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极长城站夏季热状况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秀骥 《科学通报》1989,34(17):1323-1323
关于南极地区近地面的热状况,美国和日本先后在东南极大陆进行过观测实验和研究。对西南极地区的情况则很少有人做过工作。1987年12月—1988年2月,我们在中国南极长城站(62°13′S,58°58′W)开展了近地面边界层微气象观测实验。观测场地周围较平坦,前期(1月6日前)地面被积雪覆盖,后期为裸地。利用自动遥测系统,我们对地面辐射平衡各分量及气象要素梯度(0.5、2.0、10.0、20.0和320m共五层)进行了观测。本文根据这次观测实验所获资料,对长城站地区近地面的热状况作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2.
南极中山站极夜和极昼期间的辐射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陆龙骅 《科学通报》1992,37(15):1388-1388
极夜和极昼是地球上南北极圈内出现的太阳终日不出和终日不落的特殊现象。我国南极长城站(62°13′S,58°58′W)无极夜和极昼;中山站(69°22′S,76°22′E)有58天极夜和55天极昼期。1990年2月至1991年1月,我国在南极中山站进行了辐射和热状况观测实验,为本文研究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3.
南极中山站紫外辐射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南极春季臭氧减少,使到达地面的紫外辐射明显增加,对极区生物圈环境与全球生态系统都有重要影响.1993年起,我们在中国南极中山站(69°22′S,76°22′E)分别建立了辐射和臭氧观测系统,获得了紫外辐射和臭氧的连续观测资料.本文主要分析1993年2月~1994年12月紫外辐射和总辐射的变化特征,初步讨论南极春季臭氧减少与紫外辐射和总辐射的关系.1 观测仪器观测用的采样系统是RYJ-2全自动辐射记录仪,瞬时值分辨率为1W/m~2,时累值为0.01MJ/m~2,采样速率为1min,精度为0.6%.观测项目有紫外辐射、总辐射和反射辐射.紫外辐射和天空辐射表均系美国EPPLEY公司生产的适用于低温环境下的传感器,紫外辐射波长为290~385nm,灵敏度为160μV/W·m~(-2),仪器运往南极观测前在中国气象局计量中心进行了标定.同期进行的紫外辐射B波段(波长为285~325nm)和臭氧观测仪器在文献[1]中已作说明.2 紫外辐射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4.
韩建康 《科学通报》1988,33(16):1279-1279
南极洲洛多姆冰帽内部(66°36′S,112°24′E)采集的冰岩芯地构成以干细粒雪为主,其中存在不少厚度小于2mm的覆冰薄层。它是冰盖表面积雪在较强的太阳辐射和风力作用下轻微融化后冻结形成的。覆冰薄层一般  相似文献   

5.
中国西部天山季节性积雪的能量平衡研究和融雪速率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虹 《科学通报》1992,37(21):1978-1978
1987年春季融雪期间,我们在中国科学院天山积雪与雪崩研究站区建立了一个微气象观测点,首次采用能量平衡法摸拟计算中国天山西部山地季节性积雪的融雪速率。研究结果表明:在19天的融雪期里,净辐射和感热交换分别占雪面能量输入的76.9%和23.1%;用于融雪和雪面蒸发所消耗的能量分别占吸收能量的97.1%和2.9%。  相似文献   

6.
1993年中山站南极“臭氧洞”的观测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郑向东 《科学通报》1995,40(6):533-533
1985年英国科学家Farman根据地面观测资料发现南极“臭氧洞”后,卫星观测资料也证实了这一结果.目前,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在他们各自的南极站都加强了臭氧的观测研究.在中国第九次南极考察(1992~1993年)期间,我们在南极中山站(69°22′S,76°22′E)用Brewer臭氧分光光谱仪建立了地面臭氧观测,这是中国首次在南极采用国际标准仪器开展臭氧研究工作.本文利用1993年中山站观测的结果,NOAA-11的TOVS的臭氧总量反演结果  相似文献   

