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伟 《河南科技》2007,(21):38-39
目前,对城市污水主要采取二级处理,而活性污泥法以其工艺相对成熟、运行稳定、处理效果好而成为污水二级处理的主流工艺.传统的活性污泥法基建投资大、运行费用高,而且它主要以去除碳源污染物为目的,对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去除则微乎其微,经该法处理后的出水排入水体仍将造成富营养化问题.  相似文献   

2.
常用污水生物脱氮除磷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传统活性污泥工艺是城市污水生物处理的主要方法,但传统活性污泥工艺不能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氮和磷,容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因此,在对BOD5和SS进行有效去除的同时,还应根据需要对污水进行脱氮除磷。脱氮除磷工艺可分为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本文简要论述几种常见的活性污泥法脱氮除磷工艺。  相似文献   

3.
传统活性污泥工艺是城市污水生物处理的主要方法,但传统活性污泥工艺不能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氮和磷,容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因此,在对BOD5和SS进行有效去除的同时,还应根据需要对污水进行脱氮除磷.脱氮除磷工艺可分为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本文简要论述几种常见的活性污泥法脱氮除磷工艺.  相似文献   

4.
<正>某氮肥厂的生产废水处理采用A2/O2新型工艺,该工艺是一种缺氧-厌氧-微氧-好氧(anoxic-anaerobic-microaerobic-aerobic process,简称A2/O2工艺)串联的活性污泥处理工艺。该工艺采用缺氧区和厌氧区分段进水的策略,实现了深度脱氮。Nowak等认为,研究活性污泥系统的碳、氮、磷的物料衡算,有助于进一步地理解和分析工艺系统有机物和营养元素的变化情况。为了充分理解A2/O2工艺系统特性,本文,笔者建立了该工艺碳(COD)、氮的物料衡算公式,并且以稳态运行条件下的试验  相似文献   

5.
废纸造纸废水生物处理方式的分析与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国利用废纸造纸的企业不断增加,废纸回用率明显上升。然而,由于废纸造纸废水中含有大量细小纤维、油墨、树脂、化学药品和机械杂质等污染物,仍然需要治理。目前废纸造纸废水的处理方法主要有物理法、生化法、化学法以及三种方法的组合工艺。在各种组合工艺中,“物化 生化”法应用最普遍。目前,国内废纸造纸废水“物化 生化”处理方法生化段的选择主要有两类:①活性污泥法,主要包括:A/O法、SBR法、百乐克、选择器活性污泥法、氧化沟。②生物膜法,主要是生物接触氧化法。本文就“物化 生化”法中生化段的选择做一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为不同废纸造纸企业选择废水处理工艺提供一个参照。一、两类生化处理方式的比较分析尽管两类生物处理方法都可以使废纸造纸废水达标排放,但是两种方式下有机物的降解速率,投资、运行费用,各自的适用范围等都有一定的差异,下面就从有机物降解动力学、传质速率,运行费用等方面进行综合比较。1.有机物降解速率比较分析。废纸造纸废水中BOD5浓度较低,可生物降解物质含量较少,因此生物降解反应遵循一级反应动力学。基质的好氧微生物转化速率可用与微生物浓度相关的一级反应来表示[2]。rv,s=(uobs/Ymax)XB(1)...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利用废纸造纸的企业不断增加,废纸回用率明显上升.然而,由于废纸造纸废水中含有大量细小纤维、油墨、树脂、化学药品和机械杂质等污染物,仍然需要治理.目前废纸造纸废水的处理方法主要有物理法、生化法、化学法以及三种方法的组合工艺.在各种组合工艺中,"物化+生化"法应用最普遍.目前,国内废纸造纸废水"物化+生化"处理方法生化段的选择主要有两类:①活性污泥法,主要包括:A/O法、SBR法、百乐克、选择器活性污泥法、氧化沟.②生物膜法,主要是生物接触氧化法.本文就"物化+生化"法中生化段的选择做一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为不同废纸造纸企业选择废水处理工艺提供一个参照.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活性污泥法在处理工、农业废水中的应用现状,综述了活性污泥中三种主要的微生物酶:脱氢酶、硝酸还原酶和漆酶在处理废水中的研究进展,旨在为活性污泥处理废水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该文针对南宁市情况,提出粪渣污泥综合利用及粪渣废水、填埋场渗滤液混合治理对策,脱水粪渣和污水治理剩余污泥采用高温好氧堆肥法处理,生产优质肥料,粪渣污泥脱水上清液和城南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混合处理,采用UASB 活性污泥法 多级串联氧化塘工艺处理,使出水水质达到污水综合排放二级标准。  相似文献   

