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简要介绍威廉姆森反透明性系列论证的基础上,对其论证的过程进行细致的剖析,发现他的反透明性论证和反KK原则论证统一于他的"容错边界"理论。然后通过"廓清认知途径"的方法来否证他的反KK论证,通过对"容错边界"的质疑来质疑他的反透明性论证,最后指出:无论在威廉姆森的知识概念上,还是他的反透明性系列论证的过程中,都存在双重标准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知识悖论及其解决涉及到知识论的核心问题。克里普克在一篇新作中对意外考试悖论进行了深刻分析,并指出这一悖论的产生是由于错误地使用了"知识的持久性"这一前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一种新的知识悖论,即独断论悖论。通过分析可见,克里普克对"知识的持久性"的反驳以经典的知识论为框架,面对经典知识论所遭受的强有力的挑战,克里普克对意外考试悖论的解决缺乏可靠的理论支撑。知识悖论触及的是知识论的核心问题,任何尝试性的解决方案都要重新思考知识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相似文献   

3.
投票悖论是严格的逻辑悖论吗?--投票悖论逻辑结构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严格意义上的逻辑悖论有三大构成要素:公认正确的背景知识、严密无误的逻辑推导、能够推出矛盾等价式.投票悖论是指在群体选择的投票决策过程中,根据潜在的公共背景知识:理性人假设、传递性规则和多数规则,投票群体最后得到自相矛盾的投票结果,而这一矛盾结果是经过严密无误的逻辑推证得出的,因此投票悖论是一种典型的逻辑悖论.  相似文献   

4.
蒂莫西·威廉姆森支持命题性证据的观点,并对此进行了详细论证。一方面,通过证据在最佳解释推理、概率推理、排除假设中的核心功能,威廉姆森非常严密地论证了"所有证据都是命题的"。另一方面,通过对认知主体未把握的证据和知觉证据进行分析,威廉姆森进一步论证了"把握的命题才是证据"。虽然威廉姆森的论证受到了内塔、柯内与费德曼等人的反驳,但是这些反驳都是不成功的。  相似文献   

5.
模态知识论的核心问题是:"我们如何证成或知道那些仅仅属于可能性(mere possibility)的宣称,与那些既非逻辑亦非数学的必然性宣称?"对于这个问题,威廉姆森论证并主张:由于每一类的模态宣称都逻辑上等价于某一类的反事实条件句宣称,因而日常透过"想象模拟"去评估反事实条件句的认知能力也就给了我们认知形而上学模态性的能力。威廉姆森并且认为,有些这样得来的反事实条件句知识和模态知识,既非先验,亦非后验,应被归属为第三类的"椅验知识"(armchair thinking)。作者们认为威廉姆森的理论虽大体上可信,但仍至少有九个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模糊性是当代英美哲学的一个热门话题,模糊问题主要表现为连锁悖论。在以往对模糊问题的研究中,语义方案是主要的解决途径,它试图通过修改经典语义来消除悖论。威廉姆森在批评语义方案的基础上,为认知主义提供了有力辩护,使其在模糊问题的研究中得到复兴。认知主义主张,模糊性源自于人类对事物本身存在状况的无知。相比而言,认知主义存在一些优点,比如:捍卫了经典逻辑和语义,将模糊性产生的根源归结于人类自身而不是语言,以及对KK原则强有力的批判。但是,在详细考察了威廉姆森的认知主义之后,可以发现,他的论证也存在一些值得质疑之处,比如,对高阶模糊问题的处理,对K公理的彻底接受,以及对模糊性来源的解释。  相似文献   

7.
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第201节提出著名的"遵从规则"悖论,这一悖论在克里普克的怀疑论解读基础之上引发了学界广泛的争论,并逐渐形成怀疑论与反怀疑论两个相互对立的派别。本文选取这场争论中较为重要的三个角度,试图通过对争论双方观点的分析就这一悖论中所体现的意义理论进行探讨,进而强调了这一悖论的实践性指向。  相似文献   

8.
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基本观念有多种哲学源头。作为科学知识社会学兴起之里程碑之一的试验者倒退难题与维特根斯坦遵循规则的难题在哲学论证的结构上具有相似性。遵循规则难题的存在及其哲学意义可以为试验者倒退的存在性及其科学知识观奠定某种哲学基础。但这并不能为走向一种全面的科学知识社会学观念提供充足辩护。  相似文献   

9.
工程规则是工程实践活动中一种重要的客观知识。在客观知识视角下,工程规则是工程活动主体在工程建造过程中为实现工程目标而运用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显性知识体系;工程操作指南、手册、规范、标准等是工程规则主要的具体形态;"如何去做"的知识和"做的尺度"的知识共同构成工程规则的知识体系;工程规则具有客观性、自主性、进化性、工具性、层次性、社会性等基本特性。  相似文献   