7.
江苏太仓五级地震与上海天文台测时异常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廖德春 《科学通报》1990,35(23):1838-1838
1990年2月10日,我国江苏太仓地区发生了M~s=5级的地震。我们分析和考察了离震中(120°59′E,31°36′N)仅约60km的上海天文台光电中星仪(121°26′E,31°11′N)的天文测时资料,发现距震前约120天开始呈现显著的异常变化。分析结果证实,测定地球自转运动的天文光学观测技术是监测和预报区域性地震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西南天山托云盆地新生代火山岩古地磁结果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王永成  黄宝春  朱日祥  刘涛 《科学通报》2004,49(10):993-999
对西南天山托云盆地新生代火山岩的古地磁研究表明, 绝大多数样品可分离出一以反极性为主的稳定特征剩磁分量. 正的褶皱检验结果表明此特征分量可能为成岩时获得的原生剩磁. 对比欧亚大陆60 Ma的极位置, 表明在西南天山南缘至西伯利亚板块南缘之间, 始新世印度/欧亚大陆的碰撞及持续挤压并未引起显著的南北向构造缩短. 此外, 托云盆地白垩纪~第三纪古地磁结果表明, 托云盆地在古新世之后很可能发生了20°~35°左右的局部顺时针旋转. 推测此局部旋转很可能与新生代帕米尔弧北东东向挤压所引起的局部变形有关.  相似文献   

9.
吴铭蟾 《科学通报》1987,32(11):843-843
哈雷彗星近日点后,云南天文台在云南思茅观测站(东经100°58′18″,北纬22°55′16″,海拔2004m),使用口径10cm,焦距25cm,视场24°.2×17°.6的跟踪照相机和Kodak IIa-O底片,进行了等离子体彗尾大尺度现象观测,取得了自3月4日至22日(其中特别是在Vega,Giotto等五艘飞船与哈雷会合期间)每天(其中除7日以外)的观测结果。鉴于这期间资料的重要性,首先发表如下。  相似文献   

10.
天山现今地壳快速缩短与南北地块的相对运动   总被引:58,自引:1,他引:57  
王琪  丁国瑜  乔学军  王晓强  游新兆 《科学通报》2000,45(14):1543-1547
基于天山及塔里木地区1992~1999年间多次全球定位系统(GPS)大地测量,直接观测到跨天山西段(76°E)约 20mm/a的地壳快速缩短及天山东段(87°E)约4mm/a的汇聚变形,且跨天山带的南北向汇聚变形从西到东递减.天山南缘GPS点所代表的现今运动方向基木与天山褶皱带走向正交,塔里木盆地整体上对天山褶皱带形成正向挤压.塔里木盆地内部变形较小或基本不变形,整体上作为刚性块体,以95.7°E,40.3°N(甘肃省安西)为欧拉极,相对于稳定的西伯利亚地块作顺时针旋转,角速率为0.64°/Ma.哈萨克地台及准噶尔盆地间有明显相对运动,在亚洲构造运动格架上,准噶尔盆地可能是一个独立的活动地块。  相似文献   

11.
张东和  萧佐  刘静  刘四清  龚建村 《科学通报》2004,49(14):1351-1355
利用国际GPS服务中心(IGS)的GPS观测数据, 分析了2003年10月28日特大耀斑期间日照边缘区域的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EC)的响应特点. 计算结果表明, 这是有相关记录以来最强烈的一次电离层总电子含量突增事件, 在地面太阳天顶角80°到110°的空间范围内, 观测到了明显的由耀斑辐射引起的总电子含量突增. 在太阳天顶角90°区域的TEC增加值大约为7 TECU, 在110度附近的总电子含量的增加值大约在1~2 TECU. 总的来看, 太阳天顶角越大, TEC增幅越小, 但在天顶角大于90°的区域TEC随天顶角的减少的速度要大于天顶角90°以内的区域.  相似文献   