9.
中小型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全国中小城市污水处理率低,水质变化范围大的特点,开发出了满足经济欠发达地区需求、高效的污水处理双膜H/O工艺,该工艺的中试装置已经应用于处理嘉应学院生活小区污水达一年时间以上,该新型工艺较活性污泥法容积负荷高,污泥产生量少,脱氮功能强,处理出水水质符合国家Ⅰ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0.
根据兰州某石化污水处理装置生产的实际案例验证了低浓度甲醛在活性污泥法处理废水时对氨氮的影响.工艺运行数据表明,在甲醛浓度超过5mg/L、持续时间超过8h时,虽然对废水中COD的处理未见影响,但是对氨氮去除率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1.
应用间歇活性污泥法处理啤酒厂污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间歇活性污泥法一次生化工艺处理啤酒厂清污分流后的浓污水,取得较好的处理效果,当污水COD在2000毫克/升以下时,采用COD负荷为0.3~0.4公斤/公斤·日,排出水可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水水质要求。本文提出了设计参数和设计、运转管理要点。  相似文献   

12.
为了考察表流人工湿地组合工艺处理污水效果,研究采用表流人工湿地-聚砜(PSF)膜处理含油污水,结果表明:经过表流人工湿地组合工艺处理后,含油污水中的含油量、COD、总氮、氨氮和总磷去除率分别为53.51%,55.82%,49.70%,54.70%和61.67%.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出水中的平均含油量、平均COD含量、平均总氮含量、平均氨氮含量、平均总磷的含量分别达到Ⅰ类,Ⅲ类,Ⅲ类,Ⅲ类,Ⅱ类.  相似文献   

13.
酒精生产废水属于高浓度有机废水,对环境的污染严重,采用厌氧折流板反应器—序批式活性污泥法(ABR+SBR)工艺对甘肃某发酵酒精厂生产废水进行中试处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方法可为同类企业的废水处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工业酸洗废水中和法处理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酸洗废水的水质特点,确定了二级曝气中和法作为酸洗废水的处理工艺,并在工艺理论上进行了分析探讨;模拟试验结果表明二级曝气中和法对酸洗废水中污染物去除效果显著,出水符合国家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5.
采用 Cl O2 氧化法预处理印染废水 ,再经间歇式活性污泥法处理 ,各项水质指标均符合 GB8978- 8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6.
ClO2氧化—间歇式活性污泥法处理印染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ClO2氧化法预处理印染废水,再经间歇式活性污泥法处理,各项水质指标均符合GB8978-8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述了厌氧酸化-序列式活性污泥(SBR)工艺处理屠宰污水的工艺原理、试验及工艺设计参数.原污水先经砂除杂,接触床厌氧酸化,SBR工艺采用半限制或限制曝气方式运行,排泥周期5~6个月,处理水优于GB8978-88新建企业一级排放标准,氯消毒后回用于性猪栅及水膜除尘等作业,回用率50%以上。  相似文献   

18.
某氮肥厂的生产废水处理采用A<'2>/O<'2>新型工艺,该工艺是一种缺氧-厌氧-微氧-好氧(anoxic-anaerobic-microaerobic-aerobic process,简称A<'2>/O<'2>工艺)串联的活性污泥处理工艺.该工艺采用缺氧区和厌氧区分段进水的策略,实现了深度脱氮.Nowak等认为,研究活性污泥系统的碳、氮、磷的物料衡算,有助于进一步地理解和分析工艺系统有机物和营养元素的变化情况.为了充分理解A<'2>/O<'2>工艺系统特性,本文,笔者建立了该工艺碳(COD)、氮的物料衡算公式,并且以稳态运行条件下的试验数据为基础,分析了该工艺碳(COD)、氮的物料走向及平衡情况,以期为评价试验数据的可靠性以及建立工艺的数学模型参数提供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水环境污染与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日趋严重。而目前应用广泛的常规二级生化处理工艺对污水中N、P等营养物质的去除率不高,已很难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因此,脱氮除磷工艺的研究与开发已成为水污染控制领域的研究重点。悬浮填料生物反应器(也称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是一种较新颖、高效的污水处理工艺。细菌、微生物等附着在载体上,在反应器中随混合液回旋翻转,达到处理污水的目的。此工艺可以提高曝气池中的生物量,降低污泥负荷,有良好的N、P去除能力。一、浮填料生物反应器的工艺原理与技术特点悬浮填料…  相似文献   

20.
<正>实现污水资源化与无害化的技术,是生态学四大基本原理在水资源领域的具体运用。目前土地处理法在技术上已渐趋成熟,但土地处理系统的拓展构建和实际应用的领域还有待进一步拓展。重新认识、研究污水土地处理法及其相关机理并开发推广综合土地处理系统将具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