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是贵刊的忠实读者,学习国际政治专业的大学生。去年我看到贵刊招募“世知人”的消息,激起了埋藏在心底的良久愿望——加入“世知”,做个“世知人”。我第一次接触“世知”是在初中。开始是出于好奇心,但它逐渐吸引了我。从高中开始,“世知”就是我惟一长期订阅的杂志,直到现在。高中学习压力大,看“世知”成了我最喜爱的放松身心、了解世界的方式。我在高中读的是理科,强项也是理科,按说我会报大学理科类专业。但是,是“世知”使我在填报高考志愿时选择了国际政治专业。当时的理由很单纯,就是读国政、进“世知”。在大学,面对外企高薪的诱…  相似文献   

2.
我是一名大一的学生,还记得在高三的时候我因选择专业而迷茫。正是在这个时候,我结识了《世界知识》并深深地被它吸引。我喜欢它的深入、透彻和精辟;在此之前从来没有什么杂志如此地吸引与打动我。我虽然是一名理科学生,但是我上大学时选择了“国际政治”专业。现在“世知”仍陪伴我,是“世知”为我指明了方向,我感谢“世知”!世知为我指方向$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潘利  相似文献   

3.
“世界知识”创刊后不久,我刚从动荡的欧洲归来,便兴冲冲地给“世知”写稿,以后更成为“世知”的经常撰稿人。日本问题和关于一些小国的问题是我比较爱写的题材。逐渐我的兴趣也由文艺、经济史转移和集中到国际问题方面去。应该说,“世知”不仅培养了我对国际问题的兴趣,而且成为推动我研究这门学科的鼓舞力量。在这二十五年中,我曾经两度参加“世知”的编辑工作。第一次是在抗战期间,1939年“世知”在香港出版的时候,第二次是在解放后的1957年初,虽然为时都很短,自惭对于“世知”工作并无建树,但我同“世知”的历史渊源却因此加深了。  相似文献   

4.
最初看到“世知论坛”的消息,我并没有特别在意。我是“世知”多年的读者,熟悉这份杂志的风格,也深知其中每一篇文章的分量,以为“论坛”大概就跟“世知”常常采用的学者座谈的形式差不多。不过既然邀请读者参加,我就报了名,参加了“论坛”的第一讲——就是吴建民、龙永图、沈国放谈中国国际地位那次。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想不到这次活动一下子吸引了我。不但第一次与三位外交名人近距离接触,聆听他们的高见,还深切感受了那么多像我一样的普通读者的极度热情。所以第二次论坛(就是李开复胡启恒谈互联网那次)的预告一出来,我立即就…  相似文献   

5.
我谈世知     
读“世知”已经14个年头了,这本杂志伴着我走过了从中学到大学再到参加工作的人生道路。进入新的一年,我就到“而立”之年了,工作地点和性质也可能发生重大变动。但我想说的是,不论走到哪里,不论做什么工作,我对“世知”的钟爱不会变,她还将继续伴随我。新年到来之际,向“世知”表达衷心的祝福!目前还在北京的大力一年又要过去了,这一年“世知”让我增长了许多知识,在认识世界方面提高了一大步。每当在国际新闻中看到世界各地发生的形形色色的事件,我都试着用“世知”教我的方法去分析一番。虽然不能像专家那样说得透彻深入,但我仍然感到满…  相似文献   

6.
除了一代代的编辑外,一批批的作者群也是塑造“世知”发展史的主要力量。目前,“世知”的作者群多为院校、科研机构和智库的专家学者。我想,学者们在此花心血作文章,除了因为在此发文有一种特别的荣耀感外,大概还出于一种学者的责任心吧。十年前,为备考国际关系专业的研究生,我听从了一位师兄的建议,多看《世界知识》——“世知”刊发的都是专家学者写的普及性文章,不仅对理解一般性的国际问题有帮助,而且可以学到通俗科普文章的写法。果真,“世知”平实理性看世界的文风不仅是入门者最好的引路人,也使我们这一辈的研究生认识了很多仰慕已久…  相似文献   

7.
<正>我是中国最西部城市喀什的退休干部。1994年,我第一次在书报摊上看见世知,便被它吸引,20年来年年订阅,从未间断。世知使我学到许多世界知识。世知上发表的都是我国著名国际问题专家学者撰写的文章。他们就某一专题作潜心研究,研究得很深很透,读来深受启发。世知杂志每期都有一个"封面话题",针对当时国际重大议题作深入剖析与解读,都是当时热点话题。杂志中,我最爱读"封面话题"、"世界态势"、"中国周  相似文献   

