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态工业园区企业循环共生博弈与激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工业因区是依据清洁生产要求,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因区.企业生态化共生是生态工业因区的主要特征之一。我国生态工业园区多属于政府主导下建立起来的,园区企业之间存在着利益博弈和诚信风险,合作性弱,参与生态共生链网建设的动力不足。运用博弈论对自由市场和政府主导型上下游企业合作博弈分析的基础上,认为促进生态工业园区关联企业参与生态共生链网建设的关键路径是:(1)实现企业生态补偿制度,确保企业既得效益;(2)搭建信息共享平台,促进企业互补合作;(3)实现优势资源整合创新,推进企业高级生态化共生。  相似文献   

2.
为实现绿色中国战略,系统研究了林业绿色供应链模式,在经济与生态的矛盾交织中探索一条互利共生的发展路径。综合运用共生理论、循环经济理论和Multi-Agent技术等,探讨绿色共生型林工一体化供应链的组织模式、运行模式、系统结构与原理以及运行机制。按照从机制到运作的逻辑顺序,依次构建林业绿色供应链的共生关系椭圆轨道模型、多层次结构模型、"三链"共生循环结构模型、5R循环经济结构模型和Multi-Agent运行机制模型等。研究表明,绿色共生型林工一体化供应链是林业产业与生态的共同出路和共生发展的趋势,只有建立绿色共生的运行机制,实现资源链、生态链和价值链的相互促进,绿色中国战略才会有真正的动力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   

3.
成学  武春友 《科技与经济》2012,25(4):96-100
生态产业链作为低碳经济的重要表现形式,在如何提高产业链中的资源效率问题,保证生态产业链的稳定发展,日益成为研究的热点;基于共生理论,从低碳经济的视角分析了生态产业链的多元稳定因素,认为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是影响低碳生态产业链多元稳定的因素,进而构建低碳生态产业链多元稳定共生理论模型,为生态产业链低碳运行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体育产业正朝着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发展目标加速前进,但囿于产业内部竞争趋于激烈,外部入侵不断加剧,产业良性生态系统难以建立.基于此,本文在产业共生理论指导下,研判我国体育产业共生发展的特征趋势,并尝试建构体育产业共生模式.主要结论:我国体育产业的共生呈现从互利到共荣的互动趋势、从渗透到重构的融合趋势、从结构到功能的协调趋势.建议:建构强化核心产业主导性的偏利型共生模式、塑造运动项目产业链的寄生型共生模式、打造区域协同增长极的互惠型共生模式以及提高产业发展融合度的混合型共生模式.  相似文献   

5.
马晓溪 《科技信息》2009,(31):376-376,394
我国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产业发展引起的,产业发展引起的环境问题不容忽视,开展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是顺应时代要求。本文主要介绍我国生态工业园区现状,分析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发展中完善生态工业园区理论,凸显生态工业园区特点,使其在当代更具备竞争力和发展潜质,并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切实地找到一条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共生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溧阳经济开发区生态工业园是溧阳市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构建产业生态链,优化其产业结构,对溧阳的社会、环境和经济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根据工业园区规划的产业定位,引入循环经济理念,进行溧阳生态工业园区的生态产业链的初步规划设计,并提出建设生态工业园区还应实施的手段和保障措施,从而达到物质和能量的充分利用和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最小化.  相似文献   

7.
以潮州港重化工业园区为例,从规划背景、自然条件、用地状况等方面分析重化工业园区土地利用的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通过对园区的合理定位,以及对港口重化工业产业链模式的研究,结合相关的产业生态学理论,确立潮州港重化工业园区的规划结构模式,以实现重化工业基地与环境生态和谐共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科技发展逐渐形成自身的产业链,随着科技金融的发展,已经形成科技产业链与科技金融结构共生,产业互动。科技创新和科技金融成为推动知识经济腾飞的"双翼"。通过研究建立科技产业链与科技金融对接的长效机制和模式,并进行论证,最后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生态工业园区是我国第三代产业园区,代表了园区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是循环经济的具体实现模式,体现了新型工业化特征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本文在对萍乡经济开发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园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措施,从而促进萍乡经济开发区生态工业园的建设发展。  相似文献   