10.
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认为社会思想因采用不同视角而带来了"合理的偏见",同时又要求知识社会学进行不带偏见的思考。这种自相矛盾的理论观点被Geertz Clifford称作曼海姆悖论。许多学者尝试针对曼海姆悖论进行辩护。悖论与辩护是围绕知识的构建规则及其实现而展开的。曼海姆悖论在方法论上是可以被消解的;在本体论意义上的悖论性指责不具有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着重讨论知识接受问题,即命题满足什么条件才有资格成为知识?凯伯格提出的抽彩悖论长期以来是这一领域的难点问题。本文扼要介绍了凯伯格以及卡尔纳普等人对这一难题的解决方案,并指出它们的不足之比本文给出一种新的解决,并给以详尽的论证。  相似文献   

12.
吉尔伯特·赖尔通过无穷后退论证反驳理智论者。为了捍卫理智论,斯坦利与威廉姆森对这一论证进行了重构,突出了行为的意向性特征。然而,他们的辩护存在诸多困难。其实可以借助相关条件,构造一种温和版本的理智论,来调和它与反理智论之间的冲突,它一方面不会导致无穷后退,另一方面刻画了两种知识的必然联系。它将如是之知作为如何之知的证据来源,提出了判断行为是否理智的标准,为解决理智行为与知识之间关系的难题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把"保证"界定为前提、假设或预设的学者,实质上是在传统论证框架下解读图尔敏模型,这与图尔敏的本意不符;把"保证"界定为一般性陈述的做法,虽然与图尔敏的认识相吻合,但却因未看到保证的承载者在不同语境中的动态变化而与图尔敏具有同样的局限性;把"保证"界定为推论规则的一些学者,误把图尔敏视域下的规则解读为逻辑推论规则,但却拓展了图尔敏模型中的"保证"概念。究其实质,"保证"在不同的论证语境下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它既可以是一般、特称或单称陈述,也可以表现为逻辑推论规则甚至其他更为复杂的形式,这取决于主张者提出的论证及其对挑战者提出的批判性问题的回应。  相似文献   

14.
当代西方知识论的一个特点乃是"信念优先",主张以信念为核心去说明知识;蒂莫西·威廉姆森颠覆了这种看法,创造性地提出"知识优先"的观点,认为应以知识为核心去说明信念。首先,在威廉姆森看来,知道是最一般的事实性心理状态,批判了心理透明性的观点,说明信念并不比知识更基本。其次,通过比较信念、真信念和知识,得出真信念不是心理状态,进而表明信念无法说明知识。再次,通过对传统知识定义的分析指出,就算信念可以说明知识也必将陷入循环论证。不过,威廉姆森的这一系列主张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受到了多方面的批评。  相似文献   

15.
知识论中普遍认为,知识与运气是不兼容的,这形成了"反运气直觉".在反运气的知识论工作陷入僵局时,知识论学者开始认识到研究运气的本质问题所具有的理论价值.主流的观点有运气的概率观、模态观和控制观.对于运气事件而言,概率观的低概率条件是既不充分也不必要的,模态观的缺乏反事实稳健性的条件是必要不充分的,而只有运气的控制观通过...  相似文献   

16.
论威廉姆森的必然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威廉姆森在他的新著《作为形而上学的模态逻辑》中论证了必然主义,即必然地任何东西都必然地是某个东西,或者说,任何对象都存在于任何可能世界中。首先重构他支持必然主义的三个论证:诉诸于巴肯公式的论证、诉诸于存在限制的论证以及诉诸于模态概括公理的论证。其次阐释他通过逻辑原则得出形而上学结论的方法论启示。威廉姆森的工作对于推动当代分析形而上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自康德以来,先验-后验之分就在哲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威廉姆森在最近的著作中对其认识论价值提出挑战。他的论证可以区分成两个不同的挑战:一是某些基于想象的知识案例并不能恰当的归类为先验或后验;二是此类反例可以扩展到先验或后验的范例,前者包括逻辑和数学知识,后者包括科学知识。尽管他的第一个挑战可以得到合理的辩护,第二个挑战却面临难以克服的困难。即使威廉姆森成功地给出了不能适当地归类为先验或后验的例子,他将其反例推广到先验和后验之范例的尝试也并未成功。因此,那些试图坚持认为先验-后验之分具有重要价值的人仍然可以通过接受第三类知识来避免威廉姆森的一般性批评。  相似文献   

18.
在文[1]中,刘春生先生断言"投票悖论是一种典型的逻辑悖论",但在其论证中却存在着约定前提含义不明和一些逻辑错误.另一方面,由于"投票"悖论只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发生的真实现象的一种反映,所以它不构成逻辑悖论.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中叶开始,奎因、塞拉斯、戴维森等人对经验主义的攻击使得经验失去了证成知识的作用,威廉姆森倡导的"知识优先"论题将知识视为不可被进一步分析、拆解的单位,经验不再起到首要作用,这最终带来了知识和经验在当代知识论中的分裂问题.皮尔士关于知识基础的讨论蕴含了将经验视为限制和塑造知识的力量,以及将知识视为实际探究的起点这...  相似文献   

20.
缸中之脑假设是怀疑主义论证中最重要的假设,普特南对“缸中之脑假设是自我反驳的”论证被当作了一种反怀疑主义的策略。然而,无论是标准的缸中之脑假设,还是普特南式的缸中之脑假设都不是自我反驳的,普特南的论证是错误的,普特南式的怀疑主义解答是不成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