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黔中石漠化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种子库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贵州省普定县喀斯特石漠化地区进行种子萌发试验,对3种不同利用方式土壤(I.封山育林、II.退耕还林2a、III.农耕)的土壤种子库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种子库组成以草本植物为主,菊科、禾本科居优势,各类型土壤中种子数量和物种数差异显著。平均种子密度I类型为1664粒/m2,II类型为8060粒/m2,III类型为6239粒/m2;土壤中的种子集中分布在表层0~5cm范围内,种子数量随土层深度逐渐降低,物种数亦呈减少的趋势。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种子库物种相似指数虽然较低,但仍表现出了一定的相关性,物种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及生态优势度指数均以II类型最大,III类型高于I。从种子生活型分析,I、II属于进展演替,其中,I处于较高演替阶段,III仍处于破坏之中,属于逆行演替。  相似文献   

2.
三峡库区澎溪河消落带湿地土壤种子库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察三峡库区澎溪河消落带湿地土壤种子库特征,分析水位变动对消落带种子库分布格局的影响.试验采用萌发法,以直径为15 cm的培养皿作为萌发器,控制温度20℃、光照12 h/d条件下进行萌发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萌发物种为一年生植物,种子库种子密度在111.12~1 889.04粒/m2,萌发物种数量介于在1~8种之间;随着...  相似文献   

3.
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结合审视山地经济发展,是实现自然技术和社会技术的融合,解决自然工程和社会工程的有效手段.首先分析了山地系统结构及其变迁的技术途径,再阐述山地系统结构变迁的驱动力及作用机制,最后根据山区不同的自然和人文地理差别,划分相应的农业主体功能区,采取山地资源系统开发的技术组合,实现山区优化发展.结合国家有关资源型城市发展、重庆市近年来区域经济城乡统筹发展、三峡库区治理贯彻实施的大政方针为宏观背景,以三峡库区山地资源系统开发为个案,并将该区域资源状况进行统计学意义上的分析综合,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再到从抽象到具体对实践的指导,为山地资源系统开发与山地区域经济发展的科学整合,做出探索性研究.  相似文献   

4.
通过小支撑多样点选择研究样地、深层次土壤取样和幼苗萌发法等试验方案,探讨了金沙江干热河谷区云南东川野鸭塘小流域土壤种子库植被恢复潜力,研究表明:在0~40 cm深层次土层中,不同土地类型土壤种子库种子萌发潜力大小依次是沟道、荒草地、林地、灌木地.随着土壤层次深度的增加,不同土地类型土壤种子库萌发潜力差异显著,林地、沟道土壤种子库萌发潜力表现为表聚特征,萌发种子主要集中在0~5 cm的表土层;灌木地土壤种子库萌发的种子比较均匀地分布在0~40 cm土层中,表现为明显的均匀化特征;荒草地土壤种子库萌发的种子在0~5 cm表土层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5 cm以下的土层中,种子下聚特征突出.在20~40 cm深层次土层中种子萌发潜力表现为荒草地最大,灌木地、沟道次之,林地最小.  相似文献   

5.
土壤种子库在植被恢复与重建中的作用与潜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壤种子库是指存在于土壤上层凋落物和土壤中全都存活种子的总和.土壤种子库时期是植物种群生活史的一个重要阶段,也可称为潜种群阶段.概述了土壤种子库的基本特征、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的关系,着重对土壤种子库在植被恢复与重建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特别是探讨了影响土壤种子库在植被恢复与重建中作用的各方面因素,包括土壤种子库的自身特性、生境条件和不同干扰因子,以期为区域植被自然恢复与局部植被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三峡水库三期蓄水后消落带新生湿地苍耳种子库,于2010年4月对澎溪河消落带湿地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土壤表层(0~5cm)种子密度、萌发率及萌发数量均随海拔升高而增加.(2)种子密度介于490.33~1 191.83颗/m2之间,萌发率从0.20%到18.45%,萌发数量为1~214颗/m2.(3)多重比较检验显示,无论植物群落类型还是水位梯度上种子密度、萌发率和萌发数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4)相关分析表明,萌发率、萌发数量与群落类型显著相关(p<0.05),种子密度与植物群落类型极相关(p<0.01);萌发数量与水位梯度相关性极显著(p<0.01),但萌发率、种子密度与其不相关(p>0.05).三峡水库水位周期性变动下,苍耳种子空间分布格局发生改变,种子在消落带范围内的分布趋于均质,同时由于微生境的异质性而产生一些差异.  相似文献   

