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络合物与Pd形成配体的方式和碱溶液与Pd形成沉淀的方式考察组分的添加方式的影响,考察了反应温度和原料气配比对CO偶联合成草酸二甲酯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用碱洗的方式能够提高催化剂的反应性能,原料气配比对催化剂性能影响较大.在反应温度140 ℃,CO与亚硝酸甲酯的比例为1.25条件下,草酸二甲酯的收率可以达到1.13 g·ml-1·h-1.  相似文献   

2.
为了缓解我国对石油进口的依赖,本文研究采用非石油路线生产乙烯,以煤化工下游产品电石乙炔为原料,对高浓度乙炔选择性加氢制乙烯,并以加氢反应中常用的金属Pd为活性组分,以大比表面积、表面弱酸位点丰富的MCM-41为载体,以NaBH_4、乙二醇(EG)、H_2为还原剂制备出不同Pd颗粒分散状态的系列Pd催化剂。活性测试及表征结果表明:与其他制备方法相比,EG还原法制备的催化剂中金属Pd颗粒分散良好且粒径均匀,并且对应的催化活性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3.
制备方法对钯碳催化剂表面性质及其加氢性能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浸渍法制备Pd/C催化剂,考察了浸渍方法、还原方法和条件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用XRD及XPS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并用对苯二甲酸加氢精制体系进行活性评价,与工业上使用的进口Pd/C催化剂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采用EDTA处理载体后,再分2次浸渍PdCl2溶液制备的0.5%Pd/C催化剂,表面Pd的摩尔分数可达8%以上,但对催化剂活性影响不显著;还原温度过高会使H2还原法制备出的催化剂中Pd晶粒变大,导致催化剂活性降低;采用甲酸钠还原和250℃下H2还原方法有利于提高催化剂活性.  相似文献   

4.
采用3种不同方法制备氧化锰八面体分子筛(OMS-2),通过浸渍负载CuO制备了一系列CuO含量为10.0%(质量分数)的CuO/OMS-2催化剂,考察了催化剂在CO催化氧化反应中的催化性能,并利用X射线衍射(XRD)、N_2吸附(BET)、透射电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程序升温还原(H2-TPR)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固相法制备的S-OMS-2为纳米棒状形貌、结晶度低、比表面积大,而回流法和水热法的OMS-2为针状或纤维状形貌、结晶度高、比表面积小.OMS-2制备方法对其负载Cu催化剂上的CO氧化反应影响较大,CuO/S-OMS-2具有最高的催化活性,这可能是因为CuO/S-OMS-2中较大的比面积、较多的晶格缺陷以及高分散的CuO提供了更多有利于CO氧化反应的Cu-O-Mn界面.  相似文献   

5.
用红外光谱法测定表明:各种硅胶负载仲进型铑催化剂上,线CO/桥CO红外吸收强度比值与金属助剂(M)的关系变化顺序为(50:1)(Rh-Mn)〉(22:1)(Rh-Li)〉(9.1:1)(Rh-Mn-Fe-Li)〉(3.5:1)(Rh-Fe)〉2.8:1)(Rh)。在各种Rh-M/SiO2催化剂上,线、桥CO吸附态的加氢原位FTIR跟踪实验表明:随着加氢的进行,线CO/桥CO吸收强度比值均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劣质柴油超深度加氢脱硫困难的问题,研制基于SiTi复合改性载体的NiW基柴油加氢精制催化剂,利用BET、TPR、TPD、DRS及LRS等表征手段对催化剂进行对比表征研究,并通过模型化合物微反评价了催化剂的加氢脱硫性能。研究结果表明,SiTi复合改性载体制备的催化剂的孔结构呈集中分布,经SiTi复合改性减弱了NiW活性组分与载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使NiW活性组分在复合载体表面实现高度均匀分散。评价结果表明,与未改性载体制备的NiW基柴油加氢催化剂相比,基于SiTi复合改性载体制备的NiW基柴油加氢催化剂活性更高。  相似文献   

