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国际问题和一切国际现象,绝对离开不了现代哲学上的方法论.可是我们运用这种方法论的目的,并不仅仅是要明了国际现实变动发展底一般法则,使我们概念地认识国际关系和国际情势,最主要的是在依据高级的逻辑规律,和认识的具体范畴,具象地去观察,分析估量一切国际现象流变开展底动向,找出每一个事变每一种形势的具体的法则和因果关系.前面我们已经解说过物本论的矛盾逻辑和历史的物本  相似文献   

2.
纪念七月     
已经是七月了!七月是值得我们纪念的。这是一个「反侵略之月」,正像五月是一个「革命之月」。在一九三七年的七月七,爆发了芦沟桥事变,日帝国主义发逞了空前的疯狂,开始对我们大规模的侵略,但这事变却促动了我们的抗战,卷起了东亚一个反侵略的斗争。在一九三六年的七月十八,爆发了西班牙的战争;表面上是弗朗哥的叛变实际上却是意德向西班牙的进攻。这是国际法西斯向西班牙大规模侵略的开端,但这却也促动了西班牙人民的坚决反抗,激起了全世界一片反法西斯反侵略的怒潮。  相似文献   

3.
皖南事变是蒋介石集团在抗战时期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的顶点,日本帝国主义的诱降和为诱降扫清障碍是不是这次反共高潮反动的一个重要原因?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在我国现行的一些党史、革命史教材和某些论著中,基本上是肯定的.他们认为在皖南事变前夕,日寇"企图早日结束战争,于是对蒋介石进行诱降."而蒋介石集团当时也认为如果消灭了我党领导的人民抗日力量,就能"在日军胜利情况下,可以实现其  相似文献   

4.
<正> 我应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物理系聘请,由对方提供经济资助,从一九八五年三月至一九八六年九月在加拿大作了一年半的科学研究.研究课题包括分子、原子与固体表面的相互作用,过渡金属表面化学吸附以及金属中的杂质对化学吸附的影响,涉及到固体表面电子结构、化学反应和催化、腐蚀和防腐等等有关基础理论问题.课题属于表面物理领域.研究合作者是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教授廖永祺(W.K.Liu)博士.廖永祺教授长期从事分子动力学和表面物理的科学研究,在国际著名刊物上已发表许多论文,现任国际学术刊物  相似文献   

5.
湘西三二事变是当时复杂的政治、经济、历史、社会心理、民族以及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国民党政府对外界遮蔽事变真相,纵匪为患,造成湘西社会严重失范。对这一事变的反思提示,制度整合和道德整合是维系一个良序社会的基本要素,两者不可或缺和偏重。  相似文献   

6.
为了永久占领中国东北,日本关东军发动了九·一八事交,由此开始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九·一八事变是由关东军高级参谋板垣征四郎和石原莞尔具体策划的,这一事件符合日本对外扩张的整体战略,所以得到了日本政府和天皇的默认与支持.由于南京国民政府只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内部纷争不断,以致应对日本侵略时软弱无力.东北军将领张学良在事变之前对日军毫无戒备,事变之后又低估日本的侵略野心而未予有力抵抗.张学良寄希望于国民政府,而国民政府又寄希望于"国联外交",最终使中国失去了东北.但是,关东军发动的九·一八事变最终把日本带上了走向毁灭的战争之路.  相似文献   

7.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英国政府一方面企图恢复英日同盟以保其在华的既得利益;一方面为维护自身“世界领袖”的形象而尽量使国联避免承担解决事变的责任。从这种阴暗的心态出发,英国在处理“九一八”事变时采取了“貌似中立,实则偏袒(日本)”的立场,还想方设法将解决事变的责任推向美国,并力劝中日两国“直接交涉”,甚至以“国际调查”为名,让事变的解决不了了之。英国只顾一己之利,漠视国际正义,不仅助长了日本的侵略气焰,危害了世界和平,结果自己也深受其害  相似文献   

