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史记》对先秦历史人物的心理时有细微的描述,其中有些是《史记》对先秦史籍中相关人物的"哭泣"或作正面的增容,或作侧面的增补,使《史记》中部分先秦人物形象较先秦史籍中的相应形象更加鲜活丰满的同时,也传达了纠结纷繁的世情.  相似文献   

2.
凌稚隆《史记评林》汇集了万历四年以前历代历家研究《史记》的成果,仅收录明代的《史记》研究就有60余家。通过系统梳理《史记评林》中明人研究《史记》的相关内容,借以洞悉明代《史记》评点研究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赵桦 《科技信息》2010,(17):180-182
伯顿·华滋生的译作《太史公书》是《史记》在英语世界传播的重要里程碑。本文系统介绍了该译本的译者、翻译思想和组织架构,并以当代著名译论家劳伦斯·韦努蒂的"译者的隐身"为理论基础,从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权力关系,探讨该译本的特点和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4.
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于经书博采众本,但经过校勘发现,其校勘所用《史记》并非善本,所举异文的准确性不高。阮校据误本《史记》,纠正经书,因此多有讹误。比如阮校出经、传作某,云《史记》此处有异文,但今检日本所藏古本《史记》恰与经、传相合,再加上他校资料,足以证明阮校所引《史记》有误。又如阮校所出经、传作某,云《史记》同,但日本所藏古本《史记》及他校资料此处却存在异文。故参稽《史记》众本及其他古籍,以作订补。  相似文献   

5.
司马迁在《史记》中体现出了他对儒家思想的深刻洞察与领悟。本文拟从《史记》中所折射出的政治观、历史观、道德观和义利观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究儒家思想对司马迁著述《史记》的影响,从而拓宽对《史记》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6.
司马迁在《史记》当中,对于其所征引的前人的著述一般会以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或叙其书目篇卷,或录其作品全文,或具体,或概括,而对于淮南王刘安的著作却只字未提。司马迁《史记》是否征引过《淮南子》,《史记》并没有做具体交代。近代有学者认为司马迁的《史记》史料征引之一就是《淮南子》,然而,通过考证,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史记》中无史料征引自《淮南子》。  相似文献   

7.
《史记正义》反切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材料来源和处理《史记正义》的作者张守节于史书无传,《四库提要》云:“始末未详”1,我们只能从他的《史记正义序》中知道他当过诸王侍读,率府长史,而不得知其为何方人氏.据张氏此序,《史记正义》书成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论(公元736年),上距《切韵》问世135年.《史记正义》原来单独成书,后人将其与裴《史记集解》、司马贞《史记索隐》一起各自拆散,置于《史记》相应句下,合刊成今通常所称的《史记》三家注.三家注.在拆散刊行中,《正义》被妄加规削2.如今通行的中华书局标点本《史记》.其底本虽经张文虎精校,于《正…  相似文献   

8.
司马迁继《春秋》而纂史,成《太史公书》一百三十卷,凡五十余万言。这部被后世称为《史记》的煌煌巨著,是汉武帝以前中华学术文化之总汇。《史记》刻本产生于北宋淳化五年,与唐以前写本文字多有不同。《太平御览》是北宋太平兴国年间编写的一部类书,引用了大量唐以前文献,《史记》是其中之一,且尤为丰富。本文以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1982年出版)为据,广参王念孙、王叔岷等诸家之说,考证了刻本《史记》文字的某些讹、误、衍、夺,为《史记》文本的整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在民族史的撰述上有杰出的成就。《史记》在体例上有开创  性贡献 ,为我们研究这些民族的史事留下了最早最有权威性的历史资料 ;《史记》反映了司马迁进步的民族  史观。《汉书》继承《史记》对民族史的重视 ,也为各民族立传。班固在史观、史识方面比不上《史记》 ,但仍  取得了很多成就 ,在整齐体例、扩充材料等方面 ,大大丰富了民族史传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史记》在流传过程中产生了诸多异称,其中《太史公书》为其原名,《太史公记》《太史公传》为其异称,《太史记》《太史公》《史记》为其省称,《史记》自东汉桓帝起成为该书正名。关于《史记》一书的定名原因,历来学者主要有四种观点,即:“单名说”“子书说”“历史地位说”“图书命名原则说”。前两种观点不予采信,后两种观点分别论证了外部特殊历史背景及书名内在命名规律的重要作用,可信从。关于《史记》及其异称涵义,“史记”之名从通称统一为专名,其“古史官之记”的古意逐渐丧失,作为专名的《史记》特指司马迁之《太史公书》,同时凡是描述其作者、篇章结构、内容、主观评价等属性的修饰词共同构成了其书的书名涵义。异称中“太史公”题目所指应为“既尊其父,亦是自题”。  相似文献   