7.
以三峡库区重庆市巫山县典型坡改梯地为例,经过土样采集、实验分析、数据处理等方法,从土地利用方式、坡改梯年限两方面对研究区土壤养分特征及肥力质量进行了分析,结论如下:研究区的土壤有机质及养分含量整体处于中下级水平;有机质和养分全量在土壤中比较稳定,速效养分的变异程度较大。除了全钾以外,其余各项评价指标均与有机质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肥力质量综合评价从高到低依次排列为:荒地、菜地、林地、粮田、果园;随着坡改梯时间的增加,土壤肥力质量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但不呈现明显的规律性。研究认为当地土壤肥力的数量化综合评价研究起步较晚,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8.
以日本大阪府箕面市大阪国际文化公园都市建设地的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林下5cm厚表土为材料,以大阪府枚方市山田池公园的一隅荒地为试验地,做小规模的森林表土铺撒试验。从土壤种子库的生态学意义出发,探讨森林表土作为植被恢复绿化手段的可能性。对土壤种子库的植物种类组成、不同处理区出芽个体数状况、幼苗早期的生长情况、植被的形成、出芽植物种类与土壤采集地植被的关系以及不同的处理对出芽植物的影响等方面做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9.
三峡水利工程带来的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已引起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关注,库区屏障带是该区人地矛盾最为突出的区域。研究以重庆市万州区为例,利用TM遥感影像数据以及DEM数据,提取1995—2008年三峡水库蓄水前后的水热变化线,结合GIS支持下的山脊线提取,对生态屏障带综合划分进行了研究,并分析屏障带内坡度分布和土地利用现状。结果表明:三峡水库蓄水后,三峡水库两岸地表亮温和地表湿度受水库水位上升的影响,其影响范围为库区两岸30 km以内;划定的万州区屏障带范围主要为三峡水库水位线南北35 km以内,其总面积为2 215 km2,占其幅员面积的64.2%;万州区屏障带内存在一定的不合理土地利用问题,区内陡坡耕地和建设用地极容易破坏本来就极为脆弱的生态环境,直接对三峡水库的运行造成威胁。研究成果可为三峡库区屏障带综合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土壤种子库作为植被潜在更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植被更新、群落演替及受损生态系统恢复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成为植物学、生态学等学科的研究热点.在回顾国内外有关沙丘土壤种子库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从沙丘土壤种子库大小和物种组成、时空分布格局、与地上植被关系,以及非生物和生物因素对其影响等方面,系统阐述了沙丘土壤种子库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基于地形地貌差异研究三峡库区典型平行岭谷区土地利用的功能演变。【方法】以重庆市开州区岳溪镇为研究区,构建了三生功能体系并借助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了2008—2018年研究区岭、谷土地利用功能结构和动态转移的差异。【结果】2008—2018年,槽谷区土地利用的生产功能和生活功能与岭区相比占有优势,且发展势头良好;陡坡型山岭土地利用以生态功能为主导,土地利用功能格局稳定;缓坡型山岭的生产功能用地较多,但生产功能强度快速下降,正向陡坡型山岭的土地利用功能格局发展。2008—2014年,岭、谷区域土地利用转移皆以农产品生产功能向人工/自然生态功能的转移为主导,2014—2018年,槽谷区的居住功能的提升较明显;陡坡型山岭土地功能转移格局变化甚微;缓坡型山岭土地复垦现象较明显,以人工/自然生态功能向农产品生产功能转移为主导。根据区域不同地形地貌下土地利用功能的演变特征可总结出生产稳定型、生产衰退型、生活发展型、生态稳定型和生态发展型共5种类型。【结论】在社会经济和自然因素共同作用下,研究区岭、谷土地利用功能演变存在耦合变化,呈现出“槽谷趋向性”特征,具有一定的转型趋势,整个区域趋于生态化。  相似文献   

12.
露天矿排土场不同恢复措施土壤种子库生态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种了萌发法研究了海州露天矿排土场五种恢复措施的十壤种子库,共发现16种植物,分属5科,16属,以草本植物为主.排土地上植被与土壤种子库物种组成的相似性较低.随着恢复类型、恢复时问的不同,土壤种子库的种类、密度各不相同.选择正确的恢复措施,有利于土壤种子库自我更新能力的增加和排土场生态系统稳定,对排土场的土地恢复和生态重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RS、GIS技术的支持下,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研究了近20年来重庆主城区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土地利用发生了明显变化,主要表现为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大幅度增加,耕地面积先增加后减少,林地面积先减少后增加,水体面积相对比较稳定.2)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越来越快,土地利用类型转变较为剧烈,土地开发强度不断增强.3)研究区景观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斑块密度增加,平均斑块面积减少,香农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总体上升,在整体景观破碎化加剧的同时,景观结构趋于多样化、均匀化,景观异质性不断增强.研究认为,由于山水阻隔,重庆主城区形成了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景观格局,然而,随着城市化发展的推进,这种格局正逐渐被弱化,呈连片发展态势.因此,管理和决策部门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14.
小城镇土地利用经济评价探讨——以重庆市北碚区为例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提高城镇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是小城镇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小城镇土地利用的经济评价,直接反映小城镇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文章构建了一套小城镇土地利用经济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的方法,分析了重庆市北碚区小城镇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空间分异特征及成因,从而对小城镇土地利用经济评价的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萌发法是目前国内外研究土壤种子库恢复潜力时普遍采用的方法.但以往的研究往往是在实验室内同一水分处理下进行.而同一水分条件很难满足所有种子在水分需求上处于最佳状态,并且种子在实验室萌发与自然环境中具有很大的差异.针对该方法的不足之处,采用不同水分处理在野外进行了激活土壤种子库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 随着供给水量的减少,土壤种子库萌出的幼苗种类和数量逐渐降低,但个别物种最高出苗率并不在土壤含水量最高的水分处.(2) 不同的物种具有不同的萌发特征.在萌发速度上,不同物种表现为速萌型和迟缓型;各物种均存在各自的萌发高峰期,随着水分供给量减少,各物种萌发高峰期向后推迟了2—3d.因此,水分选择对于萌发实验至关重要,研究种子库特征和针对某一物种开展研究时,在水分选择上应区别对待;对于塔里木河下游土壤种子库的研究,理论上土壤含水量介于23%—28%最宜;在萌发高峰期(自浇水日9—15d)应加强对幼苗的保育.  相似文献   

