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知识的性质研究是当代知识论的核心论题之一。传统知识论主张一种弱心理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一种心理状态与非心理状态的合取,即知识的“混合论”。近年来,这一观点遭到威廉姆森和内格尔等人的挑战,他们援引心灵哲学和实验心理学的实证证据,支持一种强心理主义观点,认为知识是一种纯粹的心理状态。通过对实证证据的梳理和知识的概念分析,本文认为强心理主义观点存在诸多限度,并借助二元认知系统理论将知识区分为简单知识和复杂知识,这为强心理主义和弱心理主义关于知识性质的争论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
当代知识论对社会科学哲学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促使社会科学哲学发生了问题转换———从"科学性"问题到"正当性"问题;第二,促进了社会科学哲学出现了知识论向度;第三,使得社会科学知识论初现端倪。  相似文献   

3.
根据柏拉图的定义,知识是确证的真信念。但自葛梯尔问题以来,当代知识论主要集中在探讨确证的本质、结构等问题上,对"哲学中最大的神秘之一"的信念缺乏应有的研究。信念的研究涉及到主客体之间关系、信念内容以及信念状态的区别、信念是否具有认知意义,这些都是当代知识论无法回避的问题。佩里对索引词的研究为破解信念难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重构了知识论中信念的认知意义。  相似文献   

4.
根据柏拉图的定义,知识是确证的真信念。但自葛梯尔问题以来,当代知识论主要集中在探讨确证的本质、结构等问题上,对"哲学中最大的神秘之一"的信念缺乏应有的研究。信念的研究涉及到主客体之间关系、信念内容以及信念状态的区别、信念是否具有认知意义,这些都是当代知识论无法回避的问题。佩里对索引词的研究为破解信念难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重构了知识论中信念的认知意义。  相似文献   

5.
深入研究社会科学哲学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社会科学哲学是对"各门具体的社会科学"的哲学分析和反思,另一方面,社会哲学又是"社会工程哲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在社会科学哲学和社会工程哲学的理论体系中,"社会知识"是一个基本概念,必须大力加强对社会知识论的研究。本文对社会事实和社会实在、原因和理由、论证和说服等问题进行了简要的讨论,指出在社会工程哲学领域必须高度重视研究有关规则、理由、说服的种种问题。  相似文献   

6.
理智德性与认知视角——论欧内斯特·索萨的德性知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学的启发,索萨系统建构了德性知识论。通过将理智德性与认知视角引入知识论,德性知识论力图超越传统知识论的局限,合理把握人类认知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张力。索萨的德性知识论不仅在当代知识论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首创性和重要性,而且也为重新审视知识与德性的关系带来了新的启发。  相似文献   

7.
论自由时间哲学的谱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方哲学史上,以宗教哲学、生命哲学、过程哲学、现代科学哲学以及后现代哲学为代表的自由时间哲学从未放弃过物质自然时间观即时间客观化的斗争。自由时间哲学对人们超越客观化时间从而超越知识论哲学起到了至为重要的作用。它所表现出的强烈的人文性、生命色彩和对人的生存关切是超越知识论哲学的重要支持和核心观念。  相似文献   

8.
计算知识论的基本理念既有哲学来源又有语言学来源。通过不同学者的解读和充实,计算知识论成为了一个以归纳问题可解性和归纳方法逻辑可信赖性为核心问题、以可计算理论为分析工具的完整理论体系,为科学推理研究提供了抽象的分析框架。在该框架之下,各种版本的归纳问题得到了重新审视;对可学习性的关注又促成了计算知识论理念与认知逻辑的结合。计算知识论的全新视角及其初显的解题功能都表明:对计算知识论的进一步研究会为科学哲学和知识论领域带来更多有益成果。  相似文献   