8.
3月29日下午,外交部新闻司外国记者新闻中心邀请即将卸任的中国中东特使王世杰和新任特使孙必干会见中外记者并回答提问。“世知”记者李巨川参加。王世杰大使和孙必干大使都是“世知”的老朋友,都曾经接受过“世知”的采访,孙必干——“带保镖的外交官”还出现在“世知”的封面上(2004年第20期)。王世杰任中东特使三年多,先后八次访问中东以及出席有关国际会议。他感慨道:“如果说我在执行使命过程中,我的工作得到了各方的认可,首先应归功于中国的中东政策,其次,感谢中东地区国家、政府和人民对中国中东政策的信任和支持。遗憾的是,中东和…  相似文献   

9.
如果问近20多年来登上“世知”封面最多的人是谁,那一定是萨达姆;如果问20多年来名字在“世知”上出现最多的人是谁,萨达姆肯定是其中之一。因为他不断地制造着新闻,不断地成为新闻的主角,不断地吸引着全世界的眼球。但是当他这次再次成为新闻主角的时候,我们却不想再让他充当“世知”的主角了,我们只是把他以前担纲主演在“世知”上演的一幕幕大戏来一次“演出海报回顾展”,算是对他、也对“世知”有关他的报道进行一次“盘点”。———主持人手记  相似文献   

10.
我谈世知     
我是一名军校大学生,作为一名军人,作为一个充满求知心与好奇欲的青年,我有极大的了解外部世界的渴望。就这样,怀着一种特有的目的,我结识了《世界知识》,以及《世界知识画报》,可以用“相见恨晚”来形容我第一次读完本年度第3期“世知”时的心境,那天我把图书馆还有的(也不知一共有多少期)一下午加一晚上全阅读了,没有感到累,有的只是莫名的快感与喜悦。现在,“世知”已成了我最最要好的朋友。我是一个爱好思考与分析的人,每当我读完一篇文章,尤其是时事评论性的,都觉得自己也有满肚子的话要说,我想“世知”的其它忠实读者也有和我类似的情…  相似文献   

11.
知音·挚友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邂逅了《世界知识》。“世知”对新闻背景的全面阐述,对时局多角度的精辟分析以及各位专家对事件的预测都深深吸引了我。从此,我开始了与“世知”的忘年之交。许多新闻中一语带过的事件,世知会详解事件背后的深层意蕴,这正是政治的魅力之所在。后来我选择了文科,世知更成为我知识的源泉,加深了我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使我可以多角度全面地看待某个历史事件或政治问题。平实理性看世界,这正是一个文科生所应具备的科学精神。友我是一名大学生,从初中开始接触《世界知识》杂志,现在也有六年了。《世界知识》内容丰富,观点鲜明,…  相似文献   

12.
首先向你道一声:“你们辛苦了!”我是“世知”的一位忠实读者,觉得这本杂志非常好。我是一位高三住校生,对每天发生的事情一概不知,多亏了“世知”,它让我及时了解到国事、天下事,所以我每天都盼下期“世知”快点来。只要“世知”一来,我就把它从头至尾看一遍,总觉得心里非常舒服。有时候我会向同学们讲一些国事,在他们面前感觉自己像一个时事评论员,感到自豪骄傲。心里非常舒服$陕西省神木县第四中学@李志明  相似文献   

13.
读者会看到,本期“世知”在形式上又有所变化。“世知”与读者一直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并随时根据读者的要求对杂志进行调整。今年下半年的改版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对改版持理解和支持态度的占大多数,我们在每期的“我谈世知”栏目中摘编了他们的一些来信。由于版面关系,发表出来的来信只是很少一部分。还有一些读者对改版有疑虑,或干脆持否定意见。对此,我们几次在“编辑絮语”中做了解答,也多次对一些栏目和内容做了微调。我们曾提出,希望读者对改版后的杂志“读几期看看”。相信经过这段时间的考察,多数读者已不再担心“世知”是否会失…  相似文献   

