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林带结构对木麻黄海岸防护林的防风效能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林带结构和空间层次对防护效能的影响,从2006年11月到2007年3月在东山岛对不同林带结构和空间层次的海岸木麻黄防护林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疏透结构的林带防风效能明显地优于通风结构和紧密结构;木麻黄与湿地松、厚荚相思组成的复层林比木麻黄单层林的防护效能提高了3.3%.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农田防护林网在全年的时间尺度上对不同方向有害风的综合防护效能,在野外实地观测不同风向(与主林带夹角分别为90.0°,67.5°,45.0°,22.5°和0°)和风速(5.2和7.3m/s)条件下的林网内防风效能,根据各风向有害风发生频率计算数学期望值,利用克里金(Kriging)插值法进行模拟,并用地统计学的方法分析防护林网的空间自相关性.结果表明:防护林对不同风向的风均有较强的防护作用,随着风向与主林带夹角的减小,平均风速呈现出增大的趋势,防风效能分别达到69.5%,66.2%,60.4%,59.8%和50.1%;不同风速条件下防风效能均达到50%以上,低风速和高风速时平均有效防护面积分别为90.1%和44.0%;不同风速条件下林网内空间变异系数分别与指数模型和高斯模型相拟合,林带内风速块金值较低,变程较大,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和样本区间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为对乌兰布和沙漠地区防护林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对乌兰布和沙漠几种典型结构和配置的防护林带进行风速观测,结果表明:其防风效益与林带高度、结构、疏透度等因子有关,稀疏型林带防风效果最佳,平均为41.37%,疏透型次之,为29.58%,通风型防风效果最差,为23.92%。林带防风效能较好的疏透度为40%~50%,随着林带总平均疏透度的增加,防风效能显著降低。分层疏透度不同也直接影响防风效果,因此,林带结构应以稀疏型为主,林带总平均疏透度控制在30%~50%,分层疏透度应控制在林冠层30%~50%,林干层50%。  相似文献   

4.
为对乌兰布和沙漠地区防护林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对乌兰布和沙漠几种典型结构和配置的防护林带进行风速观测,结果表明:其防风效益与林带高度、结构、疏透度等因子有关,稀疏型林带防风效果最佳,平均为41.37%,疏透型次之,为29.58%,通风型防风效果最差,为23.92%。林带防风效能较好的疏透度为40%~50%,随着林带总平均疏透度的增加,防风效能显著降低。分层疏透度不同也直接影响防风效果,因此,林带结构应以稀疏型为主,林带总平均疏透度控制在30%~50%,分层疏透度应控制在林冠层30%~50%,林干层50%。  相似文献   

5.
沿海前沿林带更新树种选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省沿海木麻黄基干防护林大多已达40~50年,生长量及防护功能均下降,需要通过更新来保证防护林效益的持续发挥。而现有的防护林以木麻黄单一树种为主,林带结构简单,防护林生物多样性较差且生态景观单调。为此,我们结合木麻黄基干林带更新开展了不同树种造林选择研究。结果表明,尾细桉、巨桉、粗皮桉和木麻黄无性系A13、平2在基干林带更新造林中保存率高、生长迅速,可作为前沿保留少量老林带下基干林带更新的树种。  相似文献   

6.
单条林带防护作用区风速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揭示防护林带对旷野风速运动变化所产生的作用,通过空间多点观测,来研究单条林带防护作用区风速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林带背风面2.5~19H范围内形成的风速降低区,是林带主要保护区和作用范围。其中,4~13H区域内由旷野最大风速值6.4m/s降低至2.7~5.0m/s,风速降低幅度为29.7%~57.8%;13~19日区域内风速分布为5.0~6.0m/s,降低约6.3%~21.9%。在林带迎风面3.5H范围内形成的次降风区,风速降低了0.4~1.0m/s;林带附近乱流交换比较强烈,而且在林带两端处略偏向林带背风面有两个较大的动力速度增强区,风速超过7.0m/s,甚至达到7.5m/s。在林带的垂直方向不同区间的垂线上风述变化不同,林带的有效防护距离并不完全相同。据此提出林带“有效防护面积”的新概念,是表征单条林带防护作用火小的客观指标,能准确地表达农田防护林带的防护区域范围和防护程度。  相似文献   

