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困而退隐--从散曲看元代知识分子的归隐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知识分子承受着汉民族"自我"位置的失落与传统知识分子"应有位置"的失落.这种困境,使得儒家个人传统价值观所造成的痛苦与道家逍遥避世所带来的心灵解脱在他们心中不断撞击,这种矛盾心理反映在文学作品中也就形成了元散曲"叹世归隐"的主题.  相似文献   

2.
宋代南戏和元代杂剧所表现出的两代文人之仕婚观念,有着明显的差异:宋代文人社会地位高,他们只求做官,不求做人;为了做官,不惜负心婚变,攀婚高门,他们对待仕婚矛盾的态度是仕高于婚,婚姻是为仕宦服务的,其婚姻带有明显的功利思想,这是宋代科举大盛的一个恶果。元代文人社会地位低,他们只求做人,不为做官;为了做人,他们重婚轻仕.追求理想的婚姻生活,并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这是蒙元中断科举给元代社会道德风尚带来的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宋元戏曲中文人仕婚观的差异,是宋元社会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政治制度、不同道德风尚的形象反映,尤其反映了两代文人尊卑的道德情操和人生追求。  相似文献   

3.
崇陶现象是中国古代文学和思想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它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后世文人对陶渊明不慕名利的高贵人格和归隐田园的隐逸行为的推崇;其次,是对陶渊明平淡自然的田园诗中表现出的归隐之乐和宁静心态的向往和崇敬。崇陶现象的产生及流变,不仅表明了道家隐逸文化对中国古代文人的影响之深,而且也是儒道思想互补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4.
元代大文学家郝经 ,以奉使不辱中原大节的人格操守名垂青史。他的高风亮节离不开郝氏家学的哺育。陵川郝氏世代以信奉儒学为本 ,自觉用儒家的道德原则规范自己的行为。郝氏传人无论归隐、出仕 ,都以节义为重 ,追求人格上的完善 ,他们的这种品行、学识 ,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儒家风范。  相似文献   

5.
王海钦 《科技信息》2009,(27):196-196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异族统治的时代。统治阶级对汉族的压迫,对知识分子的漠视,使整个社会都处于矛盾的洪流中,这些都给文化艺术造成了深刻的影响。使绘画从“无我之境”转到“有我之境”;由“以物观物”到“以我观物”,也导致个人的自我意识加强,使绘画成为文人士大夫的心绪表达方式:借绘画的形式抒胸中之气、发心中之慨。  相似文献   

6.
刘岩 《奇闻怪事》2010,(12):56-60
古诗词中描写飞将军李广的很多,关于霍去病的也不少,大概一个郁郁不得志,一个英年早逝,很符合文人心中的传奇,所以为他们唱咏的人很多。而相当耐人寻味的是,卫青这种不败名将,为人又仁善退让,史书里却说天下士大夫“无称焉”,其实卫青一生,出身卑微,铁血沙场,立下绝世战功岂是文人几句评价就可抹煞的。  相似文献   

7.
隐遁和隐逸:陶渊明归隐的两个阶段石先进归隐是古代文人的一种重要生活方式,但过去的正史野史只记“隐途传”“逸士传”,忽视了归隐有隐通和隐逸之分,似乎把问题简单化了。这既掩盖了事物的真相,又不利于研究的深入。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就以从隐遁...  相似文献   

8.
论者一般认为,元代馆阁诗人群体是在“元四家”时期才形成的。但据现存“雪堂雅集”等资料考证,元世祖至元年间,一个以馆阁文人为主体的诗人群体已经形成,并开始活跃在元代诗坛之上,支撑着元初诗坛局面,维系着诗坛命脉,引领着元代诗坛的走向,延续着元代诗坛以馆阁文人为主流的发展趋向,对有元一代馆阁诗人占据诗坛主体地位具有重要的奠基之功。  相似文献   

9.
金亡后文人出路约有五端:仕于新朝、依于汉人世侯、归隐山林乡里、入道和入宋。但均与新朝有不同程度的联系,完全决绝的态度不成为其主要选择。他们普遍存在着心理上的二重性,既保持抱节守志、不仕二姓的传统观念,又对新朝并无强烈的敌视态度,更不排斥与新朝上层人物的交往,这与金末元初整体的文化背景亦有关联。他们对金朝灭亡和自身存在的视角,由现实性转为历史化。将现实中的家国之覆转化为历史性事件来感慨,有冷眼旁观的伤感,却缺乏一些切肤之痛;而国亡修史这一举动本身是在历史的追溯中探寻文化认同感的努力,是承认新朝正朔的体现;同时华夷之辨不再构成金遗民预设的心理前提和内在的心理伤痛。  相似文献   

10.
元散曲中很多作品以前代文人为吟咏对象。有些文人被元曲家们反复咏叹,比如王粲、白居易、屈原、陶渊明、刘伶、王子猷等。元代文人的特殊处境是元曲家们青睐这些文人的主要原因。从这些吟咏中不仅可以透视元代文人生存的社会环境,也可以体认元代文人心态,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元代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1.
元代平话在人物形象、思想倾向、表达方式上,均表现出野性和率性的风格,这是元代平话这一白话小说发展阶段特有的风格特征,与明清小说迥然有别。这种写作风格虽然说不上成熟完善,但自有其自然可爱之处。这种风格的形成主要有三种原因:与元代平话的主要内容来自民问说话有关系;与元代北方民族的审美风格有关系;与元代文人的处境也有关系。  相似文献   

