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福州市历年逐日最高气温资料和585份居民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了福州市高温热浪变化特征和城市居民对高温热浪影响的感知情况,并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初步探讨影响居民感知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近59a来,福州市高温总日数总体上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且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变化最为剧烈;居民对高温热浪影响的感知水平较高,85.81%的居民认为高温热浪对其个人和家人的生活有显著影响;居民对高温热浪影响的感知差异主要受居民高温热浪经历、家庭总人口和空调数量3个因素的显著影响.研究可为政府制定科学合理的适应策略,引导公众采取适应措施减缓或消除高温热浪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基于福州市棕地分布与利用现状,通过问卷调查,分析福州市居民对棕地环境风险的认知状况,并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影响居民感知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居民对棕地环境风险的认知程度一般,虽有意识到福州市区棕地的存在,但对其环境风险却不够重视,且多依赖政府或相关部门被动地规避;棕地专业知识、信息渠道、卷入程度及个体特征等因素均对居民棕地环境风险认知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3.
旅游地居民感知和生活心态影响当地旅游发展质量,也关系到居民美好生活需要能否满足.以黄山世界地质公园毗邻社区为案例点,探讨了旅游影响下的居民感知与生活心态.通过数理统计方法分析问卷数据结果显示:社区居民各项感知总体偏积极,但居民的收支感知处于不平衡状态,且贫富差距感知较强;乡邻情感与业余乐趣感知偏消极;社区环境卫生感知得...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福州居民对全国首届青运会的感知和支持度,以社会交换理论为理论基础,将收益与成本引入居民对青运会的感知当中,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以及数理统计等方法,对青运会前、中、后3个不同时期居民感知和支持度的数据进行纵向差异性比较,分析居民感知和支持度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福州居民对青运会的感知收益包括城市面貌和归属感、经济收益、体育活动,而感知成本包括了社会和环境问题、经济成本;在青运会举办前、中、后期,福州居民对青运会的感知收益均值较高,呈现强化趋势,感知成本均值较低,呈现弱化趋势,支持度均值也较高,呈现强化趋势;福州居民对青运会的支持度与感知收益成正比,而与感知成本成反比.  相似文献   

5.
黄辉  王海春 《科技信息》2009,(32):254-255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从人口学视角对石家庄周边旅游区居民的体育旅游影响感知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不同性别的居民对体育旅游影响的感知不明显(sig﹥0.05);不同文化程度和收入来源的居民对体育旅游影响的感知具有显著性(sig﹤0.05);不同年龄的居民对体育旅游环境影响感知(F2)、社会文化影响感知(F3)、整体感知(F4)具有显著性(sig﹤0.05),总体表现为马鞍形状态,65岁以上老年居民对体育旅游所带来的经济影响的感知较为强烈。  相似文献   

6.
福州市居民出行特征分析与城市交通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居民出行调查是城市交通规划、建设和管理的重要依据。通过对1993年和19998年福州市居民出行调查的有关资料研究,分析了福州市居民出行的基本特征及其原因,并提出福州市今后城市交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以中国传统村落张谷英村为例,利用GIS空间分析法和参与式制图法,探讨了传统村落景观价值居民感知的类型差异与空间特征.研究结果显示:1)通过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张谷英村景观价值分为风景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精神价值等4个层次;2)张谷英村居民感知类型可分为原著居民、常住居民、通勤居民和临时居民等4个类型,不同感知类型居民对张谷英村景观价值的评价存在较大差异;3)从价值点的空间分布来看,4种景观价值大部分落于村域范围内,且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特征.针对居民景观价值感知特征,提出了若干对策,试图从实践层面建立居民意见表达平台,从理论层面为后续的旅游开发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宝鸡市金台区胜利村北坡农家乐社区为例,研究乡村民俗旅游社区居民旅游感知,揭示居民旅游感知规律,为当地旅游发展提供借鉴。方法通过实地问卷调查和居民访谈来取得资料,利用SPSS软件分析。结果通过分析发现,乡村民俗旅游发展目前带给社区居民的经济利益是有限的,居民对社区环境变化态度积极,对社会-文化感知态度是多元化的。结论乡村民俗旅游发展会对社区居民产生全面影响,居民旅游感知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旅游管理者、开发者及研究者应该对旅游感知高度重视。北坡农家乐社区旅游发展处于初期阶段,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对其管理、支持和引导。  相似文献   