7.
木麻黄防护林基干林带更新改造与降风效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木麻黄基干老林带,分别采取不同采伐面积进行更新改造.结果表明三种不同面积(20m×20m、20m×30m、30m×30m)采用木麻黄惠安1号优良无性系、挖大穴、下客土拌磷肥、雨天造林等配套技术更新改造效果较佳.6年生时平均树高已达7.9m,超过木麻黄老林带平均5.8m的高度.但新林带受风害程度随采伐更新面积增大而加剧.试验还表明,木麻黄新林带20m×30m处理,明显比其它3种处理降低风速提高0.9%~2.5%.老林带更新不仅成功,而且都具有较好的降风效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在宁波镇海区的三条生态隔离林带(海天生态隔离林带、镇骆生态隔离林带与雄镇生态隔离林带)中采集植物叶片样本,分析叶片中硫、氯、氟、锌和铁五个污染物含量,定量研究生态隔离林中的植物对污染物的吸收状况,为目前城市生态隔离林带生态效益的相关评价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以及城市生态隔离林带建设树种选择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不同林带间植物叶片污染物的含量具有显著差异性,林带距离化工区越近污染物的含量越高,表现出较高的净化大气的生态效益.海天生态林带>镇骆生态林带>雄镇生态林带.利用DP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八种植物中,综合生态效益在净化大气方面从高到低依次为杨树>池杉>珊瑚>木槿>女贞>香樟>杜英>桂花.  相似文献   

9.
浙江淳安千岛湖库区生物防火林带的主要类型有木荷防火林带(类型Ⅰ)、木荷-苦槠防火林带(类型Ⅱ)、桂花-峨嵋含笑防火林带(类型Ⅲ)和桂花防火林带(类型Ⅳ)4种类型;类型Ⅱ和类型Ⅲ的物种多样性明显高于类型Ⅰ和类型Ⅳ;与地带性常绿阔叶林树种组成相似度比较,以类型Ⅱ最高,类型Ⅰ次之;千岛湖森林的阔叶化改造对于提高林地防火效能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建议千岛湖库区森林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应选择以类型Ⅱ的物种多样性较丰富、防火效能好、与地带性常绿阔叶林自然植被相似程度较高的生物防火林带,重视林下连蕊茶、隔药柃、杨桐、乌饭树等常绿阔叶小乔木的保育,实现防火林带建设与阔叶化林相改造相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沿海沙荒风口和基干林带自然条件恶劣,由于适合的种植材料缺乏,造林难度大。采用木麻黄无性系惠1^#在沙岸前沿造林研究,结果表明,木麻黄无性系惠1^#在风口地段通过挖大穴整地、下客土、雨天深栽的技术措施造林,其保存率高达83.2%,年均高生长量超过60cm,而且受风害比较轻微:木麻黄无性系惠1^#应用于木麻黄基干林带更新造林,其保存率高达100%,年均高生长量1.8m,年均胸径生长量为1cm,能在较短时间内恢复基千林带,实现防护效能早发挥。木麻黄无性系惠1^#是福建沿海沙质海岸造林困难地段优良的造林材料。  相似文献   

11.
闽南沿海木麻黄基干林带的防风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深入认识沿海木麻黄基干林带内外风速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布,从2006年11月到2007年3月在东山岛木麻黄基干林带内外多个测点进行了风速测定.结果表明:基干林带风速变化规律为:林内下降和林外上升的开口向上的抛物线状;风速空间分布为林带内下凹、林带后上升的平滑曲面,中间出现一些小的凸出或下凹的斑快.基干林带内等值线比较平直均匀,林带后比较弯曲且分布不均匀.  相似文献   

12.
农田防护林带组合方式对近地面风速作用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揭示农田防护林带组合方式对近地面风速的影响,通过实地空间多点观测,研究防护区风速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垂直相交林带而言,根据林带对风速影响程度的差异可分为主林带和副林带,在主林带附近弱风区位于0~150m范围内,风速值主要在6.38~7.56m/s之间变化,而距主林带200~280m处风速值在8.06~9.23m/s之间。在副林带附近风速值相对比主林带附近高,风速降低较之主林带附近区域弱,说明该林带对这种风流特征的影响程度弱于主林带。在林网内,形成了一个全面的防护区,风速值小于旷野风速值,只在林缘附近1H范围内风速值接近旷野值11.0m/s,在林网中心区有一个风速低峰区,林网内风速最低值出现在林缘附近4~8H区域内,可见网状配置林带防护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3.
以木麻黄基干林后沿风速为研究对象,从2006年11月到2007年3月在东山岛调查了不同发育阶段的木麻黄基干林后有效防护足巨离内的风速.结果表明:基干林带后风速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在5h-10h有所下降,10h后风速一直上升,直到25h处接近于空旷地;空间分布呈平滑的上升曲面,局部有凸起和下凹区域,等值线分布疏密相间,局部区域弯曲不直.  相似文献   