14.
<正>我与世知结缘,可以追溯到上世纪40年代。抗战胜利后,浙江大学迁回杭州,我考入外文系就读。等待开学期间,前往上海与正在经营《民生》周刊的兄长相叙。他要我务必常读四种期刊:《民主》、《周报》、《文萃》和《世界知识》。这都是当年蒋管区有名的进步刊物。国际问题名家荟萃、图文并茂的世知顿时深深吸引了我。自此,我成了它的忠实读者。是世知开拓了我的国际视野,增长了国际知识,培育了我对国际问题的兴趣。七十年再回首,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世知是我日后从事国际问题研究的启蒙老师。  相似文献   

15.
我要为“世知”今次改彩版叫好。2002年,“世知”进行的栏目调整就甚为新颖,内容丰富,信息量更大,很受大家欢迎;今次改彩版,又图文并茂,大家更喜爱。接连的这两次举动,是与时俱进的表现,突出了“世知”所倡导的“平实理性看世界”的宗旨。两次改版,是编辑们的苦心,又曾多次征询读者的意见,这种做法十分得体。这种编者、作者和读者三方共同办刊物的做法,应该发扬和推广。这次改版值得肯定的是什么呢?我陈述自己的管见:它符合时代的要求。一份杂志就像一个人,倘不紧跟时代的步伐前进,就要落伍,要受时代摈弃。这是人所共知的。办刊物,要做到内…  相似文献   

16.
特色纪念     
贵刊去年24期照片专辑“照片中的毛泽东与世界”,我十分喜欢!专辑精选了毛泽东代表党和国家开展对外交往、主持国际正义、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若干瞬间,堪称“毛泽东外交”的精彩缩影。也许是我孤陋寡闻,其中毛泽东戴着皮帽在莫斯科、毛泽东在援越大会上这些照片,我过去从未见过,这些照片更让我领略了毛泽东的风采。而秦力真、俞邃、朱烈三位先生提供的照片和回忆,更堪称独家史料,弥足珍贵。再加上毛泽东对《世界知识》的若干批示,使这个纪念专辑同时又具有“世知”的特色。我希望以后“世知”能有越来越多这样有特色的内容!特色纪念@…  相似文献   

17.
提起资中筠老帅,“世知”的许多读者都小陌生。她是著名的国际问题专家,“世知”的老作者。这次她写来的上面这篇短短的文字,虽是对一篇文章有关内容的质疑,但依然显示r她一贯的严详学风、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读者也许会对石渝的文章和资老帅的质疑有小同的看法。但我们想说的是,在}感谢资老帅的同时,我希望“世知”的所有读者,都来向资老帅学习。恰巧在上期,我们在读者来信后附语,希望读者提出对杂志的意见和建议,尤其是有助于改进杂志的批评性建议。这也是对读者的负责、对社会的负责。日_我们都来学学资老帅吧。都来学学资老…  相似文献   

18.
常常翻阅过去的老“世知”,就从上世纪30年代一路翻到80年代——也就是我自己开始接触这本杂志的那个时候,对那个时代世界形势的回忆也一下子清晰起来。这就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现在的读者对世界的关注.似乎更集中在一些具体的事件或趋势,或由某些事件引起的某些问题上。杂志的内容最直接地反映着读者的这种需求。从今年各期“世知”来看,诸如“卡扎菲和萨达姆”、“名门之  相似文献   

19.
在龙源期刊网上,“世知”在线阅读量在亚洲排名第四——这是“世知”12月20日参加龙源期刊网“期刊网络传播数据分析排行发布会”时得到的消息。龙源网是全球最大中文期刊网站,“世知”网络电子版全球总代理。目前中国大陆出版的各类期刊共9490种,其中1330余种人文社科类期刊可在龙源网在线阅读。根据龙源公布的数据,“世知”在亚洲的在线阅读量排名第四位,在欧美的在线阅读量排名第27位。“世知”并获得龙源“亚欧美阅读排行前100名双入选杂志”证牌。“世知”在线阅读亚洲排名第四  相似文献   

20.
自去年夏秋在杂志上发出招聘启事后,编辑部收到大量求职信函、电子邮件和电话,直到现在依然不断。上面这封来信就是在春节前刚刚收到的。像这位同学一样,许多人讲述了他们阅读“世知”的经历,表达了对“世知”的感情。我们把这位同学的来信发表出来,并借此机会向所有希望投身“世知人”队伍的朋友表示深深的谢意!但也要深怀歉意告诉朋友们:这次招聘工作已经结束,因此请大家不要再寄求职函件过来了。随着“世知”的发展,今后它的大门仍会继续敞开!向希望投身“世知”的朋友致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