12.
华北地台蓟县系杨庄组古地磁新结果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怀春  张世红  李正祥  李海燕  董进 《科学通报》2005,50(13):1370-1376
对采自蓟县剖面的蓟县系杨庄组(~1350Ma)紫红色泥质白云岩样品开展了详细的古地磁研究, 成功分离出两个剩磁分量. 低温分量A在地理坐标系下与现代地磁场方向接近, 被解释为重磁化分量. 高温稳定剩磁分量B能够在99%置信水平上通过褶皱检验(褶皱的时代为中晚侏罗世) 和95%置信水平上通过倒转检验. 岩石磁学实验表明其携磁矿物为赤铁矿. 其平均方向在构造校正前为D/I = 77.6°/-24.3° (κ = 5.4, α95 = 18.3°), 校正后为D/I = 72.2°/11.5° (κ = 24.6, α95 = 7.9°, N = 15), 该分量被解释为原生剩磁. 相应的视磁极位置为(17.3°N, 214.5°E, dp/dm = 4.1°/8.0°). 对现有高质量古地磁极拟合结果表明, 华北地台、Laurentia、Baltica和Siberia大陆在1800~1350 Ma期间保持同一连接方式.  相似文献   

13.
曹梅盛 《科学通报》1982,27(20):1259-1259
本世纪初,融雪径流研究推动了积雪反射特性的测量工作.但直至1947年才开始400—900nm范围内的光谱反射特性测量。近年来,因资源卫星监测积雪动态研究的需要,1975年Harold等用户外取雪样在实验室测定了600—2500nm范围内的雪光谱反射曲线。1980年6—7月,我们在新疆乌鲁木齐河上游天山冰川试验站(海拔3820m)测量了不同状态下积雪在380—1180nm范围内的光谱反射曲线,并据此分析积雪的若干反射光谱特征。  相似文献   

14.
冲绳海槽中部热水活动的新记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一阳 《科学通报》1996,41(14):1307-1310
1992年6月我们开展了东海冲绳海槽热水活动的调查,这是我国首次独自组织进行的热水活动调查,本文即这次调查研究的基本成果.调查的热水活动区位于海槽中部(126°50′~127°30′E,27°20′~27°50′N),为了对比还在海槽北部非热水区(128°20′~129°10′E,30°30′~31°40′N)采集了沉积物样品,进行了元素和同位素分析,热水区分析20个表层样和2个柱样,非热水区分析8个表层样和2个柱样,分析方法详见文献[2」.研究结果表明:(1)与非热水工相比(表1),热水区沉积物明显富集Mn,Cu,Pb,Co,Ni,V,As,Cd,Mo,W,Sb,Bi和Hg等(富集以大于1.5倍计);如与东海大陆架相比热水区富集的元素更加明显,除富集上述无素外,还富集Zn,Au和Ag等.由图1显而易见,以陆源为主的元素Ti,Rb,Zr,Th,Ce,Y 和亲生物的元素Ca,Sr等在热水区和非热水区变化不大,而Mn和亲硫性强的元素Hg,As,Sb,Bi,Cu,Pb,Co,Ni,Cd等含量显著增高,后者显然是由热水活动所贡献.  相似文献   

15.
怀志萍 《科学通报》1988,33(12):959-959
盾叶薯蓣(Dioscorea zingiberensis)隶属薯蓣科薯蓣属根状茎组,分布在东径98°53′—112°50′,北纬23°42′—34°10′的范围内,为中国特有。盾叶薯蓣为现阶段工业生产薯蓣皂素的最好原料,根茎皂甙元含量最高达16.15%,居全属之冠。然而近年来过  相似文献   

16.
四川苍溪县位于东经105°43′——106°28′与北纬31°27′——32°10′之间,海拔一般600——800米。年平均气温16.9℃,极端最高气温39.3℃.极端最低气温-4.6℃.活动积温5370.2℃,无霜期292天,年平均降水量1056毫米。因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1981年3月,我们从本地野生资源中引种硬毛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 Planch var.hispi-da C.F.Liang),同时从北京植物园、河南  相似文献   