9.
本文旨在概述一种反运气的德性知识论观点。这一知识论理论综合了反运气条件与德性条件,因此能化解与之相竞争的其它知识论观点所面对的困难,这尤其是针对稳健的德性知识论(robust virtue epistemology)而言的。具体来说,反运气的德性知识论能够解释知识对外部因素的依赖关系,也能够避免知识论意义上的"孪生地球"论证所提出的困难。自从盖梯尔(Gettier 1963)的著名文章挑战了知识作为"得到辩护的真信念"的三元定义以来,知识论学者对于提供知识的分析定义的前景越来越感到怀疑,尤其怀疑这种知识的分析能否有见识且不落入循环定义。我试图表明,应该追求的目标乃是对知识的一种有见识的分析,而不必一定是非循环的分析。尽管避免分析上的循环这一点也很诱人,但也并非所有循环的分析都毫无见识。哲学概念向来有可能交互定义彼此,因此从这些其它概念上我们也可以获得很多启示,而无需必要找到一条突破解释学循环的路径。盖梯尔反例明确提示我们,那种损毁知识的认知运气并不像传统上所理解的那样能由辩护条件来排除。一个人能有知识,就要求其认知成就不是偶然运气的产物。这是所谓反运气的直观。另一个显著的关于知识的直观是,知识要求认知成就以某种有意义的方式从认知能力获得,也就是说,这些成就应归功于相关认知能力的作用。稳健的德性知识论就立足于这种能力直观,更进一步提出认知成就不仅归功于而且就应产生于认知能动性,且满足这一点就同时满足了反运气的直观。然而实际上并非如此。我们可以用知识论意义上的"孪生地球"反例来证明这一点。这一反例的核心在于,两个认知者分别在地球和孪生地球上具有真信念,也同等地归功于认知能动性的发挥,但却仍然在认知运气方面存在差异。按照这一论证,地球与孪生地球上形成的真信念可以表现同等程度的认知能力,却因为受认知运气的不同影响产生不同的知识论地位。反运气的德性知识论化解了这个困难:"S知道p,当且仅当,S的认知成就是安全的,体现了S的相关认知能力,且这一安全的认知成就在相当程度上归功于S的这些认知能力的作用。"首先,它用安全性原则把握知识的反运气条件,主张作为知识的真信念不能轻易为假;其次,它强化了认知成就的安全性要求,同时弱化了能力直观,即不要求认知成就产生于能力,而仅要求其可归功于认知能力,从而在强弱两方面都改造了稳健的德性知识论;最后,即便反运气的德性知识论未必是非循环的知识分析,它也依然有助于理解认知运气、认知能力与知识等概念间的相互关联,从而仍然是有见识的知识论分析。  相似文献   

10.
本文旨在概述一种反运气的德性知识论观点.这一知识论理论综合了反运气条件与德性条件,因此能化解与之相竞争的其它知识论观点所面对的困难,这尤其是针对稳健的德性知识论(robust virtueepistemology)而言的.具体来说,反运气的德性知识论能够解释知识对外部因素的依赖关系,也能够避免知识论意义上的“孪生地球”论证所提出的困难.自从盖梯尔(Gettier 1963)的著名文章挑战了知识作为“得到辩护的真信念”的三元定义以来,知识论学者对于提供知识的分析定义的前景越来越感到怀疑,尤其怀疑这种知识的分析能否有见识且不落入循环定义.我试图表明,应该追求的目标乃是对知识的一种有见识的分析,而不必一定是非循环的分析.尽管避免分析上的循环这一点也很诱人,但也并非所有循环的分析都毫无见识.哲学概念向来有可能交互定义彼此,因此从这些其它概念上我们也可以获得很多启示,而无需必要找到一条突破解释学循环的路径.盖梯尔反例明确提示我们,那种损毁知识的认知运气并不像传统上所理解的那样能由辩护条件来排除.一个人能有知识,就要求其认知成就不是偶然运气的产物.这是所谓反运气的直观.另一个显著的关于知识的直观是,知识要求认知成就以某种有意义的方式从认知能力获得,也就是说,这些成就应归功于相关认知能力的作用.稳健的德性知识论就立足于这种能力直观,更进一步提出认知成就不仅归功于而且就应产生于认知能动性,且满足这一点就同时满足了反运气的直观.然而实际上并非如此.我们可以用知识论意义上的“孪生地球”反例来证明这一点.这一反例的核心在于,两个认知者分别在地球和孪生地球上具有真信念,也同等地归功于认知能动性的发挥,但却仍然在认知运气方面存在差异.按照这一论证,地球与孪生地球上形成的真信念可以表现同等程度的认知能力,却因为受认知运气的不同影响产生不同的知识论地位.反运气的德性知识论化解了这个困难:“S知道p,当且仅当,S的认知成就是安全的,体现了S的相关认知能力,且这一安全的认知成就在相当程度上归功于S的这些认知能力的作用.”首先,它用安全性原则把握知识的反运气条件,主张作为知识的真信念不能轻易为假;其次,它强化了认知成就的安全性要求,同时弱化了能力直观,即不要求认知成就产生于能力,而仅要求其可归功于认知能力,从而在强弱两方面都改造了稳健的德性知识论;最后,即便反运气的德性知识论未必是非循环的知识分析,它也依然有助于理解认知运气、认知能力与知识等概念间的相互关联,从而仍然是有见识的知识论分析.  相似文献   