16.
 金沙江干热河谷水电站建设弃渣场废弃地是植被恢复最困难区域,采用种子萌发实验的方法对金安桥水电站不同类型渣场的土壤种子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渣场平台土壤种子库储量92~633粒·m-2,渣场边坡土壤种子库储量25~325粒·m-2.土壤种子库萌发实验共统计到12科20属20种植物种子,以十字花科(54.55%)和菊科(26.70%)为优势科,草本(90.91%)种子储量占绝对优势,灌木和乔木则很低,以荠菜(54.55%)为优势种.明挖为主弃渣边坡较洞挖为主弃渣边坡的土壤种子库储量大,随时间推移储量在下降,应尽早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渣场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快速有效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三峡库区农作物产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方法】以三峡库区广泛分布的紫色土为研究对象,对它的有机质含量和原始光谱反射率(R)进行测定,基于R进行C(R)、log10(1/R)、R′、R″、[log10(1/R)]″等5种光谱反射率形式变换,构建紫色土有机质含量的MLSR、PLSR和BPNN高光谱反演模型。【结果】1) 紫色土有机质含量范围为7.68~31.49 g·kg-1,变异系数为31.65%,属中等变异性质,总体上处于缺乏水平;2) 有机质含量与R呈负相关,与log10(1/R)则呈正相关关系,且不同光谱变换形式下的最佳显著性波段主要集中在534~889 nm、1 450~1 976 nm和2 281~2 328 nm;除log10(1/R)外,R的另外4种变换形式与有机质含量的相关性较R有显著提高,最大相关系数达0.676。3)对比MLSR、PLSR、BPNN等3种反演模型,C(R)处理的PLSR模型是预测紫色土有机质含量的最佳模型,建模集和验证集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671和0.532,RMSE分别为2.99和4.03 g·kg-1。【结论】PLSR-C(R)模型可以较好地预测三峡库区紫色土有机质含量,为三峡库区紫色土肥力管理和农业速测紫色土有机质含量提供了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西南典型岩溶区土壤微生物数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别选取桂林、重庆、贵州三地的林地、耕地等几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20、40、60 cm深3个土层土壤样品,采用稀释平板法对土壤中细菌、放线菌、真菌三大微生物类群进行计数,结果显示:(1)与非岩溶区相比,岩溶区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明显高于非岩溶区,真菌数量反之,且岩溶区微生物总量大于非岩溶区。(2)岩溶区土壤中细菌数量占绝对优势,夏季所占比例最高达到94.7%,秋季达93.8%;放线菌最高夏季为33.1%,秋季为55.4%;真菌夏季最高达55.9%,秋季为4.4%。(3)微生物数量变化存在时间和空间差异性,但总体而言,夏季各微生物数量明显高于秋季,细菌数量变化趋势在不同地区存在一致性,真菌和放线菌则不明显。造成这种区别的因素包括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生理特性等。  相似文献   

19.
对重庆市岩溶区不同石漠化程度下的土壤磁化率、有机质质量分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磁化率χlf和χfd平均值随着石漠化程度的加深而增大,χfd>10%,表明土壤样品存在有相当质量分数的SP颗粒;轻度撂荒地剖面之外其它样地的χlf与χfd之间都呈现出正相关性;植被覆盖好的区域土壤有机质平均质量分数高于低植被覆盖区域,重度撂荒地土壤中有机质质量分数与χfd呈明显负相关性,说明土壤中有机质(特别是富里酸等物质)对土壤中多畴或单畴的磁性矿物可以有效地溶解,而对超顺磁粒径范畴磁性颗粒不能有效溶解.  相似文献   

20.
以位于陕南秦巴山地的宁强县为研究对象,利用宁强县1990年、2000年和2010年的TM遥感图像,运用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的像元二分模型法,提取并分析了宁强县近20年来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宁强县近20年来植被覆盖整体较好,均大于78%,且植被覆盖度整体略有上升;近20年来,宁强县植被覆盖经历退化和恢复两个时期。1990—2000年,为宁强县植被覆盖退化期,近一半乡镇植被覆盖度出现不同程度降低;2000—2010年,为宁强县植被覆盖恢复期,各覆盖度等级面积以增加为主;2010年宁强县仍有11个乡镇植被覆盖度较1990年有所降低,今后应继续加强植被恢复、保护和建设,保障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生态环境的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