11.
《史记》一书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史学作品,也是一部保留了大量上古原始珍贵文献的图书。司马迁写作《史记》对当时的文献书目辩章学术,考镜源流,做了大量的文献学工作。研究《史记》的史学价值、文学价值固然重要,但研究《史记》的文献学价值也是不容我们忽视的。  相似文献   

12.
蔡萍 《科技信息》2008,(35):68-69
《史记》是中国古典文史名著,一部酗学精品根柢书,可以说应该是人人必读之书。20世纪初,倡导新史学的思想大家梁启超十分推崇《史记》,他曾走上讲堂向学生们宣讲《史记》,并倡言大学讲堂应有《史记》的一席之地。20世纪30年代,陈垣先生开设“中国历史名著选讲”,即后来的《中国历史文选》课。《史记》成为陈垣先生的一部重要的讲读书。  相似文献   

13.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分别是司马迁的哲学观、历史观和文学观,文学观是主体,哲学观和历史观是两翼,它们是翱翔在文学自由王国的精灵.“究天人之际”的哲学观使《史记》具有形而上的超越品质;“通古今之变”的历史观使《史记》具有深厚的历史感;“成一家之言”的文学观则赋予《史记》艺术性、审美性,三者异质同构,共同建构起《史记》文化意蕴的高楼大厦,使《史记》光芒四射、魅力无穷.  相似文献   

14.
《史记》三家注多存异文,对其进行研究有利于对《史记》本文的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15.
历史剧代表作《汉刘邦》以《史记》所载史实为依托,着力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广阔图景,在此基础上又通过真实再现与艺术虚构的有机融合,参照借鉴《史记》的对比手法设置富于对比性的画面,对《史记》人物的传奇性予以淡化,塑造了刘邦与项羽的艺术形象,既凸显了真实性与创造性有机结合的美学思维,更体现出电视剧创作对《史记》历史素材汲取所表现出的较为科学辩证的态度。  相似文献   

16.
夜郎的历史最早见于《史记》。近二十年来学者发表的文章,主要集中在夜郎的政治中心、族属等问题上,还未有人就《史记》中有关夜郎史料进行整理。通过对《史记》中夜郎史料的梳理分析,可知司马迁写了一段夜郎当代史。  相似文献   

17.
《项羽本纪》是《史记》一百三十篇中的最上乘之作,它代表了《史记》创作艺术的最高成就。本文从《项羽本纪》塑造项羽英雄形象的层面展开,分析、概括出司马迁在《史记》中运用叙述的三方面特色:据实而叙;详略有致;方法多变。  相似文献   

18.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里,把《史记》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高度地评价了《史记》在中国史学界和文学上的地位。这已成了定论。《史记》中的传记,是“藉人以明史”的,不同于后世的“藉史以传人”,前者以写人为主,后者以叙史为主。《史记》为了说明人物的荣辱和升沉,辨事之成败与是非曲直,司马迁在先秦诸子散文与历  相似文献   

19.
王俊 《皖西学院学报》2006,22(1):116-118
在研究中国古史的过程中,顾颉刚对《史记》的评述多散见于他的随笔。虽然篇幅短小、主题细碎,但成果可观,涉及到《史记》的史料搜集、人物创作、文学性、历史观等诸多领域。其中许多创见独树一帜,对深入研究《史记》的精髓具有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20.
元杂剧作家创作出了数量众多的史记戏。他们深知《史记》的巨大影响力,于是自觉地继承了《史记》思想内容和艺术方面的特点。然而,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剧作家无疑要用自身的观念审视历史,同时还要顾及观众的心理,应对严酷的法律,因此又不可避免地对《史记》进行了重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