14.
刘燕  周艳  王桂萍 《贵州科学》2007,25(3):55-59
本文从二环林带的立地条件、栽培方法,栽植树种等方面研究了二环林带的栽培技术,可为以后其它林带的建设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5.
空间碎片防护结构效能评价仿真系统和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论述了流星体/空间碎片(M/OD)防护的重要性,给出了自主开发的空间碎片防护结构效能评价仿真平台总体框架.通过分析不同防护参数及碰撞参数条件下的防护结构效能,总结了防护间距、防护屏厚度、碰撞速度和碰撞角等参数对空间碎片防护结构效能的影响规律.针对基本的Whipple防护结构,碰撞速度V<3 km/s时,防护结构的防护效能不受防护间距变化的影响,碰撞速度v>3 km/s时.防护间距越大.防护结构的防护效能越好;Whipple防护结构的防护屏厚度越大.防护结构抗空间碎片撞击的能力越强.即其防护效能越好;在整个碰撞速度范围内(0~15 km/s),防护结构的防护效能呈现出3种不同的变化趋势,且防护结构的防护效能随碰撞角增大而提高.提出了一种波纹填充式防护结构,确定了可有效防护小尺寸空间碎片的防护设计参数.  相似文献   

16.
刘燕  周艳 《贵州科学》2007,25(3):86-90
森林资源的管理是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本文从苗木抚育,病虫害、火灾防治,人为破坏的防治和处理等方面阐述了对目前贵阳二环林带的管理和维护.为以后二环林带和其他林带的管护提供可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7.
贵阳二环林带病虫害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阳二环林带是在已建成的一环林带基础上向外延伸扩展,在原有680 km2较为分散的林中及其周边新营造200 km2公益林形成一条长304 km,宽5~13 km,森林总面积880 km2的环城林带.经调查,现已发现植被病害20种,其中以真菌病害为主.  相似文献   

18.
陆洋  谢锋 《贵州科学》2007,25(3):82-85
通过对贵阳市第二环城林带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和评价,结合贵阳市环境空气质量的现状,可以看出,二环林带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人居已经起到良好的作用,并为今后环城林带的进一步建设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多层林网与单林带防风效应差异的风洞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田防护林是有效降低作物风沙灾害的重要屏障,而目前防护林研究多围绕单个林带及林网,缺少对多层林网与单林带防风效应差异的整体认识,故本研究选取3种不同行数林带配置(4、6和8行林)3层林网,在3种风速下(8、10和14m/s)进行风洞模拟,研究多层林网与单林带流场及防风效应差异。结果表明:1)林网与单林带流场差异主要表现在林带以上高度,近地面风速差异相对较小。另外,随水平距离增加风速恢复方式不同,林网上下同步恢复,呈平行状;而单林带自上向下逐步恢复,呈阶梯状;2)随着风速增加,单林带防风效应变化较小,林网后略减小,较单林带的效应增量呈减小趋势,在8、10和14 m/s风速下分别为7.99%、3.05%和2.38%。3)4行林林网配置综合防风效应最佳。随着林带行数增加,单林带和林网防风效应均先增大后不变,且林网后多出的效应增量变化趋势也相同,在林带为4、6和8行条件下分别为6.29%、7.99%和7.65%。因此,随着集约化和精准化农业推进,在进行防护林配置时,应从农田林网的整体效应进一步定量,减少林带冗余,实现作物经济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20.
选取柳州市柳北区柳长路绿化林带的全乔木、乔木+灌木、全灌木3种营造模式,根据林带宽度测定其对交通噪声的总降噪值和愈量降噪值,并把3种类型绿化林带的愈量降噪值与相应宽度变化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柳州市柳长路全乔木、乔木+灌木、全灌木3类典型绿化营造模式的绿化林带对交通噪声均有一定的降噪效果,但是各绿化林带对交通噪声的效果不一,其中以乔木+灌木营造模式的绿化林带对交通噪声的衰减最大.全乔木、乔木+灌木、全灌木营造模式绿化林带的愈量降噪值与林带宽度的可决系数分别达到0.9783,0.9871,0.9851,林带宽度与噪声愈量衰减存在显著相关性.城市郊区公路绿化林带营造模式应以宽度和类型作为关键考虑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