9.
以桂林市阳朔为例,借助传统的问卷调研法和模糊统计法,对阳朔居民旅游发展的影响感知进行了比较调研,发现阳朔当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积极感知强于消极感知.尤其对旅游发展带来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持有更多的肯定态度,对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增长感到满意.2种问卷方法均支持了居民对社会文化的感知较为统一,分歧较少,几乎没有矛盾感知.但是,对社会经济方面的感知,传统问卷方法显示出居民既肯定旅游发展的积极一面,也对消极选项的感知明显.模糊问卷结果显示出居民在环境影响感知方面最为矛盾,关注度最高.传统问卷方法发现了居民对旅游发展使当地污染增多的态度不一,分歧最大,且原因不明.借助模糊统计问卷方法的分析,得知旅游季节性因素是造成居民感知不一的主要原因.2种调研方法的使用能让调研结论更能接近居民的真实感知,为政府了解旅游带来的社会影响,制定旅游规划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和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对福州市居民体育消费态度、动机、消费结构、行为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研究表明:福州市居民对体育消费总体持肯定态度;体育消费动机呈现多元化;体育消费结构不甚合理,实物消费比例偏高;体育消费水平与年龄成反比,青少年高、老年人低;没时间、缺乏体育消费意识、缺乏场馆、经济不允许等原因为制约居民参与体育消费活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旅游地居民感知与态度研究是旅游社会学、旅游地理学研究长盛不衰的主题之一.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初步梳理出旅游地居民感知的研究体系,该研究体系主要由居民感知维度与内容、感知差异及其判别指标分析、居民群体和类型划分、居民感知的历时性和共时性比较、居民社区生活质量与满意度感知、居民感知与旅游态度之间的关系模型等构成.针对古村落旅游地分析认为,社区旅游是促进古村落社区发展能力和遗产保护的有效途径,古村落旅游社区的特殊性又决定了社区居民在社区旅游可持续发展和遗产保护中具有关键作用.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改善古村落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感知与态度.  相似文献   

12.
“留住乡愁记忆”是乡村旅游及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文章以阆中市五龙村为案例地,通过构建乡愁记忆影响肌理概念模型,运用感知测度分析、Logistic回归模型等方法,对居民视角的乡愁记忆感知程度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居民对乡愁记忆的总体感知水平较高,但个体感知水平差异显著.影响居民乡愁记忆感知程度的因素主要有代际年龄、居民身份、居住时间、文化程度等属性特征,其中代际年龄、居民身份、居住时间对乡愁记忆感知程度呈显著正向影响关系,文化程度对乡愁记忆感知程度呈显著负向影响关系,其影响大小序次为代际年龄>居民身份>居住时间>文化程度.这说明地方失忆危机以及乡愁主体的属性特征对乡愁记忆感知的共同影响作用较强.因此,应从“主体-客体-表达方式-响应路径”四维一体的实践模式复兴或重构乡愁记忆的空间场域,实现乡愁记忆再生产,激励世代在地居民的主体性,进而促进五龙村乡愁文化旅游的内生性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以长哨营村这一京郊地区节事及节事旅游较为发达的乡村单元为研究案例,选取2010年3—5月间反映居民感知的微观数据,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在19个测项中提取人文环境提升、经济生活改善、环境恶化及社会矛盾加剧的感知等4个居民感知因子,并将其设定为一阶潜变量,以居民对节事成本感知和收益感知为二阶潜变量,以居民的参与度和支持度为...  相似文献   