11.
当今人类知识跨学科、跨文化发展需要综合性的思维和整体性的观念。怀特海哲学迎合了这种时代的需要。跨学科涉及学科之间的整体关联,跨文化则涉及科学与人文的统一,它们反映了普遍关联的事实和一般环境的预设。现代思想的实体主义和二元论却与此根本相悖。怀特海提出机体概念及其生态世界观能够解释这种事实并证明这种预设。从生态世界观出发,将揭示其中蕴涵的对于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物理主义尽管在现当代西方心灵哲学中发展迅猛、硕果累累,但二元论在死灰复燃之后也呈上升之势。除传统的理论形态经辩护重新粉墨登场之外,还出现了许多新的样式,如量子二元论、自然主义二元论等。到达二元论结论的途径和论证方式也在不断创新,突现论就是其中的一种。M.尼达-鲁梅林等人在根据随附性理论对突现概念做出重新阐释的基础上,不仅承诺存在着物质性身体和作为个体的经验主体这样两类实体,而且强调它们各有自己不能相互归并的属性。查默斯等人在对突现论做出区分的基础上强调:弱突现论一致于物理主义,而强突现论则只会导致二元论的结论。新二元论者的突现论研究尽管有其局限性,但也有积极的意义,不仅深化和拓展了心灵哲学的研究,而且为突现论本身的研究做出了有益的奉献。  相似文献   

13.
基于对西方经济学研究范式变更的历史背景的考察,从科学哲学的视角剖析了实证经济学研究范式与规范经济学研究范式在哲学基础与方法论意义上的区别与联系,提出了经济学研究范式的二重性概念。  相似文献   

14.
试论"认识主体"复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识主体"概念在西方哲学史的演进过程,即是其内涵不断深入的过程,而20世纪以来,现代科学的发展使社会逐步进入信息化并向智能化时代过渡,进一步从认识主体的表现形式、构成方式、思维方式等方面揭示出其复杂性特征.  相似文献   

15.
金在权的因果排他性论证在当代心灵哲学领域对心理因果性问题的讨论中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力图通过对这一论证过程的详尽分析,探讨消解这一论证的可能途径,并通过对它的两个基本前提(物理世界的因果闭合原则和因果排他性原则)的分析,最终表明问题的症结在于排他性原则背后预设了一种不恰当的因果观念,从而达到对这一论证的消解。  相似文献   

16.
We can witness the recent surge of interest i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ognitive science,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aesthetics on the problem of representation. This naturally leads us to rethinking the achievements of Goodman’s monumental book Languages of Art. For, there is no doubt that no one else contributed more than Goodman to throw a light on the cognitive function of art. Ironically, it could be also Goodman who has been the stumbling block for a unified theory of representation. In this paper, I shall contrast the ways how differently misrepresentation has been treated in cognitive science, aesthetics,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I shall show that it is Goodman’s unnecessary separation of resemblance and representation in art that made such a difference. As a conclusion, I will indicate some of the most promising projects toward the unified theory of representation the revolt against Goodman’s rejection of resemblance theories might promise to us.  相似文献   

17.
现代西方科学哲学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逻辑经验主义向当代的自然主义与实践哲学的转变,背后实现的是对逻辑经验主义的理论预设的超越。就范导这一超越所遵循的路线和依据而言,图尔明的超前于科学哲学主流的工作占有独特地位。  相似文献   

18.
科学知识的发展变化问题是20世纪科学哲学所关注的核心论题之一。纵观20世纪科学哲学的发展,主要地形成了三种解释模式:逻辑一理性论模式、认知论模式和社会学模式。虽然在20世纪的最后30年认知主义者和科学知识社会学家都对逻辑一理性论进行了猛烈的批判,但它们也未能对科学知识的变化问题给出令人满意的说明。对科学知识发展变化的完全说明应是这三种模式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9.
卡普是西方技术哲学的奠基人,其所创立的器官投影说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技术基础、理论渊源和经验来源。通过外形模仿、结构仿真和功能模拟三种途径,卡普实现了从人体器官到器物技术的投影,并创立了著名的器官投影说。器官投影说是一份比较完整的现代西方技术哲学研究纲领,对西方技术哲学的未来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知识论思维方式的希腊源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泰勒斯提出“万物的本原是水”的哲学命题,是认识世界万物理性观点的开始,其后的思想家在寻求万物本原的思路上逐步形成一种认知世界的思维形式:一种原初形态的“假设一分析”的逻辑思维;赫拉克利特挖掘了思维中“逻各斯”的认知能力;巴门尼德在思维能力与本质存在之间确立一一对应关系,从而建构并确立了具有普遍意义的、获取知识而不是意见的认知模式,后者成为后来西方哲学和科学认知的知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