10.
《科学管理研究》2015,(5):29-33
构建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跨链间的耦合创新联盟既是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要求,也是促进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分析了产业链耦合创新联盟共生演化的基本条件,探讨了产业链创新联盟企业关系与共生演化稳定性,进而构建其共生演化模型,重点探讨了其共生演化均衡点的稳定性,并提出了促进我国跨产业链耦合创新联盟稳定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双碳”目标正引领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进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有色冶金产业作为“三高一资”行业,在“双碳”目标约束下,探索新的模式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文章首先阐释网络协同制造模式与“双碳”目标之间的作用机理,然后分析甘肃省有色冶金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双碳”目标的资源循环产业链企业群共生耦合网络协同制造模式和短流程跨企业共生耦合网络协同制造模式。通过运用新型信息网络技术,加强产业链企业间的信息共享与资源互通,提升有色冶金产业的资源配置和生产效率,加快转型升级,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相似文献   

12.
李梅芳 《工程与建设》2023,(6):1667-1669
建筑产业链实现深度信息共享是发展智慧建造产业的基础,而构建产业链间有效的激励机制则是提高信息深度共享的重要路径。文章从信息生态视角出发,分析区块链技术下建筑产业链信息共享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区块链技术在信息技术和信息环境方面能够提高建筑产业链信息共享深度,提高各方效用。  相似文献   

13.
将目标放置在产业集群的空闻分布和生态化产业链网的发展方向上,分别对石家庄四大产业集群发展进行了现状分析、空间定位和产业生态链网的规划.依据产业生态链网从产业系统的高度审视了系统内部不同成员之间的物流和能流关系,构建了产业集群发展与周围自然环境间的和谐关系,这项研究将为石家庄产业集群从产业生态角度出发的发展定位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4.
"生态型"产业集群是"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的产业发展模式,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有效途径。根据物质流动的结构方式,"生态型"产业集群可划分为围绕核心企业的依托型、多企业平等共生型和循环"食物链"型等。生态产业集群的构建不仅涉及区域功能定位、产业共生与生态建设,还涉及政策法规、价值观念及人文环境等的根本转变。构建生态产业集群,需要作出正确的路径选择与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5.
针对农业技术源头活力不强、协同联动机制运行不畅、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功能弱化、全产业链发展能力不足等问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西农模式"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三站链合"创新驱动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的新思路。基于"三站链合"的内涵与外延,分析了"三站链合"创新驱动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的内在机理及其运作,并以苹果产业为例阐释该模式下的实践探索与初步成效,对新形势下进一步优化升级该模式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6.
都市循环农业观光园区系统集成创新模式与产业关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我国农业观光园区普遍存在的问题,以都市循环农业园区-北京蟹岛园区为例,首先刨析蟹岛园区系统集成创新模式,然后以园区自然地域范围为系统边界,依据各产业在园区生态产业链中扮演的功能,构建园区产业共生网络分析模型。鉴于蟹岛园区产业共生网络系统(产业部门)相互之间具有很强的耦合作用,各系统(产业部门)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产品和劳务的相互投入,借鉴宏观经济核算中的投入产出法,将其创新性地应用到蟹岛园区产业共生网络的关联分析中。  相似文献   

17.
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构建研究——以崇明岛芦笋产业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循环经济、生态产业的基本理论,系统分析崇明芦笋产业发展现状,尝试构建崇明生态岛芦笋资源开发利用生态产业链。研究表明:构建芦笋生态产业链的思路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崇明芦笋资源生态产业链具有独特的链接结构和功能;构建崇明芦笋生态产业链是一项系统创新与实施工程,需要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实施与融合来实现。  相似文献   

18.
基于绿色经济理论,提出生态工业园区绿色发展水平的内涵.从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工业链建设及绿色管理4个方面综合考虑,建立了生态工业园区绿色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利用熵权系数法客观地确定指标权重.利用综合指数法进行园区绿色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从中识别和分析开发区在“十一五”期间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给予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生态工业园区的构建理论及发展模式,并针对重庆部分工业园区环境污染严重、能源结构和产业布局不合理等问题,提出了发展重庆生态工业园区应推行企业清洁生产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加强生态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加快调整优化工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的路子等措施。  相似文献   

20.
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重视知识在产业链上的流动性,注重流动的过程中产生新的思维、新的创意、新的业态、新经济,从而实现知识链与产业链融合,并在知识链与产业链融合过程中产生创新和创业,以此来适应社会的需求,完成高等教育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计算机相关技术产业是国家整个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相关技术也深刻影响其他行业的产品升级和发展模式变革。紧密结合辽宁地方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构建“产业链+创新链+知识链”协同计算机类人才培养模式,从专业课程群建立知识链对接产业链,采用产教一体协同育人,落实产业链进课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等措施,实现了从计算机相关专业的知识角度来契合计算机行业产业链的分化整合,从而使人才培养更深度地进入企业生产、服务流程以及价值创造过程,满足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