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的身份认证仅采用静态密码,且只有唯一的认证服务器为用户提供服务.其缺点是:静态密码很容易被攻破;若认证服务器被攻破或发生故障,就不能及时地为用户提供服务甚至导致用户信息的永久丢失,这在证券或银行等交易系统中是无法接受的.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更安全有效的认证方案.本文提出的把动态密码和入侵容忍技术结合起来的方案,可以较好地解决用户密码被攻破以及认证服务器被入侵或破坏所带来的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2.
两方跨域认证密钥协商协议是指来自不同私钥生成中心的两个参与方完成互相认证和协商出相同的会话密钥。基于身份的密码体制能避免公钥基础结构的公钥证书存储问题。双线性对运算复杂度较高,计算成本较大。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无双线性对基于身份的两方跨域认证密钥协商协议,并在随机预言模式下证明了协议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提出了一种基于国产密码算法的身份认证方案。方案中的关键数据用SM2加密保护,引入随机数保证发送中间认证信息的时间具有无规律性。方案克服了传统方案存在的常见安全漏洞,可以更有效地抵御窃取信息攻击和劫取连接攻击,并保留了传统方案的安全特性,可以适用于安全性需求较高的场合。  相似文献   

4.
为保证跨域资源访问的安全性,提出一种基于双线性映射的匿名跨域认证协议,该协议可以避免传统基于公钥基础构架的跨域认证方案中证书传递的繁琐性,以及现有基于身份的跨域认证方案中权威机构冒充内部成员进行跨域访问资源的弊端,同时具有实体追踪能力,支持双向匿名实体认证.性能分析表明该方案具有较好匿名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跨多级域单点登录访问及身份认证系统的构造,主要用于解决了多级域之间的单点登录访问技术问题,其特征是在多级域之间访问过程中,通过统一的登录口进行访问。该课题研究技术方案为:将跨多级域单点登录访问及身份认证系统将多级域各自的认证源整合到了一起,并且将多个域之间的用户关系进行了整合,用户可以使用任意子域的用户名、密码进行访问登录。并且在用户访问子域的过程中,通过对子域单点登录客户端的优化,实现了对应用访问权限的细粒度的控制。  相似文献   

6.
针对当前装备保障信息网络身份认证方案无法抵抗正在崛起的量子计算机攻击及认证效率较低的问题,基于新的格密码理论,提出了装备保障信息网络在量子计算环境下安全且快速的身份认证方案。该方案采用理想格结构生成方案的主密钥,将装备身份信息输入到原像抽样函数中得出装备身份信息对应的认证密钥,利用无陷门的采样技术产生出装备的认证信息。结果表明:该方案在理想小整数解问题困难性假设的条件下,达到了适应性选择身份和选择消息攻击下的不可伪造性安全;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该方案在达到相同的安全等级水平时在认证速率和验证速率方面均高于传统基于RSA和ECC的认证方案。  相似文献   

7.
提出一种Web跨域认证优化方案.该方案在认证服务器和一致性哈希的环形空间上的虚拟结点之间建立了映射关系.应用服务器通过计算一个唯一标志的哈希值来选择认证服务器进行用户身份认证,允许以最小的代价增加或移除认证服务器,并且,具有较强的负载均衡能力和较好的冗余机制.该方案使用Web协议传递认证消息,适用于对安全性要求不太高、对性能和扩展性要求较高的互联网服务.  相似文献   

8.
连续身份认证是零信任架构的核心,旨在确保通信和资源访问的安全性。传统身份认证方案存在一系列问题,比如依赖可信第三方、普适性差、中心化管理、高成本、低效率和缺乏隐私保护等。为了满足当前网络发展的需求,遵循“永不信任,始终验证”的零信任原则,提出了一种可跨域连续身份认证方案,利用统一多域标识和信道状态信息实现轻量级的连续认证和可跨域认证。通过安全协议分析本征逻辑方法对所提方案进行了正式分析,证明了其安全性,并展示了在零信任应用场景中的强大潜力。  相似文献   

9.
在ElGamal数字签名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身份认证方案,它避免了ElGamal体制中的模逆运算,具有较高的效率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基于混沌理论的身份认证方案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基于混沌理论和一次性口令认证技术, 提出一种可以抵御常见攻击的身份认证方案. 解决了常规一次性口令认证方案不能抵御小数攻击、 明文传送迭代次数不安全以及传统Hash函数存在易于找到碰撞安全漏洞的问题, 该方案用混乱和散布性质好、 抗碰撞能力强的混沌Hash函数代替传统的Hash函数, 用混沌置乱排序算法产生的迭代次数代替网上明文传输的迭代次数, 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提出基于多比特输出点函数混淆器的、具有“动态”密钥的对称密码方案。满足完全熵的多比特输出的点函数混淆器(MBPFO)等同于一个具有“错误密钥检测性”的语义安全的对称密码功能,该方案用此混淆器实现了对称密码方案,方案用双密钥通过敏感函数构造的“动态”密钥,可以实现类似“一次一密”的密码体制功能,因此该方案具有更高安全性,并且实现简单。  相似文献   