17.
Ulysses从1994年9月到1995年6月第一次对日跨极飞行期间, 发现除赤道附近±20°的区域为300 ~450 km/s的低速太阳风以外, 其余为中高速太阳风, 而在±40°以上为700 ~ 870 km/s的高速太阳风, 而且低速太阳风与高速太阳风之间的过渡面很陡. 本文用三维磁流体力学(MHD)数值模型对Ulysses在太阳活动极小期观测到的太阳风大尺度结构进行了模拟. 这一模型将计算区域分为1 ~ 22 Rs和18 Rs ~ 1 AU两部分, 并将具有总变差减小(TVD)特性的Lax-Friedrich格式和MacCormackⅡ型格式结合起来. 我们根据太阳光球磁场的视向分量观测确定初始磁场, 并在MHD方程组中加入体积加热项, 进行三维MHD模拟. 数值结果再现了上述观测到的大尺度太阳风结构的主要特征, 与Ulysses观测基本相符. 这一工作说明初始磁场以及体积加热可能控制着高低速太阳风的分布, 同时也表明所采用的三维数值模式在模拟大尺度太阳风结构方面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2003年6月中下旬长江口外海区冲淡水和赤潮的观测及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2003年6月中下旬应用多参数环境监测系统YSI6600和取水样分析对长江口外海区进行了多学科综合观测. 观测期间长江冲淡水以双峰状向外扩展, 一股朝东南, 一股朝东北, 主轴朝东北方向扩展. 长江口外海区发生了严重的大面积赤潮现象, 水体呈褐色, 叶绿素的分布在近口门侧也呈双峰结构, 位置和形状与冲淡水的扩展基本一致. 水样分析表明, 长江冲淡水携带的大量营养盐造成水体严重的富营养化是赤潮爆发的主要原因. 大部分测点赤潮生物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 叶绿素a的分布存在3个高浓度的中心, 分别位于(122.45°E, 31.5°N), (122.4°E, 30.8°N)和(123.25°E, 30.0°N). (122.45°E, 31.5°N)处的赤潮位于长江冲淡水主峰和高浊度的水中, 生物优势种为具齿原甲藻, 密度为2.23×106个/L. 122.4°E, 30.8°N处的赤潮位于长江冲淡水次峰和低浊度的水中, 生物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 密度为107个/L. 123.25°E, 30.0°N处的赤潮生物优势种为异甲藻, 密度为2×106个/L, 为首次发现该生物在长江口外海区形成赤潮.  相似文献   

19.
腾冲火山区温泉气体组分和氦同位素组成特征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22  
王先彬 《科学通报》1993,38(9):814-814
1 研究区地质背景腾冲火山区(24°45′—25°36′N,98°20′—98°45′E)位于欧亚板块边界的东侧,怒江弧形断裂带上。由于印度板块向北强烈挤压、俯冲,形成局部张性或张扭性断裂。区内火山广布,在东西宽40km,南北长90km的范围内,腾冲火山区有第四纪火山70余座。腾冲火山活动始于中新世,上新世以后活动增强,晚更新世达到高潮。最近的一次火山喷发时间为1609年,  相似文献   

20.
艾比湖冰消期以来的δ~(13)C记录与突变气候事件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李国胜 《科学通报》1993,38(22):2069-2069
艾比湖位于新疆自治区准噶尔盆地西部,博尔塔拉蒙古族自治州精河县境内(82°35′—83°10′E,44°54′—45°09′N).海拔195m,湖水面积522km~2,是北疆第二大内陆咸水湖. 艾比湖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区,第四纪时期,特别是最近几万年以来,湖区的自然生态环境经历了剧烈的变化,是研究輓近时期以来内陆干旱区气候与自然生态环境演变的理想场所,已为国内学者广为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