8.
蒋介石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重要而复杂的人物,他的“以此制彼”思想是在传统文化、孙中山“联甲制乙”思想以及当时恶劣国际环境等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并且贯穿于他的军事政治生涯。福建事变的产生和败亡都和蒋介石的这一思想有着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深夜十时开始,日本关东军按照日本军部预谋已久的侵略计划,发动了侵占中国东北沈阳的“九·一八”事变。山河破碎,民族危亡。这不能不激起中国人民的无比义愤。全国掀起了狂风怒涛般的抗日救亡运动。然而,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亡而进行的抗日战争,不是在“九·一八”事变后开始,而是在推迟了整整六个年头的一九三七年的“七·七”抗战才开始。这期间,国际国内形势是极其复杂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在一个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开始的。 [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和社会主义苏联的经济  相似文献   

10.
西安事变的发生与长征的胜利在客观上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没有长征的胜利,就难有西安事变的发生.其联系具体表现如下1.长征的胜利为把红军与东北军在西北形成的内战对立关系向统一抗日方向转化提供了条件.2.长征胜利前红军对东北军的三次重大军事打击,是促使张学良、东北军走抗日道路的重要条件.3.长征胜利后中共与东北军、西北军在西北建立抗日统一战线是事变发动和解决的政治基础.4.长征的胜利把党和红军的指挥中心放在陕北是事变发动和解决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研究国际问题的意义和任务曾经有过一个极悠久的时期,我们底祖先是把一个天子统治或几个帝王分治的疆土看做整个的天下;在现在看来,这种狭小的世界观诚然是很可笑的;但是倘使我们一直到今天,仍旧是生活在闭锁的和世界隔绝的古国里,要跳出古人所想像的『天下』圈子,差不多是不可能的.人类历史底巨流终于在十三四世纪以后把中国这个孤寂的碱水湖和世界底文化海洋沟通了.然而直到百年前,我们底先辈依然是把本国认作至尊的『华夏,』把外人看做化外的『夷狄.』这种可笑的偏见到头是给外寇的炮火逐渐震碎了,外洋资本主义底强力压在中国民族身上,使许多一向鄙视夷狄的权贵与士大夫也不得不讲求『洋务.』可是在当时除却极少数的外交家和政论家注意到所谓『世界大势』之外,一般在朝在野的官民对于国际情势仍旧是莫知莫觉的.这到了最近几年光景可就两样了,不但许多最觉悟最清醒的民众对于当前的国际局面必得付与极大的关心,就连那些最顽固最迂腐的份子也不能不常常谈到『中外大势所趋』了.这件事正是说明,今日的中国已经和世界融成了一片,国际上每一种势力每一个风波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我国底命连,使一切人的生活和意识不能不感受到强烈的或微弱的震荡和刺戟,在别一方面,中国一切重大的事变也可以震动国际生活底波流,使世界不得不承认中国在这个地球上所处的地位底重要.随着国  相似文献   

12.
伊朗事变的扩大,使中东区域成为国际注意的一个新中心。这有两种看法:(?)战后世界政治的发展看,这是民族自觉与自决的新型式。德黑兰和亚塞尔拜然是关闭不住了,战争打开了波斯湾与高加索山的大门,伊朗人民接触到外面的世界,他们当然要求自由与民主。另一方面,从资本主义强权国家的观点看,他们想到的就是土地、矿产、石油及港口等等。这两种看法的不同,使伊朗事变的发展,增加了复杂性。这里收集的三篇文字,主要是代表英美的观点的,其中有许多材料,可供我们参考。  相似文献   

