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在明清嬗代之际,曾出现过一种为兴邦治国、化民成俗服务的实学思潮,"舜水学"就是这"实学"思潮中的一个学派."舜水学"也是相对于"朱子学"(指朱熹的学术思想及其学脉)、"阳明学"(指王阳明的学术思想及其学脉)而言的关于朱舜水学术思想及其学脉的一种称谓."舜水学"的特点是,以"实"字标宗,以"批"字为要,以"外"字显名.  相似文献   

2.
万历以后,虽然王学取得了与程朱学分庭抗礼的合法地位,但却日显空疏之弊。东林学派乘间而起,反对俗学,力图纠弊,使学术归于程朱正统。拥有东林党魁和文坛领袖双重身份的钱谦益学术上兼宗东林学派顾宪成和狂禅派管志道,既在反俗学的立场上与东林学派保持一致,又在对狂禅的认识上突破东林学派的局限,显示了开放的学术态度。  相似文献   

3.
理学是中国传统儒学发展的高级阶段,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理学有诸多学派,朱熹之前已有濂洛关闽之分,在朱熹之时,亦有江西之学、湖湘之学、浙东之学诸派.朱熹之后,历朝同样有诸多学派.朱子学派称"闽学",但朱子学不等于"闽学".朱熹称二陆之学为"江西之学",但陆象山之学不等于"江西之学",江西之学发脉于欧阳修、曾巩,经李觏、王安石,而成于周敦颐、张九成、陆象山."江西之学"以二陆心学理论特色得以"孤行于天下".江西是理学开源、心学萌生之地.朱熹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上饶.朱子学不入于江西,但江西是他讲学论辩任官施教的地方,朱子学与象山学同样在江西广泛传播,历宋元明而不衰.所以,江西是宋元明时代理学发展的核心区域.  相似文献   

4.
明朝封建专制统治进一步强化,采取八股取士制度来严加控制人们的思想,导致晚明学界空疏之风盛行.以泰州学派为代表的王学末流"束书不观"、"空谈心性",成为当时学界主流.以顾宪成和高攀龙为首的东林学派和以刘宗周为首的蕺山学派与此针锋相对,倡导经世致用之学,与王学末流展开了激烈的论辩,开创了明清之际的实学思潮,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明代中后期,程朱之学受挫于王学之盛,造成了学风空虚的流弊。以顾宪成为首的东林学人源出于王学,而反之于王学,以“格物”辩“无善无恶”,成之于实学,造就了儒学内部王与朱共天下的格局,为东林学派登上历史舞台提供了思想上的准备。  相似文献   

6.
李应昇是东林诸贤中最能体现东林节义精神的典型人物,其事迹充分展示了东林志士的人格特征,理解李应昇对于东林节义精神的认知与实践,应结合其一生的主要活动轨迹来探析。在上层政治层面,他严守"君臣之礼",坚持以"公言"论"国是",严申"君子小人之辨";在社会实践层面,他倡行关心民生、"惠商恤民"的清和之政,道德教化上"推明紫阳之教";在家庭伦理层面,他力倡忠孝一统和"移孝为忠",并把一腔正气和崇高的生命意识传承给后代,完成了其人生使命和节义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7.
明代东林书院以"斗士"形象而闻名,政治上斗阉党,学术上则以反王学最为著名。在东林书院的各类文献记载中,王学基本以"末流""邪学"形象出现。然而,认真考据明代东林书院的修复、兴盛历程,发现事实并非如此。首先,东林书院的成功修复与阳明、阳明后学的支持分不开;其次,东林书院的学术传承,无法真正绕开阳明学,其书院制度亦多受益于阳明、阳明后学的书院建设理念与成就;第三,东林书院陷入党争之时,不少阳明后学奋力奔走挽救,东林党人与阳明后学之间不乏相互欣赏者。两者的矛盾其实仅止于学术立场,在其他方面极为融洽,因此,疏理、澄清二者的关系至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在宋明理学与现代化的讨论中,有人公开否认宋明理学中含有科学理性精神,把宋明理学与科学完全对立起来,认为中国近代科学完全是从西方移植过来的。港台地区的新儒家学派虽然提出过"返本开新"论,承认可直接从儒学"内圣"中开出科学与民主的"新外王",或者提倡"道德良知自我坎陷"说,认为通过道德良知的自我否定而转出知性主体,从而为近代科学与民主的发展提供内在根据,但是由于它找错了地方,也只能是一种善良的愿望而已。在我看来,宋明程朱学派的格物说,不但具有内向性的道德人文精神,而且也含有外向性的科学强性精神,是道…  相似文献   

9.
陆时雍之死与戴澳有密切关系。崇祯十二年至十三年之间,戴澳弹劾文德翼、王凝命,这是非东林集团与东林集团的政治斗争。由于此时戴澳所代表的非东林集团势力已处于劣势,兼之此弹劾本系诬告,最终戴澳被逮入狱。陆时雍曾受戴澳赏识,在这场斗争中因提供伪证也被牵连下狱,不久即卒于狱中。  相似文献   