7.
邓艳丽  赵剑涛 《河南科学》2012,30(5):571-574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SiO2纳米颗粒和机械共混法直接将气相法SiO2纳米颗粒分散在树脂中,然后通过紫外光固化制备纳米复合涂层.采用SEM观察SiO2在涂料的分散状态,并对涂层的光学性能和机械性能进行了测试表征.结果表明,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的SiO2在涂层中分散较好,制备的涂层透光性、雾度等光学性能较好;采用机械共混法分散气相SiO2制备的涂层SiO2团聚较多,透光性差,但由于气相法SiO2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与树脂的结合性能较好,故其硬度、耐刮擦、耐冲击等力学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XRD,TPR,TPD-MS,TPSR-MS和IR技术,研究了负载于SiO_2担体上的Ni,Cu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所引起的CO加氢反应性能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双金属Ni和Cu之间可以很好地形成合金,Cu的4s电子迁入Ni的3d轨道的电子效应,使双金属催化剂对H_2和CO的吸附能力有别于单金属Ni,Cu催化剂;CO加氢在Ni中心上按“表面碳”机理生成烃类,在Cu中心上通过HCO_(a)活性中间物生成醇类,Ni和Cu的合金化则有利于C_2以上的物质生成。  相似文献   

9.
一种用于从植物油皂脚提取的混合脂肪酸的加氢反应的新型催化剂已研制成功,定型为HS-1型催化剂。它是以氧化硅为载体的镍催化剂,其生产原料立足于国内。测试表明,HS-1型催化剂的加氢活性与进口催化剂相当,而对不同来源的混合脂肪酸的适应性好于进口催化剂。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XRD,TPR和以H2,CO为探针分子的TPD—MS,TPSR-MS技术研究了Ni-CU合金负载于氧化物SiO2,MgO和γ-Al2O3上的性质变化,以及对CO加氢反应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各种载体对于负载于其上的活性组分均具有良好的分散性能;SiO2对金属相的结构和电子状态不产生影响,而γ-Al2O3和MgO对金属相则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这种相互作用主要表现在活性组分对H2和CO吸附能力的变化和CO加氢的活性和选择性的变化上。  相似文献   

11.
采用MoO3或CoMoOy与N2/H2程序升温还原反应,合成出了BET比表面积为165m^2/g和158m^2/g的Mo2N和CoMoNx,用CO的加氢反应作为探针反应,并结合原位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技术评价了合成催化剂的加氢性能。结果表明,氮化钼催化剂具有较高的CO加氢活性和CH4选择性,催化剂的预处理条件对其反应性能有明显的影响,钝化态的氮化钼经在673K下的加氢还原并不能提高其加氢性能。  相似文献   

12.
采用MoO3 或CoMoOy 与N2 /H2 的程序升温还原反应 ,合成出了BET比表面积为 16 5m2 /g和 15 8m2 /g的Mo2 N和CoMoNx。用CO的加氢反应作为探针反应 ,并结合原位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 (FT IR)技术评价了合成催化剂的加氢性能。结果表明 ,氮化钼催化剂具有较高的CO加氢活性和CH4 选择性 ,催化剂的预处理条件对其反应性能有明显的影响 ,钝化态的氮化钼经在 6 73K下的加氢还原并不能提高其加氢性能  相似文献   

13.
反应条件对Pd/Ce-Ti催化剂CO低温氧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溶胶-凝胶法制备的CeO2 TiO2复合氧化物载体负载Pd催化剂进行了表观动力学研究,在pCO==1×10-3~4×10-3MPa,CO和O2的反应级数分别为-1.0和1.0级.在温度范5×10-4~3×10-3MPa,pO2/pCO接近化学计量比的条件下,CO氧化反应的平均表观活化能为67.2kJ·mol-1.考察了气围303~343K,pO2体组成对CO低温氧化反应的影响和催化剂的稳定性.x(O2)/x(CO)=0.5时,CO氧化反应的起燃温度为345K,提高x(O2)/x(CO),可以降低起燃温度,在较低的CO浓度(0.5%)和较高的x(O2)/x(CO)(6.3)下,催化剂在室温下就有氧化活性,起燃温度仅为308K.在φ(CO)=1.0%的空气中,空速39000mL·h-1·g-1的条件下,CO反应在室温(293~303K)就可以实现完全转化,其反应稳定性与反应温度相关,313K下催化剂寿命可达15.5h.  相似文献   