12.
元代文人优伶意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下层文人因为时代的原因被迫以“移宫换羽”为业。清初署名“于陵孟公”者在跋宋徽壁散曲时云:“今乐府不作,古诗不歌,欲人时时传咏,必出于元人优伶之调。”这“优伶之调”在一定意义可以说明,在元代,广大下层文人确实与优伶间存在一种强烈的文化同构感——即元代文人的优伶意识。这种意识通过元代文人的自贱的身份潜认、戏谑的文化本性、狷介的角色仿形三个方面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3.
元代文人身处逆境,散曲创作中表现出强烈的叛逆性,从中可管窥到元代文人的人格精神;他们反叛现实反叛传统,力求寻找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坐标,他们崇尚自由,任情任性,以极端的放浪不羁实现主体人格的高扬。  相似文献   

14.
在元代诗坛,赵孟頫是一个颇具诗人气质的作家,他的诗歌艺术也堪称一流。但由于他生逢宋、元易代之际,又以故宋宗室子孙出仕元朝,受以人论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当时和后世,人多以其所谓的人品之“恶”,相应贬低了他诗歌的艺术成就。其实,赵孟頫诗歌“随物宛转”、“与心徘徊”的兴寄手法,和婉曲雅丽的诗风,在元代诗坛具有补阙纠偏的作用。而他诗歌的关学追求,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他是在用诗阐释自己的生存困境及由之而产生的微妙复杂的心理的。  相似文献   

15.
宋代理学家在中国哲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而在文学史上却一直是备受嘲弄的角色。他们重道轻文,以诗文为雕虫小技,不仅自己摒弃不为,而且认为文人是玩物丧志。自甘堕落.他们看不起文人,文人也看不起他们,这是很自然的。但是要说他们“对于词恨之入骨”,或“用种种手段压迫词”,则近乎莫须有的冤案。宋代理学家谈诗论文的很多,而对于词却很少涉及。即使是他们高傲得连眼珠也不屑转过去,也不能据此说他们如何地反对与压制。所谓“种种手段”,其实近乎捕风捉影。但由于这些说法出于一些词专家之口,故而影响甚广。大学讲坛上讲到宋词的发展,往往以此为宋代理学家的一大罪状,因此有分剖辨明的必要。 一、理学家扼杀词的罪状种种,完全是出于附会  相似文献   

16.
元代文人的心态与元曲创作①陈松柏人以类聚,物以群分,赳赳武夫与彬彬学子从来就很难说到一块,元代统治者与元代汉族文人的关系就正是这样。蒙古统治者粗犷尚武,恃力轻文,他们自然不明白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出来的儒生忠心事主、竭诚为民的道德风范,不明白这班人一旦为...  相似文献   

17.
岑参的一生是痛苦的,他一生追求功业理想、仕途通达,但还是以失望结束,其间还有归隐之幻,思乡之苦。这些痛苦的解脱方式主要包括进取、隐居、交友、醉酒、吟诗、游赏等。生于有唐一代,为传统儒家文化所浸润,深受佛道文化的影响,岑参的人生经历、痛苦和解脱方式是当时文人仕子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8.
清代诗词中“西郊”的显性外层空间是通过物象与事象搭建起来的,是其隐性情感空间建构的重要现实依托。在建构“西郊”的文学空间时,往往有时空一致、时空交错和时空回旋三种建构模式。时空一致模式打造出的隐形情感空间多承载着较为简单的情感;时空交错模式虽然只涉及一次时地变化,但创建的隐性情感空间已能容纳些许复杂的思绪;时空回旋模式涉及多次的时地转化,意味着它筑造的隐性情感空间能容纳更复杂多变的情感。文人会依据情感表达的需要选择适合的建构模式。清代文人在西郊所行之事与“西郊”这一空间都具有共同的过渡状态,在空旷的“西郊”里浅吟低唱,吟唱中蕴藏着他们的归隐之意、乱世之悲、济世之怀、闲适之乐、伤时之憾和离别之愁。  相似文献   

19.
杂剧在有元一代获得蓬勃发展 ,迅即进入峰巅状态。但是随着杂剧中心的南移 ,杂剧也由兴盛走向了衰落 ,在同南戏的竞争中 ,终于为南戏所压倒。元代杂剧的兴盛繁荣是由于元代统治者对歌舞、戏曲的特殊爱好 ,也有赖于元代社会经济特别是城市经济的繁荣 ,还有赖于思想文化政策的宽松开放及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 ,而知识分子社会地位的低下和科举制度较长时间的废止使很多文人走向勾栏瓦肆也对元杂剧的繁荣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元杂剧在后期逐步趋向衰落是因为元蒙统治者在政权得到巩固之后加强了对思想文化的控制 ,民族矛盾的相对缓和及科举制度的恢复又使文人对统治阶级产生了幻想而致力科举进身 ,加上杂剧中心的南移失去赖以生长的土壤 ,同时元杂剧一本四折的有限体制及一个角色主唱到底、其他角色只有说白的表演模式不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戏剧矛盾的展开 ,最终就被不限折数、角色都能唱的南戏取代了其中心地位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画廊中,人态物象五彩缤纷、千姿百态。而由于元代这一历史时代和文人思想的特殊性以及元代散曲能容俗、善谐谑的体裁特点,元代散曲中的人态物象更是新奇驳杂,光怪陆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而杂的特点。约而言之,元代散曲中的人物可分四种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