10.
清初思想家、教育家颜元(1635—1704)在学术上倡导一种注重习行,强调实学、反对读死书的学风,这对于程朱标举静坐内视、论性谈天的唯心主义学风,有摧掐廓清之功。颜元初好陆王,未几又学程朱,信之甚笃。中年才觉程朱“明心见性”“静坐读书”之空腐,又曾闻见明末国难当头,读书人尚顾自赋诗进讲,喘息著书,置天下鱼烂河决、生民  相似文献   

11.
日本学界关于朱舜水的研究,迄今已历百年.特别是1986年12月日本九州历史资料馆分馆柳川古文书馆将"安东家史料目录"公诸学界以后,朱舜水在日本的书简、笔语等新史料陆续被发掘,随之引发另一波研究热潮,在量与质的方面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日本的朱舜水研究集中在以下六个领域:德川光国与水户学的发展;朱舜水的学艺;朱舜水的乞师活动;朱舜水的思想与日本儒学史之发展;明末遗臣与人物交流;朱舜水对中日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2.
朱舜水前半生生活于明清社会变革之际的中国,后半生旅居异国他乡,人生阅历十分丰富。这种特殊的时代、生活背景,赋予了他独特的民族精神。这其中包含着对异族入侵的愤慨,漂泊各国时所应对的态度,侨居异国对中华文化的传播等。  相似文献   

13.
朱熹与吕祖谦合编《近思录》,本来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朱熹的影响和学术地位,时有抹煞吕氏名字现象的情况发生。虽有像《四库全书总目》这种权威著作力陈其非,仍未肃清影响。勾稽朱、吕文集与两人往来书函,剖析《近思录》中具体内容,不仅可以揭示当时编纂史实,还能确立吕祖谦在《近思录》编纂中真实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4.
李绂是清代心学的重要人物,他主要通过编纂学术史的方式,以《陆子学谱》、《朱子晚年全论》来奠定他的道统史观。同时,他还在一些散论中对其道统论进行了重要补充,建立了一个上起唐虞,下至王阳明的甚至包括程朱的庞大而复杂的道统体系。他将整个儒学史视为一部心学史,对于陆王心学的道统论作了最后的总结。  相似文献   

15.
The Propagation, Excitation and Coupling of Acoustic Waves in Phonon Band-gap Materials[1]Lu Yan-qing,Zhu Yong-yuan,Chen Yan-feng,et al.Science,1999,284:1822-1824. [2]Zhu Yong-yuan,Zhang Xue-jin,Lu Yan-qing,et al.Phys.Rev.Lett,2003,90:053903. [3]Zhang Xue-jing,Zhu Ran-qi,Zhao Jun,et al.Phys.Rev.B,2004,69:085118. [4]Zhang Xue-jing,Lu Yan-qing,Zhu Yong-yuan,et al.Appl.Phys.Lett,2004,85:3531-3533. [5]Feng Liang,Liu Xiao-ping,Tang Yue-feng Tang,et al.Phys.Rev.B,2005,71:195106. [6]Feng Liang,Liu X...  相似文献   

16.
2006年《呐喊》、《彷徨》研究有关《狂人日记》、《伤逝》的论述最为醒目;总论《故事新编》的文章多从文体角度入手,以汤哲声、陈林侠、房伟的文章为代表;李今、刘进才、孙玉石针对胡尹强《鲁迅:为爱情作证》一书发表了针锋相对的看法;有关《藤野先生》的论争构成《朝花夕拾》研究中的热点;朱正的鲁迅杂文重读,戈双剑、杨晶关于鲁迅日记的语言考察,孙郁《鲁迅的译介意识》,邢植朝、袁盛勇、崔云伟从各自的视角出发对于鲁迅作品的整体解读,皆有其新颖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7.
陆象山是南宋理学家,陆王心学的创始人,他在朱熹的说辩中,提出了以心为宇宙万物的本体,强调心与理的统一。明代王阳明继承了陆象山的观点,该文介绍了陆王心学的主要内法。  相似文献   

18.
报道了"2007全国现代逻辑学术研讨会"的基本情况,介绍了北京大学刘壮虎教授、南京大学张建军教授、清华大学王路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朱水林研究员、北京大学叶峰副教授、燕山大学张忠义教授和张家龙教授、北京大学周北海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杨跃教授等等在会上所作的报告或发言的主要观点。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30年代朱光潜与鲁迅的分歧,是京派与左翼审美趣味的分歧,也是“看戏”与“演戏”人生理想的分歧。朱光潜以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青睐于西方古典主义的“静穆说”,把“静穆”视为艺术的极境,貌似很西方,实则很古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