14.
利用浆态床渣油加氢工艺对不同直径的催化剂颗粒进行活性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催化剂在直径较小或较大时均不利于杂质的脱除。利用XRD、BET、TG/DSC、TPO、SEM/EDS等表征手段对催化剂活性及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催化剂表面及孔道中,渣油中沥青、含金属的卟啉结构等大分子生成焦炭、金属硫化物等附聚物以及沉积物是影响催化剂性能的主要原因。综合考虑所有杂质的脱除率可知,直径为1.2mm时催化剂的总体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15.
载体对草酸二甲酯加氢铜基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以硅溶胶、SBA-15、二氧化硅粉末和ZSM-5为载体,采用蒸氨均匀沉积沉淀法,制备了一系列草酸二甲酯加氢制乙二醇Cu基催化剂(Cu质量分数为20%),并对其催化草酸二甲酯加氢性能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以二氧化硅粉末为载体的催化剂加氢性能最佳,其草酸二甲酯转化率为100%,对乙二醇的选择性为84%。催化剂酸性强弱对加氢反应产物分布有一定影响,酸性较强的催化剂易使得副产物乙二醇单甲醚的量增加。活性组分Cu在载体表面的分散状况对反应的加氢深度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6.
采用不同方法制备了双金属改性Fe-Cu-ZSM-5催化剂,结果发现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的Fe_(0.7)-Cu_(0.97)-ZSM-5(IWI)催化剂活性最高,而用液相离子交换法制备的Fe_(0.59)-Cu_(1.0)-ZSM-5(IE)催化剂活性稍逊于Fe_(0.7)-Cu_(0.97)-ZSM-5(IWI),但显著优于采用先离子交换后浸渍法制备的Fe_(0.65(IWI))-Cu_(0.95(IE))-ZSM-5催化剂。结果表明:用不同方法制备的Fe-Cu-ZSM-5催化剂中,活性金属Cu和Fe物种的存在状态、催化剂的可还原性和NO氧化能力以及催化剂表面的酸性等因素是影响催化剂SCR活性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7.
采用离子束反应溅射、等离子体辅助、射频离子源辅助、Kaufman离子源辅助比较不同制备方法对薄膜性能的影响. 镀制了Ta2O5、SiO2两种材料的单层膜及由它们组成的多层膜. 结果表明:离子束反应溅射能够制备出质量最好的激光膜,抗激光损伤阈值达到17.39J·cm-2,等离子体辅助和射频离子源辅助制备的膜层结构致密、散射比和吸收比小,Kaufman离子辅助制备的膜层各项性能指标都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8.
采用溶胶-凝胶法(Sol-gel法)制备系列La-Mn-O载体,用沉积-沉淀法(DP法)制备负载型金催化剂,以CO催化氧化为探针反应,对催化剂活性进行测试,并考察催化剂的制备条件(焙烧温度、制备过程中溶液的pH值、Au的负载量以及载体的种类)对催化活性的影响,用XRD、BET和AAS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溶液的pH=9,Au的理论负载量为2%,未经焙烧的Au/LaMnO3催化剂表现出较好的活性,CO的最低完全转化温度为90℃.稳定性测试结果显示.Au/LaMnO3催化剂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连续反应30 h,CO的转化率一直保持100%,放置150d后催化剂活性稍有下降,CO的最低完全转化温度由原来的90℃升至110℃.  相似文献   

19.
采用水合肼还原法制备了镍核,并结合Stöber法制备了镧改性的核壳结构镍基纳米催化剂Ni-La@mSiO2,应用于二苯酮的选择性加氢反应.应用BET、XRD和TEM等测试手段对所制备催化剂的结构特征进行了表征.考察了反应时间对Ni-La@mSiO2作用下二苯酮选择性加氢性能的影响,发现在氢压2.5 MPa,反应温度120 ℃、反应时间120 min的条件下,二苯酮的转化率和二苯甲醇的选择性都达到90%以上;同时,催化剂经5次套用,二苯酮的转化率和二苯甲醇的选择性均没有发生明显下降,表明该催化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采用浸渍法制备多孔离子共聚物(PICP)负载的纳米Pd催化剂(Pd/PICP),考察Pd/PICP对苯酚选择性加氢反应的催化性能。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线衍射仪(XRD)和N2吸附-脱附分析仪等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同时考察催化剂载体、反应溶剂和反应时间对苯酚加氢反应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Pd/PICP催化剂Pd颗粒粒径为2 nm左右,具有较大的比表面(635 m2/g)和孔体积(1.41 mL/g),在苯酚的还原反应中表现出较高的活性和选择性。在0.1 MPa H2下,n(Pd)∶n(苯酚)=1∶200,反应温度353 K,反应10 h,苯酚的转化率达到99%,环己酮的选择性达到97%,同时催化剂反复使用5次活性几乎没有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