12.
基于椭圆曲线密码体制的盲身份认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个基于椭圆曲线密码体制的盲数字签名方案,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个盲身份认证方案,该方案的安全性是建立在目前还没有有效攻击方法的有限域上非超奇异椭圆曲线的离散对数问题之上的,它能够防止非法用户对系统的访问以及非法用户对合法用户信息的窃取,由于在认证过程中涉及到有限域上椭圆曲线的模逆和点和,运算相对简单,因而实现也较为容易,从理论上讲方案是安全的,并且具有较低的复杂性,对于电子商务和电子投票应用场合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针对TLS协议不兼容IBC及Kerberos等证书的问题,通过在TLS协议中增加新的密码组,提出一种支持多证书跨信任域认证的TLS协议改进方法。用IBC公钥代替X.509证书公钥,实现基于IBC的身份认证,并通过在TLS协议中嵌入Kerberos认证流程,使用Kerberos证书实现互认证,进而扩展协议消息以支持新的密码组。该方法不改变TLS协议的结构,技术实现简单,认证效率高,便于部署。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适用于中小型Web环境的轻量级的跨域认证与数据共享系统.方法在Web环境中,基于标准的HTTP协议,实现了简单的单点登录机制,使得用户在一个域中,通过身份认证与账号授权的方式,就能够同时访问多个域的私有数据.结果与Oauth等协议相比,轻量级的Web跨域认证与数据共享方案中的协议是一个更加轻量级的协议.在客户端,充分利用了Web浏览器的URL重定向、cookie和缓存等技术;而在服务端,它仅仅依赖于简单的对称加密、身份认证和数据存储等技术.结论轻量级的Web跨域认证与数据共享方案具有简单、高效和灵活等优点,并且开发、部署和维护成本都比较低,适用于对安全性要求不太高的中小型Web应用系统.  相似文献   

15.
对基于智能卡的具有匿名性的远程用户认证方案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该方案存在无法抵抗离线口令猜测攻击、内部人员攻击、冒充用户攻击和冒充服务器攻击等问题。针对这些安全漏洞,基于哈希函数和随机数给出了一个动态身份的远程用户认证方案。分析结果表明,改进的方案不仅弥补了原方案安全漏洞,而且用户可自由更新口令,适于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6.
针对目前以PKI技术为基础的网格安全基础设施认证机制存在的用户规模小、效率低、依赖第三方机构在线运行等问题,提出了基于组合公钥密码的网格身份认证机制.该机制根据离散对数难题的数学原理构建公开密钥与私有密钥矩阵,生成数量庞大的由公开密钥与私有密钥组成的公私钥对,从而实现基于标识的超大规模的密钥生产与分发.通过在网格应用中实现该机制,和网格安全基础设施的认证效率进行了比较,验证了基于组合公钥密码的网格身份认证机制的可行性和高效性.  相似文献   

17.
用对称密码体制实现双向认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安全可靠的通信交流是网络通信的基本要求.在网络的通信双方之间,常常需要进行对等的双向相互认证,但是双向认证并不简单等于两次使用单向认证.文中讨论了采用对称密码体制实现双向认证以及有关的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现有的基于动态口令的身份认证协议的安全性隐患,指出了其中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改进的身份认证方案,以USBKey作为载体,利用ELGamal公钥密码体制,采用挑战-应答形式并结合单向哈希函数,避免了需要时钟同步带来的潜在威胁,实现了双向认证,防止假冒攻击、口令攻击和重放攻击.  相似文献   

19.
可追责的基于身份密码体制可以缓解基于身份密码体制的密钥托管问题:仲裁者根据获取的非法私钥判断其是否由私钥生成器恶意生成。本文针对一种可行的可追责的基于身份密码方案,将其中的零知识证明改为用双线性对运算实现;以此为基础,结合一次性签名方案提出一种具有IND—slD—CCA安全性的可追责的基于身份密码方案,并给出相关证明。  相似文献   

20.
基于身份的多服务器认证密钥协商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基于身份的密码体制与远程多服务器密钥协商相结合,提出一种基于身份的远程多服务器密钥协商方案.用户注册时由私钥生成中心颁发私钥并安全存放于智能卡中.用户登录服务器前,双方采用基于身份的双线性配对计算进行双向身份认证,并协商生成会话密钥.服务器端无须保存口令表,用户端无须建立数据表存储相关登录信息,无须在终端能离线更改登录口令.该方案减少了密钥协商的通信开销、计算开销以及存储开销,在标准BR安全模型下该方案被证明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