13.
国际问题研究是一门涉及面很广的科学。这门科学好多方面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这里只想谈一个问题:无论是对专业工作者,或是对业余爱好者来说,要研究国际问题就必须在一般的基础知识之上,对某一方面的问题深入钻研下去,逐步取得扎实的、系统的知识.这样才能为较全面的发展打下基础。我想,这是国际问题研究工作的基本规律之一。从一个方面着手,逐渐扩大研究范围现在世界上国际问题研究者的数量不少,但大概没有一个人是对所有国际问题无所不通的。即使是长年的专业工作者也总是在某一方面有所专长,同时涉猎其它方面的问题。这不仅是由于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研究包罗万象的所有国际问题.并且还因为只有当你对某一方面的问题有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之后,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国际关系的普遍规律。这话虽属老生常谈,我仍愿不揣浅陋老调重弹,因为听说有同志刚开始研究国际问题就想啃全球问题,对于  相似文献   

14.
中日战争爆发后,德国远东政策经历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从"七@七事变”经"八@一三事变”再到陶德曼调停是其量变时期.这一时间德国在远东仍继续推行中日战争爆发前的远东中立-平衡政策,但平衡政策的重心却在一步步滑向日本即从同情中国抗战到限制对华军火贸易再到说服中国接受日本的和谈条件.1938年初德国远东政策的调整是德国远东政策的质变,德国远东中立-平衡政策最终为亲日弃华新政策所代替.德国远东政策的质变是其量变的必然结果,它是由希特勒世界战略决定了的,是其实施侵略计划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15.
创刊已经73年的《世界知识》,是我国历史最悠久、首屈一指的国际时事刊物。它立足国内,迅速报道五洲风云,剖析各国局势,以其时事性、权威性、知识性的特点而为读者喜爱。而在“文革”前的很长一段时期里,国际问题评论家、翻译家冯宾符同志参与并主持了这份杂志的日常工作。由《东方杂志》进入文化领域冯宾符1914年出生在宁波市慈城镇一个清贫的读书人家。少年时代就受到中共地下党员沙文汉、冯定的革命思想影响。“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参加抗日宣传,并在其就读的中学办有一份铅印的抗日小报。1932年他高中毕业后,本来凭他扎实的基础完全有…  相似文献   

16.
震惊世界的1931年“九·一八”事变,快51周年了。这个“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发动大规模武装侵略的开始。在日本尚有一部分人肆意篡改历史、妄图重温侵略旧梦的今天,回顾一下这一“事变”的  相似文献   

17.
民主是张学良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其现代民主意识更与西安事变共始终,成为影响西安事变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重要因素。尽管西安事变的结果基本满足了张学良改组国民政府、政治自由、保障民主权力以及停止剿共、联合抗日政治诉求,但其现代民主意识中封建传统观念这一局限性,又令人不无遗憾。  相似文献   

18.
当今世界能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而这一矛盾在亚太地区尤为突出.能源供应不足会影响地区乃至世界的稳定,故国际社会,特别是亚太地区应加强能源安全合作.由于中国进口能源的绝对数量,使得中国的能源安全不仅是一个保障国内供应的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关乎国际能源供应稳定的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   

19.
“国际问题研究”月刊自去年5月创刊以来,已一周年了。由于我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广大人民对国际问题的兴趣日益浓厚,因此,“国际问题研究”自出版以来,一直受到读者的密切注意和热烈欢迎。“国际问题研究”和“世界知识”是姊妹刊物,也是我国研究国际问题仅有的两个专业刊物。“国际问题研究”是一个着重对当前重大国际政治经济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讨现代国际关系的理论问题、对有关国际问题提供系统资料的刊物。同时,它也是一个批判性、战斗性  相似文献   

20.
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和杨虎城将军率部发动的西安事变,是我国现代史上的一件大事。“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我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伟大胜利,它使当时面临危亡的中华民族实现了由内战到抗战的历史转变。而在“西安事变”前半年发生的“两广事变”与“西安事变”是有密切关系的。“两广事变”促进了“西安事变”的发生,“西安事变”实现了“两广事变”反对内战,进行抗日的目的。在今年全国将要纪念“西安事变”五十周年的时候,对我们广西人民来说,回顾一下“两广事变”的历史,探讨一下“两广事变”与“西安事变”的联系,是很有必要的。它不仅是我们研究中国现代史与广西历史的重要课题,而且对当前正在推动的第三次国共合作也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