完美的艺术形式表现了“美国梦”的幻灭这一美国文学的传统主题。盖茨比梦想通过个人奋斗积累财富追求旧日的恋情,却未意识到上层社会虚伪残酷的本质。本文试图通过对主人公所处爵士乐时代美国上层社会的解剖,以及对其本人性格缺陷的分析,来说明盖茨比悲剧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9.
钱锺书一向重视中西文学和文论的互相阐发,所论常有援引英国文学和文论。《谈艺录》中他根据中西文学史和批评史上的实际,把创作分为两大宗:一为模写自然;二为润饰自然。这两大宗派貌似迥然,实则内在相通。模写自然与润饰自然也是一个关乎文学起源的问题,涉及写实与想象、真实与虚构的关系。厘清模写自然与润饰自然的关系,对于我们辨析文学中的真实与虚构价值也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20.
赵建国的著作《哲学与传播学的双重观照》(以下简称《观照》,2006年11月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以下称引此文只注明页码),在哲学和文学两方面,都有新发现。这种新的发现,应该得益于他在两种视角下“双重观照”研究方法的成功运用和对哲学、文学两个学科知识背景和谱系较为深厚的积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