14.
旅游目的地居民感知及态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居民主体与感知内容、影响感知差异的因素、研究感知的理论与方法等方面对中外旅游目的地居民感知及进展进行了综述.通过对旅游目的地居民感知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的评述,提出今后我国的相关研究应进一步规范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注重背景分析和整体把握,加强跨学科综合研究,尤其是注重理论建设和数学模型等研究方法的运用.在此基础上,加强跨区域、跨时间的不同阶段的旅游地比较研究以及对不同旅游者,旅游类型的感知分类与比较研究,从而在深化旅游理论研究的同时,促进目的地居民和旅游业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忻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居民感知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居住地、职业、收入水平的居民对忻州非遗项目的感知度有较大差异,不同的居民了解非遗的途径有所不同,忻州当地居民对非遗的潜在需求很大,大多数居民认为通过发展旅游文化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暴露参数是健康风险定量评价的基础和关键,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福州市城乡1 559名居民的经口、皮肤暴露参数进行调查、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福州市居民冬、夏季的平均总饮水率分别为2.385和2.649 L·d-1,人群在夏季的平均饮水率比冬季高10.1%~12.2%,城市居民平均饮水率高于农村居民3.9%;福州居民平均总饮水率略低于中国北方,但高于美国、日本等国家;福州市居民洗漱、洗澡过程的皮肤暴露剂量分别为2.80×10-3×Pρi·ρi、5.55×10-2×Pρi·ρi,女性皮肤暴露程度高于男性25.6%~67.1%,安全防护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以山西省平朔露天煤矿区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运用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方法,对矿区居民的环境问题感知进行分类,并基于GIS分析居民各类环境问题感知的空间差异,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平朔煤矿区居民的环境污染感知呈单核心结构,地质灾害感知和环境满意度感知呈双核心结构,对生活健康影响感知呈多核心结构。在环境污染感知强、地质灾害感知强的地区,其居民的环境满意度相应比较低,对生活健康的影响感知比较强。煤矿开采历史、环境治理强度、居民点周边采矿活动强度、居民属性特征、地理位置等因素对空间分异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18.
同里镇居民旅游感知调查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通过对同里镇居民基本特征、经济影响感知、文化影响感知、环境影响感知以及对旅游业发展态度和英语学习情况等方面的分析,进行了性别、年龄、学历、从事工作、属地等方面的差异研究,为同里镇进一步研究和实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通过问卷访谈调查,采用独立样本积分比较分析法,引用国民灾害感知研究指标体系,对宝鸡市陈仓区农村居民个体特征与灾害感知能力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①居民灾害感知能力与居住地特征和性别特征的相关性最为显著,其次相关性由强到弱依次为职业、受教育程度和年龄特征,其中受教育程度和年龄差异与灾害感知成线性相关的概率较小.②从居住地差异看,居民的灾害感知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山区居民、台塬区居民、平原区居民;从性别差异看,居民灾害感知能力农村男性居民强与女性;从职业差异看,居民灾害感知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学生、农民、自由业者;从年龄差异来看,居民灾害感知由强到弱的顺序为20~30岁、40~50岁、11~20岁、30~40岁、50~60岁、60岁以上;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居民灾害感知强度,由强到弱依次为小学以下、高中或中专、大学以上、初中.  相似文献   

20.
以福州市市辖区作为研究区域,构建城市土地扩张质量评价模型,对1999-2012年福州市城市土地扩张质量进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2003年后福州市的城市土地扩张质量整体较低,城市的发展水平滞后于城市土地的扩张进程.福州市在此期间经历了一个城市土地扩张质量低谷期,但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作出了积极的反应,在2006年后拉动城市土地扩张质量走出低谷并逐渐趋好;居民生活水平相对于城市土地的扩张反应效果偏于惰性,其低速增长是福州市城市土地扩张过程中的短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